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正义的旅游社区居民环境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4-11-07 00:00黄从慧王群

摘要: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旅游环境影响、环境正义、环境责任行为等6个变量构建旅游地社区环境责任行为测度模型,以黄山风景区4个门户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而言,自然环境感知对互动正义、环境责任行为有正向影响,生活环境感知对环境正义有正向影响,环境正义对环境责任行为有正向影响。自然环境感知对分配正义、程序正义正向影响不显著,生活环境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正向影响不显著。②自然环境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影响最大,随后依次为程序正义、分配正义、互动正义。③对4个门户社区各变量间的路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模型中假设关系在4个门户社区存在差异;采用平均值法来评估不同门户社区在各个维度及其具体指标上的得分情况并进行比较,其中南门汤口总体得分最高,北门耿城位居第二,而西门焦村总体得分则相对较低,东门谭家桥总体得分最低。

关键词:旅游环境影响;环境正义;环境责任行为;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1-2443(2024)04-0351-12

引言

旅游地作为人与自然高度互动的区域,旅游的发展为当地社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收益分配不合理、社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1],“负责任旅游(responsible tourism)”是应对该问题的有效方法,一经提出便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它是指参与旅游的相关利益者采取的对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负责任态度的行为,强调利益主体考虑旅游影响的后果与己有关,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2]。已有研究表明,“负责任旅游”是推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3]。

关于“负责任旅游”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将目光聚焦于旅游者,旅游者作为旅游地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其环境责任行为对旅游地环境有重要影响[4],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涌现出丰硕的研究成果[5-8]。旅游地社区居民同样是旅游地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在旅游地生活时间长,其生活的环境本身就是旅游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因此,研究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有利于实现旅游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现有的文献中,有学者针对地方居民研究其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8-9]。但仍存在不足:第一,现有的研究主要从地方依恋、规范、态度等因素研究其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鲜有从旅游环境影响感知角度研究;第二,尚未有学者引入环境正义变量,探究旅游环境影响感知与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第三,关于环境正义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目前也鲜有学者进行系统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以黄山风景区4个门户社区为例,构建旅游地门户社区居民旅游环境影响感知、环境正义以及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旨在揭示旅游环境影响如何作用于环境责任行为,从而进一步拓展环境责任行为领域的研究。此举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旅游地门户社区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制,而且能够为旅游地的环境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文献回顾

1.1 旅游环境影响

旅游对环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而旅游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旅游环境一般指的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综合[10]。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环境影响。早期的研究主要是描述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制定环境保护政策以及旅游收入与环境变迁的关系[11]。随着大众旅游的发展,旅游环境影响研究从客观角度衡量旅游对水环境、土壤环境、植被等的影响,如旅游环境容量[12]、旅游环境承载力[13]和旅游地环境质量评价[14]等,转向从主观角度研究游客或者居民对环境影响的感知。

旅游环境与人息息相关,它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外来游客游览体验。对于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研究,有学者提出“恢复性环境”,从游客角度将旅游环境与身心健康恢复效用联系起来[15],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陈志钢等从当地居民和游客双重角度研究城市旅游环境的感知,探讨当地居民、游客与旅游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16]。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居民是受旅游环境影响最为深远的群体,当前学术界多数研究是将自然环境感知与经济、社会文化感知结合共同衡量旅游影响。李伯华等以张谷英村为例,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探究在旅游发展背景下,居民对人居环境效应的感知与态度[17],鄢方卫等以徽杭古道乡村旅游地为例,构建了基于组织压力视角的人居环境演变的DPSIR模型,其中生态空间压力是其重要影响因素[18]。对于旅游地居民来说,其文化环境的改变是一种长时间潜移默化的过程,许多旅游地发展时间并不长,对于文化环境的改变尚不明显,而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则十分显著。

1.2 环境正义

环境正义议题源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它是弱势群体为争取平等,享受良好环境权益而掀起的运动,由美国学者率先研究,随后逐渐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19]。环境正义是指所有人,不论种族、民族、收入、国籍或教育水平,在环境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参与机会,没有人因为政策或经济上的弱势而被迫承担不成比例的环境责任,即个人或群体对环境承担同等的环境义务,享受同等的环境权利[20]。在环境发展领域的研究聚焦于两种类型的正义:分配正义和程序正义[21-22]。

