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党的领导、政府的支持、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实践指导,但乡村振兴目标的终极所指、推动主体、依靠主体、评价主体依旧而且只能是农民。在全面阐释农民主体和乡村振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乡村振兴中针对农民主体的宣传、组织、引领、信赖和保障工作还不到位,为此,提出从强化主体意识、推进主体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对主体工作方法、增强对主体信任力度、加强主体保障范围几个方面尝试构建激发农民主体热情的路径,使之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硬核”动力,从而全面推进和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关键词:主体热情;乡村全面振兴;“硬核”动力;农民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4)06-0043-08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界围绕乡村振兴议题集思广益,建言献策,针对乡村“五大振兴”,从差异性角度阐述和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成效凸显,乡村环境明显改善,基层组织工作日渐盘活,乡村产业全面发展,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升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1]。但应该看到,在乡村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困境[2],掣肘着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如缺少可持续的成熟产业,农村经济活力不足,农民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农民保障覆盖不到位,农村人口回流缓慢,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没有得到最大化释放。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是农村生活的主人,是乡村事务的主角,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和主要力量[3]。在乡村振兴中,农民仍然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和乡村振兴目标的终极依靠力量,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需要在经济、组织、生态、文化、人才五大领域实现法律和政策的协同支持[4],没有农民这个主体和强大推动力,经济、组织、生态、文化和人才振兴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把作为劳动力主体的农民放在首要位置,最大限度激发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激情,从人的最基本需求出发,从解决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发挥和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要最大限度激发乡村振兴主体——农民的原动力,首先要正确认识农民和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分析在乡村振兴中农民工作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探寻最大程度调动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热情的策略。
一、农民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
乡村振兴旨在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强国补齐短板。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5],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应该而且必须是农民,这也是我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初心和使命。通过乡村振兴留住农民、稳住农民、吸引农民,通过乡村振兴给农民创造稳定可持续的产业、美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富裕的物质生活。可依托基层党组织,通过乡村振兴使农民化解乡愁,留驻在他们所眷恋的热土上,同时为粮食安全打好坚实的根基。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治理主体、受益主体和评价主体,能否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坚持主体地位,这不仅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也是对目前乡村振兴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挑战[6]。 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农民和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共生共长的辩证关系。农民作为乡村发展的主力军,乡村振兴为了农民而兴,依靠农民而兴,振兴成果由农民共享[7],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利于农民素质、地位、能力的巩固与提升,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乡村振兴的初衷和动力是农民
一方面,乡村振兴的根在农民。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实施乡村振兴的初衷和归旨都是农民。因此,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了提升农民的生存质量和水平,为了增强农民的生存尊严和自信。另一方面,农民又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依靠力量,更是在乡村振兴中最能靠得住的力量。尽管在乡村振兴中,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留住“当地人”、吸引“外来客”,引导人才在农村扎根落户,但从目前农村的现实来看,能真正扎根农村、留在村庄和田野的,还是深爱这块热土的农民。因此,乡村振兴的主要关注点应该放在农民身上。
(二)乡村振兴的成果必须由农民群体共享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广大农民为乡村建设出力流汗、献计献策,付出全部体力和智慧,是乡村振兴最基层最底层的践行者。乡村振兴中不论是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精神财富的挖掘和创造,农民是最主要的力量。因此,以农民为宗旨的乡村振兴的系列化成果,包括乡村振兴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文化财富、美好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必须由全体农民共享。只有让农民充分享有乡村振兴的成果,才能调动农民进一步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我党实施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和目标归旨。
(三)农民是乡村振兴质量的权威评价人
