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着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2024-11-07 00:00:00黄灵
检察风云 2024年19期

沪上正致力于将南京西路(如图)等商圈打造成为面向全球的顶级商圈

2024年7月2日,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情况的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2.6%,比2021年增长2.4%;服务零售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29.2%,比2021年增长7.3%。2021年和2023年,上海消费市场规模均居全国城市首位。2024年5月,上海在商务部组织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中期评估中获得第一。

背景观察:沪上位列全国五大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具有很强的消费引导和带动作用。2021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一批大中城市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消费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10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商务部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商运发〔2019〕309号),指导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工作目标是,利用5年左右时间,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开展培育建设,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使其成为扩大引导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朱民在上述关于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情况的报告中提到:3年来,上海聚焦“国际”、紧扣“消费”、突出“中心”,着力推动消费提质扩容,着力创新业态和服务功能,着力提升消费环境品质,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据悉,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高度重视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多次实地走访调研,要求发挥上海经济中心城市综合优势,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捕捉时尚消费“新风口”,打造消费购物“打卡地”,构建经济增长“强引擎”,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此外,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作,通过立法等多种形式,为优化消费环境、促进市场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3年来,通过持续优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夯实促消费的工作基础。主要体现为以下三项措施:首先,建立了一个工作机制,即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年初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其次,制定了一个实施方案,在实施两轮打响“上海购物”品牌3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力争到“十四五”末率先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最后,出台了一个专项计划,即《上海市商业空间布局专项计划(2022—2025年)》,明确了构建“4+X+2”商业空间布局体系(4级商业中心体系、X个特色商业功能区、2个配套支撑体系),强化上海全市商业空间规划协同,为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商业体系提供支撑。

顶层设计:提升消费引领度、打造国际消费潮流风向标

要成为全球消费资源集散地,首先要提升消费引领度,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据悉,2021至2023年4500多个品牌在上海举办了首发活动,沪上引进各类首店累计3366家,亚洲级别以上首店37家。为打造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沪上世界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已超过90%,一线国际品牌覆盖率达98%,国际零售商集聚度位居全球第二。上海口岸消费品进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达40%以上,进口服装、化妆品、汽车分别占全国的70%、47%和36%。在进博会溢出效应的带动下,“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扩容至60家,累计进口商品超3230亿元。为加快发展沪上本土品牌,上海发布了首发经济引领型本土品牌推荐榜单,累计推出213个上海新品牌和老字号品牌。

为培育多元消费联动新格局,加强行业融合度,2023年沪上商业综合体中商旅文体等融合业态的商户数量、营业面积占比较2019年分别提高了2.5个、5.5个百分点。2023年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12.7亿元,开具退税单2.9万张,创历史新高。国际邮轮复航以来,上海口岸进出境国际邮轮达百余艘,邮轮旅客近40万人次,正不断吸引邮轮流量,为消费增量。

2023年,上海接待境内外游客超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4122亿元,同比增长77%;全年举办营业性演出超过4.5万场,其中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演出194场,比2019年增长60%以上;全年举办各类重大体育赛事118项,带动消费37亿元,拉动相关产业效应129亿元。目前,上海环球美食餐厅数量超过1.3万家,餐厅数量、规模、餐饮消费占比均位居全国第一。

为提升创新活跃度,打造国际消费潮流风向标,上海正加快商业数字化转型。据商务部监测,2023年上海实现网络零售额17014亿元,同比增长10.8%;2024年一季度上海实现网络零售额3692亿元,同比增长17.2%。上海网络零售额在全国占比保持11%左右。据统计,沪上已集聚10家千亿级电商平台,19家百亿级电商平台,打造了5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认定了12家上海市直播电商基地。同时,上海还运用XR、AI、5G等数字技术,推动信息消费业态模式创新。在工信部推出的首批5家全国新型信息消费体验中心中,上海入选2家。

为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节庆,2020年以来上海连续举办了五届“五五购物节”,其已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响“四大品牌”的重要功能性平台和重大标志性活动。据悉,该购物节每届举办重点活动均超过200项、特色活动超1000项,线上参与企业超50万家、线下参与企业超10万家,有力激活了沪上消费市场潜力,带动了线下商圈客流。目前,南京东路、北外滩、豫园商圈年均客流量分别已提高到1.5亿、1.5亿、4500万人次。

动态追踪:

推动发展举措接踵而至

据悉,为充分发挥《上海市进一步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吸引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的支持引领作用,上海将加快建设一批演艺综合体、游乐综合体、体育综合体,支持市场化并购,培育面向终端消费的多元复合业态企业集团。

上海是国际旅客出入境的门户枢纽口岸、高度开放的“流量型”经济中心。据多个消费“黄金周”移动运营商手机信令的监测,上海市重点商圈手机信令中的外来客流占比达4成以上。

今年暑期全球旅游度假旺季,特别是近阶段以来,我国国际航班加快恢复,免签国家范围扩大,国内旅游消费稳步增长,为上海更好地吸引国际旅游客源、促进外来消费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背景下,上海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于2024年7月6日启动了首届“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并将其作为上海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又一标志性品牌活动。其间,上海广泛发动行业协会和市场主体,发挥展会、文博、艺术、旅游、体育的大流量带动作用,策划推出了共百场商旅文体展联动活动,为境内外消费者提供了多元消费场景。

此外,上海将持续打造世界级商圈,实施“一圈一策”,支持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淮海中路、豫园、陆家嘴、徐家汇、北外滩、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8个商圈建设成为面向全球的顶级商圈。明确支持采用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方式依法重新设定土地使用期限,支持存量商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