分配正义是指资源分配的公平,公平涉及一个人的投入与所获得的结果的比率,并将这一比率与交换伙伴的比率进行比较。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居民认为自身所获的利益与对当地旅游环境保护贡献相一致,并将他们的投入/产出比率与交换方(如其他居民、开发商等)的投入/产出比率相比较时,基于公平的分配正义就建立起来了。获取利益是居民参与旅游的初衷和原动力,分配正义始终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23]。程序正义是指决定资源分配时所使用的过程或程序的公平性。程序的公平要求地方参与[24],不同群体的利益应得到保护,促使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分配[25]。获得决策相关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意见等是决定居民程序正义感知的重要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开始关注互动正义[26]。互动正义是指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互动过程中得到尊重与认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对发展的评价会受到与政府或开发商互动质量的影响。

由此可见,分配正义是关于交换的结果,程序正义是关于达成结果的方式,互动正义是关于人际交往的过程。虽然其中某种类型的正义比其他类型更重要,但通常我们认为不同类型的正义被一起用来评估正义感知时,正义感会增强。根据旅游地环境正义相关文献,旅游地在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从中获得利益,却也承担了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门户社区是毗邻国家公共土地和公园并且处于其出入口位置的地区[27],相较于景区周边的其他社区,门户社区是受景区旅游发展影响最为直接的区域,为促进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许多门户社区居民比普通社区承担更大的责任[28],因此居民会产生相应的环境正义感知,并进一步影响自身的行为。

1.3 环境责任行为

环境责任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旨在纠正环境问题的行为[29],学者们常常将环境责任行为与其他术语如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生态行为等互换使用。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环境责任行为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实施的有助于减少旅游景区环境负面影响、有利于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具体行为[7]。

环境责任行为的维度测量、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关于其维度测量,学者们主要从单维度和多维度方面去测量,其中单维度测量工具往往由成熟的一般性量表改编而成,如范钧等[5]、何学欢等[8]均从单维度测量环境责任行为。多维度方面,Lee等基于游客自我报告的行为将环境责任行为分成七个维度[30],Li和Wu将其分为低努力和高努力环境责任行为[31],Cheng等将环境责任行为分为一般行为和特殊行为[32]。环境责任行为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重点。邱宏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6],何学欢等基于公平理论和关系质量理论构建了旅游地居民感知公平、关系质量与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形成机理整合模型[8]。

现有的研究大都以利益感知为前因变量,地方依恋为中介变量研究游客或者居民的环境责任行为,关于旅游环境影响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影响的研究较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居民参与,居民的生产生活受旅游地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旅游地环境,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实施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深入剖析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如何作用于环境正义,并进一步探讨这种感知如何影响居民的环境责任行为,从而揭示其内在的影响机制。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旅游环境影响—环境正义—环境责任行为”假设模型(图1),解释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是如何通过触发居民环境正义感知,促进居民实施环境责任行为。

2.1 旅游环境影响感知对环境正义、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恒久的价值追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社区居民享受红利的同时,也正在遭受环境破坏、生活成本增加、发展不平衡等问题[1,33-34],旅游社区环境正义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旅游领域的环境不正义主要表现在社区居民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其成效转化为其他人群的旅游效益,并且承担着旅游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后果[35]。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地资源的所有权人,与当地生态环境形成和谐的人地关系,利用资源的同时也保护环境。但是,旅游的发展破坏了这种和谐关系。出于对旅游效益的考虑,割裂了居民与资源之间的生态联系,限制居民使用资源的权利,并且也从旅游利益格局中将当地社区居民排除[35]。社区居民通过衡量自身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利益,判断环境是否正义,而这种成本的付出最直接表现就是环境的改变对自身生活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旅游环境影响感知是环境正义的重要驱动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自然环境感知正向影响环境正义

