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囿与纾解进路

2024-11-07 00:00卢玉

摘要:通过文献调研,从学科理论、学科资源、学科价值和学科建制方面总结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取得的历史成效,重点剖析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的现实困囿和新发展阶段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应遵循的基本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学科推进路径。研究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在理论体系构建、学科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学科功能、学科建制方面成效显著。但学科建设仍然面临学科范式依附的困扰,学科外部建制尚待完善,学科成果转化的能力亟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纾解需要遵循新阶段学科建设的基础逻辑,通过深化学科基础理论根植、完善学科发展的外部机制、引导学科创新与对接现实需求,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发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现实困囿;纾解进路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43(2024)04-0372-08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定为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高校中增设,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也相继设立。这些标志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在国家建制上得到正式确立。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备受关注,相关学者围绕学科理论构建与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对学科从“学徒状态”到“自立门户”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建设与探索,是围绕其理论构建和解决实践问题而展开的,是在社会需求语境中获得发展动力,并通过自身内在逻辑回应着社会需求的关切,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建设水平。在新发展阶段,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社会需求与外部社会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党的十八大会议后陆续出台的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社会需求的关切,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学科建设的重点与质量,提出了时代要求。本研究立足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现状,从实际出发,梳理分析学科建设中的现实困囿,理顺学科建设的逻辑基础和研判其未来推进方略,旨在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1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内涵

任一学科的建设都有其内在的逻辑依据,如何诠释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关键是如何理解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本身特征以及该学科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系统全面把握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逻辑,就需要将重点聚焦在该学科的内涵上。

从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视角看,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根据系统知识的性质所做的知识分类[1]。“如果说课程、专业侧重于教学,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人才,那么学科则更侧重于科学研究,构建理论体系,总结实践经验,规划战略前景等”[2]。学科是按照学问的性质将知识体系划分出的门类,“是基于知识分类而派生制度的一种人为建构”[3],即学科包含知识分类和制度构建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科的两重性为我们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学理基础。

现实中,并非所有的知识门类都能称之为学科,学科的存在有其制度上的标准,在《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对学科的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应具备理论体系和专门的方法,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团体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开展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问世”[4]等。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注重学科理论体系维度的合理性构建,即围绕实践领域现实问题的探寻所形成的自身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基础理论构建是其建设的基质所在;二是实践操作层面上注重学科组织机制的合法性完善,即为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发展的可持续性,所建立的具备社会学意义上的学科组织机制;三是对接体育事业发展所提出的现实需求,关注学科功能的有效发挥。

2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历史成效

2.1 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初步建成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形成经历了“武术项目→武术课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2]的过程。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研究是以武术项目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整理、搜集工作为起点,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考证与复制为开始的。建设初期,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还没有明确,也没有成熟的相关学科可以借鉴,研究人员主要围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系统整理,对其学科的性质、基本概念、学科方法等基础理论构建展开讨论。最典型的是1986年整理编撰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一书,汇集了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共977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此后在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体、依托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范式,业界陆续出版了《中国传统体育导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高级教程》《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等,据专家统计,建国以来,这类公开出版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教材约28部[5]。这些经典教材“是从宏观上、整体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初步探讨。除此以外,《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社会转型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研究》《人学视野中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从历史学、文化学、生态学视角出发,注重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研究,凸显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初建时期理论构建的薄弱和局部开发的特征。近几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围绕民族传统体育内涵、形成规律、文化特征、文化传播、发展因素与问题等5个方面[5]。在基础理论方面,各学科间的壁垒被打破,学科研究呈现出多学科理论交叉的趋势,同时也关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实践问题的解决和论证,比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问题、民族传统体育的赛事、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开发等开始已经成为该学科知识生产与拓展的重点,个别学者开始尝试运用文化生态学、人类学对传统体育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如《质疑与重释:田野调查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的应用》(王颢霖,2014)。总体来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已经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在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基本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联系整体,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理论框架基本形成。

2.2 学科领域的文化资源得到挖掘整理和创新应用

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民族大众的生产生活,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所包涵的文化品质对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对其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受到各界广泛关注。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古籍文献、历史文物、实物得到整理,文化的要义和精神遗产得到阐发,如考古学与古代传统体育史的建立(崔乐泉,2008);学界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传统体育文化进行考证,如高句丽时期墓葬笔画中传统体育进行整理(宋伟,2018);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属性、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发掘(陈青,2002)。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利用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受到重视(芦平生,2002);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得到普查(陈炜,201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形成了可供参考的模式(王洪坤,2012);在产业化浪潮中,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创新应用对产业发展(秦刚,2012)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以武术、龙舟、舞龙舞狮为代表性项目的市场开发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资源利用社会效益和的经济效益也逐渐凸显。不仅如此,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利用已经上升到制度层面,如国务院办公厅和文化部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在国家、省、市、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都将传统体育设置为保护的门类之一。各地节庆文化和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抢救和保护,其文化特色得到彰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丰富民众的节日生活正在加强。显然,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领域的文化效益边界正在逐渐拓宽。

