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组态效应

2024-11-08 00:00:00王凤路思祺郭家琛

摘 要: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水塔,以秦岭国家公园为抓手旨在保护秦岭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农户是当地生态环境的亲密接触者,该区域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直接关系到水源地土壤和水体质量,对守住秦岭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以及践行“一江清水送京津”生态理念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解释框架,利用秦岭地区1 431个农户访谈案例,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试图探索多种因素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联合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1)环保态度、社会信任和感知行为控制条件“多重并发”形成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多样化组态形式,高水平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可归为“感知拉动+信任驱动”“社会信任拉动”和“态度拉动+感知驱动”三类路径;(2)人际信任和污染感知程度是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重要牵引力,而环保态度是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重要内部驱动力;(3)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关系,感知程度和制度信任均能有效弱化分类认知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秦岭国家公园;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计划行为理论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4)06-0131-10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秦岭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秦岭国家公园辖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垃圾污染会直接影响其水源地土壤和水体质量,依托秦岭国家公园保护水源地具有重要国家战略意义。在秦岭周边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政府垃圾分类治理能力欠佳,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意识薄弱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尤其是2021-2024年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落实垃圾及时清运处置”,因此规范水源地周围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就成为当地政府平衡资源保护与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

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关键小事”。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绿色发展,陆续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cyUm/S/EjbC4DP8os9ZWS/cLdo6PXBNyw68qk0e81zM=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等诸多政策意见。在秦岭周边地区落实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是守住秦岭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实现中国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必然要求。秦岭国家公园地处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缺乏有效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农户缺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知识与行为,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促进农户践行垃圾分类行为,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1],成为“全面实5MQim2Dyb1rGpCGmjOc8psUt73W+akrnDFLIZuloxL0=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行动[2],对保护秦岭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秦岭“中央水塔”功能意义重大。

在秦岭国家公园水源地规划发展过程中,农户是亲密接触者与直接受益者,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由于该区域农户居住分散、对环境保护缺乏了解,阻碍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普及与落实[3]。有限的地方财政使得垃圾分类支持力度不足,加上垃圾处理设施短缺等外部原因,也加大了秦岭国家公园水源地附近垃圾分类政策的落实难度,生活垃圾被随意混合和倾倒,不合理的垃圾分类管理程序,包括低效率的垃圾回收[4]和填埋以及露天焚烧[5],已经严重威胁到土壤和地下水安全以及周边空气质量,造成环境污染[6]。以农户自身垃圾分类行为为内驱目标,获取驱动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核心要素成为构建符合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发展要求的农村垃圾处理方法的重要前提。

目前,众多学者围绕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开展了大量研究。有学者发现个人特征有助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行为,如教育水平[7]、个人收入[8]以及农户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9];还有学者从便利性角度出发,认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在于家庭到垃圾投放点的距离较远[10]、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分类管理不具体[11-12]等;面对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生态环保角度出发,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态度和认知等因素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即农户对环境的担忧会增加环保行动,如Zhang等发现农户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行为[9],Cudjoe、Cheng等认为农户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感知程度在其分类意图中发挥了突出作用[13-14];也有学者从信任角度出发,剖析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参与意愿[9,15],Ekere等发现以信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有效地解释了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可能性[16],其信任强度决定了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参与的深度与广度[17]。同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相关制度政策的实施与成效决定着农户对制度的信任程度,以及对生活垃圾治理效果的预期,进而对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18]。

已有文献普遍认为国家和地方层面生态保护政策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认知和意识产生了正向的影响,但受限于客观环境和生存条件差异化的选择,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对秦岭国家公园环保的激励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因此,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实现保护好秦岭水源地生态环境目标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然而,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行为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且较多使用单个或多个变量来衡量影响因素,未能多角度深入探讨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多维度影响。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被认为是探索“联合效应”和“互动关系”的有效方法[19],近年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科的各个领域[20]。有鉴于此,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可能存在以下拓展空间:(1)现有研究主要围绕秦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开展研究,对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农户关注不足,然而这类群体在参与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分析农户行为对秦岭生态环境的影响。(2)以往研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背后的作用机理缺乏应有的学术关照,本文进一步厘清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驱动类型,能够为秦岭国家公园周围水源地保护提供政策指导。(3)为了避免单一视角研究的缺陷,本文探索性地引入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并基于由Ajzen提出计划行为理论解释框架[21],探寻环保态度、社会信任和感知行为控制等三个因素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策略的“联合效应”,在传统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是对现有方法论体系的一种重要补充。