H1a:自然环境感知正向影响分配正义

H1b:自然环境感知正向影响程序正义

H1c:自然环境感知正向影响互动正义

H2:生活环境感知正向影响环境正义

H2a:生活环境感知正向影响分配正义

H2b:生活环境感知正向影响程序正义

H2c:生活环境感知正向影响互动正义

旅游活动依赖于环境,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已有研究表明,那些对环境有更深入了解的游客,会更加关注旅游目的地的环境问题,并更容易展现出积极的环保行为。换言之,环境感知是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条件和基础,游客对环境满意度越高,越能激发其保护环境的意愿[36]。社区居民在旅游地生活时间更长,环境的改变必然影响旅游地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居民对环境的感知与自身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感知影响着居民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居民环境行为[37]。组织行为学中有研究表明诸如助人行为、公民道德等出于个人意愿的非角色内所要求的行为属于角色外行为,这些行为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与环境责任行为相似。因此当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满意度越高,越能促进其实施角色外行为。因而,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旅游环境影响感知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

H3a:自然环境感知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

H3b:生活环境感知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

2.2 环境正义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

外部旅游环境影响触发人们内在对环境正义的认知,依据“刺激—机体—反应(S-O-R)”框架可知,个体认知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反应。何学欢等依据“S-O-R”框架,得出高服务质量对游客满意度影响更强,满意度愈高,环境责任行为更强[38]。组织行为学中亦有相关研究表明正义感知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正义感知越强,员工更乐意实施角色外行为[39]。依据社会交换理论,当社区居民认为旅游收益分配的结果越趋向于公平,且分配的程序越加公开透明时,人际互动越和谐,越会采取这种行为。因此,本研究认为社区居民环境正义感知越强,居民越会主动实施环境责任行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分配正义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

H5:程序正义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

H6:互动正义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

3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3.1 研究区概况

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黄山区境内,面积160.6 km2,旅游发展时间较长,成就显著,获得“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殊荣。

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是指景区4个出入口所在的4个社区,它们同属于黄山区管辖,通常被称为景区的4个大门,分别是南门汤口镇、东门谭家桥镇、北门耿城镇和西门焦村镇[28]。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以下称《总规》),汤口镇、谭家桥镇、耿城镇和焦村镇位于黄山风景区的缓冲区内(见图2),门户社区依托景区发展旅游业,与景区共同承担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40]。

3.2 问卷设计

研究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在本地居住时间、文化程度、职业、平均月收入、家庭收入来源等;第二部分量表开发是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地实际以及专家建议设计的,包括旅游环境影响感知、环境正义以及环境责任行为。为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每个变量的题项均采用了Likert 7点式量表进行测量。

3.3 数据收集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调研对象为黄山风景区4个门户社区的居民,调研时间为2021年7月10日—15日,调研总共发放600份问卷,除去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565份,有效问卷率为94.17%。

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的居民样本特征构成如下(表1):性别方面,男女比例比较均衡;年龄方面,分布较为分散,46~60岁相对较多;在当地居住年限超过20年的居民占到样本的70.1%,反映出调查数据较能说明社区状况;教育程度方面,社区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职业以务农以及个体旅游经营为主,个人月均收入以中低收入为主;家庭收入来源中,来自旅游业的占到样本的51.7%,来自非旅游业的占到样本的48.3%。样本基本符合社区现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4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使用SmartPLS 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运算。以回归分析为基础的PLS-SEM与基于协方差的结构方程模型(CB-SEM)相比,在处理复杂的因果关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41], PLS-SEM几乎可以无限制地处理反映型和形成型的模型结构[42],具有较高的统计能力[43],实用性更高。

4 结果分析

4.1 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研究运用克朗巴哈系数(CA)系数以及组合信度(CR)检验测量模型的信度,运用因子负荷和平均方差提取率(AVE)检验测量模型的效度。一般地,如果潜在变量的CR值以及CA系数大于0.7时,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AVE大于0.5才能证明使用该变量是可行的[44]。表2显示潜在变量的CA系数以及CR值均大于0.7,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信度高。潜在变量因子负荷均大于0.6,表明数据具有较强的内敛效度;AVE值均大于阈值0.5,表明本研究的潜在变量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45]。

