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运行机制与优化研究

2024-11-08 00:00:00李军凯罗希婧孙巍马向南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4年5期

摘要:[目的/意义]以智库联盟为代表的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创新资源高度集中、科技产出丰富、科技服务范围广泛,在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解决全球性国际事务问题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运行机制,以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为案例,对运行机制与优化措施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当前的智库交流合作平台从核心理念、智库产品、专业运营与多元资金支持方面积累了内部治理经验。文章通过梳理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的成效与经验,针对未来此类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建设运行机制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智库交流合作平台 智库联盟 智库发展

分类号:G3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4.05.16

1 引言

智库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智囊团。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智库需要研究的全球治理、气候问题、能源问题等一系列全球重大问题,无不呈现出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特点,单一类型的智库已经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重大复杂问题,亟待通过联盟之间的协同作战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1]。智库间的交流合作能够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融合与创新,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元问题提出更全面、更深刻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可见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建设和优化直接影响到政策咨询、战略规划的质量和效率。智库交流合作平台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机制,既有助于形成智库集群,破解智库单体难以应对和解决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也有助于推动智库行业自律,实现自我管理[2]。我国智库发展起步较晚,智库联盟的基本概念在2013年才首次提及[3]。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推动建立智库联盟”[4]。笔者以CNKI为检索源,以“智库交流合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305篇相关文献。其中涉及“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文献仅有8篇(截至2023年10月20日)。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与国家战略相关的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建设现状、对策与经验启示。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对于推动智库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在实践中如何表现?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运行机制,结合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案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回应与探讨。

2 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属性与特征

2.1 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属性

尽管目前学术界尚未探讨出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普适性概念,但从多位学者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共同属性:① 智库交流合作平台是由多个主体联合成立的新型合作组织[5],包括智库单位、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② 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协作、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最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来说,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就是与科研相关的各类主体基于某种目标缔结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型智库组织形式。其成员单位可以是不同性质,也可源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国家;成员单位之间也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开放与合作关系[6]。

2.2 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特征

一是具备开放性和多元性。智库交流合作平台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鼓励各种类型的智库参与其中,以开放和多元的机制鼓励来自不同国家和领域的人才和团队共同参与研究和交流,从而实现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和融合。这种开放性和多元性有助于促进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二是交流和合作频率高。智库交流合作平台通常采用线上和线下的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和合作,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交流和合作频率相对较高。这种高频率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推动研究成果的快速传播和应用。三是交流和合作方式灵活多样。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如在线交流、专家访谈、主题论坛、合作研究项目、人才培训计划等。灵活多样的交流和合作方式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不同合作场景和需求,提高国际智库交流合作效率。

3 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运行逻辑

智库交流合作平台通过汇聚各方资源力量,发挥引领作用和集聚效应[7],为政府、智库、高校、企业、园区、机构搭建深度对外交流协作平台。笔者对国内外知名的智库类平台进行分析发现,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兼具了智库与平台的双重属性,因此,在成立机制、研究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都体现出双重的特点[8]。

3.1 依托共同的目标和核心理念,构建广泛的协商网络

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成立和运行,往往依托共同的目标愿景和核心价值理念,以构建开放、包容、合作的协商网络为核心机制。首先,共同的目标愿景和核心价值理念不仅是连接各个智库的纽带,更是驱动智库交流合作平台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为各类智库提供了一个共创价值、共谋发展的广阔舞台。以全球贸易与创新政策联盟(Global Trade& Innovation Policy Alliance,GTIPA)为例[9],其涵盖六大洲、26个经济体的49个成员组织,加入其中的智库单位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即相信政府可以而且应该在刺激更大的创新和生产力方面发挥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其次,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倡导信息和知识的开放与共享,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创新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以欧洲中国事务智库联盟(The European Think-Tank Network on China,ETNC)为例[10],其包括20所成员机构,其中10所进入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研究项目(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TTCSP)全球排名的前150名。作为欧洲最大的专业性智库联盟网络,该机构以中欧国际关系为切入点,几乎囊括了欧洲所有的顶级智库和涉华研究机构。智库交流合作平台成员单位的国际化构成,有助于采取全球视角审视问题,提供多元文化、多角度的分析和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政策建议的全面性和前瞻性。最后,此类平台汇聚了学术界、政界、商界、媒体等方面的权威专家,一方面可以提升平台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平台获得各类赞助的机会。

