美景深林,神秘莫测,当这两者相遇必然能够引来人们的好奇。近期,西南腹地一处名叫“哀牢”的山脉,因其神秘莫测的自然风光成为探险爱好者和游客的新宠。几名猎奇探险博主“探险哀牢”,更是为哀牢山平添了不少诡谲色彩。3年前,4名地质调查队员在哀牢山不幸遇难的新闻,也使得“现实版云南虫谷”“大地磁场强度异常”“精怪们的最后栖息地”等描述流传开来。
哀牢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对于难以实地探查的人来说,不妨打开“古代旅游博主”徐霞客的游记,看看他怎么说。此外,还有不少史料对哀牢山倾泻笔墨,也可以为我们勾勒出这座神秘山脉的侧影。
“哀牢”何在?
今年10月10日,中国历史研究院联合微博打造的虚拟账号“徐霞客”发布了一条微博,劝诫“诸位后生,天地广袤,山河壮丽,然出行之际,切不可忘安全为首……”?哀牢山之险,400多年前的徐霞客已有体会。徐霞客对哀牢山的见闻都详细记录在《徐霞客游记》中。他描述了哀牢山的险峻与美丽,以及他在山中的迷路经历。
哀牢山在哪里?徐霞客怎么去的?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徐霞客所去的哀牢山位于保山东南方向二十华里处,属怒山山脉南延之余脉。而在云南当地,还有一座位于礼社江(即元江)以西、无量山和把边江以东的哀牢山脉,是云岭南延支脉之一。这一座哀牢山也颇有故事,骆宾王在随军入滇时就见识过它的凶险,当然这是别话。
徐霞客所前往的这座哀牢山被誉为哀牢王国的神山圣岭,自古就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历代文人骚客前来览胜探险,徐霞客当然也不能缺席。
崇祯九年(1636年),年届50的徐霞客下决心远赴西南探险考察,他的目标之一就是寻找长江的源头。前往西南前,徐霞客书信好友陈继儒,言“其地皆豺嗥晤啸,魑魅纵横之区,往返难以时计,死生不能自保”,可见西南之地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相当危险,这倒是与如今的网络传说呼应起来。但徐霞客到了当地后感受如何呢?
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已经游历到滇西一带,在这里他发现了硫磺塘,也就是如今的腾冲十二景之一“一泓热海”。六月初二,徐霞客出了永昌古城东门,“溪之自龙泉门灌城而东者,亦透城而出……由岐东北二里,过大官庙,上山,曲折甚峻,二里余,至哀牢寺”。
他一路绕行青华海,不知不觉就来到建于半山腰悬崖洞穴中的哀牢寺,“寺倚层岩下,西南向;其上崖势层叠而起,即哀牢山也”,徐霞客由此开始了他的哀牢山之行。
如今到当地旅游,仍然可以登上哀牢寺俯瞰远山。这座建于溶洞的哀牢寺原是哀牢国王的议事堂,流传着九隆称王和沙壹圣母的传说。唐朝南诏王皮逻阁寻根时,“追封其十世祖”,在这里新建哀牢祠,分前中后三大殿,大殿塑沙壹、九隆和禁高雕像。
如今的游人也可以像徐霞客一样,在这里小憩,吃个饭,再“由寺后沿崖上”。在崖顶,徐霞客看到了“石屏高插峰头,南北起两角而中平”的景象。他还在北崖发现一块刻着“安乐”的石碑,“又一碑树北顶,恶哀牢之名,易为安乐焉,益无征矣”。
这也解答了徐霞客视角中山名的由来。原来当地人不喜欢“哀牢”二字,所以才命名“安乐”。不过此名要是流传下来,显然会让此地的神秘色彩减去不少。当晚,“暮雨适来”,徐霞客下山投宿在附近的村民家中。
第一日的游览显然与今人对哀牢山奇诡神秘的想象截然不同,反而充满了一种对异文化的写意之美。但在接下来的记录中,徐霞客则留下了哀牢山惊险的一面。
第二天,小雨“潺潺不止”。徐霞客颇有安全意识,对于未知秘境,他等雨停下再继续行程。但是旅程总是充满危险与意外,徐霞客的笔下,哀牢山的另一面呈现出来——“东壁甚雄,峡底稍隆起,而水与路影亦俱绝”。这里树林茂密,山崖高低错落,方向难辨,在夜幕降临前,徐霞客迷失了方向,他在迷途中摸索了二里,幸运地遇到了一个村落,得以借宿在村民家中。
尽管在这些描述中,徐霞客并未遇到什么过于惊险的情况,这与他在西南四年行程中经历的山险水恶相比似乎不算什么。要知道他还曾被困十多天,甚至被强盗洗劫。但如今来看,他在哀牢山的游历相当审慎,值得今人学习。
“哀牢”何来?
在徐霞客的记录中,哀牢山这个名字竟然很不受当地人待见,那么这里到底有什么文化渊源呢?还有其他史料对此留下文墨吗?
受地理影响,哀牢山自古与少数民族文化渊源颇深。它处于云南保山隆阳文化区域,前文徐霞客所记载的哀牢寺源于哀牢国,是哀牢文化在隆阳境内的重要遗迹。哀牢国是公元前一个存在于怒江、澜沧江流域的部落联盟国家,属于百濮族系的部落民族,也是今天西南很多少数民族的祖先。
哀牢山的神秘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还在于它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哀牢国前后历时四百多年,传承数代,到了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哀牢王贤栗向汉朝请降,获得了汉朝的封赏。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请求归附汉朝,朝廷在其领地设置哀牢、博南两县,后又从益州郡中分出六县,合在一起,设立永昌郡,哀牢国从此终止传承。尽管《史记》中对哀牢古国没有记载,但《后汉书》《华阳国志》都有相关描述。
哀牢国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号称东西3000里,南北4600里。从著名学者谭其骧所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今天的怒江以东,元江水系干流以南、以西的大半个云南都在哀牢国的辖区内。有学者因此推断:今天的哀牢山一线山脉因为曾经是哀牢古国的东部边境,因而得名哀牢山。“哀牢”两字有一种说法源自彝语,意为“虎豹出没的地方”,而哀牢山的另一个名字“安乐”不止被徐霞客所记载,在杨慎所著的《云南山川志》中也有记录,只不过说法不同。杨慎写道:“哀牢山在司城东二十里,本名安乐,夷语讹为哀牢……又名玉泉山。”这位明代大才子在云南见闻颇广,因此这种误称的说法在当时可能就很流行。
尽管哀牢山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色彩,但自汉代以来,汉文化无疑对这里产生了深刻影响。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对于云南的治理问题,云南人李恢在这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他将永昌郡中的濮人向东迁往滇中地区,这种移民措施,既稳定了大局,还无意中将哀牢古国的国民和文化向东迁移了。
这些侧重文化、政治的记载似乎与徐霞客注重地理的表述相去甚远。但除了徐霞客,其实还有其他古籍对这里的地理情况进行了记载。在清代的《康熙新平县志》中,哀牢山也得到了记述,“城西三百里大江外,绵亘八百余里,为滇山最高者,险峻难过,炎天冰雪不化”,而这似乎才与如今的网络中人们对哀牢山的印象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