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合唱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提高。在初中班级音乐课堂中,推广合唱教学,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合唱教学在许多学校得到了实践。新课标背景下,应加强对学生合唱声音的协调训练,有效提高声音的融合度。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班级 合唱声音 协调训练 实践策略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2023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中班级合唱声音协调训练实践研究”(编号:YNZXky2023005)课题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0-0157-03
在初中班级合唱教学中,开展声音协调训练,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合唱认知,在训练中解决合唱中声音的各种问题,为唱好合唱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分别从初中班级合唱教学现状研究、合唱的三要素与发音基本要求、初中班级合唱声音协调训练开展的必要性、基于新课标下初中班级合唱声音协调训练实践措施、基于新课标下提升初中班级合唱水平的有效策略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初中班级合唱教学现状研究
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学校合唱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数据表明,仅29%的学生具备识谱能力,24%的学生具有唱谱的能力。初中班级合唱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对合唱认知较匮乏
从学生层面来看,部分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初中生音乐素质水平相对较低,为班级合唱教学带来了一定障碍。首先,大多数学生缺乏对合唱组成要素的了解,无法体验到合唱艺术的魅力,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其次,学生的歌唱基本技能薄弱,无法将合唱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全面地展现出来。从初中生自身来看,因其正处于变声期,嗓音变化相对较大,对教学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二)教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从教师层面来看,部分教师对于合唱教学存在认知偏差,普遍认为合唱教学的任务仅仅是让学生演唱合唱作品,因此,在合唱教学课堂一味地进行机械练习,忽略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长此以往,学生的艺术水平难以提高。另外,合唱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合唱、指挥以及作品分析等专业素养,任何一项技能的缺乏都会影响合唱教学的实施效果。
二、合唱的三要素与发音基本要求
(一)三要素
合唱三要素是指音量、音色和音准,只有三个因素相互配合方能提升声部的协调性。
1.音量的均衡协调。音量均衡与协调是提高合唱水平的关键因素,换言之,在合唱中需要每一个人的音色与音量互补,从而实现音量上的均衡。由于部分初中生年龄较小,缺乏对音量的有效控制,致使有一些突兀的声音出现在合唱中,影响声部的协调性,因此,教师在开展声音训练时,应从音量控制入手,确保其达到基本均衡的状态。在声音调节上,应根据演唱风格进行适当调整,初中学生音色会发生变化,在高音部分极易破音,从而破坏歌曲的整体感,因此,教师可将高声部适当弱化,扩大中声部与低声部,将歌曲的和声效果展现出来。
2.音色的均衡协调。实际上,音色训练的本质就是合唱训练,这也是合唱训练的关键内容。部分教师在音色训练中习惯性采取专业性发声方法,致使合唱“成人化”,在这种情况下,合唱的艺术美感便逐渐削弱。首先,在合唱前应指导学生把握歌曲的情感,并掌握音色,在训练中,教师可选择一些表现力强、情感饱满的音乐引导学生自主感受,还可通过肢体展示来感受音乐的变化,提高学生对于音色的控制力。其次,教师还可选择音色控制较好或本身音色好的学生作为范本,并以此为标准进行合唱指导。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避免合唱“成人化”,还能加强对音色的有效控制,这也是实现音色协调的重要方式。