二、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区域概况

秦岭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水资源极其丰富,是名副其实的“中央水塔”,是陕西乃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秦岭森林资源和动植物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动植物王国”“世界物种基因”等美誉。2021年10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批复《秦岭国家公园创建方案》,到2025年基本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2]。秦岭国家公园创建区位于秦岭陕西段核心区域,沿秦岭山系主梁,东至渭南华阴华山,西至陕甘省界宝峰山,南至汉中市勉县,北至秦岭山体中下部。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整体水平偏低。考虑到数据收集上存在实际难度,在研究样本数量选择上,为了尽可能地将更多典型案例地纳入研究范畴,课题组于2022年7-10月在秦岭国家公园周围村落进行了实地调查,包括西安市(长安区、鄠邑区、蓝田县、周至县)、渭南市(华阴市)、宝鸡市(太白县)、汉中市(汉台区)、安康(汉滨区)、商洛(柞水县),这9个区(县)全部位于秦岭国家公园核心区。

(二)研究框架

计划行为理论最初由Ajzen提出[21],以扩展推理行为理论。该理论假设人们通过他们的意图进行特定的行为,其将影响个人行为意图的因素分为三类: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其中,行为态度是指居民对特定行为贡献的积极或消极评价[23];主观规范表示个体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对行为的支持和反对程度,即从社会群体感知的信任和压力;感知行为控制反映了参与者实际行为中的预期障碍。先前的研究已经证实,生活垃圾分类不仅通过意图渠道预测个体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还可以考虑其他影响因素,以根据特定的研究背景提高解释力[24-25]。

基于秦岭国家公园周围农户生活垃圾分类的实际情况和实施的政策,本文选择环保态度、社会信任和感知行为控制以初步构建多因素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协同效应模型(见图1)。环保态度主要包括环境关心和关注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主要包括分类认知和感知程度,社会信任主要包括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此外,本文以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DWSB)作为结果变量,为了更为细致地表达农户履行生活垃圾分类行为,本文将其分为3个维度:“您知道陕西省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吗?”“您家会将废弃塑料垃圾分类回收吗?”和“您家会将纸质垃圾单独收集吗?”并采用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处理后的综合指标衡量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通过分析各前因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剖析秦岭国家公园周围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组态路径。

1.环保态度。农户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将直接影响相关行为[26]。鉴于农户的环境关注对家庭参与分类产生积极影响[27],同时对环境关心作为居民是否愿意采取亲环境行为的一个有效预测变量,被普遍视为个体对于自身环境利益的认知或对环境保护的价值认同。本文将秦岭地区农户对垃圾分类的环保态度细化为关注态度和环境关心。为了更为细致地表达环保态度,采用“您认为保护环境比发展经济更重要吗?”和“您认为保护环境比个人利益更重要吗?”两个问题作为度量环境关心的主要指标;关注态度指标采用“您认为垃圾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吗?”和“您认为当前秦岭垃圾污染严重吗”两个问题作为度量指标。

2.社会信任。社会性决定了个人在决定采取特定行为时会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态度。社会信任是指个人对来自周围人或群体的社会压力的感知,主要包括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研究表明,从生活垃圾分类中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个人往往会参与其中[28],生活在对环境重视社区的个人会倾向于从事符合群体信仰和规则的保护活动,即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信任受到邻居、政府态度的影响。在社会信任的影响下,绿色化社区可能会增加幸福感[29]。幸福感会让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从而促进社区良好绿色环境的形成[30]。为了更为细致地表达社会信任,本文采用“您同意地方政府在秦岭的垃圾分类执行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吗?”和“村干部/居委会干部垃圾分类对您坚持垃圾分类有影响吗?”两个问题度量制度信任指标;人际信任指标采用“亲戚垃圾分类对您有影响吗?”和“邻居垃圾分类对您有影响吗?”两个问题度量。

3.感知行为控制。感知行为控制变量涉及个体对于实施某一行为所感受到难易程度的认知。在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大部分先前研究中,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被认为是显著的[31],感知到的便利性,包括对外部因素的感知以及对执行生活垃圾分类活动的影响,可以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能力[28]。本文将感知行为控制细化为感知程度和分类认知,针对感知程度指标采用“秦岭垃圾污染问题会影响您的日常生活吗?”和“您知道国家出台环保法规规范垃圾分类行为吗?”两个问题度量。分类认知指标采用“您会将包装用的纸箱子、矿泉水瓶等随意丢弃吗?”和“您知道塑料垃圾不分类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破坏吗?”两个问题度量。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参考已有研究,本文选择fsQCA方法主要基于如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传统的回归分析倾向对要素间关系的解释,而fsQCA则更加擅于揭示多个因素之间复杂的组合效应和相互作用;虽说包括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在内的统计方法也可以检验组态关系,但始终局限于不同前因条件组合的结果等效性、相互依赖性及前因不对称性。使用fsQCA能够更清晰地分析变量异质性和复杂性以及前因条件变化下的细微影响。

