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意义]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最新要求,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是培育和发展好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前提。[方法/过程] 本文从底层逻辑视角,深入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并且十分注重连接两者的新型生产关系和全要素生产力两个中间变量的客观作用。[结果/结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呼唤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旨在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任务十分艰巨。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新质生产力 生产关系 全要素生产率
分类号:D61; F124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4.05.04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并且要建立好长效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逻辑联系。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驱动,而体制机制创新则是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保障。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破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可以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健全因地制宜的体制机制,意味着战略谋划和政策制定将更加注重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为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精准的政策支持。这种政策引导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1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工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逻辑关系。首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旨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新质生产力的“新”集中体现为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基础设施等多个维度的突破与创新;新型生产关系逐渐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对于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而言,其高品质、高科技、高效能为鲜明特色,需要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持续迭代。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可以为这些方面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第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机遇,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第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还需要注重实干和抓落实,确保相关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并发挥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可以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优化学术环境,放宽科研自主权,积极释放创新活力。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有助于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加大教育投入和补贴力度,提高重点学科的教育质量,可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深化收入分配、财税等体制改革,有助于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经济循环畅通,为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财税体制改g8bM87oRibV8Do4TJ4HQNA==革还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尽快变为现实,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顺利发展。
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可以更好地服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宏大目标。
2 新质生产力呼唤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先进的生产力总是不断呼唤更加先进的生产关系。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日益突破,以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和产业,目前正在改变传统生产力的技术基础,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这种生产力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而且也对传统的生产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新质生产力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方式,跳跃式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新质生产力的演化已经超越了边境控制线,形成了世界性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三是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遍应用,使生产过程不断实现智能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四是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推动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成为大趋势,促进了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五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支撑,精准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关键所在;六是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加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新型生产关系是指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视角看,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要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劳动者素质的提升等。这些要求促使传统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并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的关系看,新型生产关系的科学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新型生产关系还通过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升级。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多利用好法律法规加强产权保护,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同时,充分发挥好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业态。二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更多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社会网络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的利益合作链条,深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高水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四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五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推动形成开放型世界经济新格局,促进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和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适应性调整,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健全因地制宜的体制机制,政策制定将更加贴近产业发展实际,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的政策支持。同时,产业发展也将反过来推动政策创新和完善,形成政策与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未来,要持续深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支撑。
3 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改写常数化的全要素生产率
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核心在于通过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增长。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中国正面临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显得非常关键。它不仅能够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能够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是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这种效率的提升通常来源于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无形要素的作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标志,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途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可以作为检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品质控制。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全要素生产率相应改进。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改进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一要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进一步催生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这不仅能够推动产业体系的现代化,还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源泉。二要实现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及其优化配置的跃升。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通过科学改进生产要素的排列组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三要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树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配套的先进生产关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释放潜在生产力和潜在经济增长率,为全要素生产率的系统提升提供常态化保障。
4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任务十分艰巨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不仅使命光荣,而且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但是,堵点和难点也不少。
一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市场环境和人力资源等条件各异,发展新质生产力采取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显然是不科学的。因地制宜意味着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规划和策略,这要求地方政府的决策者具备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的能力,以充分了解和把握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二是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世界性的创新,其中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然而,世界性的创新也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和高投入,且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探索。因此,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就必须在创新方面下大力气,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推动各种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三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各类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支持。然而,由于资源分布不均、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往往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因此,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就必须发挥好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整合能力,进一步加强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建设涉及政府、企业、市场和行业组织等多个主体,需要各方协同努力。然而,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同,往往存在协调难度大、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因此,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就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协商机制,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合理保障。五是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然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和冲突,需要找好科学的平衡点。因此,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也必须加强环保制度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系统观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而且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运用系统观念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协同各方力量,不断优化调整,以实现各地区新质生产力的高效发展和国家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尽职调研,充分认识当地的优劣势,尽量扬长避短。二要明确科学的地方经济发展目标体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三要促进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事前集思广益,事中通力合作,事后利益共享。四要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各得其所,各尽其才。五要建立进程动态评估和政策调整机制,在不断迭代中日益优化。六要加强宣传和培训效果,实现当地全体总动员。通过提高各地区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相关人才,共同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J]. 共产党员, 2024(15): 24-27.
Xi Jinping. Explanation on The Decis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and Promoting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J]. Communist Party Member, 2024(15): 24-27.
[2] 中共中央宣传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2022: 104-112.
The Central Propaganda Department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utline for the Study of Xi Jinping Economic Thought [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Study Press, 2022: 104-112
[3]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J]. 前线, 2024(8): 8-26.
Decis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and Promot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J]. Frontline, 2024(8): 8-26.
[4] 习近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 求是, 2024(11): 4-8.
XI J P.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and important focus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J]. Qiushi, 2024(11): 4-8.
[5] 刘伟.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J].经济研究, 2024, 59(3): 4-11.
LIU W.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J]. Economic Research, 2024, 59(3): 4-11.
[6] 任保平.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逻辑[J].经济研究, 2024, 59(3): 12-19.
REN B P. Logic of Form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rough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vity[J]. Economic Research, 2024, 59(3): 12-19.
[7] 黄燕芬, 杨宜勇. 和工会干部谈谈新质生产力[M].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4: 14-27.
HUANG Y F, YANG Y Y. Discuss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with Trade Union Cadres [M]. Beijing: China Workers’ Publishing House, 2024: 14-27.
作者贡献说明:
杨宜勇:提出研究的核心问题,设计论文研究框架,并修订论文;
黄燕芬:搜集并整理相关领域文献,撰写论文初稿,参与修订论文。
Accurately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rther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and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Yang Yiyong Huang Yanfen
1 The China Macro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38
2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i9ewoEISXUzizwMaOEjabYeaZs0IFt1R3MRLXnkqUnk=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for develping new productive forces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onditions is the latest requirement put forward by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which is a crucial aspect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Accurately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and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the basic premise for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Method/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derlying logic, this paper studies in dep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and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Moreover,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objective role of the new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the two intermediate variable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Result/Conclusion]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serv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which in turn demands more suitable production relations. The goal of developing thes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to significantly enhanc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it is an arduous task to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for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Keywords: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production relation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收稿日期:2024-09-11 修回日期: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