2.3 学科价值逐渐凸显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之所以获得二级学科的身份,一方面是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逐渐凸显,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相关专业人才诉求更加强烈所促成的。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功能指向不仅在于其理论构建,还再于解决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培养相关的人才。

学科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案。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职责“在于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在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特殊规律,为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6]。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建设是一项复杂又系统的工程,其发展和进步不仅要提升学科内部理论体系的科学化水平,同时还要理顺学科实践发展与外部社会语境的关系,以确保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的需求。经过多年的探索,以中华武术和龙舟为代表的传统体育的国际化之路问题、民族传统体育竞技训练与赛事运营问题、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中的机制与路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与产业开发问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问题等实践难题在学科建设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2.4 学科建制逐步建立

学科建设的要义在于推动学科的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缓慢过程。理论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逻辑生发点,对其研究领域内相关问题的探索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于完备的学科建制,如学科制度化保障、培育相关的研究学者加入、搭建学科平台和机构等。

1997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在制度上得到正式确立之后,部分高校先后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依靠自上而下的国家学科制度保障,逐步建立起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本科、硕士、博士专业办学层次体系、课程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制度保障。学科的构建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处理好相关的研究学者与学科的关系问题,研究学者的认同和参与对学科建设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是在高校武术专业基础上设立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成立之初只能说是以武术为中心的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该学科成设立后的一段时间,体育学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专家由于工作需要或个人兴趣根据自身的学术背景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探索。研究学者分散在体育学的各个学科领域,也有非体育学科的研究学者也参与其中,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自身知识背景差异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学术平台搭建情况来看,国内已有部分高校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为其学科建设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如成都体育学院成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重点研究基地”,连续举办7届全国民族体育学术研讨会,在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作为一门普遍诉求和专业行为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制”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建立。

3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囿

3.1 学科范式依附,理论特色难以体现

学科的范式是理论知识生产与创新的内在机制,并主导学科发展的决定力量[7]。由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建立是外源性的,靠的是国家行政力量,人为性地先建立学科,再建设学科,属于“先消费后买单”。虽然在身份上获得了国家地位,但还不具备内生性学科的身份要件,表现在于其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知识生产依附于其他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领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这些问题本质上是如何“看”民族传统体育的问题,这就涉及到研究问题的视角。所谓视角“就是观察、分析、解释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的特定角度,任何一个视角都意味着一套特定的话语系统,即一套从基本的范畴、命题到方法原则构成的理论的话语”[8]。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多学科研究实际上就是将多学科的方法和其知识范畴一起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问题研究中。从上述学界积累的主要成果来看,学者们关注从文化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问题,而对其实践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体育学视角来探讨其项目化。以他学科的话语系统分析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丰富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和刺激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领域的学者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都有积极意义。但这种以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学科逻辑为药方来解决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问题的做法,实际上是用民族传统体育来验证他学科理论,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问题研究置于他学科的范畴,交叉生产的知识与理论处于从属地位,也失去了该学科应有的特色。

正如有学者指出“民族传统体育既连接着文化强国建设,也牵系着体育强国建设,而目前的状况是,文化强国建设方面所关注的更多的是主流学界的文化,不太关注体育,而体育强国建设方面更多地关注奥运竞技体育,不太关注民族传统体育,这正是民族传统体育当今发展面临的尴尬境遇”[9]。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研究现状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学术共同体内部没能形成研究问题、方法以及评判的一致性”[9],更难以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特色。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在学科范式上的依附无疑与范式下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相悖,也削弱了学科的独特性,成为学科建设中的桎梏和挑战。

3.2 学科建制过度依赖,内生发展活力受阻

学科的成立和成熟离不开其内部理论知识体系的发展,也离不开外部组织机制的推动,尤其是外部制度建设。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国家学科制度,走的是由外而内的发展路径,即通过行政合法性来确保国家行政支撑,再通过制度性保障同时推进学科的内部和外部发展。正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内部建设不成熟,需要外部制度的建设来弥补,无疑这种发展模式在国家认可从而获得资源配置优势推进学科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7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设立以来,学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靠这种外部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和推动才得以进步。

