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足球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坚持从娃娃抓起,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促进校园足球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大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足球改革发展工作组领导下,截至2023年,大连市有4个区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219所中小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市体育教师3016人,其中足球专业教师624人,308人拥有D级及以上足球教练员证书。大连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长效发展机制与模式
大连市充分发挥市足球改革发展工作组统筹调动作用,全市校园足球工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考评,制订《中小学全面普及校园足球工作评估考核基本标准(试行)》及配套评估考核细则,分别对行政部门、特色学校和非特色学校实施评估考核,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三项工作模式:一是建立“一把手”校长主管足球工作模式。将“一把手”校长主管足球工作列入校长工作考核指标,各学校择优选取中层干部协助校长具体落实足球普及和发展工作。二是建立以足球为牵动,统筹“三大球”全覆盖式教学监测、评价、考核工作模式。制订《中小学“三大球”学业质量监测评价考核实施方案(试行)》及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对中小学教学和学生“三大球”(高中阶段为足球)技能掌握情况实施质量监测。三是强化青训人才培养的专业管理模式。修订完善并加强常态化训练下的足球青训大纲的推广使用,研制艺体特长生文化课程,制订包括足球特长生在内的《文化课质量方案》。
二、夯实发展根基,持续抓好校园足球普及工作
1.抓好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培育足球人口基数。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校园足球,高中阶段实施足球必修选学项目规定。关注学生兴趣激发和习惯培养,强化“校级(校际)—区级—市级”三级足球教研活动制度的有效落实,全面优化校园足球大单元与结构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积极探索“互联网+校园足球”教学模式研究,将足球列入新中考体育考试技能选测考试项目,用考试杠杆激发引导小学和初中学生积极参与足球体验、锻炼和比赛活动。建立以足球为引领,统筹“三大球”全覆盖式的教学监测、评价、考核工作模式。
2.抓好课内课外与校内校外协同发展,让学生更爱足球。一是延伸到校本课。引导学校开发开设足球校本课程。鼓励学校通过社团、兴趣小组或俱乐部等各种形式开展足球教学、训练、活动与比赛等多层次、多类别的校园足球课程,增强校园足球活动的趣味性,丰富校园足球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二是延伸到大课间活动和家庭作业。实施以足球为特色的“一校一品”与“一校多品”体育教学改革,将足球八大基本技术与基础体能训练有机融入大课间活动,并与学生体育家庭作业有机结合,实现家校协同发展。多年来,大连市涌现出一大批典型学校,如,高新区中心小学足球大课间活动中,分学段、分阶段开展踩球、脚内侧拨球、侧拉球、“V”字拉球、颠球等基本球性练习和脚背正面运球、脚背外侧运球、脚内侧传接球、脚底接球、脚背外侧拨球变向、脚内侧扣球变向等基本技术以及守门员技术练习,逐步形成了具有全市推广价值的“学、练、玩”模式。甘井子区博思小学多年来坚持在课间活动中组织学生变换形式练习颠球、运球、踢球、传球、守门员技术、假动作、倒球、踏球、拉球等技术。大连市沙河口区将左右脚内侧靠球、左右脚外侧拨球、左右脚踩球、左右脚拉球、左右大腿颠球、脚内侧传球等足球基本技术融入全区的大课间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效果明显。2023年,大连市开展了“一个都不少·健康动起来”特色大课间展示评比活动,进一步推动了足球大课间活动的广泛普及和水平提升。三是延伸到班级联赛。积极推进“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校园足球班级联赛模式,强化比赛仪式教育,要求学校因地制宜,从简化规划、创新形式、赛事组织、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全面推动班级联赛在学校的广泛普及,如今班级联赛的普及率近90%。2023年,西岗区创新推出的班级联赛冠军队校际对抗赛对辖区班级联赛的广泛普及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四是延伸到教师专业发展。印发《关于举办第二届大连市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技能暨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大赛的通知》,全市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包括特色项目展示、足球技能比赛、课程标准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参与教师500人次,辐射教师2000余人次。五是延伸到对特色学校的建设与管理。下发《关于做好迎接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示范项目复核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区组织辖区专业人员成立工作团队,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自评完成情况进行抽查,不断强化特色学校管理。
3.抓好校园足球文化和宣传体系建设,让足球走进学生生活。借力承办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和“连超”(大连足球超级联赛),充分挖掘大连足球城的文化底蕴,讲好校园足球故事,积极创新校园足球宣传推广机制,逐步形成从校内到校外,从足球运动到其他运动项目,从天天锻炼到终身受益的健康文化,将校园足球打造成大连城市文化新名片。多年来,大连市各中小学适时举办校园足球文化节、校园足球游戏节和比赛活动日、班级队旗与宣传海报及Logo征集、校园足球绘画摄影作品展、校园足球技能吉尼斯挑战赛以及征文、演讲、辩论赛等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的校园足球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常态活动内容。此外,积极发挥新旧媒体及各类微信公众号对校园足球的宣传报道。如,“大连发布”“足球大连”等媒体公众号。此类公众号围绕城市足球、青少年足球以及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等进行的系列宣传报道让足球运动逐渐深入百姓生活。
三、强化基础建设与保障,提升校园足球训练竞赛水平