3.2 深耕关键与热点领域研究,打造传播的拳头产品

在建设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过程中,深耕关键与热点领域研究,并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拳头产品,是提升智库竞争力、扩大其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策略。国内外知名的智库交流合作平台都在稳定地产出系列研究产品,且这些研究报告的调研来源于政府高层,反映的是精英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例如,GTIPA聚焦数字贸易、创新政策、贸易协定等9个领域出版了诸多著作,数量达到1,500本之多(图1),这些著作都由成员单位提供。GTIPA通过开设专栏的方式,紧跟全球热点持续发声。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该平台特别开设了一个名为“COVID-19”的专栏,协助决策者做出更及时、更有效的应对措施。ETNC自2014年成立,每年发布1份详尽的专题报告,报告紧扣中欧关系中的敏感问题,迄今已发布8份正式报告[11]。这些报告聚焦明确的研究领域,确保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同时持续积累的研究也使成果的权威性得到肯定。

3.3 注重研究与管理双轮驱动,做深刻思想的传播者

智库交流合作平台都有专业的管理团队负责联盟的专职运营,同时有专业的研究团队负责产出高质量的成果。研究团队围绕当前社会前沿话题、全球共性问题开展针对性学术研究,研讨当前国际最新形势与问题,并形成有价值的报告,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营团队的职能是协助完善智库的运作和管理,其内部职能分工明确,包括内容质量控制、开发、广告、运营、人事、财务等[12]。其中运营团队的专业性在提升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国际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方面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专业运营团队由国际关系、经济学、科技创新政策等领域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组成,他们的职责包括:负责研究规划、策划和组织各类研究项目;开展国际合作协调,联系并维护各国成员智库之间的合作关系,推动跨国项目的实施与交流;开展资源对接,整合各方智力资源、数据资源和技术资源,确保研究工作的高效推进;加速成果传播与应用,将研究成果转化成政策建议、报告、出版物等形式。如全球贸易与创新政策联盟长盛不衰的重要主导因素是其专业化的运营,其中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负责运营与管理。从公开的数据来看,该基金会专职研究人员大概40名,兼职工作人员20名。

3.4 多元而稳定的资金支持,可持续性地发展与壮大

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多元而稳定的资金支持是确保运营的基础,是吸引优质资源、推动长期研究、拓展国际合作与创新运行机制的重要手段[13]。以全球贸易与创新政策联盟为例,其秘书处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以政府委托的决策咨询服务收入为主,包括国会、联邦行政机构、州政府和其他部门等,同时还包括各类资助,仅2023年资助超过1万美元的机构就达到80家。欧洲中国事务智库联盟的资金支持来源更加复杂多元,涵盖公司、大使馆、代表团组织和个人等。根据对外公布的年报,支持单位及合作伙伴达到80家,其中大使馆和代表团达到26家。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和灵活的资金支持方式既保障了联盟的日常运维,也确保ENTC研究内容的客观性、独立性。

4 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的探索

成立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具有多重现实意义。首先,此类平台能够通过凝聚智慧,更好地服务决策。其次,在各智库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共享与创新,推动了知识创新和跨界融合。此外,成立智库交流合作平台还可以增强智库的品牌效应,提升智库影响力与竞争力。平台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搭建国际合作桥梁[14],同时借助智库的多方参与和公开透明的交流机制,得以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此,依托中关村论坛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论坛,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倡议,联合国内外18家智库单位以“汇聚全球智识,服务创新发展”为宗旨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以下简称中关村智库联盟)。中关村智库联盟作为智库交流合作平台,与中关村论坛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论坛“比翼齐飞”,协同发展机制强化“中关村”品牌价值[15]。中关村智库联盟通过“论坛+展览+项目对接”“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等形式,对接北京地区相关机构、地方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等创新主体,推进技术、人才、项目、园区、产业资源的有效导入与充分赋能,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区域科技合作和创新发展。