民族传统体育从专业发展为体育学二级学科,主要依托的“国家学科制度”的行政逻辑。作为一种普遍诉求,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依靠行政建制逐步建立起本科、硕士、博士较为完整的办学层次体系、课程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学术研究体系等,学科制度化和学科发展的基本任务基本实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文化传承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过度依赖制度建设势必会对学科内涵建设造成影响,在越来越强调内涵式学科发展的今天,依靠自上而下的学科制度来建设学科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靠外部力量推动内在生长的学科发展逻辑,必然造成学科生长的内生动力作用在学科建设中的弱化,而健康的学科内在生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科发展的水平。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发展的外在建制的依赖缺陷,必然导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对学科理论构建的内在发展活力不能完全激发。

3.3 学科成果转化乏力,服务社会诉求能力较弱

“学科知识的创新生产及其知识成果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应用是大学学科发展能力的两大基石”[10],当前,大学一流学科地位的凸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学科知识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应用中获得竞争力的提升,在市场服务中强化了学科地位。不可否认,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建设在人才培养、知识生产和推动社会需求应用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但在服务社会需求和对接国家战略实践方面的作用与目标之间还明显存在较大差距。

现阶段来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在理论体系、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学科建设在对接国家战略和满足社会现实诉求等方面的能力显得极为薄弱。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发展阶段的局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是因社会和国家需求而成立,学科理论成果总是落后于现实需求,当新的需求出现时,已有的理论成果已时过境迁。二是学科理论体系本身薄弱。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是遵循行政建成而非内生生成的,学科知识的积累还相对薄弱,当前仍处在“借鉴”和“移植” 阶段,可以转化的理论成果本身就少。三是学科成果转化机制尚未建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主要依托于高校,遵循的是教育规划和指令,项目竞赛等实践的管理主要归属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走的是体育行业之路”[11],这种理论研究与实践归属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服务的诉求。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即研究成果向教学、竞赛、管理决策部门运用的过程,作为一直软性的成果,能否作用于教学或训练的实践,其效果究竟如何,这些都没有统一的测评标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理论成果转化需要进一步强化,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研究范式,将解决民族传统体育在应用方面的问题作为学科评价的核心,以提升学科知识生产在实践和应用方面的转化能力。

4 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逻辑遵循

4.1 坚持制度引领与理论生成的学科立场

学科既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同时也是社会建制的重要组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确立得益于人为制度性设置,并非是基于知识分类体系的本源意义上的知识积累与分化的结果,学科的建立包含着外部制度力量的推动和内源性知识积累与演化两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学科知识自我生成和外部建成相统一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持续推进的必然要求。在此意义上,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建设需要把握以下两个关键。

一是促进学科内部知识的自我生长。一门成熟学科的建设过程也是对其内在知识与规律的不断探索和求证的过程,从问题形态、研究领域形态走向学科范式形态。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得到明确,其理论体系需要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仍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方法与特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创新、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传播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遵循民族传统体育学知识生产与创新规律的同时,还要优化知识生产创新的外部保障环境,形朔学科独特的民族价值和环境生态。二是融入现实需求。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建设涉及到政府、高校、学者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实践者等构成的建设主体,主体行动的背后实际是利益或权利的影响,“权利和利益因素的存在影响着学科的划分和确立”[12],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平衡好建设主体之间的行为边界关系,以满足建设主体的需求。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建设不仅是学术共同体的责任,还需要对接社会、高校、市场需求,从而在本源上对学科的发展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总之,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建设以建成逻辑为引领,以生成逻辑为根本,既注重学科知识的创新生成,也注重外部要素的推动,确保两种逻辑在实践中保持合理平衡。

4.2 凸出创新与服务相融合的学科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一直是以学科理论构建和创新为基点。之所以获得二级学科的身份,一方面是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逐渐凸显,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相关专业人才诉求更加强烈所促成的。国家第“十四五”时期,伴随着体育事业建设重心的转移和民族传统体育实践的发展,在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新知识、新问题不断出现。原来以武术专业为中心的知识生产向以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生产转型,即原来主要以武术为问题导向的知识生产,逐渐向需求为导向转型。在此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理论构建更加复杂,唯有秉承学科创新的逻辑进路,将学科建设融入到文化产业实践中,将其专业知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将学科创新与学科创业相衔接。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传统科学如社会、文学等,在市场逻辑及应用性需求中虽然无法获得较多资源,但是在企业精神的刺激下,如能改变价值观,加强合作意识,也可以争取更多资源,从而增强其竞争力和发展特色,强化其学术研究地位”[13]。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在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建设中,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是提升其学科水平的重要逻辑。尤其是在民族传统体育学在其体制机制和发展水平不高、学科贡献不突出的情况下,其学科的创新应面向学科创业,主动对接市场,对接国家战略,在融入教育、产业、大众健康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学科资源。学科创业反哺学科创新,从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契合外部需求。