具体做法:使用fsQCA方法来检验环保态度、社会信任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层面的逻辑组合(即组态)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再通过反事实思想和布尔代数来实现对案例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回答本文所关注的问题。在具体的分析技术上,首先对结果变量与各前因变量进行校准,转换为具有明确性质的、符合fsQCA逻辑且可被识别数据;其次对各单个条件进行必要性分析,判断各前因条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结果变量的必要性水平是否超过0.9的判定标准。最后,将数据纳入真值表分析,设定原始一致性阈值、PRI临界值及案例频数阈值以满足至少保留75%~80%样本的要求。一致性和覆盖度作为评估集合关系的两个重要指标,一致性(Consistency)是指条件和组合对结果的推导力度(式(1))。覆盖度(Coverage)是指条件及其组合对结果的解释程度(式(2))。由于产生相同结果的条件和组合不具备唯一性,相应的条件组态间的解释结果也同样存在重叠。由此,衍生出三个覆盖度指标,即原始覆盖度、净覆盖度和总体解的覆盖度。原始覆盖度指包含组态间重叠部分占结果的比例;净覆盖度指去除重叠部分后,单个组态占结果的比例;总体解的覆盖度是指所有组态,即包含所有解与结果的重叠部分占结果的比例。

C y(X i≤Y i)=∑min(X i,Y i)∑X i(1)

C e(X i≤Y i)=∑min(X i,Y i)∑Y i(2)

上式中,C y表示一致性,C e表示覆盖度;X表示条件组合,Y为结果;i表示样本数。

通过运行软件可得到复杂解和简洁解,根据符合理论方向预期的逻辑余项可得中间解。由于本文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间的逻辑关系不明晰,故在前因变量的设置中选择了“存在/不存在皆可”选项。简洁解和中间解均在后文以表格形式呈现。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数据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在校研究生于2022年7月-10月中旬与受访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获得,之后再进行数据清理和整理,共收集有效问卷1 431份。例如将问卷问题修改的更为口语化,便于受访者理解;在询问受访者的参与支付意愿之前,运用图片以及文字相结合的方法加入了对假想市场描述的廉价磋商脚本;修改了支付意愿的投标点;加入了受访者对其选择的支付意愿水平的把握性这一问题。

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根据预调查的结果和反馈从问卷题目设计、询价方式、支付意愿投标点的设计、询问方式、如何降低样本选择偏差、如何降低受访者的认同偏差等多方面对问卷进行了优化。之后,通过实地考察,确立以家庭为调研单位的访谈对象。考虑到数据获取真实性和农民理解、接受能力,由经过培训的20名在校研究生对被调查者进行一对一的问卷填写和收集。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 431份,问卷有效率达98.69%。本次调研综合考虑了6个地级市及其各区县的人口数量,地级市各区县及其乡镇和街道至秦岭核心、重点、一般保护区的距离,是否在秦岭核心保护区内,是否靠近国家森林公园,是否靠近重要水源地,是否有移民安置社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等多个因素,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三)测量与校准

本文涉及的各个结果变量和前因变量均是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环保态度、社会信任和感知行为控制的综合评估,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法表征,1~5表示各变量从低到高校准被看作是赋予案例集合隶属值的过程。即根据阈值,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具有明确性质的、符合fsQCA逻辑的过程,具体见表1。与现有研究校准原则一致,本文依据直接校准法对各前因条件和结果数据校准为模糊集隶属分数。参考已有研究[19],前因变量均采用75%、40%和15%分位数值分别作为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的阈值。对关注态度、环境关心、分类认知、感知程度、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6个变量采用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处理。得到该数值后,采用该数值的75%、40%和15%分位数值分别作为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的阈值。

四、结果分析

(一) 单个条件的必要性分析

本文通过各个条件对农户垃圾分类行为的必要性检验,判断出对案例解释程度最大的条件组态。将必要条件一致性分数阈值设置为0.9,通过fsQCA 3.0软件得出农户高水平垃圾分类和低水平垃圾分类的数据结果如表2所示。由于所有条件变量的一致性均低于0.9,可知不存在驱动农户垃圾分类行为的必要条件。