4.1 汇聚全球智识,完善多边交流平台

聚焦联盟的发展宗旨,中关村智库联盟不断吸纳高端智库、知名专家、卓越企业家等高端智力资源,构建了理事单位、专业委员会、专家资源为层级的智力支撑体系[16]。现在中关村智库联盟已经发展成为包含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塞尔维亚、以色列、新加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等12个国家、72家高端智库的多边民间交流合作平台。其中不乏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全球化智库、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印度国家科学传播与政策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智库。中关村智库联盟涵盖综合智库(20家)、科技智库(13家)、经济智库(9家)、行业智库(17家)、出版传媒智库(5家)和企业智库(8家)等6个类别。此外,中关村智库联盟汇聚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国际组织负责人、高端智库首席专家等200多位高端人才资源,聘请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担任荣誉顾问。中关村智库联盟通过不断凝聚国内外各方技术、资源、人才力量,与各方共同搭建智库共享平台。

4.2 搭建“1+4+N”国际交流平台,以知识流动促组织开放协同

中关村智库联盟通过形成智库集群,破解智库单体难以应对和解决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同时通过科技人文的交流互通,发挥民间多边交流平台的“外交”优势[17],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中关村智库联盟构建了“1+4+N”国际交流平台,其中“1”指每年度召开的联盟理事大会。联盟理事年度大会,通过联盟理事单位的群策群力,总结过去、畅想未来,为联盟的工作奠定基调。“4”分别是“中关村论坛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论坛”“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智库之声”四大品牌活动。“N”是指中关村智库联盟常年不间断地组织开展系列品牌培训、对话沙龙、项目路演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活动。中关村智库联盟通过各类活动组织,实现思想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不断深化多边交流的机制,最终以知识流动促进组织的协同创新(表1)。

4.3 开展共同研究项目,对外发声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开展共同研究项目是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在提升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方面的重要举措。联盟理事大会上,中关村智库联盟对研究成果进行策划,邀请联盟各理事单位共同开展研究。自成立以来,中关村智库联盟通过发挥各智库专家的优势,先后出版《全球变局下的中国发展与机遇》《北京推进“一带一路”数字创新研究》《未来产业与创新生态理论赋能与实践启示》等5本著作,其中《全球变局下的中国发展与机遇》的英文版由联盟理事单位斯普林格·自然集团出版,全方位解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发展,向世界传播联盟声音。此外,中关村智库联盟充分发挥国内外理事单位的研究优势,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形成多份专报,并多次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同时中关村智库联盟积极发挥平台优势,连续2年向理事单位进行优秀智库成果的征集,仅2023年共征集87项成果,通过对成果的遴选,依托中关村论坛这一国家级交流平台发布33项成果。2023年,中关村智库联盟积极融入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等政府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多次参与APEC科技创新智库能力建设活动,并成功获批APEC科技创新政策伙伴关系(Policy Partnership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PSTI)基金项目,聚焦“女性参与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研究。

4.4 具备专业的运营团队,建立研究、运行、传播等运行机制

关于议事机制,中关村智库联盟实施理事会制度。理事会由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理事单位共同构成,负责统筹协调联盟的整体规划和决策[18]。中关村智库联盟的秘书处设置在理事长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围绕联盟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合作研究、服务社会发展、推动人文交流的职能定位开展联盟各项工作,负责联盟的日常管理与协调工作。从组织架构(图2)可以看到,秘书处作为中关村智库联盟专业运营团队,内部又分为管理与研究团队,同时聚焦国际合作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设置国际部与国内部。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理事单位、秘书处各司其职,职责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服务于联盟组织机制的高效运行。中关村智库联盟最终通过搭建一个多元主体、多重要素的组织框架[19],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图3)。

依托专业团队的运营,中关村智库联盟不断完善品牌建设,通过网站、公众号、宣传册、宣传视频等内容的投入,构建了“一网一号一册一片”的宣传矩阵,通过设置品牌活动、资源服务、联盟概况等版块,对外宣传推介联盟的新闻动态、前沿资讯、品牌活动、研究成果、交流合作等信息,提升联盟服务能力。