广大农民不仅是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实际受益者,而且还是评判农村发展成效的重要“裁判员”[8]。乡村振兴“快不快、美不美、好不好”,要让农民来说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五级书记”齐上阵,各级领导共发力,各界专家献智慧,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乡村基础建设、生态环境、生活设施,农民的居住条件、衣食住行、医疗养老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广大农民对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乡村振兴是否真正达标、质量如何,还要把最终评价权交给“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父老乡亲。因为他们是乡村振兴自始至终的见证者、参与者、感受者,乡村振兴带来多大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方便了自己,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广大农民最有发言权。因为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农民,要让农民对乡村振兴的质量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只有把乡村振兴评价权交给农民,乡村振兴的任务才会不折不扣地完成。
二、乡村振兴工作中关于农民主体性调动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内在活力,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列为战略规划的基本原则,要求各级政府“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以农民为中心,体现了乡村振兴的价值旨归和农民立场,乡村振兴要坚定不移地捍卫农民的正当权益和主张。概而言之,不论从政策还是法律的角度来看,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确定和认可。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只有调动农民积极性使其全面参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目标才能实现。
为全面了解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情况,课题组一行15人从2023年1月到2023年10月,对全国东中西部9个省321个村庄共计15 889人进行了针对性和随机性调研。此次调研的主题是“乡村振兴中的农民”,调研对象为25~68岁在村庄长期居住的农民及春节回乡务工人员,调研方式包括问卷调查、面对面个别交流、村民座谈会集体访谈等。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4 290份,收回有效问卷12 786份;召开村民座谈会30次,共计928人参加;面对面访谈交流671人。经过对调查结果归纳整理,我们发现乡村振兴中针对农民主体积极性调动工作存在如下问题(见表1)。
从表1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相关部门对乡村振兴宣传尚不到位,相当数量农民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不熟悉、不了解或了解不充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相关部门和基层干部对农民的组织、号召和引领不到位,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没有被激活;基层干部对农民缺少信任度,农民无法充分参与到乡村振兴具体项目决策和实施中,难以对乡村振兴专项资金进行有效监督;农民保障体系薄弱,缺少稳定的经济来源,缺乏安全感,不愿意扎根农村。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强以下方面工作。
1.向农民做好乡村振兴的宣传工作。要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首先要让农民知晓乡村振兴要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做到什么标准。在关于乡村振兴的常识性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民对于乡村振兴内容知之甚少,甚至很多农民把乡村振兴只是简单地理解为改善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环境。从统计数据来看,处于这种状态的农民占调研数量的66.80%,这充分说明相关部门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缺少专业性、针对性的宣传和普及,缺乏政治意识、战略意识和责任意识。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农村的一场“革命”,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全程参与者,相关部门必须认清乡村振兴是为了农民、依靠农民并在广大农民轰轰烈烈的参与下才能实现的工程,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首先要向农民做好乡村振兴的宣传工作。
2.将农民组织起来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强大的推动力量,包括党的领导、政府引领、人才助力、科技下沉和广大农民强有力的推进,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在乡村振兴中形成强大的合力,但归根结底,农民才是诸多主体中最根本最持久最核心最可持续的力量。因此,必须将农民组织起来,形成最强大的乡村振兴攻坚队伍,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从目前全国范围内实施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农村是空心村,即使人口比较多的村庄,居住者也大都是“386199”群体,且目前正在向单一的“99”群体过渡,农村发展中人口的颓势已经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不论从乡村振兴的初衷来讲,还是从乡村振兴的动力和归宿来讲,做好农民的组织调动工作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要将在村的农民留下来,让漂泊在外的村民返乡,把想为乡村服务的人才引进来,并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宣传引导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调研数据来看,有高达73.24%的被调研者认为村庄没有专门组织号召在乡村民留乡、外地村民返乡,这说明目前乡村振兴工作中还没有将组织发动农民留在家乡、回归乡土这项工作做到位。本该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他们中只有人数稀少的老人留在乡村,绝大部分青壮年常年漂泊在城乡之间,这是当下中国农村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因此,将农民组织发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已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3.增强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参与感。乡村振兴归根到底要服务于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尊重农民的感受、农民的想法,没有农民参与或参与不足,乡村就无从振兴。在“你有否参与乡村振兴规划项目、决策、目标的达成?”的调研中,有高达60.37%的被调研者表明没有或很少参与,缺乏对决策及目标达成的监督。乡村振兴做什么、怎么做、由谁来做、达到什么标准、质量是否合格,很多时候都是村干部一个人或几个人做主,很多农民无法参与到乡村振兴的相关事务中,所调研村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村庄,这个问题更为普遍。也就是说,农民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旁观者、守望者、局外人,看似风风火火的乡村振兴,很多时候是农民不能参与、无法参与、甚至被限制参与,少数干部操纵了乡村振兴项目。乡村振兴本该是全体农民共同参与、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的系统工程,但在现实中,涉及乡村振兴的若干项目、规划和资金,很多村民表示并不知晓,不能过问也不敢过问,这也是绝大多数村民对乡村振兴不感兴趣、燃不起热情的最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在乡村振兴中,农民缺少参与权、发言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特别是在涉及其自身经济利益的问题上,他们没有话语权。由此可见,地方治理困境也是造成农民主体作用难以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9]。