在PLS-SEM中,区别效度一是检验观测变量的交叉负荷矩阵(表3),各变量的题项因子负荷量均高于其在其他变量中题项因素负荷量;二是检验相关系数矩阵(表4),当变量的AVE值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的平方时,则说明区别效度存在[45]。表4显示所有潜在变量的AVE值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的平方,表明本研究的潜在变量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Henseler等人认为PLS-SEM会高估AVE值,提出在区别效度分析中引入异质—单质比率(HTMT)的估计方法,其稳健性已在一系列后续研究中得到证实[46-47]。本研究采用较为保守的0.85水平来评估区别效度,当HTMT小于0.85,则说明潜在变量之间具有区别效度[58]。从表5可知数值均小于0.85,说明变量存在区别效度。

4.2 结构模型分析

4.2.1 总体分析 PLS结构模型检验包括估计路径系数、R2值和显著性水平(t值)等指标。依据Hair等[48]观点,R2值越大,模型解释程度就越好。在本文的模型中,R2 均大于最低门槛0.1,说明模型的拟合指数效果良好(图3)。根据t值大小判断系数路径是否显著且不为0,检验对假设关系的支持力度[49]。此外,Wetzels等提出拟合优度(GoF)大于0.36,则模型适配度良好[50]。本文研究模型的GoF为0.47,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适配度。根据验证结果,对相关假设进行验证,11个假设中有8个假设得到了验证,其结果如下:

(1)自然环境感知正向影响互动正义(β=0.144, t=2.326, p<0.05),支持假设H1c。门户社区作为黄山风景区的缓冲区,当门户社区居民对自然环境影响感知较好,对政府、开发商好感度较高,能有效促进互动正义。

(2)生活环境感知正向影响分配正义(β=0.261, t=3.937, p<0.001),支持假设H2a。旅游发展对门户社区生活环境影响越小,越能促进分配正义。旅游发展切实改善生活环境,居民认为这是旅游发展所带来效益,促进了分配正义。

(3)生活环境感知正向影响程序正义(β=0.308, t=4.905, p<0.001),支持假设H2b。门户社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生活环境质量提高,居民会认为是相关政策好,对政府信任感会加强,从而促进了程序正义。

(4)生活环境感知正向影响互动正义(β=0.339, t=5.421, p<0.001),支持假设H2c。黄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给居民生活环境带来了正面影响,居民认为这是开发商、政府为旅游做出的贡献,与其互动更加和谐,促进了互动正义。

(5)自然环境感知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β=0.305, t=5.441, p<0.001),支持假设H3a。作为原住民的门户社区居民,对黄山具有很强的地方依恋,当自然环境感知较好时,居民会主动实施对旅游具有正向影响的环境责任行为。

(6)分配正义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β=0.114, t=2.976, p<0.01),支持假设H4。获得利益是居民参与旅游的原动力,当居民因旅游提高了收入,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更会实施环境责任行为去保护当地环境。

(7)程序正义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β=0.268, t=6.654, p<0.001),支持假设H5。居民虽作为门户社区旅游利益相关者之一,但往往是处于权力的“边缘群体”。当居民在旅游发展中能够参与决策过程,获得决策相关的信息时,他们将会积极地实施环境责任行为。

(8)互动正义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β=0.186, t=2.223, p<0.05),支持假设H6。开发商、政府是门户社区旅游开发的主体,居民与其互动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居民会倾向于实施具有利他主义的环境责任行为。

被拒绝的假设有3个,从标准回归来看,自然环境感知对分配正义、程序正义无显著影响,假设H1a、H1b被拒绝;生活环境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假设H3b被拒绝。门户社区总体旅游发展程度不高,居民聚焦于旅游利益的分配,而自然环境属于原生环境,居民并不把它纳入到利益范畴。作为一种角色外行为,环境责任行为的实施多半出于居民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居民对生活环境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并无直接关系。

4.2.2 门户社区结构模型差异分析 基于上述模型,对4个门户社区所有潜在变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此来判定本文建构的理论模型中假设关系是否适用于各个门户社区(表7)。