5 结语

中关村智库联盟作为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在构建高效有序的组织运行机制、搭建功能齐全的交流合作平台、开展多元化的联合研究项目,以及产出有力的对外传播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但通过总结国外知名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运行机制,以及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在新时代下服务于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塑造公共政策方面不可或缺的新时代内涵,未来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运行机制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是提升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发挥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多源数据要素价值。目前国内智库数字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化还未能真正渗入智库的科学研究范式中,使智库决策的智能化、精准性不足。数字技术赋能智库研究与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管理,例如,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为工具设计开放联盟内部各类平台、完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机制,能够显著提升智库研究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跨度,深刻改变智库的研究范式,同时提升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运行效率[20]。

二是提升智库交流合作平台交叉学科创新水平。当前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多为跨领域、跨机构的综合体。作为协同开放的多元主体平台,组织运行涉及多类主体,包括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企业、社会智库等,呈现出运行主体的多样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成果的实践性特征。当前对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的视角,对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复杂问题的政策性建议产出成果不够[20],可以通过建立教学、科研、咨政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动机制,提升智库交流合作平台资政建言能力。

三是提升智库交流合作平台评价激励机制。智库交流合作平台一般具有目标一致性、成员多样性特点,如何有效组织各成员单位围绕平台的发展方向和需要形成合力,需要在评价激励机制上创新。当前对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评价标准并没有达成共识,如何从智库交流合作平台视角,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智库,是当前我国新型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构建智库交流合作平台评价体系能为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发展明确标准、树立标杆[21],有益于促进智库有效产出、实现智库交流合作平台的长远发展,因此,有必要积极推进标准明确和评价合规的规范化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 ADNER R, KAPOOR R. 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3): 306-333.

[2] 朱建波, 孙煜, 吴绍山. 新型智库体系的运行和保障机制研究[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7, 2(4): 16-22.

ZHU J B, SUN Y, WU S S.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of a new think tank system[J]. Think Tank Theory and Practice, 2017, 2(4): 16-22.

[3]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2016-03-17)[2024-10-29]. http:// 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Affairs,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utline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B/OL]. (2016-03-17)[2024-10-29]. http://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

[4] 杜欢政, 王岩, 郑伯康等.浅谈智库联盟助推再生资源产业加快发展[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3(10): 22-25.

DU H Z, WANG Y, ZHENG B K, et al. Discussing the Role of Think Tank Alliance i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cycled Resources Industry [J]. Recycled Resources and Circular Economy, 2013(10): 22-25.

[5] 柳玲. 日本现代智库发展研究(1945—2020)[D].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2.

LIU 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japanese think tanks (1945-2020)[D].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2022.

[6] 吴玉浩, 姜红, 陈晨. 智库联盟知识生态系统的演化与运行机理研究: 以阿里研究院为例[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2, 45(1): 54-62.

WU Y H, JIANG H, CHEN C. Study on the evolu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knowledge ecosystem of think tank alliance: A case study of Ali Research[J]. Inform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002, 45(1): 54-62.

[7] 裴蕾. 高校智库创新生态系统: 理论模型、创新机制与发展建议[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8, 3(1): 14-21.

PEI L. University think tank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oretical model,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18, 3(1): 14-21.

[8] 初景利, 唐果媛, 王译晗. 国外科技创新智库运行机制分析[J]. 情报学进展, 2022(14): 127-157.

CHU J L, TANG G Y, WANG Y H. Analysis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foreig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nk tanks[J]. Progres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2022(14): 127-157.

[9] 曹静, 陈诗波. 美国智库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运行模式及其启示[J]. 科技智囊, 2024(2): 42-51.

CAO J, CHEN S B. The operating model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implications[J].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4(2): 42-51.

[10] 黄亚茜. 欧洲政治精英对华认知的共识、分化与应对: 基于欧洲中国事务智库联盟(ETNC)年度报告的分析[J]. 情报杂志, 2022, 41(12): 38-45.

HUANG Y Q. The Consensus, differentiation, and response of european political elites towards China: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European China Affairs Think Tank Alliance (ETNC)[J]. Intelligence Journal, 2022, 41(12): 38-45.

