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与融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主要任务及发展路径

2024-11-06 00:00:00李培
校园足球 2024年3期

自2015年以来,校园足球积极融入国家足球战略,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推动,足球运动在校园的普及推广卓有成效,迅速扩大了足球人口规模,带动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师资和足球竞赛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显著提升,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为提高校园足球竞技水平,启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满天星”训练营),集中优质足球资源,弥补校园足球训练和竞赛水平不高的短板,实现足球后备人才的规模化培养,畅通从校园足球到职业足球成长通道。遗憾的是,部分“满天星”训练营建设目标未见显著成效,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2024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该文件紧扣《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赋予校园足球“普及推广”“选拔后备人才”和“畅通人才从校园足球到职业足球成长通道”的使命,明确了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方向,梳理出12条主要任务,旨在解决校园足球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校园足球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满天星”训练营与青训中心合作共建、统筹布局和资源共享的任务,希望通过共建深化体教融合,在后备人才规模化培养中形成合力,畅通从校园足球到职业足球的成长通道。在此之前,需要明确“满天星”训练营的主要任务,找到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

一、“满天星”训练营的主要任务

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是由政府主导,融合区域优质足球资源,依托集团化办学足球特色学校、新型足球学校、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或青训中心等建立的校园足球人才培养基地,是深化体教融合、提高竞技水平的校园足球人才规模化培养新模式。从建设目标任务及发展经验来看,主要有六项任务。

1.坚持立德树人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足球运动践行五育并举,实现文化学习与足球技能共同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入“满天星”训练营的队员需要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优秀标准。

2.建设人才数据库

依托“满天星”训练营建设区域校园足球人才数据库,包括队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等专业人才数据信息,定期更新队员身体指标、训练竞赛、文化学习、比赛表现,以及教练员和裁判员从事校园足球活动的表现等,为校园足球人才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另外,要积极探索校园足球人才信息库与体育部门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

3.建立科学训练体系

根据队员年龄、性别等特点研制覆盖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年龄段合理衔接的训练大纲。小学学段注重培养个人技术特点,初中及高中学段加强队员间交流、跑动接应、团队配合等方面训练,提高在运动和对抗中结合球的技战术应用能力。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训练,每周训练和每年集中训练均不少于2次。

4.搭建竞赛指导体系

依托“满天星”训练营建设区域校园足球竞赛基地,包括在周末、节假日组织特色学校、体校、俱乐部梯队等进行交流比赛,组织开展区域校园足球Tt2gxXK6f1FGmCEN9DzLHg==夏令营和冬令营等活动,组织专家团队对队员运动表现进行分析和指导。通过“满天星”训练营选拔优秀队员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鼓励队员组队参加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

5.完善师资培训体系

发挥“满天星”训练营高水平教练员专业能力,建立“理论—实践—教研”的师资培训体系,即组织区域特色学校足球教师进行师资培训,与地方足球协会合作举办教练员、裁判员等级培训,推荐优秀校园足球教师参加海外培训等,提高校园足球师资水平。

6.开展巡回指导工作

“满天星”训练营对辖区内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进行巡回指导,掌握特色学校训练竞赛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满天星”训练营需要接受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质量复核与巡回指导,根据整改意见进行完善,并在年度总结报告中对整改情况进行汇报。

二、“满天星”训练营的发展路径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是足球运动普及推广的主要载体,建好5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是实现扩大足球人口规模的首要任务。“满天星”训练营是实现校园足球从普及向提高的主要载体,建好“满天星”训练营是提高校园足球竞技水平的关键,推进“满天星”训练营与青训中心合作共建,能畅通人才从校园足球到职业足球的成长通道,这项任务的关键在于体教融合的落实与深化。因此,建设“满天星”训练营,提高校园足球竞技水平才是体教融合的重点,这是体教融合需要达成的基本共识。

1.健全运行管理机制

成立由属地政府统筹,教育和体育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在体教融合的框架下,制订“满天星”训练营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同时,结合区域特点出台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制订教练员选聘、队员选拔、训练与竞赛、运动防护与安全教育、绩效考核等管理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建好实体化训练营

依托区域内集团学校、新型足球学校、体校或足协青训基地等建设的实体化“满天星”训练营,满足开展日常训练、竞赛和师资培训等所需的场地设施及器材设备。如,“满天星”训练营覆盖区域较大且特色学校众多,可依托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的九年一贯制或完全中学建设分营,实现足球特色学校全覆盖。

3.健全体教融合机制

强化与体校、足协、俱乐部、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深度合作,结合实际积极进行“满天星”训练营与各级足球协会青训中心的合作共建,实现教练员、队员、场地、科研等区域优质足球资源共享,提高校园足球的训练、竞赛、科研和师资水平。

4.组建高水平教练团队

“满天星”训练营通过与各级足球协会青训中心合作共建,或向社会机构购买服务等方式组建稳定的高水平教练员团队。营地学校可以设置教练员岗位,招聘优秀退役足球运动员加入教练员团队。营地学校加强与高校足球专业合作,建立足球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实习基地,充实教练员团队力量。

5.保障建设专项经费

“满天星”训练营要设立建设专项经费,尤其是地方政府需要持续配套专项经费,保障“满天星”训练营在教育部扶持期满后能继续良好运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满天星”训练营共建,在公益性原则下实现互鉴共赢,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要重视专项经费的规范管理与合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国际成功经验来看,足球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科学顶层设计与各方齐心协力,更需要足球人才培养体系长期稳定地发展,这符合培养专业精英人才需从事专业训练10年或1万个小时的基本规律。2024年的中国足球再次站到十字路口,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后推出的《实施意见》的交叉点就是“满天星”训练营与青训中心的合作共建,实现这种理想化的模式,建成优秀的“满天星”训练营和青训中心才是当下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