由表7可知,4个门户社区假设H2b、H2c中“生活环境感知”对“程序正义”“互动正义”路径系数均在小于0.05水平上显著,说明正向影响显著,各门户社区居民对生活环境感知越好,越能促进程序正义、互动正义。H3a中“自然环境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和H5中“程序正义”对“环境责任行为”正向影响也比较显著,各门户社区对自然环境感知越好,对环境保护、旅游发展等相关事务有参与、表达和知情权利,越会实施环境责任行为。

除汤口外,其他3个门户社区在假设H2a中“生活环境感知”对“分配正义”无显著影响。汤口作为进入黄山风景区的主要通道,镇内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远超其他几个门户社区,旅游城市化特征明显,旅游对居民生活环境影响十分明显。居民对生活环境感知越好,越觉得分配正义。

仅谭家桥H4假设中“分配正义”对“环境责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近年来,东黄山国际小镇的建设,芜黄高速、省道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等,使谭家桥镇旅游发展速度加快,居民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促进了环境责任行为的实施。

4.2.3 门户社区感知差异分析 为探究黄山风景区4个门户社区居民感知及其各维度的感知差异,采用均值法计算各维度以及各指标均值[28]。如表8所示,4个门户社区在“自然环境感知”“生活环境感知”“程序正义”和“互动正义”维度上的均值大于4,说明在这几个维度上门户社区居民感知水平较高,居民对于自身拥有的话语权、承担的环境责任以及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整体处于较满意状态。“环境责任行为”得分最高,表明居民对于环境责任行为满意度最高,居民环保意识强,对于当地环境责任的承担比较积极。其中汤口得分最高,汤口作为黄山风景区主要入口,是黄山风景区的“门面”,当地政府对环境尤为重视,环保宣传工作比较到位。居民大都从事旅游业,为了更好吸引游客,居民会自觉承担环境责任,保持环境良好状态,以便更好地吸引游客。

“自然环境感知”得分第二,表明居民认为当地自然环境较好。其中谭家桥得分显著低于其他门户社区,谭家桥近几年旅游发展较快,旅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初见端倪,加上近两年芜黄高速、各类道路的修建,环境大不如前。在调研时,路上扬尘特别严重,街道两边商家也反映现在因为修路环境变差。

“分配正义”整体得分最低,利益分配始终是旅游社区关注的核心问题。汤口和耿城得分显著高于谭家桥和焦村,汤口和耿城作为黄山风景区南北大门,是游客最主要的进山通道,其旅游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显著高于谭家桥和焦村,获得的旅游收益最多,而谭家桥和焦村旅游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居民参与旅游的机会较少,获得的利益较少。

4个门户社区居民感知存在明显的差异,南门汤口总体得分最高,“分配正义”“程序正义”和“环境责任行为”三个维度在4个门户社区中得分最高;北门耿城总体得分位居第二,“自然环境感知”、“生活环境感知”以及“互动正义”三个维度在4个门户社区中得分最高;西门焦村总体得分较低,其中“分配正义”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其他门户社区;东门谭家桥总体得分最低。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文以黄山风景区4个门户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在探讨环境影响(自然环境感知、生活环境感知)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时,创新性地引入环境正义作为两者之间关系的桥梁,构建了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旅游环境影响对旅游环境责任行为影响的假设模型,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提出的11个假设,其中自然环境感知正向影响互动正义、环境责任行为,生活环境感知正向影响分配正义、程序正义、互动正义,分配正义、程序正义、互动正义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等8个假设得到验证。自然环境感知对分配正义、程序正义有正向影响,生活环境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有正向影响等3个假设未得到验证。

(2)在总模型确立下,对不同门户社区变量间的路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模型中假设关系在4个门户社区存在差异。运用均值法计算比较4个门户社区在各维度与变量的均值得分,比较门户社区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感知的差异,其中南门汤口总体得分最高,北门耿城总体得分位居第二,西门焦村总体得分较低,东门谭家桥总体得分最低。

(3)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因素对门户社区居民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强度大小。自然环境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影响最大,随后依次为程序正义、分配正义、互动正义。政府、开发商要考虑不同门户社区居民的需求,保护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供更多居民参与旅游的机会,与居民形成良好互动,促进居民自发实施环境责任行为,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5.2 讨论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探究了旅游环境影响对门户社区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得到了相应的结论,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

