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物种起源及演化方向,那么对于能源转型与变革的逻辑解释,同样也要遵循相应的能源进化论。从大历史观来看,能源的进化顺着一条“传统能源——现代能源——未来能源”的递进之路,当下正是从传统能源向现代能源蝶变的关键时期。转型与变革,离不开规划引领和体系支撑。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比起能源行业的一些具体发展规划来说,“新型能源体系”的规划建设,本身就是一种“进化”。
能源的进化,由技术迭代和制度变迁共振而来,着重体现在市场的应用上。随着技术的升级与改革的深入,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科技新创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能源企业或园区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把触角伸进广阔的能源领域,期待打破固有边界;另一方面,行业龙头面对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需求,并非临渊羡鱼,而是跃跃欲试,往往以内部创新或外部协作等方式展开探索,运用新技术对现有业务板块进行赋能,或是直接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可以说,在技术的驱动下,能源的进化基因已被激活,一个具有跨界创新等特征、有待更多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能源市场呼之欲出。
市场变局与重大战略规划相呼应。“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顺应世界大趋势和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在要求,加快构建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核心内涵的现代能源体系,对市场机制和技术创新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无论是现代能源体系,还是新型能源体系,都离不开持续的技术创新,确保能源安全稳定、绿色低碳供应,在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惠及民生。与传统能源体系相比,这样的能源体系更加具备市场化、开放性、分布式三大特性。
“市场化”:供需互动是关键。在现代能源体系中,采取的是有序配置、节约高效的平衡用能方式。比如说,消费者在用能的同时也可能产能,既是能源的需求者,也是能源的供应者。随着这种市场化的加深,供需双方的地位也越来越趋于平等。与此同时,为提高系统可再生能源的接受程度,需求侧对供应侧的响应度提升,对可再生能源进行优先配置。此外,供需两侧可调控资源的发掘也将更为充分,使平衡用能和节约用能更好实现。
“开放性”:多元共生是核心。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气体能源,形成因地制宜的多元能源结构。也就是说,在能源发展的增量上,对可再生能源优先利用,清洁气体能源则作为补充和调节的首选项。对于资源条件各异的不同地区,则基于其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采用适配当地实际的能源结构。
“分布式”:协同互补是要义。整体而言,采用以分布式为主并辅以集中式的相互协同供应模式,确保安全可靠。对于可再生能源,就近利用、就近分配是最为有效的利用方式。对于气体能源,则灵活运用具体利用方式,可充当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调峰支持的角色,亦可为分布式供应储备不时之需。
究竟一个怎样的市场,以怎样的交易方式、怎样的发展机制,能让中国能源更具效率与活力?
具体在能源市场层面,建设现代能源市场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改革。一方面是优化能源资源市场化配置,包括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和完善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有机衔接的电力市场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另一方面是深化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包括进一步完善省级电网、区域电网、跨省跨区专项工程、增量配电网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理顺输配电价结构等一系列举措6avCHTDLgYSn/zeI2O659w==。
上述两方面的改革攻坚,从宏观和中观看,有赖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二者之间的更好结合。但从微观来看,现代能源市场的建设,也离不开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其中的积极参与。
面向数字时代,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创新力量,应当主动融入或积极助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绿色发展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浪潮,对于政策要求、社会诉求、市场需求、企业边界、内外风险等“企之大者”心中有数(大企业还要对关乎国家发展大局的“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应争相成为“有数企业”。企业、市场和政府的理想状态是,“有数企业”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引导和支持下健康发展并持续进化。
“有数企业”对政策要求心中有数,遵守国家法度,因此也是“有度企业”;对社会诉求心中有数,履行社会责任,因此也是“有责企业”;对市场需求心中有数,保持创新能力,因此也是“有能企业”;对企业边界心中有数,拥有界限意识,因此也是“有限企业”;对内外风险心中有数,具备灵活韧性,因此也是“有韧企业”。
建设现代能源市场,在“有效市场”层面,重在激发能源市场经营主体活力;在“有为政府”层面,需要加强能源治理制度建设;“有数企业”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可围绕产业链,在政策引领下进行机制建设、平台打造,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一方面,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放技术、市场、标准、人才等创新资源;另一方面,引导大企业通过生态构建、基地培育、内部孵化、赋能带动、数据联通等方式,打造一批大中小企业共享创新的典型融通模式。
面对转型与变革,“有数企业”之所以“有数”,当然是对政策要求、社会诉求、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边界,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对于参与市场变局的战略要点和战略节奏,企业也要心中有数。以下是理解现代能源市场战略的三个要点。
首先,现代能源市场的构建,要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基础上,积极有序地实现新能源的替代,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多类型多路径供应,实现“煤炭、油气、新能源”等多能源互补,形成多能智慧高效协同的现代能源体系。同时,统筹考虑各地区能源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企业和社会的成本承受能力,通过合理的市场机制设计和有效的市场价格监管,确保能源价格在合理范围内波动,建立健全能源市场价格的长效机制。
其次,建立符合现代能源体系要求的能源市场体系,需要从市场类型、交易方式、发展机制三方面,分别对现有能源市场体制进行改革,兴建能够反映市场机制的电力市场体系、煤炭市场体系、石油市场体系、天然气市场体系和碳交易市场体系,从而确保现代能源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再者,在现代能源市场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打破目前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发展的区域间、产业间不平衡格局,疏通堵点和痛点,促进能源市场要素流通。中央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这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推进能源产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指引。
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一是有利于打通结构“梗阻”,推动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二是有利于打通区域“梗阻”,让能源在全国范围内更高效配置;三是有利于打通行业“梗阻”,突破按品种管理能源的思路,真正建立多元供给的现代能源体系。作为解决能源转型中各类主体间利益矛盾的关键一环,将促进各类能源协同发展、增强联动、优化组合,实现市场多元动态平衡,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推进“双碳”目标实现。
对于“有数企业”而言,始终要对战略要点和战略节奏心中有数。关于战略节奏,无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还是新型能源体系,都为企业制定参与其中的路线图和操作手册进一步明确了预期。但能源的进化和市场的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将来的实现路径上应保持过程意识,统筹考虑,循序渐进,逐步推开,蹄疾步稳,方能水到渠成。
(作者系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