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校园足球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校园足球工作,解决校园足球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和中国足协联合印发《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发展改革目标,为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举措,擘画了新蓝图。《意见》合理把握了校园足球战略定位,明确了校园足球的价值功能,对切实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综合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少年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意见》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足球的首要价值功能是育人,育即教育、培养,育人即为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目的是使教育对象能全方面发展。《意见》强调坚持以体育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强体育心,以足球运动践行五育并举。“强体育心”一词强调了校园足球具有增强学生体质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重功能。《意见》提出在校园足球赛事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严格赛风赛纪,将开展校园足球比赛作为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这是充分发挥校园足球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实现了德育与体育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在校园足球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获得全面发展。
二、夯实根基,持续推动足球运动普及
振兴中国足球是党和人民的热切期盼,是迈向体育强国的必经之路。发展振兴足球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这是足球运动的本质规律。持续推动足球运动普及、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是校园足球价值功能的重要体现。《意见》开篇就强调要大力普及校园足球运动,将此作为第一项主要任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足球运动,将足球作为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稳步扩大足球人口。同时,强调提升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质量,有序推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高标准扩容,以点带面、辐射推广足球运动普及,并在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都提出了切实改革措施,旨在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参与到校园足球中,在推广普及的基础上稳步提高。《意见》在推进校园女子足球发展、西部地区校园足球发展等方面均提出相应改革措施,充分体现了对校园足球发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考量。
三、破立并举,引领学校体育改革创新
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抓手,是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意见》提出要破立并举、大力推进改革,并制订了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教学改革上,《意见》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方法、教研工作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调整了以往“每周一节足球课”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足球课时不低于体育课总课时数的1/3”的理念,这有利于学生掌握足球运动技能、形成足球竞技能力,深度契合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趋势。试点改革上,《意见》提出,制订《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标准》,健全省、市、区(县)有序衔接的发展体系,推动特色学校俱乐部建设、强化运动伤害风险管理等方面形成政策突破与举措创新,这也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创新工程。此外,《意见》提出建立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常态化考核与退出机制,研究出台青少年球员在升学录取时跨学区合理流动政策,这皆为校园足球创新举措,将为其他学校体育运动项目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助推我国学校体育蓬勃发展。
《意见》的颁布将成为未来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的风向标与指南针,将有力推动校园足球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