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安全地发展科学技术与新质生产力

2024-11-08 00:00:00刘益东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4年5期

摘要:[目的/意义]在高科技、高风险社会,应该强调更安全地发展科学技术与新质生产力,强调安全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方法/过程]揭示当代主流科学只是“现象—分析”二维构成的科学,其所追求的真理是符合性真理,只能纠正理论与实验不一致的错,不能纠正知识体系发展不合理的错,不能纠正知识应用不合理的错。因此,需要从源头抓起,变革科研体系以安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结果/结论]第一步是由科技专家与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共同组成研发与创新的主体;学术创新体系崛起,与技术创新体系相辅相成;甄选一流人才担任学术带头人;建议实施“批示后追加研究制”,让一流智库专家充分发挥作用,快速提升我国的智库水平。

关键词:安全的科学技术 新质生产力 科技风险 批示后追加研究制 云智库 致善创新

分类号:G301 F124.3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4.05.07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由此可见,安全至关重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更是科技发展的前提。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经历了以发展为主、安全为辅,安全与发展同等重要,以及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与追求更安全的发展等3个阶段,当前的安全与发展的价值排序体现为“安全在先”[1]。安全之于人类,犹如健康之于个人,头等重要。安全地发展科学技术是高科技、高风险社会的要求,可以从构建新型科研体系安全赋能新质生产力开始。“AI for Science”不仅改变科研方式,而且变革科研组织方式与管理方式,大幅降低组织成本与管理成本,凸显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有助于构建高效合理的新型科研体系。本文述及的一流人才、一流知识服务等均指世界一流。

2 安全的科学技术与更安全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科研体系变革

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科技风险愈演愈烈;经济高度发达,市场与金融变幻莫测,全球科技、经济、政治等充满不确定性,人类进入高风险社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三中全会)公报中,“安全”一词出现了16次,足以说明安全的重要性。三中全会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要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引领全球治理。

科技风险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的科学技术不仅要加强外部的安全监管、风险治理与伦理规制,更要对科学技术体系内部结构进行变革。关于新质生产力已有许多讨论,一般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是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在尖端科技爆发式发展的当下,应该特别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在安全管理理念中安全是第一生产力,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因此,应该强调“安全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安全的生产力”。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可补充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低风险、低依赖度、以人为本等特征”,可谓“三高、两低、以人为本”。低风险是指在科技、经济、社会、环境、未来发展等领域的低风险,低依赖度指对某种资源、技术或外部条件的依赖程度较低,这有助于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三高”“两低”的目的是以人为本。例如,就业是最大的民生,AI辅助人、服务人,而非替代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人驾驶而非替代人驾驶,AI辅助有人驾驶的安全性等优点都高于无人驾驶,无论轿车、卡车还是飞机,都是如此。AI只在高危、有毒、放射性等特殊的领域或道路、航线替代人工作或驾驶。实现“三高、两低、以人为本”需要从源头抓起,需要变革科研体系。

西方科学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取得了为数众多的科研成果,发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科学革命,但它们都是在“现象—分析”这二维平面内进行的,笔者把这种科学喻为“二维科学”“平面科学”。其所追求的真理是符合性真理,‌它指的是真理与事实或现实的一致性。西方科学揭示自然界奥秘与真相,追求符合性真理,从伽利略、牛顿,到爱因斯坦均是如此,其特点是:观念上认为科学探索无禁区、科技研发无疆界;机制上有一套纠错机制,纠正理论与实验、观察不一致的错,纠正理论与理论不协调的错;管理上对做出科学发现、科学突破成果的科学家给予鼓励、奖励,形成一系列奖项与优先权保障;制度上与社会应用相结合,科学与资本结合,形成研发(R&D)制度安排,解决经费的来源和成果出口问题;用科学价值中立说和“双刃剑”模式分析科学的负面作用,责任归于使用者、归于社会,达到科学免于社会监督、科学家对科学的社会后果概不负责的目的[3]。“二维科学”加“双刃剑”模式的免责保护,形成强劲的以发展与创新为中心的知识增长系统。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二维科学”的缺陷暴露得越来越多,科技风险愈演愈烈。因为信奉科学价值中立、技术价值中立,备受争议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导致大规模失业、大规模造假、大规模AI军备竞赛,乃至硅基生命取代碳基生命的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居然没有列入《欧盟人工智能法案》(EU AI Act)的高风险类别,而且AGI被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目标,全世界的AI科学家与企业家都孜孜以求。可见,科学技术如果不安全,则可能成为第一破坏力。