4.加强农民对乡村振兴的信赖程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有效美好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民众、各个阶层人士的共同努力,但归根结底,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和最终依靠力量,不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必将背离乡村振兴的初心和使命。从当前乡村振兴的调研数据和走访记录来看,高达73.65%的农民表明自己在乡村振兴中不被信赖,像计划与规划的讨论起草制定,乡村振兴做哪些项目、由谁来做、经费用在哪里、去哪里采购、采购标准怎样、消费了多少……,自己无从了解,更谈不上监督。40.15%的被调研者认为资金使用不透明,34.57%被调研者认为“决策不民主、干部脱离群众、不相信群众”,村庄很多项目的实施都是由村长等主要干部招聘来完成, 账务没有做到公开透明,农民不敢过问。由此可见,当前的乡村振兴工作,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与到相关问题的讨论、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中,没有真正行使作为村民应有的民主权利,在村庄重大决策、重大事务和项目实施中,缺少发言权、决策和监督权。乡村振兴工作中,绝大多数村民处于不能参与具体工作的尴尬境地,需要增强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参与感,加强其对乡村振兴的信赖程度。
5.强化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关键的就是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留住本地人、吸引回归客,让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回到村庄。当然,要做好这些工作,除了做好政策宣传、思想引领、情感沟通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排解农民的担心和疑虑,建构全方位的生产、生活、养老保障制度,提升农民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强化农民安全感,让农民安心扎根农村,让他们感受到作为农民职业的尊严和体面。然而,从目前调查研究了解的数据来看,82.38%的农民表达了拥有尊严体面的生活、有劳保、养老金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是他们回乡的重要考虑因素,其中要求“尊严体面”的占41.76%,要求“有劳保、养老金和稳定收入的”占40.62%。当下除了留恋家乡不适应城市生活的年老体衰老人坚持住在农村之外,村庄的年轻人要么在城市读书,要么务工、经商,他们不愿意回农村的主要原因有:收入来源少、生存没有尊严、没有劳动保障、没有养老金、缺乏安全感。因此,建构系列化保障制度已经成为调动农民积极性、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要素。
三、乡村振兴中激发农民主体热情的策略
关于加速乡村振兴的步伐、落实乡村振兴的举措等问题,更多的专家学者更偏好讨论“五大振兴”实现的路径方法以及乡村振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党的领导、政府扶持、经费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外在条件,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因素则是最大限度调动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也就是要把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问题解决好。目前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因素是解决好劳动力资源匮乏的问题,解决好农民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问题,即解决好当下所面临的农民主体地位不突出、作用发挥不充分、权益保障不强等不同程度制约乡村振兴的进程和效果的问题[10]。因此,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来整体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远景为目标,使农民“完整”地嵌入乡村振兴之中,激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的热情,加速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和组织引领,强化农民主体意识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由中国乡村振兴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伟大战略决策。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首先要强化农民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农民是最可信任和依靠的力量,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战斗力量”。其次在乡村振兴多元主体中最终持续发挥能动作用的还是深深眷恋这块热土的农民,他们有乡愁、恋乡音、重乡情,所以,要充分认识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农民进行关涉乡村振兴内容的宣传和组织引导。
1.正确认识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农民始终扮演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农民的参与,就不会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胜利。在新时代奔向现代化强国的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农民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农民参与的、没有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现代化农业强国也不可能实现。同时,由于乡村振兴的根基、主要依靠力量、成果共享者和评价主体是农民,因此要真正重视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积极挖掘和吸纳农民的才智,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力,提升农民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2.加强对农民进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和组织引导。让农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参与乡村振兴,把乡村振兴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首先,使农民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内容。要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均衡发展、造福于民、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基层干部要有心胸、有担当、讲实干,不能把乡村振兴作为自己的政绩、形象和面子工程。