3.音准的均衡协调。合唱是一种多声部织体,是由个体声音组合起来的,这样,音准就会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合唱教学中,进行正确的音准训练成为了重中之重。音准是影响合唱是否协调的关键因素之一,如若一个声部音准不和谐,将会干扰其他声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加强对音准的训练力度,遵循由浅入深开展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准。除此以外,演唱辅助能力也是影响合唱音准的原因,由于学生缺乏对声音与音调的有效控制,一旦歌曲节奏变快,学生便无法跟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开展节奏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音准的控制能力。另外,歌唱中呼吸也是影响音准的因素,如若在演唱中学生气息较短,便会出现憋气严重、声音僵化的情况,致使呼吸节奏发生混乱,从而导致音准偏离。因此,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应采取多种方法,如“S”的发音,有效改善学生的呼吸问题,同时培养多声部合唱表演的合作能力。
(二)基本要求
合唱发声基本要求包括轻、柔、高、美、直,具体如下文。(1)轻。所谓“轻”是以柔和力度来发声,在演唱过程中,不需要“爆发力”撞击声带,俗称“半声唱法”。通过这种唱法,声音更加细腻动人,其中包含的泛音更具融合性,促使声音更加和谐统一。(2)柔。“柔”即“起音”要“软”。在“轻”的基础上,保持均匀的运气、行腔,在吐字时,应将内口腔打开,气沉丹田,并用气息将字头、字腹、字尾送出,利用柔和的声音来塑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形象。(3)高。所谓“高”是指发声位置高,在训练时,可做打哈欠“HO”练习,在训练时进一步放松胸部、肩部、张嘴,当内口腔打开后,腰腹部可适当用力,从而发出“HO”。(4)美。所谓“美”是指音色美。在歌唱中,声音应有混合共鸣,也就是在唱高音时,不仅需要头腔共鸣,还应带有咽、喉,胸腔体共鸣;在唱低音时,除咽、喉,胸腔体共鸣还应带有胸腔共鸣;唱中音时应兼具两头共鸣体。(5)直。“直”是指声音的振波,合唱中避免出现振波的情况,这是由于每个人振波频率不同,一旦叠加在一起将会导致声音的和谐被严重破坏,因此,采用直声,才能提高音色的细腻度。
三、初中班级合唱声音协调训练开展的必要性
在初中班级合唱教学中,开展声音协调训练,能有效提升音乐文化的鉴赏力,平衡合唱队各个声部,形成统一的意见,详情见下文。
(一)提升音乐文化的鉴赏力
声音协调训练的开展,能帮助学生掌握声音融合的要点,进而实现声音协调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节奏朗读歌词,或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练习弹跳气息、练习连贯气息、假声演唱高音。
(二)平衡合唱队各个声部
与此同时,声音协调训练的开展还有利于各声部的平衡与统一。在歌曲演唱中可利用胸腹进行联合呼吸,并将高音带入中音,以此提升声音融合的训练效果。为达到训练目的,教师应加强对声音融合度的认识,使自然音域逐渐扩展,提高学生的音准水平。
(三)形成统一的意见
为了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状态,在合唱中不仅应掌握艺术规律,还应具备良好的音乐表现能力。在合唱气息训练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对学生单独气息的练习,掌握更多的演唱技巧,同时还能进一步增强合唱声音的饱满度与明亮度,使各个声部形成有效统一。
总而言之,开展合唱声音融合度的训练,能提高合唱整体质量水平,教师可根据作品的咬字吐字特点以及演唱者声音的特色来进行练习,在保持音色统一的基础上还应确保音量的均衡、语言的准确以及力度的适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合唱水平更上一层楼。
四、基于新课标下初中班级合唱声音协调训练实践措施
上文对初中班级合唱教学现状展开了研究,从中发现了诸多问题。为了提高合唱声音的协调性,还应加强训练力度,采取有效的实施策略,包括重视乐理基础知识、采取多种融合声音的方法、将融合训练贯穿全过程、构建正确的声音概念、定期开展工作坊研修,详情见下文。
(一)对乐理基础知识予以重视
合唱对于学生的声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达到标准,首先应对乐理基础知识予以重视,如识谱、音准等等。因此,教师在合唱教学开展前,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只有合唱队员的乐理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降低合唱的难度,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仅如此,识谱能力也是合唱队员必备的技能之一,教师应加大训练的力度,从初期音阶开始,过渡到旋律句子,接着对大小调进行调试,只有具备良好的识谱能力才能满足合唱的需求。除识谱能力以外,合唱队员还应具备一定的音准,在音准训练过程中应当突出“轻、暗、靠、看”四个字,所谓“轻”,主要是指声音保持弹性,避免用力发声;“暗”是指防止声音过于明亮,避免白与闷情况发生;“靠”,是指借助慢、轻、含等方式将音阶唱出,进而产生谐振现象;“看”,是指以指挥手势为依据,对音高随时调整,提高学生的音准,为合唱提供有效保障。
(二)采取多种融合声音的方法
在初中班级合唱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声音的融合度,还需采取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并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争取获得更大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声音融合度训练过程漫长,应当遵循渐进,例如,学生在发音时,应采取循环呼吸方式,换气时保持橄榄形状,在发声时将所有队员声音靠在一起,并对其开展听力训练。通过融合声音训练,不仅能巩固学生正确的训练状态,还能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充分树立自信心。