(1)尽管旅游环境影响感知、环境正义和环境责任行为等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在旅游领域很少将旅游环境影响作为前因变量,环境正义作为桥梁沟通与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其理论模型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未来可选取不同类型的旅游地社区进行验证。

(2)现有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将环境关注、地方依恋作为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纳入研究模型,本文未考虑这些变量的中介作用或调节作用。此外,旅游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本文并未做细分,未来可以考虑将其纳入模型并考察其作用。

(3)本文案例地黄山风景区是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地,景区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当前处于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疫情对于旅游业影响巨大,从而使居民感知产生偏差,将来可以进行同一类型不同发展时期的旅游地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 AP J, CROMPTON J L. Resident strategies for responding to tourism impact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3, 32 (1): 47-50.

[2] 张帆.“负责任旅游”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旅游论坛,2012,5(3):1-6.

[3] SU L J, HUANG S S, PEARCE J. How does destin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tribute to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A destination resident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8, 86: 179-189.

[4] 贾衍菊,林德荣.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与影响机理——基于地方理论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7):161-169.

[5] 范钧,邱宏亮,吴雪飞.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4,29(1):55-66.

[6] 邱宏亮.基于TPB拓展模型的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2017,32(6):75-85.

[7] 邱宏亮,范钧,赵磊.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8,33(11):122-138.

[8] 何学欢,胡东滨,粟路军.旅游地居民感知公平、关系质量与环境责任行为[J].旅游学刊,2018,33(9):117-131.

[9] 张圆刚,余润哲.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元分析[J].人文地理,2020,35(5):141-149.

[10] COOPER C P. Progress in Tourism, 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M]. Guildford: the University of Surrey. 1989.

[11] 刘晓冰,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1996(4):92-100.

[12] 张瑛,赵建峰.旅游流时空卡口与系统仿真实验预测——一种景区日常环境容量主动适应性管理方法[J].旅游学刊,2020,35(9):53-62.

[13] 刘佳,侯佳佳.中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热点演变与比较[J].中国生态旅游,2022,12(1):32-48.

[14] 洪滔,王英姿,何东进,等.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2):117-122.

[15] 郭永锐,张捷,卢韶婧,等.旅游者恢复性环境感知的结构模型和感知差异[J].旅游学刊,2014,29(2):93-102.

[16] 陈志钢,刘丹,刘军胜.基于主客交往视角的旅游环境感知与评价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7,39(10):1930-1941.

[17] 李伯华,陈淑燕,刘一曼,等.旅游发展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影响的居民感知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5):604-608.

[18] 鄢方卫,杨效忠,舒伯阳,等.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以徽杭古道为例[J].旅游学刊,2019,34(10):93-105.

[19] 沈静,周楚平.国外环境公正研究综述[J].热带地理,2019,39 (2):298-308.

[20]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Toward Environmental Justice: Research, Education and Health Policy Needs[M]. Washington: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999: 41-43.

[21] COTTON M. Fair fracking? Ethics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United Kingdom shale gas policy and planning[J]. Local Environment, 2017, 22(2): 185-202.

[22] LAUER F I, METCALF A L, METCALF E C, et al. Public engagement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management: An application of social justice theory[J]. 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2018, 31(1): 4-20.

[23] 左冰.分配正义: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博弈与均衡[J].旅游学刊,2016 (1):12-21.

[24] PRETTY J N. Participatory learning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J]. World Development, 1995, 23(8): 1247-1263.

[25] PAAVOLA J. Institutions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 reconceptualization[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3(1): 93-103.

[26] LI DONG-XIN, SINHA P N, KIM S, et al.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9, 27(1): 162-174.

[27] FRAUMAN E, BANKS S. Gateway community resident perception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corporat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nto a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framework[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1): 128-140.

[28] 王咏,陆林.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社区旅游支持度模型及应用——以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4 (10):1557-1574.

[29] SIVEK D J, HUNGERFORD H.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behavior in members of three Wisconsin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s[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90, 21(2): 35-40.