其次,要加强对农民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这就要求相关机构和部门一定要把乡村振兴SEEVEU378z1UGWii6u8Luw==战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向农民宣传好、贯彻好、传播好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并将其内化到农民的灵魂深处,使农民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初衷使命,意识到乡村振兴的出发点、涵义、内容、策略和目标,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最终受益者是农民自身。再次,要做好农民的思想引导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帮助农民树立信心,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使农民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最后,要在工作中切实体现对农民的尊重。坚决克服官僚主义,讲求工作策略,把农民当亲人,要深入农村基层,密切和农民的关系,虚心听取农民意见,向农民学习,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
(二)推进农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深刻揭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11],也是行使当家做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体。在乡村振兴中全面落实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依靠农民这个主体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2]。因此,要全方位调动农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必须让农民充分参与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各个链条,充分落实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1.鼓励村民围绕乡村振兴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协商。乡村振兴中事关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工程,村民的房屋保暖工程,村庄自来水供水布线开挖等系列化的工程,难免涉及到占用村民耕地、宅基地、林地等问题,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村委有必要召集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围绕具体问题进行民主协商,多方听取村民的意见和想法,这样就会规避或减少不必要矛盾的产生,同时调动了村民投身乡村振兴的激情。
2.号召村民参与乡村振兴重大项目的民主决策。乡村振兴工作中可能涉及到村庄整体拆迁、家庭农场建构、乡村民宿改造工程、旅游景点建设、村民保障的完善等议题,需要组织村民充分讨论,对于村庄公共林地、耕地等公有财产如何处置等问题要认真探讨,统一进行集体决策。
3.动员村民针对乡村振兴相关问题实施民主管理。农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内生主体,发挥该群体的主体意识,增强其乡村治理参与意愿,可以提升乡村治理的成效[13]。一是要动员乡村振兴各职能机构负责人对乡村振兴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民主管理,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二是要动员并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管理机构各部门全体成员的作用;三是要动员全体村民充分行使对村庄事务的管理权力,发挥必要的补充管理作用。
4.组织村民围绕乡村振兴若干事务进行民主监督。乡村振兴中的项目实施进展情况、乡村振兴各个职能部门有没有发挥作用、基础设置以及大型项目建设质量如何、乡村振兴资金使用情况、村庄财务使用是否做到公开透明,对这些项目的监督监管除了发挥村庄监委会的作用外,还要组织村民进行严格有效的集体监督,行使好村民的民主监督权力。通过鼓励村民全程参与乡村振兴的各项事务,使其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最大限度激发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热情。
(三)创新对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吸引农民回归家园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是乡村要有人,要有人才,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当下中国农村面临的“空心村”“老年村”或“留守村”的实际出发,乡村振兴首要工作就是吸引和召唤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人才回归家园,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也体现了乡村振兴“以人为本”的重要归旨和目标。因此,在鼓励和吸引农民回归家园、凝聚乡村振兴合力的思想工作过程中,必须创新工作方法,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
1.打好需求牌。乡村振兴中,基层领导干部要从农民的内心真实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将留下来的农民稳得住、把走出去的农民引回来,这就要求增强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创新工作思路,学会用恰当的方法组织农民,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民思想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少讲大道理,多说知心话;少说漂亮话,多唠知心磕;少画空大饼,多着眼现实问题。要实实在在抓住农民内心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做好工作,比如可以针对农民收入低、缺少收入来源的现实问题,鼓励农民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契机回归家乡、回归故土,并为其创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帮扶他们开创自己的事业。
2.打好感情牌。乡村基层领导干部要通过情感沟通的方法感化农民兄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农民的共同力量,以此形成磅礴之力助推乡村振兴[14]。具体来讲,就是要多沟通、常沟通、勤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针对农民的实际困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让现有农民稳住阵脚,让外出青壮年带着理想抱负,没有焦虑疑虑自觉回乡、乐于回乡。
3.打好亲情牌。从村民情感需求出发,感召农民回归家园,行儿女之孝、尽人之常情,相关机构也要从资金方面为子女行孝尽爱创造条件,要实实在在为回乡农民尽孝创业创造条件并提供保障。
4.打好政策牌。要真正吸引和感化农民回归故土,还要打好政策牌,给农民提供具体实在的惠民政策、创业条件,包括经济扶持、生存保障、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和策略,让农民看到希望、感受到安全、体味到农民职业的尊严,让农民带着希望和梦想回归家园,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增强对农民主体的信任度,激励农民投入乡村振兴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乡村振兴成功的重要法宝[15],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促进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可有效避免农村发展走弯路。在乡村振兴中要让农民有所作为,让他们有事情做、有成就感、有存在感、有价值感、有尊严感,多给农民创造增收机会。因此,要充分相信农民,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把乡村振兴的重要事务交给农民做。
