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编制是一种量化,也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通过这种行为计划的量化,帮助管理者协调各项工作,并提高计划的执行度,实现对单位的有效管理。设计单位的预算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财务预算、资本预算、营业预算、筹资预算等,构成总预算体系。预算管理包括对资金的筹集、分配、监督、评估等活动,不仅能够提高设计单位的管理能力,优化资源配置,而且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设计单位要坚持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并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单位的效益。
绩效导向下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优化意义
预算管理是从预算编制、内控执行、业绩考评等各方面进行的财务核算管理活动,主要目的是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预算管理涉及范围比较广,包括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有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预算编制和执行,实现单位的发展目标,促进单位健康有序发展。在预算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资金的管理,资金管理有支出预算和收入预算。从时间上来说,有长期资金收支预算和短期资金收支预算,不同的单位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有不同的发展战略,根据预算合理使用资金,才能发挥资金的最大价值。通过预算管理,能够使设计单位工作更加顺畅,完善现代管理制度,促进内部机制的科学运行,有效管理国家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最大化地利用资源,提高单位的效益。
绩效导向下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有利于保证资金的利用率,使资金能够最大化地为工作服务。设计单位需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才能保证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设计单位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防止出现收支不平衡的现象,或者一些违法乱纪的问题,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绩效导向下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优化价值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改革背景下,传统的财政支出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模式更多地关注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而较少考虑资金使用的效果和绩效,这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问题时有发生。通过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调财政支出的效果与质量,可以促进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引导各事业单位更加注重资金使用的绩效,从而推动财税体制向更加公开、公平、高效的方向发展。
增强财政支出控制效果 在传统财政支出管理中,往往以“多用多得,少用少得”的预算分配方式为主。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各单位存在“花完为止”的心态,忽视了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效率。而预算绩效管理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考核指标,将财政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效果紧密关联起来,促使各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预算资金的合理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增强了财政支出的控制效果。
绩效导向下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难点分析
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 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然而目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首先部分指标选择不够科学,对预算支出效益的反映不够精准,难以真实地评判绩效情况,其次指标权重分配不够合理,忽视了不同指标在反映绩效的重要程度上的差异,指标设置也过于笼统、评价维度单一,未能覆盖预算支出各个层面的绩效表现,此外与预算管理职能不相匹配的指标占比较高,影响了评价结果的针对性。针对评价指标设置的不合理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建设,一方面应坚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选择能够真实反映预算支出效益的关键指标,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单位的职能定位和工作特点设立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评价程序和方法滞后 现阶段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程序和方法相对滞后,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影响了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和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在评价程序方面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流程存在较大差异,一些环节如前期准备、中期督导、后期审核等流于形式,未能切实发挥作用,在评价方法上仍以传统的定性评价为主,缺乏定量分析的支撑,评价结果主观性较强、客观依据不足,特别是对支出效率性评价缺乏成本效益分析等更为精细化的分析方法,另外评价方式单一,多以现场评审为主,缺乏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支撑,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被评价对象实际绩效情况。因此优化评价程序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应建立统一的评价流程标准规范各环节的具体操作要求,避免流于形式,同时要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定量分析方法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计算机模拟、数据比对等量化分析工具,此外还需拓展评价方式的多样性,综合采用现场评审、问卷调查、网上评价等多种形式,确保评价的全面性。
预算编制机构职责划分不清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组织机构存在职责划分不清晰的问题导致评价工作推进缓慢、效率低下,一方面同级政府部门之间在评价职能上存在交叉重叠,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给评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另一方面上下级政府部门在评价工作中的职责界定也不够明晰,职能分工不够合理,影响了评价工作的有序推进,预算编制组织机构内部职能设置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缺乏专门的评价管理机构、评价工作分散在多个部门之中,难以形成工作合力。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需要在同级政府部门之间明确评价职责分工,避免职能重叠导致的资源浪费,其次上下级政府部门在评价工作中的职责也需要进一步厘清,建立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工作机制,同时还应加强预算编制组织机构内部的职能整合,设立统一的评价管理机构,集中力量推进预算编制工作,提高预算编制效率,还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的参与以提升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绩效导向下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优化对策
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全面预算编制管控工作的最佳工作模式,就是协助事业单位规划好每件事,落实好每件事。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重点开展全面预算编制管控工作的宣传与培训活动,从管理层到基层,让事业单位内部全体工作人员都意识到,在自身在各个环节中的影响作用。
第一,就是要构建一套完整的预算编制管理体制,同时也要解除固有的工作观念,以保证预算管控工作的先进性、可操作性、适应性、方向性和系统性。第二,是建立一个完善、有效、规范的预算评估体系,该体系应遵循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实现“权、责、利”的完整统一,以此为基础,对评估过程与结果进行完整的记录,并对其进行适当的优化与调整。此外,有关人员还应选择适合的考核时机,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模式,做到及时考核、及时奖惩,从而全面展现出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大预算管理监督力度 为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监督制度,事业单位各部门要加强预算监督制度的设计制定,以健全内部结构,提高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针对预算编制管理工作,应落实监督管理,制定明确的预算编制管理制度和相关流程,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组建监督小组,结合事业单位经营变化对预算编制管理方案进行持续改善,确保预算工作有序进行。
同时应加强内部控制,包括预算编制的流程、数据采集与核实、预算执行等环节,加强流程的管理,对预算编制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制,保证编制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严格监督,如果预算执行不符合实际情况,监督部门应及时进行反馈,同时根据部门执行情况和问题采取问责制度,端正员工态度。最后针对预算编制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应对,确保预算编制管理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强化预算管理和风险控制之间的衔接 预算管理与风险控制是紧密联系的,要想提升风险控制水平,就必须运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对支出、资金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要在公司内部设立预算跟踪系统,跟踪重点项目的预算开支,对预算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项目的执行状态进行全程跟踪,来确定项目的执行状态和执行效果,同时对预算的绩效管理进行分析。对于资金的流动,预算的支出,要建立一个内部通报体系,其中还包括了将支出金额实时上传到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中,让财务人员能够对资金的流动进行分析,并能在短时间内,将不合理的支出情况找出来。
增强预算管理意识,提升预算编制水平 全面预算编制管控工作的最佳工作模式,就是协助事业单位规划好每件事,落实好每件事。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重点开展全面预算编制管控工作的宣传与培训活动,从管理层到基层,让事业单位内部全体工作人员都意识到,在自身在各个环节中的影响作用。
事业单位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全面预算编制管控培训工作,并以学习结果为依据对人员进行考核。在这个过程中,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也可以使用综合管控、知识奖励等方式,或使用小测验的方式,来提升人员的预算管控能力,并以此提升他们对预算管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
其事业单位管理层要对全面预算编制和控制执行工作给予足够的关注,并起到表率的作用,在执行过程中要以预算的标准作为基准,以此来指导员工去习惯、去适应全面预算的工作。
同时,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预算评价制度,对员工预算执行控制的成果进行公开、公正的评价,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激励,从而将员工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完全激发出来。
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已不再适用。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事业单位面临着新机会,也面临着新挑战。基于此,事业单位必须采取适合的管理理念,以及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对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帮助,从而让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加强,使事业单位能够从中获得更加长效、健康的发展,并协助达到事业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