(三)将融合训练贯穿全过程
为提高训练的效果,教师应将声音融合训练贯穿在整首歌曲当中,训练次数应为每周2~3次,每次持续半小时,连续训练一个月,训练内容可分为声部融合与声部教唱,通过二者的配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应采取适当的教学评价机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构建正确的声音概念
合唱是一种集体表现声乐的艺术方式,与独唱相比更加注重集体的共同性,这也是合唱声音的要求给予的特点。为提高合唱的效果,在表演时声音应做到高度统一,演唱者应对声音严格把控,最大限度上克服自己的个性。为达到这一目的,应积极构建正确的声音概念,并注意以下要点:(1)气息保持均匀。气息是歌唱的前提,由此可见,气息对于歌唱至关重要。气息内容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即吸气、呼气,其中吸气又包括吸气速度、吸气深度与吸气量,三者必须统一。在歌唱中采取不同运气方法会获得不同的声音效果。(2)形成头腔共鸣。为了提高音色的清洁度与明亮度,还应保持头腔的共鸣,声音应位于高位置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声音更加集中,音色更加明亮,从而形成松弛的穿透力,给听众一种愉悦的感受。(3)采取直声唱法。该唱法要求声音靠前,且保持音高的频率,促进直声的产生。通过运用该唱法能统一音色,保持音准,声音自由伸缩,这也是直声唱法的主要特点。
(五)定期开展工作坊研修
为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相关院校应定期开展工作坊研修工作,对合唱声音融合度加强训练,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工作坊研修的开展能帮助教师掌握更多的合唱培训模式,并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合唱团的能力。
五、基于新课标下提升初中班级合唱水平的有效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班级合唱水平,应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选好歌曲把握题材,激发学生合唱兴趣。
(一)选好歌曲把握题材
合唱作品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合唱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选择曲目,在题材选择上应丰富多样,包括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
(二)激发学生合唱兴趣
合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产生畏难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除基本合唱训练外,还可聆听一些高水平的合唱作品,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合唱的效果。
六、结语
上述主要对基于新课标提升初中班级合唱现状与训练方法展开了研究,就目前来看,初中班级合唱现状并不乐观,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若不及时处理将会影响课堂教学。为了提高合唱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加强学生声音协调训练力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合唱的乐趣,提高合唱的热情,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淑娇.初中班级合唱教学的现状调查与优化实践——以A中学为例[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23.
[2]谭伶静.初中合唱队演唱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鞍山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为例[D].鞍山:鞍山师范学院,2023.
[3]张丽静.初中班级合唱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市C中学为例[D].伊犁:伊犁师范大学,2023.
[4]敖新.初中班级合唱的教学实践探究——以重庆八中宏帆初级中学校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23.
[5]郁孟锟.初中合唱教学中音准的训练与培养——以双流棠湖中学为例[D]. 重庆:西南大学,2022.
[6]胡煜婷.初中合唱音色“多维度”训练教学的实践研究——以雨花区班级合唱音色训练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