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要防治急性肾损伤

2024-11-06 00:00:00刘兆云
家庭医学 2024年20期
关键词:肌酐尿液器官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老年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02亿,至2025年,老年人口将每年增加100万。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口规模是何等庞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脏在40岁时超过400克达到高峰,之后肾脏结构和功能发生衰老性改变。进入老年期,肾脏结构和功能改变更为明显。老年人肾脏是何等脆弱,稍有不慎即可造成肾脏功能上的急性损害,即急性肾损伤。如何防治老年人急性肾损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健康课题。

我们知道人体内有很多器官,如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每一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对维持生命起着重要作用。肾脏俗称腰子,分布于人体腰椎两侧。肾脏对人体非常重要,当血液流经肾脏时,通过肾脏形成尿液,就是人体新陈代谢形成的不为人体利用的废物;尿液形成后又依次流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男性)、尿道这些器官,彻底排出体外。说得形象一点,肾脏就如同一个筛子,把人体不该要的东西过滤掉,好东西留下。但是,如果肾功能短期内受到损害,不能将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滞留于血液中,这些代谢终产物水平升高,就会导致人体生理功能改变,严重者危及生命。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功能逐渐下降,尤其是老年人,肾功能变得比较差,如不注意保护,数天至数周内即可引起肾功能改变,血中代谢终产物水平骤然升高,即为急性肾损伤。

那么,如何诊断急性肾损伤呢?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对急性肾损伤做了定义,符合下列1种情况即可诊断:①48小时内血清肌酐(SCr)水平增高,大于或等于26.5微摩尔/升;②已知或推测在过去7天内SCr增加至大于或等于基础值的1.5倍;③尿量小于每千克每小时0.5毫升并持续6小时以上。需要说明一下,血肌酐是代谢终产物,它的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肾功能的好坏;血肌酐水平升高超出正常水平,则说明肾功能变差。但影响血肌酐水平的因素较多,需要综合分析。尤其是老年人,血肌酐稍有升高,尿量稍有减少。因为老年人肾脏很脆弱,一旦损害,难以恢复,所以老年人更要警惕防范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对影响肾功能的因素,我们基于肾脏作为参照物,发生在尿液形成之前的器官因素称之为肾前性因素,发生在尿液形成之后的器官因素称之为肾后性因素,发生在尿液形成过程的器官因素称之为肾性因素。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因素谈谈如何防治急性肾损伤。

肾前性因素

肾前性因素指的是各种原因造成血容量不足,如恶心、呕吐、进食极少、急性心力衰竭、消化道大出血等常见病因,出现血压降低,甚至休克,导致肾脏灌注不足,肾脏缺血、缺氧,肾组织受损。对老年人来说,其肾脏功能本来就差,再加上这些因素打击,无异于雪上加霜,出现明显肾功能异常即急性损伤。在这里简单解释一下肾脏灌注。通俗地说,就如同农田里的秧苗需要水灌溉、菜地里的菜需要浇水;如果得不到有效充足的灌溉、浇水,秧苗、菜得不到水分和养分就会枯萎、旱死。我们的肾脏如果没有有效、充足的灌注,肾组织没有水分、营养成分,也会坏死,失去功能。有效的肾脏灌注不但对预防急性肾损伤很关键,而且对急性肾损伤功能恢复也十分重要。因此,对休克患者,应尽快让血压恢复正常。因为肾前性因素具有很强的可逆性,如果此时早期能够发现病因、治疗病因、去除病因,恢复足够的血容量,肾脏灌注得到很好的改善,肾功能是有可能恢复的,或者说可以恢复大部分。否则,肾功能损害由急性转为慢性,病情就会慢慢地进展、加重。

肾性因素

所谓肾性因素,就是指某些致病因素直接造成肾组织实质损害。很多疾病和诱因可导致肾组织直接损害,如急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毒素(如蜂毒、鱼胆),药物(如解热镇痛药)等。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药物所致的急性肾功能损害,即急性肾损伤。第一类是中草药。中草药成分十分复杂,目前发现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朱砂莲、天仙藤、马兜铃等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对肾脏有损害,可引起急性肾损伤。这些药物曾经被广泛应用,应特别注意警惕,包含有这些成分的中成药应该慎用或禁用。第二类是解热镇痛药,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萘普生、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这些药物都有可能造成急性间质性肾炎,出现急性肾损伤。老年人由于易患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导致局部或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常用以上止痛药,就有可能造成肾脏损害,出现急性肾损伤。第三类如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常用有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唑林以及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这些药物对肾脏的损害不容忽视,老年人也应该特别注意。

老年人体弱多病,难免会用到药物,甚至服用多种药物。为正确应用药物,减少对肾脏等器官损害,最好不要相信什么秘方、偏方,有病应该到医院就医,按医嘱用药。

肾后因素

肾后因素指的是双侧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男性)、尿道本身发生病变或受到压迫致使尿路狭窄,部分或全部排尿不能。此时,尿液流出受阻,肾脏出现积水,压力高,尿液无法形成,人体代谢终产物无法通过尿液排出,滞留于人体血液中,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之为梗阻性肾病。肾功能改变即为肾后性急性肾损伤,常见病因有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膀胱肿瘤、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肿瘤、尿道外伤致尿道狭窄以及这些器官受到周边病变器官挤压、侵犯等。有研究表明,双侧梗阻1周内,肾脏功能可以恢复到梗阻前水平;梗阻时间越长,肾功能恢复概率越低;超过8周,肾脏功能几乎丧失殆尽。由此可见,出现肾后梗阻的情况应尽快解除。有些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如泌尿系结石,最好的办法是多饮水,勤排尿,每天尿量达2000~3000毫升,调整饮食结构,饮食多样化,把结石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如果肾功能损害逐渐加重,最终发展为尿毒症,那就麻烦了,需要做血液透析等替代治疗,劳民伤财。所以,老年朋友应掌握一些防治急性肾损伤的知识,至少在我们自己力所能及的方面阻止病情发展,避免急性病转为慢性病。

猜你喜欢
肌酐尿液器官
这些器官,竟然是你身上的进化残留
器官也有保护罩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军事文摘(2022年16期)2022-08-24 01:50:52
尿液检测可能会发现侵袭性前列腺癌
类器官
流行色(2021年8期)2021-11-09 11:58:44
跟踪导练(三)
血肌酐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09
肌酐-胱抑素C公式在糖尿病肾病超滤过检出中的作用
尿液NT-proBNP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意义
判断肾功能的可靠旨标血肌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