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的成语之都

2024-11-07 00:00亿安
环球人文地理 2024年9期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河北的南大门”。

除了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名片,邯郸还是太极文化之乡,秦始皇的出生地。这里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的都城,也曾和洛阳、临淄、宛城(南阳)、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的盛名。

何以邯郸始于殷商,从未更名

邯郸,又名邺城,西依巍巍太行山,东接华北平原,自古以来便是经济、文化的繁荣区。据《汉书》记载:“邯郸南据大河(古黄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若不胜秦,必重赵,赵承秦、楚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可见邯郸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邯郸”之名,最早出现在《春秋·谷梁传》:“织絇(音渠)邯郸,终身不言卫。”公元前546年,卫国发生内乱,卫献公因故杀害大夫宁喜,宁喜的同伙音专(卫献公的弟弟)逃离卫国,来到邯郸,终身不再过问卫国的事。

实际上,邯郸建城可能比这个记载更早。

“邯”最早的字源为“甘”,在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上就已出现。“甘”即甘山,也就是今邯郸城西的邯山。据《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到商朝灭亡,253年都不曾迁都。大约公元前11世纪,纣王统治时期,不断扩大都城,四处修建离宫别殿,南至朝歌(今河南淇县),北至邯郸及沙丘(今河北平乡)。由此推断,“邯郸”之名早在3000年前就已存在。

不过现在,邯郸地名的由来,一般以《汉书·地理志》注者张晏的解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东城下的邯郸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到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又因作城郭名,所以单旁加邑(阝)成为“邯郸”。

邯郸地名沿用数千年不曾更改,属实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女娲造人地回首干戈起,赵国都城立

人类历史的起源,并非像现当代史一般真切,它总是充满朦胧与神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历史的开端总是离不开神话传说。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后,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草木和鸟兽鱼虫。天神女娲到此,看着荒凉的土地,仍觉寂寞,于是在邯郸中皇山上抟土造人,用神力赋予泥人生命。再后来,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原本祥和的世界天崩地裂,世间一片汪洋。

女娲为拯救人类,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立人伦,生万物,治洪水,杀猛兽……从此“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后人为了纪念女娲,便在此地建立娲皇宫,邯郸的名字也因此写在了华夏历史的开篇。

邯郸的神奇远不止于此,这里还是许多历史巨变的开端。

新石器时代早期,磁山先民在邯郸繁衍生息,开启农耕文明的新纪元。时间辗转,商朝建都于邢(今邢台),后迁都于殷(今安阳),数百年间,邯郸均为畿辅之地。

公元前500年,晋国正卿赵鞅将邯郸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击败公子朝和魏国联军,把国都从中牟(今河南鹤壁西)迁到邯郸,建王城于此。从此,邯郸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国都,共历经八代王侯,158个春秋。作为都城的邯郸是当时黄河北岸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公元前259年,嬴政生于邯郸。一个懵懂无知的稚嫩婴孩慢慢长大,由邯郸出发,消灭诸侯,统一六国,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建立不朽功勋。秦始皇由此成为万世景仰的千古一帝,邯郸成为邯郸郡的首府。

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攻赵,下令“夷其城廓”,一代名都从此毁坏。虽有破损,又历经千年,但这座最大的战国王城遗址,雄伟壮观的风貌却留存至今。

邯郸市内的赵邯郸故城中,遗留了大北城和赵王城两大部分。大北城是都城的商业、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城址已湮没,只余照眉池、梳妆楼、铸箭炉等遗迹。赵王城是宫城,呈品字形,由东、西、北三座小城相互依连,占地面积广,墙体密实、宽厚坚固,其中尤以重檐迭嶂、高耸入云的龙台最为著名。

曹魏大臣刘邵曾在《赵都赋》中说:“尔乃都城万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其天造,朱棂赫以舒光。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描写出绵延百里的城墙,四通八达的道路,起伏相连的楼宇,精致的雕刻与彩绘……当年赵王城的恢弘气势,由此可见一斑。

为之何?成语大千,太极发源

即使政治纷乱,也难掩文明之光。

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冗长的民间传说有一种简单独到的表达方式——成语。它有时简洁明了,基于人们语言表达上的习惯,朗朗上口;有时则蕴涵着特定的历史典故,以一个具有传世或警世作用的历史故事,来揭示深刻的社会现象或道理,是汉语文字艺术中的瑰宝。