[30] LEE T H, JAN F H, YANG C C.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based touris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3, 36(3): 454-468.

[31] LI Q, WU M. Touris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travel destinations: Benchmarking the power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individual attitude[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20, 28(9): 1371-1389.

[32] CHENG T M, WU C, HUANG L M, et al. The influence of place attachmen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for island tourism in Penghu, Taiwan[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3, 21(8): 1166-1187.

[33] ANDERECK K L, NYAUPANE G P.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tourism and quality of life perceptions among resident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6, 49(3): 248-260.

[34] 李涛,王磊,王钊,等.乡村旅游:社区化与景区化发展的路径差异及机制——以浙江和山西的两个典型村落为例[J].旅游学刊,2022,37(3):96-107.

[35] 杨桂华,张一群.旅游生态不正义及其纠正[J].思想战线,2012,38(3):112-115.

[36] 范香花,黄静波,程励,等.生态旅游者旅游涉入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机制[J].经济地理,2019,39(1):228-235.

[37] CHANG M K. Predicting unethical behavior: A comparison of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98, 17(16): 1825-1834.

[38] 何学欢,成锦,胡东滨,等.服务质量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J].经济地理,2021,41(8):232-240.

[39] CHAN S H J, LAI H Y I. Understanding the link between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perceived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7, 70(1): 214-223.

[40] 陆林,符琳蓉,陈慧峰.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实践研究[J].中国生态旅游,2021 (2): 300-309.

[41] FORNELL C, BOOKSTEIN F. Tw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LISREL and PLS applied to consumer exit-voice theory[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2, 19(4): 440-452.

[42] HENSEIER J, RINGLE C M, SINKOVICS R R. The use of partial least squares path modeling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J]. 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09 (20): 278-284.

[43] REINARTZ W J, HAENLEIN M, HENSELER J.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of covariance-based and variance-based SE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2009, 26(4): 332–344.

[44] 张圆刚,陈希,余润哲,等.自我印象一致对乡村旅游者游憩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理论构建与模型拓展[J].旅游学刊,2021,36(4):70-82.

[45] FORNELL C, LARCKER D 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 18(1): 39-50.

[46] HENSEIER J, RINGLE C M, SARSTEDT M. A new criterion for assessing discriminant validity in variance-bas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5, 43(1): 115-135.

[47] VOORHEES C M, BRADY M K, CALANTONE R, et al. Discriminant validity testing in marketing: An analysis, causes for concern, and proposed remedies[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6, 44(1): 119-134.

[48] HAIR J F, HULT G T M, RINGLE C M, et al. A Primer 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PLS-SEM) [M]. 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s, 2016: 170-175.

[49] 庄晓平,尹书华,孙艺萌.旅游地居民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J].旅游学刊,2018,33(6):24-35.

[50] WETZELS M, ODEKERKEN S G, VAN O C. Using PLS path modeling for assessing hierarchical construct models: Guidelines and empirical illustration[J]. MIS Quarterly, 2009, 33(1): 177-195.

Study o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of Tourism Community Residents on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Based on Environmental Justice: A Case Study of the Gateway Communities of Huangshan Scenic Area

HUANG Cong-hui, WANG Qun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of residents in tourist plac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The paper constructs a model to measure the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of communities in tourist places with six variables, including tourism environmental impact,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and etc, and uses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PLS-SEM) to empirically test the study on residents of four gateway communities in Huangshan scenic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On the whole, natural environment percep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nteractive justice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living environment percep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Natural environment perception has in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procedural justic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perception has in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②Natural environment perception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followed by procedural justice,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interactive justice. ③The path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bles of the four gateway communities was compared and studied, and the model assum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was different in the four gateway communities. The mean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and compare the scores of the four gateway communities in various dimensions and indicators, among which the south gateway town Tangkou had the highest overall score, the north gateway town Gengcheng ranked second, while the west gateway town Jiao Village had a lower overall score, and the east gateway town Tanjiaqiao had the lowest overall score.

Key words: tourism environmental impact; environmental justice;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the gateway community of Huangshan scenic area

(责任编辑:巩 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