1.要相信农民的优秀品质。相信农民阶层淳朴厚重的道德品质,相信农民的正能量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动作用。我国农民历来以勤劳朴实、爱国敬业而闻名于世,他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共和国的缔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推动一切事业成功与胜利的核心力量,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农民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忠实最可靠的中坚力量,在新时代,农民同样是充满正能量的乡村振兴事业的主力军、突击队和主体力量。
2.相信农民的智慧和能力。要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中尊重农民的权利和首创精神,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15]。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民曾创造出无数的优秀文明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的号角也由农民首先吹响,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生活境况。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更要相信广大农民,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其中。围绕乡村振兴中难点和焦点问题,鼓励动员全体农民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为乡村振兴贡献集体智慧和精神力量。
3.把重要任务交给农民。乡村振兴中在对农民做好技术帮扶和指导的基础上,要相信农民,把农民能做的事放心交给农民做,要尽可能给农民创造在乡村振兴中的劳动机会,展现农民的才华、智慧和力量,提升农民的存在感、价值感和尊严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拉近干群关系,最大限度激发农民回归热土、奉献乡村的激情和动力,使农民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幸福感,愿意为乡村振兴挥洒热血和汗水。
(五)加强对农民主体性的制度保障
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相关部门和基层党组织除了向农民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引领好、组织好、感召好农民回归乡村、扎根热土,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忠实的依靠力量、推动力量和践行者之外,还要从根本上破解乡村振兴中农民稳定和回归的难题,其中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产生存生活中的后顾之忧,建构制度体系,加强对农民主体的制度保障。具体主要包括经济保障、政策保障、法治保障和监督保障四个方面。
1.经济保障。经济保障的实现需要构建一系列完善的制度体系。(1)生产保障制度。包括土地保险、种子保险、灾害保险、种植保险、存储保险,有最低生产保障做依托,农民可以安心从事生产,减少后顾之忧。(2)劳动保障制度。现代农业对新型农业机械和技术更新频率高,农民对新式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接受和操纵熟练程度不同,有时可能发生劳动安全问题,也可能因此返贫或陷入生活困顿状态。因此要对农民实施劳动安全保障,减轻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带来的困难。(3)农业退休金制度。为了让农民安心扎根农村,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有必要实施农民退休金制度。如可以依据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年限、耕种土地数量质量和为国家生产粮食的数量质量,通过综合衡量给农村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民实行级差制退休金制度,让农民享受养老保障,使老年农民感受到国家的温暖和关爱,也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看到奋斗的希望。(4)农民职业年金制度。可规定凡从事农业劳动累计年满30年以上且年龄在60周岁以上者,可以获得政府一次性奖励的职业年金,以调动农民长期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5)农民职业补贴制度。要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对农民身体所造成的伤害,政府相关部门可提供专项职业补贴,用于购买劳保用品,降低农业劳动对农民健康造成的伤害。
2.政策保障。(1)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养老、教育、医疗等政策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质量。(2)完善农村金融、保险、土地、产业扶持等政策体系,构建农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优化农民创新创业环境。(3)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承包地、林地、农房等资源进入市场交易制度,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职能[16]。
3.法治保障。(1)严格立法。通过建构完善的“农民参与乡村振兴保障法”“乡村振兴关于农民权益保障法”“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地位保障法”,使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jIemuI29/4pBhjKrg1RUmD8z0B7BXDAS5Bv3LRUCHrU=地位切实得到保障。(2)严格执法。真正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监督保障。(1)建构完善的监督机制。包括专业监督机构、农民代表监督机构、第三方监督机构,由专业人员组成监督机构。(2)实施严格的针对性监督。要对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农民主体参与的全过程,对基层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为情况、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督。总之,要让农民在养老保障方面获得经济福利,实现社会公平和制度变革均需要政府介入[17],需要通过政府建构和完善农民主体系列化的保障制度,扫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顾虑、担忧,提升农民的职业尊严和自信,实现城市务工农民的回流,最大限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而稳定的劳动力来源,同时和谐干群、党群关系,使整体乡村振兴呈现出和美图景。