邯郸迄今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历经诸国战乱,大国崛起,见证了千古传奇惊天动地,演绎了历史话剧威武雄壮,更孕育了精彩灿烂的成语文化。据统计,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

“叶公好龙”“滥竽充数”“掩耳盗铃”“梅开二度”“一言九鼎”“围魏救赵”“完璧归赵”“毛遂自荐”“纸上谈兵”“背水一战”等成语典故闻名遐迩。还有反映执政经验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寓意深刻、揭示人生哲理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给人警示、鞭挞社会不良现象的“利令智昏”……邯郸,堪称名副其实的“成语典故之都”。

诸多成语典故的背后,是邯郸历史名人的人生往事。

曹操于邺城立业,逐鹿中原,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蔡文姬铜雀台怒问“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开古代变法图强、改革开放之先河;蔺相如回车避让,廉颇负荆请罪,成就将相和的千古佳话;大儒学家孔穿与逻辑学始祖公孙龙展开“白马非马”的激烈辩论,代代相传;荀子游学由此出发,集儒家之大成,挥毫著书立说……众多优秀的内涵品性自此流传,影响着后世来者。

在中国,除了人物故事外,还有三个关于梦的成语相当著名——庄周梦蝶、南柯一梦和黄粱一梦。其中,黄粱一梦便出自邯郸。

沈既济在传奇小说《枕中记》里写道:“富贵荣华终幻因,黄粱一梦了终生。”讲述唐朝开元年间,名叫卢生的青年在邯郸客店遇见了有神仙术的道士吕翁,俩人共席而坐,畅怀倾谈。吕翁听了卢生要“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志向后,便递给他一个青瓷枕,告诉他只要倚枕而卧,就可如愿以偿。这时,店家刚好蒸上黄粱(小米)饭。卢生在枕上一睡入梦,梦中回到山东老家,娶贤妻,中进士,开河广运,歼敌拓疆,屡建奇功。官至监察御史、中书令,受封燕国公;儿孙满堂,皆仕途有为,病榻弥留之际方才醒来。吕翁在一旁微笑,而店家所煮黄粱饭还未熟,原来刚才的荣华富贵只是一场梦。

后来,当地人修建了黄粱梦吕仙祠,这是中国唯一以梦文化为主题的道观,年年香火不断。

漫步在邯郸的街头巷尾,胡服骑射雕塑、荀子雕塑、罗敷雕塑、学步桥、武灵丛台、七贤祠、回车巷、插箭岭等典故的化身,随处可见。邯郸将成语、传说以及重要历史事件,与古桥、河流、雕塑、石刻、植物等巧妙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文化景观。河北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类项目——中华成语文化园,也于2013年正式落户邯郸。

为何诸多历史名城中,唯有邯郸成语大千?

其实,成语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邯郸的文化历史积淀大多集中在隋朝以前。那时,都城虽多数定都在长安、洛阳等地,但农耕文明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的地区仍以华北平原为主,而邯郸是华北平原经济文化的中心,成语是从民间口语流传而来,所以邯郸自然成了第一道加工地。

隋唐大一统王朝出现后,经济重心转移,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绚烂多姿,百姓文化素质随之提高,成语逐渐式微。纵观历史,中国成语集中产生在春秋至隋朝这一时期,这也与邯郸的兴衰史大致吻合,是历史成就了邯郸“成语典故之都”的名号。

邯郸还是太极拳的勃兴之城。1991年,首届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在邯郸举办,开创中国民间太极拳运动先河。这一切,都源自两位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

据历史记载,杨露禅是第一个将太极武术传播并发扬光大的人。他为学拳三下陈家沟,深得陈式太极拳传人陈长兴精髓。学拳艺成后,他回乡教拳,在擂台上与别家习武者较量,无人可敌,一时名声大噪,人送外号“杨无敌”。他用毕生精力钻研武学,醉心拳道,创杨式太极,且淡泊名利,深受后人的敬重仰慕。

而武禹襄是第一个将太极拳由口授变为书面典籍传授的人。他出身武学世家,年少时常与杨露禅较量武艺,后同样前往陈家沟求学。学成后创作的十余部太极拳著作,奠定了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以武氏太极名扬天下。

杨式太极舒展大方,武式太极小巧紧凑,两种拿式均以柔中离刚,刚柔相济见长,影响广泛,弟子遍布海内外。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邯郸在每一个时代都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它是华夏文明史中不可磨灭的篇章。

(编辑 邓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