(二)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

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与单条件的必要性分析类似,都可使用一致性水平辨别,其不同在于一致性水平和计算方法上的区别。条件组态的充分性一致性水平通常大于0.75,但不同研究样本下的一致性水平也存在个案差异,如0.76[32]、0.88[19]等。频数阈值一般设定为1[32],较大样本下阈值设定也可大于1。本文不直接设定一致性阈值和频数阈值,而是参考以下准则:一是结果为0和1的真值表行(组态)应该被涵盖并大致平衡[19];二是频数阈值需要包含至少75%的观测样本[20];三是为考虑潜在矛盾组态的影响,PRI一致性的最小值应≥0.75;四是避免可能存在的同时子集关系,即某一真值表行(组态)同时为高水平农户垃圾分类和非高水平农户垃圾分类的充分性组态。在已有研究的判断标准基础上,结合本文测样本的总体情况,最后将频数阈值设定为1,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82。

(三)高水平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组态路径分析

表3中的总体解与单个解(组态)的一致性水平均高于0.75,其中,总体解的一致性是0.810 3,总体解的覆盖度是0.359 8。表3中的6种组态可以视为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高水平)的充分条件组合。

1.“感知拉动+信任驱动”型路径。“感知拉动+信任驱动”型包含两种路径(见图2)。其中,路径A 1的一致性为0.832 0,能够解释22.01%的案例。可以发现,人际信任和感知程度在该路径中发挥了核心作用,表明在路径A 1中,信任和感知为农户践行生活垃圾分类提供了基础条件,这意味着人际信任和感知程度是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重要条件。路径A 2的一致性为0.835 7,能够解释的11.99%案例。感知程度和制度信任的存在发挥了核心作用,这意味着制度信任和感知程度能够有效弱化环保态度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消极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商洛市和安康市是该驱动类型的典型代表。

2.“社会信任拉动”型路径。“社会信任拉动”型包含两种路径(见图2)。其中,路径B 1的一致性为0.836 5,能够解释11.47%的案例。可以发现,环境关心和人际信任在该路径中发挥了核心作用,表明在路径B 1中,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受到环境关心和人际信任的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关注程度和制度信任的不利影响。路径B 2中,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的存在发挥了核心作用,其一致性为0.821 7,能够解释13.42%的案例,这表明良好的社会信任在驱动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发挥了核心作用。从图2可以看出,长安区和周至县是该驱动类型的典型代表。

3.“态度拉动+感知驱动”路径。“态度拉动+感知驱动”型包含两种路径(见图2)。其中,路径C 1的一致性为0.836 9,能够解释14.98%的案例;可以发现,感知程度和人际信任的存在发挥了核心作用,环境关心发挥了辅助性作用,表明在路径B 1中,社会信任有效弱化了环保态度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负面影响。路径C 2中,环境关心、关注程度、感知程度和制度信任的存在发挥了核心作用,其一致性为0.825 2,能够解释11.47%的案例,这表明环保态度、感知程度和制度信任均能有效弱化人际信任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消极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长安区和周至县是该驱动类型的典型代表。

(四)稳健性检验

一致性水平和校准标准作为影响真值表行(组态)数量和结果的因素,通过调整其阈值和区间可进行稳健性检验。若改变一致性水平或校准标准阈值和区间后不影响组态间的子集关系,可得结果稳健,反之则不稳健[19]。

1.调整一致性水平。本文将一致性水平从0.82调整至0.81,总体解的一致性水平没有发生变化,组态1和组态2的一致性水平虽然有微弱变动,但并未影响两个组态的解释机制,即人际信任和污染感知程度是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重要牵引力,而环保态度是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重要内部驱动力;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关系,感知程度和制度信任均能有效弱化分类认知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消极影响。其他组态的前因条件形态未发生变化。因此,调整一致性水平并不影响本文结论。

2.改变校准方法。本文使用12%、72%代替15%、75%的校准区间[19]。频数阈值设定为1,一致性阈值为0.81,调整后的组态分析结果见表4,总体解的一致性由0.810 3降低为0.781 8,总体解的覆盖度由0.359 8提高至0.549 0。6条路径的一致性水平均高于可接受的最低水平,可证结果稳健。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秦岭农户的环境关心、社会信任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基于秦岭国家公园腹心地带9个县(区)1 431份农户垃圾分类情况调查数据,通过构建fsQCA模型,实证分析了秦岭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存在6条不同的路径可支撑农户高水平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环保态度、社会信任和感知行为控制“多重并发”形成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多样化组态形式,具体表现为“感知拉动+信任驱动”“社会信任拉动”和“态度拉动+感知驱动”的行为模式;人际信任和污染感知程度是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重要牵引力,而环保态度是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重要内部驱动力;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关系,感知程度和制度信任均能有效弱化分类认知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消极影响。