1.建立“人人有项目、班班有队伍、月月有赛事、校校有品牌”的竞赛机制。指导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抓好“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抓好校园足球队伍建设。据2023年不完全统计,全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组建男子足球队的占比为94.31%、女子足球队的占比为48.34%;推广普及《大连市青少年足球教学训练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各学校开展常态化课余训练时必须依据《大纲》执行。积极组织开展足球训练活动,全国和市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每周训练不少于4次,市级特色普及类学校每周训练不少于3次,每次训练时间不少于90分钟。在沙河口区按片区成立东北路小学等6个训练营基地,男女校园足球队50余支,教练员和运动员近400人,利用课后服务、节假日时间坚持训练,引入职业俱乐部、青训机构教练员为学生训练。利用假期组织开展校园足球夏令营、冬令营活动,选拔精英球员,与沈阳和平区、法库县联合开展“两地三市”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在金普新区布局金字塔式“五星级”训练营,设置12个年龄段,开展片区对抗赛、选拔赛。完善“中小学校园+大学校园+社会场馆”为格局的“满天星”训练营建设。在高新园区组建10支“满天星”训练营集训队、集训选拔队,并与大连龙卷风足球俱乐部开展合作。
2.建立完善的四级联赛体系。教育、体育部门共同打造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体化,班、校、县(区)、市、省相衔接的四级联赛体系。一是优化赛程设计。市教育局牵头起草了《青少年校园足球教体融合全覆盖竞赛体系建设方案(试行)》,依据国家和全省赛事安排,进一步优化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赛事从每年4月持续到10月,全面覆盖全市各级学校和各地区。强化大学校园足球竞赛建设,分设男女高水平组、校园组、高职高专组,赛事结果对应“省长杯”,畅通优秀苗子从校园足球、社会足球到职业足球的成长路径。二是丰富赛事体系。打造全新的城市足球赛事IP品牌,将校园组、社会组和职工组的足球比赛全部纳入2024年启动的“连超”,并进行整体规划、赛事包装,实现文体商旅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校园足球的社会关注度。在辽宁省教育厅、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沈阳、大连两市共同举办了第一届“辽小虎”杯沈大青少年足球对抗赛,赛事在加强两市青少年足球交流合作、提高青少年足球竞技水平、培养发掘优秀足球人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严明赛风赛纪。压实教育、体育部门责任,规范竞赛管理,加强赛事审批、组织和赛风赛纪监管,营造健康阳光向上的足球氛围。加强教练员、裁判员专业培训,举办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各3期,累计轮训143人,提高中小学教师执教执裁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四、强化统筹与协同机制,推进校园足球政策落实落细
1.实现足球特长学生跨学区交流。完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在辖区范围内合理布局足球项目学校,打开学区限制,实现区域内足球特长学生合理流动,打通校园足球特长人才升学通道。目前,全市已布局42所招收足球特长生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2.完善普通高中足球特长生招生政策。坚持实施普通高中招收足球特长生政策,报考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时,其填报志愿学校统招录取分数线下降150分,报考公办一般普通高中和面向全市招生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时,其填报志愿学校统招录取分数线下降200分。目前,全市招收足球特长生的高中学校达21所,其中面向全市招生的高中12所,面向本区招生的高中9所,全市每年招收足球特长生130人。
3.探索足球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办法。坚持文化教育与足球青训并重,构建精英队员升学直通车体系,形成梯次衔接“一条龙”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与职业俱乐部合作共建10所小学基地校、1所市重点初中、1所市重点高中,以俱乐部为依托,加强与211和985重点高校的全面合作,共同探索全面贯通的升学通道和符合中国国情的青训可持续发展新道路。探索并不断完善金普新区“金牌教育园初中足球实验班”(第三届)试点建设,合理安排训练与文化学习,配备高水平教练员团队及优秀学科教学名师,确保学训同步发展。指导大连市各地区实施“小升初”升学直通车政策,合理布局辖区有影响力的初中学校招收优秀足球运动员,畅通足球人才流通通道。
五、特色经验与工作亮点
持续加强足球人才培养,稳步推进改革,努力探索并及时总结和推广以下6个特色经验、工作亮点与试点模式。
1.形成独具历史文化传承特色的东北路小学足球人才培养模式。东北路小学始终保持着“少年体校”精英育才架构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少年体校”架构是指东北路小学始终保持着一个“6+1+1”足球青训人才梯队培养体系,即一至六年级6支U系列梯队、1支守门员梯队和1支女子足球队。同时,保持着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拥有一个集教学、训练、比赛和人才选拔为一体的培养体系。这一架构体系与学校教育教学融为一体,其运行模式是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其中政府主导即政府给予校园足球政策支持,如幼小衔接和小升政策;学校主体即强化五能并举,抓好梯队人才的教育教学管理,帮助学生处理好学训矛盾,实施并完善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建设;社会参与即每年由大连市足协给予专项发展支持保障。
2.形成金普新区初中男女足球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逐步推广金普新区基于“满天星”训练营人才选拔机制,组建金牌园足球实验班(男女足独立成班)模式。将每年度区域青少年校园足球小学男女甲组“最佳阵容”的学生统一集中在金牌教育园同一个班级就读,配备高水平足球教练员和学科教学名师,以“学习、训练、比赛”三要素为维度,实施“统一学习、统一训练、统一管理”三统一管理。
3.探索并逐步推广西岗区连续7年使用的《青少年运动天赋识别系统》,开展足球人才选拔培养的实验小学幼小衔接模式。
4.探索并逐步推广金普新区教育局与孙继海“海选未来”青训项目合作共建模式。金普新区教育局积极协助孙继海团队做好青训运动员选拔、入驻学校遴选及青训项目落地生根,以此带动金普新区及大连市校园足球高质量普及发展。
5.为新型足球学校建设探索大连经验。积极推动大连市足球运动学校,增设小学部和初中部,深化体教融合,解决学训矛盾,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女足特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促进足球人才培养,并依据学生发展规划,打通足校学生升学或足球职业化发展渠道;推动金普新区金牌教育园初中学校从足球实验班向新型足球学校办学模式转变,促进“满天星”训练营的实体化转化,实现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