4.3 彰显传统文化要义的学脉赓续

无论是作为一门学问还是作为一门学科建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建设的历史不长,学者关于该领域问题的探讨和追问大致有二个方面。一是立足本土实际,试图从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视角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学理论体系;二是深入乡土实践,对民间传统体育进行深度挖掘整理,为其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基质和对象。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建设从理论和实践立足本土和深入乡土的传统,从民族和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尊重传统的核心价值。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建设应扎根传统,要与民族传统文化及乡土实践相契合,遵循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要义,尊重乡土实际,以此推进学科理论建设,这是学科对象和性质所决定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民族传统体育及其学科的价值功能凸显,民族传统体育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要结合社会诉求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趋势提升其现代适应性。当前,应当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学科建设和体育强国、体教融合、教育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社会建设关切结合起来,与时代相呼应。

5 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纾解进路

5.1 深化学科基础理论根植,提高学科理论生产力

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涉及到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畴等基础理论构建。学科建设是以知识活动为基本起点,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知识理论建设的目标应包括两个方面:在横向上健全系统的理论体系;在纵向上深化学科理论知识的“生产—积累—再生产”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和机制,形成学科自身特点的知识逻辑关系,进而推动理论体系的发展,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理论在研究的范式上存在着依附现象,与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交叉运用较为普遍,这些研究多被局限于单科相关理论视野中,缺乏学科体系发展的整体视野,理论研究所揭示的矛盾和规律还不能反映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一般性,还没能形成用以指导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改革提供所遵循的一般性和共性的规律、方法和原则。其学科认知体系的不完善、不系统,也就不可能形成学科知识积累和发展机制。因此,强化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基础理论根植、建立健全系统的学科认知体系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是要建立学科方法体系。更新完善现有研究方法,“方法论的更新不同于电脑软件的更替,来自国外和其他学科的先进方法无法简单地安装到另一学科研究的系统上”[14]。学界要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语境出发,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发展的现实,确立能反映自身整体性的研究对象和完善自己已有的研究方法。如关于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特定决定了该学科是以定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但并不排除定量研究法,要依据问题来采用何种方法。也可以借鉴民族学、人类学等母学科的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但这种借鉴是对其他学科学术理论进行的一次方法论统合,并不是多学科视角下碎片化的理论积累,而是更新完善一个基于问题的新的研究范式,通过学科方法论的更新完善,创造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特有的方法体系,来实现学科建设从知识的存量积累向学科体系统合的质性跨越。

二是要明确学科性质、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概念、范畴等理论原则与规律。进一步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概念、本质属性等问题,根据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和认知体系。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其概念等理论构建是其实践问题的升华,要从其实用性出发,紧扣实践,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技术、机理等基础理论上,遵从上下通联的原则,即一般理论规律通过低层次理论原则与办法落到实地,实现理论建设与具体问题的有效对接,避免因理论而理论的现象发生。

三是要加强应用性研究,推动研究成果的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学是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实践的特殊规律和理论问题,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的专业性学科,其自身的基本理论建设不仅标志着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旨趣在于关注和解决其实践中的问题,而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依赖于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这一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其理论研究“必须从学科性质出发,探讨与民族传统体育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形式,高度理性地把握和超越所面对的实践”[15]。当前,我国正处在“体育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时期,国家战略落实为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在内的学科理论建设和实践提供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新场域。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在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方面,应着重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及其赛事承办探究;在教育强国方面,应着重加强挖掘传统体育文化的育人价值,为教育服务;在全民健康促进方面,应着重探究其健康功能。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国家战略落地应用中的政策与法规、运行与治理机制、条件与规范性等方面的理论建设。

5.2 完善学科发展的制度与组织建设,增强学科发展活力

学科是理论体系,也是实体组织[16],学科理论体系建设需要通过相应的外部组织环境为其供给发展资源和支撑。从范式来看,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出发点是将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与学科治理机制协调统合,探索学科学术逻辑和行政之间较为合理匹配的作用方式。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发展水平的提升必然带来学科治理现代化的诉求。学科的治理在宏观层面上是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制度保障,在微观层面是建立健全学科组织机构、学术交流平台、学术专业期刊等条件。

一是在制度层面要消除影响其理论体系发展的各种制度障碍和壁垒,改变过去单一的行政指令模式,根据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文化使命和价值定位建立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引导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理论建设密切跟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热点与关键领域,将学科文化的内在使命与外在机遇有效结合,形成学科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