基于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多渠道、多形式传递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农户垃圾分类意识。在信息获取方面,可充分整合媒体融合资源,如加强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投放,同时结合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纸质传单等传统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户获取环保知识。在参与形式方面,可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社区活动,如“垃圾换礼物”等,提高居民参与度和分类的积极性。结合现代科技,如积极开发垃圾分类的手机应用小程序等加强互动型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以社会网络的信息传递为立足点,不断完善社会参与的互动功能,提升农户垃圾分类的主体行为。第二,加强社会信任拉动的外部激励作用。如落实秦岭农户垃圾分类参与的示范户和示范点,以开展分类督导和落实奖励措施等为具体手段,发挥人际交往中的同群效应和互惠互利机制,继而提高农户垃圾分类行为水平。第三,构建以“政府主导、村委会协作、农户参与”的多元合作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以及基层村委会的组织和协调功能,同时通过适当提高农户个人在公共事业中的自主权,使农户成为政府在农村垃圾分类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主体,为改进垃圾分类治理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LI X,BI F,HAN Z,et al.Garbage Source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Impact Factor,and Management Strategy in Rural Areas of China:A Case Study in Hangzhou[J].Waste Manag,2019,89:313-3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4)[2023-08-12].http://www.moa.gov.cn/ztzl/2023yhwj/2023nzyyhwj/202302/t20230214_6420529.htm.

[3] AO Y,ZHU H,WANG Y,et al.Identifying the Driving Factors of Rural Residents’ Household Waste Classification Behavior:Evidence From Sichuan,China[J/OL].(2022-05-30) [2023-06-1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1344922000076.

[4] LIN S,ALI M U,ZHENG C,et al.Toxic Chemicals From Uncontrolled E-Waste Recycling:Exposure,Body Burden,Health Impact[J/OL].(2022-04-01)[2023-06-1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4389421027618.

[5] FERRONATO N,TORRETTA V.Waste Mis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 of Global Issues[J/OL].(2019-03-24) [2023-10-01].https://www.mdpi.com/1660-4601/16/6/1060.

[6] HU S,HE J.The Willingness to Household Waste Disposal Practices of Residents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Material Cycles and Waste Management,2022,24(03):1124-1133.

[7] SETIAWAN R P.Factors Determining the Public Receptivity Regarding Waste Sorting:A Case Study in Surabaya City, Indonesia[J].Sustainable Environment Research,2020,30(01):1-8.

[8] JIA Y,CHENG S,SHI R.Decision-making Behavior of Rural Residents’ Domestic Waste Classification in Northwestern of China ——Analysis Based on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Pollution Perception[J/OL].(2021-12-01) [2023-08-1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59652621035587.

[9] ZHANG S,HU D,LIN T,et al.Determinants Affecting Residents’ Waste Classification Intention and Behavior:A Study Based on TPB and A-B-C Methodology[J/OL].(2021-07-15) [2023-12-1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1479721006.

[10] MENG X,TAN X,WANG Y,et al.Investigation 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of Residents’ Household Solid Waste Classification and Recycling Behaviors[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9,140:224-234.

[11] WANG Y,HAO F.Public Perception Matters: Individual Waste Sorting in Chinese Communities [J/OL].(2020-08-31) [2023-07-0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1344920301804.

[12] XIAO Y,ZHOU B.Does the Development of Delivery Industry Increase the Produc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J/OL].(2020-04-30) [2023-06-0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1344919304835.

[13] CUDJOE D,YUAN Q,HAN M S.An Assessment of the Influence of Awareness of Benefits and Perceived Difficulties on Waste Sorting Intention in Beijing[J/OL].(2020-11-01) [2023-09-1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59652620331292.

[14] CHENG X,LONG R,YANG J.Interactive Effects of Two-way Information and Perceived Convenience on Waste Separation Behavior:Evidence From Residents in Eastern China[J/OL].(2022-11-10) [2023-08-1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59652622036046.

[15] GOH E,ESFANDIAR K,JIE F,et al.Please Sort Out Your Rubbish! An Integrated Structural Model Approach to Examine Antecedents of Residential Households’ Waste Separation Behaviour[J/OL].(2022-06-25) [2023-09-1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59652622014019.

