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中国足协联合印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就《实施意见》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校园足球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校园足球对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提高中国足球竞技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强调青少年校园足球现在已开始推广普及起来,还要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强调要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实现人才培养衔接贯通等。校园足球一头连着教育强国,一头连着体育强国,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教育部会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聚焦《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确定的任务,多措并举推动校园足球发展,在推广布局、教学训练、竞赛选拔、师资场地保障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校园足球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相比,与人民群众和社会期待相比,还存在工作定位不够精准、育人作用不够充分、师资队伍不够壮大、人才成长通道不够顺畅、特色学校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需要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对校园足球科学谋划、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出台新时代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问:《实施意见》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在指导思想上,《实施意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体育规律,科学把握定位、深化体教融合、加强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完善科学评价,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引领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主要原则上,坚持以体育人、问题导向、改革创新、体教融合、久久为功。
在总体思路上,深刻把握校园足球在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一是校园足球是中国足球的基础工程,必须成为中国足球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二是校园足球是面向人人的学校体育项目,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足球运动。三是教育教学是校园足球推广普及的生命线,构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校园足球一体化课程体系。四是竞赛是拉动校园足球运动广泛开展的牵引力,大力营造科学规范的竞赛体系和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五是打通人才成长通道是校园足球改革的突破点,聚焦“12岁退役现象”等突出问题,着力打通足球人才在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之间双向流动。六是试点试验是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的重要路径,加强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试点区建设。七是体教融合是实现校园足球提质增效的关键,一体化设计和推进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人才培养以及师资、场地。八是立德树人是校园足球的根本,以足球运动践行五育并举。
问:《实施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校园足球工作目标是什么?
答:明确到2025年完成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规划目标,完善青少年球员成长通道,试点建设一批新型足球学校,高校足球学院建设全面加强,健全足球人才培养和训练体系,改革试验区引领示范作用更加凸显,校园足球健康发展新模式基本建立。再经过5年努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水平实现明显跃升,师资数量与专业水平显著提升,校园足球场地等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校园足球人才升学、职业化发展通道进一步畅通,形成质量更优、水平更高、体系更加健全、制度更加完善的校园足球发展新格局,使校园足球成为中国足球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问:《实施意见》明确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文件明确的主要任务共十一条。概括起来为六个方面。一是抓普及。将足球运动作为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让更多青少年热爱足球运动、享受足球快乐,稳步扩大足球人口。二是抓教师、教练员。开展校园足球师资提高式培训,有效扩大持证师资规模,切实提高专业执教水平。三是抓人才通道。稳步推进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加快推进高校足球学院建设、构建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四是抓竞赛体系。规范校园足球赛事活动,加强四级联赛组织,严格赛风赛纪。五是抓交流互鉴。推进夏令营转型发展,深化体教融合,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扩大校园足球国际交流。六是抓文化建设。鼓励积极开展校园足球运动会、文化节、展览展示等特色活动,促进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打造校园足球文化名片2rbONWrtdPXi1vCVD2SZqw==。
问:《实施意见》对提升特色学校建设质量有哪些要求?
答:特色学校是校园足球推广普及的基石,抓好特色学校建设就是在抓基层、抓基础。《实施意见》明确要加强特色学校区域统筹,调动中小学校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参照高中、初中、小学1∶3∶6的比例,优化对口升学布局,推动地区、城乡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均衡发展。要求特色学校足球课时不低于体育课总课时数的1/3,有一名专职足球教师或中国足协D级及以上资质的教练员,一块可供教学训练的足球场地,从严审核申报资质,确保遴选工作规范有序。
2023年9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3〕23号),科学设置了特色学校足球课开设频次、文化课学习情况、场地设施、师资配备、经费投入、校内校际赛事组织、安全保障、进出机制等指标。在特色学校遴选上,对师资、场地、课时、竞赛、经费等核心指标实行“一票否决”,明确要加快建立常态化考核与退出机制。2024年将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进行为期半年的建设质量复核评估。
问:在深化足球教学改革上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足球教学改革是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实施意见》立足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和足球教学发展规律,不断深化足球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根据学生运动兴趣特点、技能掌握程度、竞技能力发展特征,构建广泛覆盖、形式丰富、层次递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校园足球一体化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上,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合理利用“足球课时不低于体育课总课时数的1/3”,以结构化的方式将足球专项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和单元开展教学,体现螺旋上升的基本运动技能教学特点。在教学评价上,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完善教师岗位评价,注重对学生基本运动能力与专项运动能力的评价,将教师评价导向从数量评价转向质量评价。在教学研究上,加强校园足球教研工作,加强教研平台的建设,鼓励地方建立校园足球名师工作室,并将足球教研纳入各级体育教研员的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其在足球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全面提升足球教师教科研能力。
问:《实施意见》对加强足球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哪些要求?