乡村振兴是一项伟大系统全面的工程,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指导以及各方面管理人才的鼎力协助、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帮扶和社会各界的无私奉献。但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最长久的依靠、最强大动力还是农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不竭力量之源。在乡村振兴中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体现[18]。因此,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基层党组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引导和保护农民,穷尽一切力量调动和挖掘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激情,全面提高农民的主体性地位,释放推动乡村振兴的爆发力,使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核”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文旭.乡村振兴背景下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瓶颈与优化路径[J].农业经济,2023(12):89-90.
[2] 刘振波.系统打造乡村振兴内生多源动力——《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研究》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2023(10):193.
[3] 杨希双,罗建文.基于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的农民主体性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03):261-274.
[4] 李霞.新疆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主体地位分析[J].农业与技术,2023,43(15):152-155.
[5] 任柯英.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民主体地位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21.
[6] 翟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地位的法制保障[J].乡村论丛,2023(05):19-29.
[7] 张晓彤.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主体性作用研究——以河南省部分地区村镇为例[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23:1.
[8] 徐顽强,王文彬.重塑农民主体自觉:推进乡村振兴之路[J].长白学刊,2021(02):109-115.
[9] 唐丽霞,丁悦.激励、引导和规制: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作用何以有效发挥?——基于积分制、村规民约和农村综合信用体系的对比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22(08):144-150.
[10] 王亚妹.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升广西农民主体地位的路径研究[J].广西农学报,2023,38(02):7-12.
[11] 刘庆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要强化农民主体地位[N]. 社会科学报,2021-10-28(03).
[12] 刘庆斌.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J].上海农村经济,2021(10):33-34.
[13] 翁万逸,麻晓颖,刘欣月,等.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乡村治理参与意愿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20):182-185.
[14] 李闵.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研究——以Y县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3:5.
[15] 王晓毅.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保障[J].人民论坛,2022(05):44-46.
[16] 唐丽桂.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N]. 重庆日报,2021-02-23(06).
[17] 赵晓旭.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的农民养老风险及保障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01):45-50.
[18] 惠霞.在乡村振兴中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N]. 甘肃日报,2021-07-13(06).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the Main Body:Promote the “Hardcore” Driving Force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GUAN Zhenguo1,GUAN Yan2,HAN Min1*
(1.School of Marxism,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2.University of Malaya,Kuala Lumpur 350108,Malaysia)
Abstract:The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the wisdom and practical guidance of experts and scholars,but the ultimate reference,the main body to promote,rely on and 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goal is still and can only be farmers.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of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sant subject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propaganda,organization,guidance,trust and guarantee work for peasant subjects in China’s rurujUecOJmJnRI9ynNs3JEAA==al revitalization is not in place,and on this basis and premise,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subject’s status,promoting the subject’s particip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people’s democracy,innovating the working methods of the subject,enhancing the strength of trust in the subject,and strengthening the scope of the subject’s guarantee,so as to make it a “hard core” driving force for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This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times value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main body’s enthusiasm;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core power;farmer subjectivity
(责任编辑:董应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