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地方政府如何科学认识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协调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方法/过程]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本文从生产体系、经济体系和发展体系三个维度,分析地方政府在生产要素配置、经济机制优化和治理能力提升中的实践路径。[结果/结论]地方政府应正确认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关系,避免简单的替代思维,注重通过技术赋能来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地方政府要全面贯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完善经济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全面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发力,以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地方政府 发展体系
分类号:D625;F04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4.05.02
1 引言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各方面进步之所以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取得历史性成就,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不断深化对推进生产力的规律性认识,不断从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出发对生产关系进行有机调适。总的来说,党和政府的作为是推动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历史长时段看,这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重要优势。如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为指导,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仍然要坚持好以上重要经验,用好这个重要优势。其中,地方政府的作为将起到基础作用。
2 地方政府要科学认识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的理论,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细腻的现实考量,有许多关键词语都是很精细、精致的。正因如此,这些理论也容易引发误用、误解,产生望文生义现象,甚至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现象。在新质生产力上,目前这些现象还不明显,但已经有一些苗头。在正确处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促进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容易出现认识误区。
新质生产力主要集中于新的产业领域,能够催生更多新的产业形态。但是,新质生产力对于传统产业,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的关系。实际上,对于很多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来说,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是赋能和加持,也就是说,带来的是新的发展机遇。以汽车工业这一传统制造业为例,将传统汽车换上动力电池,传统汽车业就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而不能简单理解为传统汽车产业退出。再例如,农业一般被认为是传统产业,但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的赋能,一样可以在农业领域催生新的赛道、新的模式、新的动能。因此,那种一提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想到淘汰传统产业的想法,是存在认识误区的。更准确地说,从发展新质生产力角度看,淘汰最多的不是产业,而是生产方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特别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1]”
3 地方政府要全面贯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对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而且是一种全方位的要求。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的发展,以及当今世界的宏大变革,可以认识到,中国能否全面系统地加快形成一种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体系,是能否顺利实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
“集聚”是个很关键的词。可以引入一个逻辑分析框架:第一层,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的函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所构成的生产体系;第二层是生产、流通、消费、金融等构成的经济体系;第三层是政治、法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安全,以及对外开放等构成的发展体系。于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也可以从这3个层面思考。
3.1 从生产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的角度看,要加快健全完善新的生产体系
要充分激发经济主体、生产主体(既包括组织,也包括个人;既包括经济组织如企业,也包括非经济组织,如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创造积极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优化,就是这个层面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有效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1],“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1],以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2],就属于这个层面。在这个层面,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积极主动、便捷高效地优化组合。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这也是从各种生产要素有力有效集聚的角度说的。
对地方政府来说,要想打造某行业某领域的新质生产力高地,就必须着力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推动各类生产要素更好地在本区域内优化组合上发挥推动作用。例如,智能制造产业一般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但是地方政府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就要摆脱常规的招商引资的方式,且必须在吸引各类生产主体,为各类生产主体更好地实现要素对接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种服务是企业最需要的,也是地方政府最应该做的。
3.2 从经济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的角度看,要加快健全完善新的经济体系
要为荷载新质生产力的产品与服务在全国与全球的流通与消费创造更加优良友善的条件。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信用制度的健全、金融制度的完善等,以及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等,就是这个层面的具体体现。在这个层面,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使载荷着新质生产力的产品与服务越来越在经济体系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服务强国建设、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中发挥出“良币驱逐劣币”的效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也正是此意。
对地方政府来说,为荷载新质生产力的产品与服务在本区域内的流通与消费创造更加优良友善的条件,就意味着要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使区域内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能够真正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力。例如,无人驾驶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而北京、武汉等城市为无人驾驶应用所创造的便利条件,将在相当程度上推动这些城市的智慧交通发展水平。
3.3 从发展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的角度看,要加快健全完善新的发展体系
要加快形成既能够托举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又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产品和服务普惠共享,同时也能够有效解决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政治社会问题的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现代的法治环境、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良好的生态环境、全民族的团结凝聚等,就是这个层面的具体体现。在这个层面,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既强力推动创新,又能有效管理其所带来的政治社会后果。
新质生产力对于环境是敏感而挑剔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不仅包括良好的营商环境,而且包括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环境等。因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承载者——高知识、高技能的管理者、劳动者,对于其所处的法治、社会、生态及文化教育环境等,要求是很高的。“功夫在诗外”,对地方政府来说,要想让新质生产力这朵花在本区域内盛放,也必须做足“诗外功夫”。在其他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软环境与吸引力就成为决定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能够走多远的关键因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2],其所要求的环境和条件,绝非仅仅包括收入待遇等这么简单。
可以看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仅是一种发展生产力的举措,而是一种全方位、系统化的要求。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是主动迎接这样的社会革命,以增强发展主动、政治主动和历史主动,还是被动接受这样的社会革命,从而有可能丧失治国理政、大国竞争的主动,这在今天是个极大的问题。实际上,回溯历史,进行革命,建立新政权、建设新中国,对于生产力的推动,主要体现的是一个新的发展体系;进行改革、扩大开放,对于生产力的推动,主要体现的是一个新的经济体系、生产体系。目前,从新质生产力出发,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为目标重新检视我国发展,就需要从发展体系、经济体系、生产体系的全方位支撑出发来思考和谋划。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讲过这样一段话:“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今天的强大的生产力”[4]。恩格斯所讲的这个道理,也特别适用于“今天的强大的生产力”,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新质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EB/OL]. (2024-03-05)[2024-09-16].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36752.htm.
Xinhua News Agency. Xi Jinping Emphasized Adapt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o Develop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During the Jiangsu Delegation Deliberation[EB/OL]. (2024-03-05)[2024-09-16].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36752.htm.
[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4: 10-11, 16-17.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ecision on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and Advanc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24: 10-11, 16-17.
[3] 新华社.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24-08-22)[2024-09-16].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8/content_6969972.htm.
Xinhua News Agency. Xi Jinping’s Speech at the Symposium Commemorating the 120th Anniversary of Deng Xiaoping’s Birth [EB/OL]. (2024-08-22)[2024-09-16].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8/content_6969972.htm.
[4]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 75.
Engels. Socialism: Utopian and Scientific [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8: 75.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new considerations
Huang Xianghuai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the core driving force behind China’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ith local governments playing a critical rol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how local governments can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o better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emerging industries. [Methods/Process] Based on Marxist productive forc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pathways of local governments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production system, economic system, and development system, focusing on the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optimization of economic mechanisms, and enhancement of governance capacity. [Results/Conclusion]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voiding simplistic replacement thinking, and instead focus on enhancing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hrough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In addition, local governments must fully implement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for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by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improving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enhancing governance capacity. Special emphasis should also be placed on building a conducive soft environment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Key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local government development system
收稿日期:2024-08-23 修回日期:202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