为了构建安全的科学技术和更安全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从根本上变革西方的科学体系,增加价值维,从“二维科学”“平面科学”转型为“三维科学”“立体科学”。基于三维空间的科学知识系统,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叉科学等可以兼容协调地整合于其中。更重要的是,现象维与价值维一起联合构成互补、完整的检验系统和自我纠错、自我改进机制,通过事实检验(证实、证伪)对理论的真实性进行纠正和改进,通过价值检验(证善、证恶)对理论的合理性及合理应用进行纠正和改进。即让科学体系具有关于真伪与善恶的两套互补的自我纠错、自我改进机制,既保证知识确真又保证知识向善。“三维科学”的原则是安全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以安全和科技致善为中心的知识增长系统,强调的是安全的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致善不仅包括科技是生产力、竞争力,更包括科技是安全力、公正力、永续力。科技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即包括理工科、文科与交叉学科。从“二维科学”到“三维科学”的转型,是一场变化空前的科学革命。这场科学革命不仅关乎科学的命运,更关乎人类的命运,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知识体系的变革与人类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3-4]。与此科学革命配套的是,创新从趋利创新(致富创新、致强创新)为主、避害创新(避险创新、安全创新、致公创新、永续创新等)为辅,转型为以安全为前提、趋利创新与避害创新相结合的致善创新。简而言之,创新从趋利创新、致富创新转型为致善创新,新质生产力是致善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

如上所述,更安全地发展科学技术与新质生产力,意味着需要变革科研体系。可行的第一步,是在科研与创新主体中均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由科技专家与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共同组成研发与创新的主体。例如,在人工智能研发中,需要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而且其应该发挥重要乃至主导的作用,正如国务院原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强调的:“数字问题、智能问题、大模型问题不能完全交给技术专家去决策,往哪走,走多快,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专家一定要站到这个舞台的中央,我们有价值观,我们有社会理念,我们有很多东西在背后,对此保持关注和深入研究,确保科技进步有利于人类的福祉和社会的公平”[5]。韩启德院士指出,既然科学存在方向和价值问题,那就提醒人们要重视人文的作用,因为人文是科学发展的方向盘和刹车器[6]。

当务之急是,在研发与创新主体中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并且需要市场评价与社会评价共同发挥作用;加强科技风险治理与伦理规制的研究与投入,加强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等的研究与投入;构建安全的科学技术,实现更安全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人类安全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此需要开展两项工作:一是配置让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发挥作用的学术创新系统,对接让科技专家发挥作用的技术创新系统,两者相辅相成;二是配置相应的人才资源,特别是甄选一流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

3 构建学术创新体系,让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充分发挥作用

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的强项是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观察、剖析、批判、预警、看护、出谋划策、参政议政、研究政策、提出解决方案等,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学术有余,而学术创新严重匮乏,就像当技术领域只有技术发明,缺乏技术创新、缺乏与之配套的市场经济制度时,科技专家也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不会出现经济繁荣和工业革命。本文所述的学术创新是指人文和社会科学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对应的是理工科成果推广与应用的技术创新。

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在目前的技术创新系统中被边缘化,学科专业被不断削减,是因为面对其社会贡献和长远贡献,市场机制是失灵的,无法给出合理评价,无法给出应有的反馈与回报。安全保障、风险与伦理治理、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是综合交叉领域的工作,其贡献需要新的评价体系与新的贡献—分配体系予以评价和回报,以改变目前对满足人类整体需要和长远需要得到的激励和分配过少的现状。