答:师资力量不足是制约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的“瓶颈”所在。为此,《实施意见》着力从五个方面予以强化。一是建立健全师资培养体系。加强高校足球运动专业以及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中足球专项学生的培养力度,在招生规模、师资配备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加强专业能力培养,强化高校足球专项学生到中小学顶岗实习,提升实习质量。二是不断完善师资培训体系。依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开展校园足球教师培训、教练员等级培训。按区域布局分级分类开展校园足球骨干师资专项提升培训。三是落实专兼职足球教练员岗位。畅通优秀教练员、运动员进入学校任教渠道。特色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兼职足球教练员岗位。四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政治引领,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培育德才兼备、作风优良的校园足球师资队伍。五是加强待遇保障。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开展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等活动要计入工作量,保障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在评优评先、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职务评聘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问:《实施意见》对竞赛体系建设提出哪些要求?
答:构建完善的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有利于统筹校园足球赛事赛历,化解各级各类青少年足球赛事赛历冲突,让更多高质量的青少年足球比赛贯穿全年,有效疏解学训矛盾、提升足球竞技水平,培植阳光健康、团结拼搏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激发学生足球兴趣与参与度。
《实施意见》明确了三方面要求,一是规范校园足球赛事活动。全面落实《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赛事组织工作方案(2022—2024年)》,各级教育部门会同体育部门、足球协会在确定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赛历后,制定当地各类不同青少年赛事的竞赛日历,定期发布辖区内校园足球赛事活动目录,规范校园足球赛事。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校际友谊比赛,积极参加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和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加强赛事监督与指导,排除安全风险隐患,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安全。二是加强四级联赛组织。制定实施《全国E6YOqB1wn/2VBitZByHBuQ==青少年校园足球四级联赛组织工作规程》,明确各级联赛组织要求,压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体责任,形成以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为龙头,与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相衔接的赛制稳定、层级分明、衔接紧密、安全有序的竞赛体系。三是严格赛风赛纪。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纪律委员会,严防弄虚作假、球场暴力、消极比赛等违纪行为,将校园足球比赛作为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强化校园足球管理人员党风廉政建设,对腐败现象“零容忍”,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足球发展环境。
2023年10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违规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体艺厅〔2023〕1号)。在文件的价值导向上,强调校园足球竞赛是校园足球育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运动员体验、适应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教练员、裁判员、领队第一身份是教育工作者,运动员第一身份是学生,球场是教室的延伸,校园足球所有从业人员和运动员必须符合教师和学生行为规范和准则。通过制度规范从业者行为,展示“零容忍”决心。全文共五章三十五条,对校园足球竞赛中各种违规情形作出细致规定,形成了强力震慑,切实保障校园足球竞赛的公开公平公正,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竞赛环境。
问:《实施意见》对畅通校园足球人才成长通道有哪些举措?
答:近年来,青少年足球人才升学渠道不够畅通,足球人才培养不够衔接,学训矛盾难协调,“12岁退役”现象等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为解决好这些难题,《实施意见》着力从两个方面予以破解。一方面,搭建起教育系统内上下畅通的上升通道。研究出台青少年球员在升学录取时跨学区合理流动政策;选取部分市县试点,允许小学生、初中生升学时随校队分别在县域内、市域内成建制流动;在部分地区中学试点组建足球特色班,允许试点学校在省域内招收具有足球特长的学生;对进入职业俱乐部梯队和一线队的高中生、大学生可保留学籍;有序扩大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足球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规模,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互衔接的“一条龙”升学体系。另一方面,搭建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相互衔接的青少年球员上升通道。会同体育部门制定新型足球学校的办学标准,支持符合条件的公办体育运动学校、中等职业学校转型为新型足球学校,建设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或完全中学,对足球特长生进行集中训练与专业培养;研究论证体校和普通本科“3+4”贯通培养机制,实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新型足球学校、高校、专业运动队、职业俱乐部等培养路径衔接贯通,构建足球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2023年12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3〕31号),明确提出制定工作方案、完善政策体系、规范学籍管理、退出与补充机制、强化考核评估和严肃工作纪律等六方面试点任务,确定了北京、河北、辽宁、上海、山东、河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陕西、新疆等12个省份,每个省份推荐1~2个有一定校园足球发展基础的地市或县、区作为试点,遵循因地制宜、学段衔接、规范有序原则,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试点工作。
问:《实施意见》对强化改革试验区创新能力有哪些要求?
答:文件明确要制定《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标准》,健全省、市、区(县)有序衔接的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发展体系。改革试验区要将校园足球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在缺乏足球场地的中小学校、城乡社区加快建设一批足球场地,并建立学校和社区场地资源共享机制。改革试验区在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完善升学考试评价、推动特色学校俱乐部建设、强化运动伤害风险管理等方面形成政策突破与举措创新。积极鼓励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探索教练员共享机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足球教练员职称评定标准。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批群众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建设水平高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点区。
问:《实施意见》对促进西部地区校园足球发展有哪些举措?
答:对西部地区校园足球发展予以政策倾斜,在经费投入、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将足球教师培养纳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制定西部地区志愿者、挂职教师支教计划和足球教师、教练员培训计划。加强西部地区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新型足球学校面向西部地区招生。每年有计划地遴选西部地区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等活动。在西部省份部分市(地)开展足球体教融合试点工作,推动校园足球创新蓬勃发展。
问:推进《实施意见》的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有哪些?
答:分别从加强足球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与场地设施建设、完善校园足球运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保障要求。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与考核评估、加大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明确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强化对各地开展校园足球工作的督导,营造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支持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