[16] EKERE W,MUGISHA J,DRAKE L.Factors Influencing Waste Separation and Utilization Among Households in the Lake Victoria Crescent,Uganda[J].Waste Management,2009,29(12):3047-3051.

[17] MA L,QIN Y,ZHANG H,et al.Improving Well-being of Farmers Using Ecological Awareness Around Protected Areas:Evidence From Qinling Region,China[J/OL].(2021-11-17) [2023-08-13].https://www.mdpi.com/1660-4601/18/18/9792.

[18] 贾亚娟,赵敏娟.环境关心和制度信任对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意愿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9,41(08):1500-1512.

[19] 赵云辉,陶克涛,李亚慧,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基于QCA方法的联动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0(11):118-136.

[20] 杜运周,刘秋辰,陈凯薇,等.营商环境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多元模式——基于复杂系统观的组态分析[J].管理世界,2022,38(09):127-145.

[21] 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02):179-211.

[22] 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通知[EB/OL].(2022-08-05) [2023-09-13].http://www.shaanxi.gov.cn/zfxxgk/fdzdgknr/zcwj/gfxwj/202208/t20220805_2233453.html.

[23] RAZALI F,DAUD D,WENG-WAI C,et al.Waste Separation at Source Behaviour Among Malaysian Households: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With Moral Norm[J/OL].(2020-10-20) [2023-09-1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59652620320722.

[24] FAN B,YANG W,SHEN X.A Comparison Study of “Motivation-Intention-Behavior” Model on Household Solid Waste Sorting in China and Singapor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211:442-454.

[25] GOVINDAN K,ZHUANG Y,CHEN G.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Residents’ Waste Sorting Behavior: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OL]. (2022-05-15) [2023-09-1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59652622007582.

[26] FU L,SUN Z,ZHA L,et al.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Within China’s Road Freight Transportation Industry:Moderating Role of Perceived Policy Effectiveness[J/OL].(2020-04-10) [2023-09-1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59652619346669.

[27] TONGLET M,PHILLIPS P S,BATES M P.Determining the Drivers for Householder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Waste Minimisation Compared to Recycling[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4,42(01):27-48.

[28] NEGASH Y T,SARMIENTO L S C,TSENG M L,et al.Engagement Factors for Household Waste Sorting in Ecuador:Improving Perceived Convenience and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Enhances Waste Sorting Capacity[J/OL].(2021-11-30) [2023-10-1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1344921005024.

[29] BINDER M,BLANKENBERG A K,WELSCH H.Pro-environmental Norms,Green Lifestyl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Panel Evidence From the UK[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20,152(03):1029-1060.

[30] MA J,HIPEL K W,HANSON M L,et al.A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Municipal Solid Waste Source-separated Collection Behavior in Guilin, China by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18,37:336-343.

[31] LIAO C,ZHAO D,ZHANG S.Psychological and Condi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Staff’s Takeaway Waste Separation Intention:An Application of the Extend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18,41:186-194.

[32] 张明,陈伟宏,蓝海林.中国企业“凭什么”完全并购境外高新技术企业——基于94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J].中国工业经济,2019(04):117-135.

Study on the Configuration Effect of Farmers’ Domestic Waste Sorting Behavior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Rural Areas Around Qinling National Park

WANG Feng1,LU Siqi1,2,GUO Jiachen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2.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Xi’an 710122,China)

Abstract:The Qinling Mountains are known as the central water tower of China.The Qinling National Park is used as a starting point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Qinling water source.As the close contacts of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implementation of household waste classification by farmers in this area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he soil and water bodies in the water source areas.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using 1,431 farmer household interview cases in the Qinling area, the study employed a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 to try to explore the “joint effect” of multiple factors on farmers’ domestic waste sorting behavior (DWSB) 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of factor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ultiple concurrent” conditions of environmental attitude,social trust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form the diversified configuration forms of farmers’ DWSB.High level farmers’ DWSB can be classified into “perception pulling plus trust driven”,“social trust pulling” and “attitude pulling plus perception driven” 3 major categories of paths;Interpersonal trust and pollution perceptions ar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of farmers’ DWSB,whil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is an important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farmers’ DWSB; There is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DWSB.Both perception level and institutional trust can effectively weake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lassification cognition on farmers’ DWSB.

Keywords:farmers’ domestic waste sorting behavior;Qinling National Park;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uzzy set;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责任编辑:董应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