对科技史与产业史而言,迄今为止的四次工业革命都是自然科学技术崛起、大规模技术创新、致富创新的结果,市场经济制度是配套条件;更安全的科学技术与新质生产力,则需要技术创新与学术创新、致富创新与致善创新的有机结合,以解决一系列难题,特别是解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个体及集团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之间、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等,这都需要综合交叉领域与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齐心协力,勤勉尽责。

迄今为止的历次工业革命都是大规模技术创新和致富创新的产物,其特征是发展为主、安全为辅;当前,安全需求急剧上升,急需大规模学术创新、致善创新与人文和社会科学及交叉科学的崛起,这将引发全新的产业革命——智业革命,它不是工业革命系列上的第四次或第五次工业革命,而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智业革命[4],其特征是:安全是发展的前提,需要更安全的发展,发展包括人文、科技、经济、社会等各种发展,学术创新与技术创新相辅相成,以实现行稳致远、公平公正、永续发展。

4 甄选一流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

构建安全的科学技术与更安全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增加新的学术带头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以安全与科技致善、致善创新为中心的研发体系具有极综合交叉特征,理工科专家与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共同组成研发主体,甄选人才至关重要。在博士级智能AI(ChatGPT-o1)问世之后,人才问题变成了一流人才问题,人才战略变成了一流人才战略,因为博士级人才都被AI替代了,只有一流人才是人类独有的人才。以成果论英雄,无论理工科还是人文和社会科学,一流人才的标准都是做出原始创新成果,凭一项原创成果即可认定。

一流人才(杰出人才)与二流人才(优秀人才,几年内将被AI替代)的差距很大,两者不是程度上的差距,不是95分与70分的差距,而是层次上、方向上、维度上的差距,是有解和无解、想得到与想不到的差距。对于担任学术带头人和智库咨询领域,一流人才都至关重要。更安全地发展科学技术与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新型科研体系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知识源头与策源地。甄选新型科研体系各个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成为头等大事与当务之急。

一流人才是做出原始创新的杰出人才,我国973计划基础研究共性重大问题战略研究组认为,原始创新是指开拓新领域、引领新方向和孕育新学科的重大创新[7]。对原始创新的这种理解是国际学术界与科技史上的共识。拔尖人才、顶尖人才就是因为有“尖”(原始创新成果),人工智能时代,一“尖”多能的人才大有用武之地。一流人才是做出原始创新的杰出人才,以国际顶刊论文数量作为一流人才的标准大错特错。

认定原始创新绝非易事,由权威大奖认定固然有效,但是有3点不足:一是获得权威大奖的时间滞后;二是有些新兴领域、交叉领域、综合领域没有设立权威大奖;三是中国学者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机会较少。依靠同行评议也存在主观性、同行相轻等弊端,正如徐匡迪院士指出的“中国颠覆性技术被投票‘投’没了”。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统计成果,往往只统计获奖的原始创新,而这只占问世的原始创新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最该受到重视的原始创新主力军被埋没或被半埋没了。为此,笔者提出认定原始创新的解决方案是填写“原创成果四要点”[8],即:(1)突破点四要素;(2)发表同题系列论文论著或专利清单;(3)获奖、转载、引用、受邀报告等学界好评;(4)国际国内同类工作的盘点比较及优势。如此相当于经历了长期的同行评议。这些特征鲜明、高下立判。认定原始创新,让其完成人及时胜出,可谓一举三得:一是让原始创新及时发挥作用;二是甄选一流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三是率先破“五唯”立新标,示范与榜样的作用对于培养、激励一流人才8QS8XSH6TxtK4ASPpL14WNhY2XvA90jKRxigKKL+ev8=至关重要。