[11] 杨再峰, 潘燕婷. 国际高端教育智库运行机制及启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 39(3): 24-28.

YANG Z F, PAN Y T.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enlightenment of international high-end education think tanks[J]. Heilongjia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21, 39(3): 24-28.

[12] “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处. “一带一路” 建设中的智库交流: “一带一路” 智库合作联盟建设实践及发展前景[J]. 当代世界, 2019(5): 27-30.

Secretariat of Silk Road Think Tank Association. Think tank exchanges in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he “Belt and Road” Think tank Cooperation Alliance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World, 2019(5): 27-30.

[13] 韩志弘, 张纪海. 政府科技创新与科技型企业培育政策研究: 基于国际比较视角[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24, 46(1): 108-120.

HAN Z H, ZHANG J H. Study on gover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 cultivation policy: A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4, 46(1): 108-120.

[14] 伍建民, 黎晓东. 奋力塑造北京科技创新新动能新优势[J]. 前线, 2023(10): 60-63.

WU J M, LI X D. Advocat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impetus and advantages in Beijing’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J]. Frontline, 2023(10): 60-63.

[15] 郑荣, 杨冉, 周志强. 基于云服务平台的竞争情报服务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7, 40(4): 49-54.

ZHENG R, YANG R, ZHOU Z Q. Research on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ervice alliance based on cloud service platform[J]. Inform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017, 40(4): 49-54.

[16] 徐秀军. 金砖国家人文交流机制建设: 作用、挑战及对策[J]. 当代世界, 2018(8): 26-29.

XU X J. Brics countries cultural exchang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he role,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World, 2018(8): 26-29.

[17] 李亦超.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智库生态系统研究: 以中美智库生态系统为例[J]. 图书馆, 2023(9): 31-38.

LI Y C. Research on think tank ecosystem based on ecosystem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ink tank ecosystem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Library, 2023(9): 31-38.

[18] 杨东升. 打造全国“一带一路” 沿线城市智库联盟交流、合作和研究平台[J]. 大陆桥视野, 2016(13): 7.

YANG D S. Building a national think tank alliance exchange, cooperation and research platform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J]. Land Bridge Vision, 2016(13): 7.

[19] 朱婧祎, 李北伟, 李瑞, 等.共生理论视域下区域智库联盟演进路径与发展机制研究[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4, 9(4): 66-78.

ZHU J Y, LI B W, LI R, et al.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path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regional think tank alli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24, 9(4): 66-78.

[20] 于梦月, 申静. 基于知识融合的智库知识服务创新机制模型构建[J]. 图书馆学研究, 2023(9): 62-69.

YU M Y, SHEN J.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ervice innovation mechanism model of think tank based on knowledge fusion[J].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2023(9): 62-69.

[21] 李瑞, 李北伟, 高岩. 地方智库战略联盟知识协同服务模式构建与推进策略研究[J]. 情报科学, 2023, 41(2): 101-106, 117.

LI R, LI B W, GAO Y.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knowledge collaborative service model of local think tank strategic alliance[J]. Information Science, 2023, 41(2): 101-106, 117.

作者贡献说明:

李军凯:确定研究选题和写作框架,撰写、修改论文并定稿;

罗希婧:撰写论文,梳理案例;

孙 巍:搜集资料,撰写论文;

马向南:搜集资料,修改论文。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Think Tank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Platform——Take the Zhongguancun Global High-end Think Tank Alliance as an Example

Li Junkai Luo Xijing Sun Wei Ma Xiangnan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alliance of think tanks, exemplifying a platform for intellectu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oasts a concentration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a wealth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output, and an extensive scope of technological services. It is increasingly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nd solving global international affairs. [Method/Proces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s of the current think tank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and takes the Zhongguancun Global High-end Think Tank Alliance as a study case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from the aspects of operating mechanism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Result/Conclusion] The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current think tank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have accumulated internal governance experience in core concepts, think tank products, professional operations, and diversified financial support. This article provides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uch think tank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in the future by review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experience of the Zhongguancun Global High end Think Tank Alliance.

Keywords: think tank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platform think tank alliance think tank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23-10-24 修回日期: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