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重要养生原则,其含义深远,指导着人们根据四季变化来调养身体,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这一原则强调了与自然季节变化相适应的养生智慧,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在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随之调整。中医认为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气在秋季最为旺盛,因此秋季是调养肺脏、补养肺阴的最佳时期。秋季气候逐渐干燥,燥邪易伤肺,引起咳嗽、咽干等症状。养阴有助于滋润肺部,缓解秋燥。秋季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节,通过养阴可以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季养阴有助于身体适应季节变化,为冬季的藏阳做准备。“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不遵循养肺阴的秋季养生原则,则肺气就会因为干燥而受损,导致肺气不畅,可能出现咳嗽、气短、胸闷等症状。因此,秋季养生的关键在于养肺阴。
起居调节 秋季应早睡早起,与鸡俱兴,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动。早睡可以养阴,早起则利于舒肺。秋季天气渐凉,不宜过早、过多地增加衣物,应适当让身体适应凉爽,提高耐寒能力。早睡早起有助于调养人体的阳气和阴气,使肺气得以舒展,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饮食调养 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减少辛辣、烧烤、煎炸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具有滋阴功效的食物,如梨、百合、芝麻、蜂蜜等。应保证每日1500~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以维持体内水分平衡。秋季饮食的调整有助于缓解因燥邪引起的身体不适,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运动健体 秋季适合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如慢跑、骑行、游泳等,有助于气血流通;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微量出汗为宜。适度的运动能够增强肺功能,改善气血循环,提高身体对秋季干燥气候的适应能力。
情志调节 秋季易产生悲秋情绪,应注意调养情志,保持心情宁静,可通过瑜伽、冥想、音乐等活动来放松心情。情绪的调节对于秋季养生至关重要,良好的情绪有助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秋季容易让人感到孤独和忧郁,保持积极的社交活动有助于提升情绪和身体健康。
穴位按摩 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养生,如中府、肺俞、大椎、列缺、足三里、太溪等,有助于强健肺脏。穴位按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
适度保暖 尤其是头部、腹部和足部这三个部位不宜受凉。适当的保暖可以预防寒邪侵袭,保护身体免受因寒冷引起的疾病。
“贴秋膘”好过冬 传统上认为秋季应该增加营养摄入以备过冬,但现代人日常饮食通常已经营养充足,因此不是每个人都需要额外“贴秋膘”。特别是对于肥胖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更应注意适量进食,避免过量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春捂秋冻”强体质 这个说法意味着在秋季应逐渐增加衣物以适应天气转凉,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这种方法。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应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而不是一味地“冻”。
秋季进补多多益善 适当进补有益健康,但不可滥补。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避免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若进补也应该以清补为主。
防止秋燥多喝白开水 补充水分是防秋燥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越多越好。一次性饮用大量水可能会给肾脏带来负担。应该遵循“少量多次”的饮水原则,适当饮用淡盐水或蜂蜜水,以维持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
环境调节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或暖气房中,以减少呼吸道疾病。
皮肤护理 秋季皮肤容易干燥,应注意保湿,选用适合秋季的护肤品,避免皮肤干裂。
避免过敏原 秋季是过敏高发期,应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
定期体检 秋季是进行年度体检的好时机,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