5 建议实施“批示后追加研究制”,让一流人才充分发挥作用

一流人才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担任学术带头人和提供智库咨询服务方面更是如此。智库咨询应该提供一流的知识服务,这需要一流学者发挥作用。术业有专攻,专家学者(统称学者)是某一主题的专门研究者,笔者提出用“主题学者”来界定在某一研究主题领域居于国际前沿、在国内名列前茅的学者,高端“主题学者”则称之为“主题名师”,是在国际上与众不同、在国内达到首屈一指或最好之一、广受认可或应该受到广泛认可的一流学者和学术带头人,三类学者可称之为“主题名师”,其标志性代表作为该主题领域的原始创新成果或系统精深成果或奇艺绝学[9]。主题名师是提供智库咨询的最佳人选,用“1+N”主题名师甄选法即可甄选,其中“1”是主题领域的标志性代表作,“N”是在主题领域、获得的奖项、项目资助、学术荣誉,以及在科技社团任职等,用以佐证主题名师的学术地位。“1+N”特征鲜明,认定主题名师一目了然。“AI for Science”不仅改变研究方式,而且变革科研组织与管理机制,促成科研组织扁平化、网络化、精约化,在研发与创新服务平台支撑下的科研团队成为科研组织的主流形态,加之AI精准考核科研产出,这些均可大幅降低组织成本与科研成本,降本增效,有利于一流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主题名师”也是“主题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担任学术带头人,AI革命使科学进入主题PI制时代。笔者长期研究科技风险,深知术业有专攻与主题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加持的重要,主题名师、主题PI的学术带头人作用至关重要,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综合交叉领域更是如此[10]。

然而在现实当中,由于种种原因,主题名师未必能够发挥作用,为此,笔者提出“批示后追加研究制”(“批示后追研制”)予以解决。“批示后追加研究制”是让智库用户在对专报、文章等给出批示后,同时要求该研究主题的主题名师(通常会有一两位或几位,如果涉及交叉领域,相应的主题名师会较多)对该专报或文章的内容进行追加研究,然后汇聚到决策者手里。如果说得到领导批示的专报或文章是“巧研”,那么,主题名师追加的研究就是“深研”。“巧研”可能是因为时机合适、报送渠道合适、撰写方式合适等而得到批示;“深研”则是依靠主题名师的长期积累、学术建树与学术共同体的加持,而进行精深、系统的研究。“巧研”引起决策者的关注与重视,“深研”让决策者得到一流的知识服务,也可避免易得性偏差,“巧研”“深研”相辅相成。

“批示后追加研究制”的作用在于让决策者既得到“巧研”也得到“深研”,对于决策者而言并不费事,只是要求批示反馈中多一项主题名师的研究报告,集思广益,兼听则明。决策者的层级越高,为其提供知识服务的主题名师就越多、积极性越大,咨询质量和水平也越高。

事关决策,唯有杰出。“批示后追加研究制”让主题名师充分发挥作用,让决策者可以得到一流的知识服务。建议有关部门采用“1+N”主题名师甄选法,建立主题名师和主题PI数据库,设立“主题名师工作室”,形成云智库。如果说高端智库是集中式智库,云智库则是分布式智库网络,类似于超算中心与云计算网络。高端智库与云智库相辅相成,系统全面地为决策者提供一流的知识服务。

6 结语和启动方案

当前AI大爆发,在大幅提高生产力的同时,AI风险也随之剧增。2024年初发表的一次大规模调研报告指出,2778名在AI国际顶刊发表过论文的科学家对AI前景进行预测,有37.8%至51.4%的受访者认为至少有10%的机会,AI发展导致人类毁灭[11]。可见AI等科技风险巨大,防控迫在眉睫,必须强调安全是科技发展的前提,安全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低风险、低依赖度、以人为本等特征”,为更安全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与之配套的科研体系与学术带头人,当务之急有三:一是变革科研体系,从“二维科学”转型为“三维科学”,第一步是由科技专家与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共同组成研发与创新的主体,市场评价与社会评价共同发挥作用,加大对科技风险治理、科技安全、科技伦理、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等研究的投入,大力发展学术创新、致善创新;二是甄选一流人才担任学术带头人,开展原创成果大摸底,填写“原创成果四要点”甄选一流人才;三是建议实施“批示后追加研究制”,让一流智库专家充分发挥作用,用“1+N”方法甄选主题名师、主题PI,建立主题名师、主题PI数据库,设立主题名师工作室,构建云智库网络,显著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与智库水平。

参考文献:

[1] 余潇枫.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J]. 国家治理, 2023(1): 45-50.