二是要健全学科组织,遵循以学科组织孕育学科成果的建设思路,推动学科建设。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治理组织主要是教育行政组织,目前学科建设主要靠高校行政组织来管理推动,学科建设的社会组织尚处在零散状态,社会组织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和活力没能发挥。在今后一段时间,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仍然需要通过行政力量,主要依靠行政宏观规划,将学科质量发展与学科治理进行协调统合。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社会组织,如建立龙舟协会、武术协会等民族传统体育主要项目协abb5c4d1e150f6cf17a1e653a078320c会,发挥各项目协会的组织活力,将其参与到各项目的保护利用、学术交流平台构建、学术专业期刊的举办上来,形成合力,进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发展。

5.3 以现实需求为引领,强化学科成果转化能力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两种力量的推动,即学科满足现实需求的能力和学科理论创新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现实需求是引领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学是学科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十四五时期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现实需求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动力。学科理论创新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问题与障碍,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撑,理论成果能否有效转化成为推动实践发展关键环节。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建设围绕着“现实需求→学科理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形成一个循环系统,其建设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科成果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需要聚焦需求、瞄准需求,引领学科建设内涵和学术创新,强化成果的转化能力。

目前很多优势学科如生物学等将理论成果转化应用到生物制药和生命医学等行业中,此类学科在市场运用逻辑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文化性”特点,在市场经济逻辑的需求中很难获得较多的发展资源,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与其它优势学科相比有很大差距,目前情况下很难取得优势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其教学实践领域也难探索出举世举目的成就。就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这一现状而言,只能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性优势,深挖其价值,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传播地方文化、提升大众健康水平的领域找准合适的价值突破点,以避免学科建设陷入求大求全的发展困境里,而是在多元化的竞争环境中加强与文化产业行业的合作意识,增强其竞争力和发展特色,强化其学术研究地位。要实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对接现实需求和成果的转化,需要依托体育院校的研究资源,按照“基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实践、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与产业开发”为原则,设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所和院校研究组织,吸纳相关社会人员参与,制定研究机构的评价考核机制,将院校的研究机构建设成具备高水平产出和有效转化的专业化机构,切实提升学科高质量发展。

6 结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建设是各界持续关注的重大课题。经过20多年的努力,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成效,但学科理论范式存在依附、学科发展的外部建制仍不完善、学科成果应用转化乏力等现实问题比较凸显。新阶段我国外部社会语境的变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内涵、外延提出了时代要求。在此语境中,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要善于回应社会需求,将其自身理论创新与问题实际相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研究才能形成自身的学科范式,才能有效地参与到国家建设的重大问题中,真正使其成为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富有活力的优势学科。

参考文献:

[1] 席玉宝.现代体育科学学科体系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03.

[2] 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发展回顾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12-20.

[3] 叶桂仓,马陆亭.文化影响与道路选择:我国高教研究学科化的差序格局解释[J].江苏高教,2017(3):10-14.

[4] 蔡曙山.科学与学科的关系及我国的学科制度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2(3):79-80.

[5] 崔乐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42.

[6] 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建设[J].体育与科学,2003(1):25.

[7]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50.

[8] 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与“视角”辨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100.

[9] 白晋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建设研究[J].体育科学,2018(10):12-18.

[10] 吴叶林,崔延强.建设高等教育学一流学科的逻辑与路径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20(5):36.

[11] 石爱桥,汤立许.回眸、窘境与抉择: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再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1):52.

[12] 殷忠勇 .从学科走出学科:知识生产与知识政策视域下学科群建设的逻辑、困境与策略[J].高教管理,2020(10):50.

[13] 付淑琼.大学进取与变革的路径——论伯顿·克拉克的创业型大学观[J].教育研究,2010(2):63-67.

[14] 黄聚云.30年我国体育研究方法论的演变与反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4):18-24.

[15] 倪依克,邵晓军,张自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J].体育科学,2005(1):56-60.

[16] 王建华.知识规划与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3(5):1-12.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Ways Ou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in China during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LU Yu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1, China)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in China in terms of discipline theory, discipline resources, discipline functions and discipline establishment, and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and the basic logic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in New development stage. On this basis, it proposes a targeted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discipline.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discipline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in Chin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the exca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the function of the disciplin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e;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still faces the problems of the attachment to the disciplinary paradigm, the external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e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ability to transform the disciplinary achievements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s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by following the basic logic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stage, by deepening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discipline, improving the external mechanism of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guiding the discipline innovation and matching the real needs, forming a joint force to joi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Key words: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realistic dilemma; ways out

(责任编辑:叶松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