YU X F. The practical path of “Ensuring a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with a new security paradigm”[J]. National Governance, 2023(1): 45-50.

[2] 刘益东. 科技风险治理与伦理规制: 下一个科技制高点[J]. 中国经济报告, 2024(2): 27-34.

LIU Y D. Govern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isks and Ethical Regulation: The Next Technological Frontier[J]. China Economic Report. 2024(2): 27-34.

[3] 刘益东. 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与科学转型[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 16(4): 50-55, 75.

LIU Y D. The Greatest Challenge and Scientific Revolution Confronted by Human Beings[J].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2000, 16(4): 50-55, 75.

[4] 刘益东. 智业革命: 致毁知识不可逆增长逼迫下的科技转型、产业转型与社会转型[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LIU Y D. The Intelligence Industry Revolu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ransition, Industrial Transition, and Social Transition under the Coercion of Irreversible Growth of Ruin-causing Knowledge[M]. Beijing:Contemporary China Publishing House, 2007.

[5] 罗亦丹. 江小涓畅谈“AI经济学”:大模型可能导致规模越大边际效应递增[EB/OL]. [2024-07-09].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20495621168818.html.

LUO Y D. Jiang Xiaojuan Talks Extensively About “AI Economics”: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may lead to increasing marginal returns as scale grows[EB/OL]. [2024-07-09].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20495621168818.html.

[6] 韩启德院士: 人文是科学发展的方向盘和刹车器[EB/OL]. [2024-09-10].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 forward_4849787.

Academician Han Qide: Humanities serve as both the steering wheel and the brakes for scientific development[EB/OL]. [2024-09-10].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849787.

[7] 973计划基础研究共性重大问题战略研究组. 对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J]. 中国基础科学, 2004, 6(2): 9-14.

Strategic Research Group for Common Major Issues in Basic Research of the 973 Program. Some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J]. China’s basic sciences, 2004, 6(2): 9-14.

[8] 刘益东. 一流人才如何甄选:重在标定原始创新[N]. 人民政协报, 2023-01-11(010).

LIU Y D. How to Select Top Talents: Emphasizing Original Innovation as the Criterion[N].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Newspaper, 2023-01-11(010).

[9] 刘益东. 甄选主题学者, 建设一流科研机构与一流学科[N]. 中国科学报, 2022-10-26(004).

LIU Y D. Selecting Scholarly Experts to Build Top-notch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Disciplines[N]. China Science Daily, 2022-10-26(004).

[10] 刘益东. 粗放式创新向可持续创新的战略转型研究: 科技重大风险研究21年[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 4(4): 75-79.

LIU Y D. Research on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from Extensive Innovation to Sustainable Innovation: Catastrophic Risks Research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21 years[J]. Think tank:Theory & Practice, 2019, 4(4): 75-79.

[11] GRACE K, STEWART H, SANDKÜHLER J F, et al. Thousands of AI authors on the future of AI[EB/OL].[2024-09-10]. https://arxiv.org/pdf/2401.02843v1.

Develo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ong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a Safer Manner: Starting from the Secure Empowerment of New Qualitative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New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Liu Yidong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CAS, Beijing 100190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In a high-tech, high-risk society, it is emphasized that develo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ong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a safer manner, and sa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s.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contemporary mainstream science is merely a two-dimensional composition of “phenomena-analysis”, and the truth it pursues is a truth of conformity, which can only correct the mistake of inconsistency, but it cannot correct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nor can it correct unreasonable applications of knowledg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the problem fundamentally by transforming the research system to empowe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ecurely. [Result/Conclusion] The first step is to form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entities consisting of exper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cholar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rise of the academic innovation system complement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then to select top talents to serve as academic leaders; and it is recommended to implement a “post-instruction follow-up research system”, allowing top think tank experts to fully play their roles,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think tanks ‌‌quickly.

Keywords: sec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isks post-instruction follow-up research syste cloud think tank innov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good

收稿日期:2024-09-11 修回日期: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