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三公经费财务管理

2024-11-06 00:00:00李霞
中国经贸 2024年29期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三公经费作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合理使用和有效监控对保障国家经济稳健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围绕国有企业的三公经费财务管理展开了探讨,阐述了三公经费的定义,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预算管理与控制、完善内部审计与监督机制、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及加强员工培训与意识提升等优化策略,旨在为国有企业三公经费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

自2011年财政部首次公布中央部门三公经费以来,三公经费的管理问题就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它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性和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和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三公经费的财务管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关乎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公经费的定义

三公经费具体指的是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公务活动中所产生的三项特定费用,即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以及因公出国(境)经费,这三项费用共同构成了衡量一个单位公务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社会公众和舆论关注的焦点。

公务接待费主要是指单位在执行公务或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为接待来访人员所发生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餐饮、住宿、交通等支出,这一费用的合理控制不仅关系到单位的财务健康状况,更体现了单位的接待规范与廉洁自律程度。

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则是指单位用于购买、更新、维护公务用车以及支付公务用车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费用,公务用车作为单位日常工作的重要交通工具,其购置与运行的合理性、经济性直接关系到单位行政效率的高低和公共资源的节约利用。因公出国(境)经费涉及单位人员因公务需要出国(境)参加会议、培训、考查等活动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包括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公杂费和其他费用等,这一费用的管理不仅要求单位严格控制出国(境)团组的数量和规模,更要求单位对出国(境)活动的必要性和成效进行严格把关。

国有企业三公经费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预算管理不精细 由于缺乏对三公经费支出的深入分析和科学预测,国有企业往往采用较为简单粗放的编制方法,如按照历史数据简单推算或依据经验估计,导致预算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这不仅无法准确反映三公经费的实际需求,还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和效率低下。在预算执行阶段存在预算约束不力的情况,国有企业存在超支现象,且超支部分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使得三公经费的支出偏离了预算轨道,无法实现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和控制。

内部控制不严格 基于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的复杂性,以及三公经费支出的多样性和敏感性,需要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来确保资金的规范使用和有效监控。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导致在三公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漏洞和风险点,这些漏洞和风险点不仅容易被内部人员利用,还可能引发外部审计和监管机构的关注。即使企业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这使得内部控制成为一纸空文,无法真正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

信息披露不透明 信息披露不透明是国有企业三公经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国有企业公开财务信息,但部分国有企业往往对三公经费支出的信息公开程度较低,或者公开的信息不够详细和准确,这使得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国有企业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部分国有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渠道不畅的问题,如信息披露平台不完善、信息披露时间不及时等,导致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在获取国有企业三公经费支出信息时面临较大的困难,无法及时获取所需信息。

员工意识待增强 在国有企业三公经费财务管理中,员工意识待提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员工对三公经费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三公经费管理重要性的深入了解,他们认为三公经费支出是企业正常的运营成本,无须过于关注和管理,这导致员工在三公经费支出方面缺乏节约意识和成本控制意识,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和效率低下。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员,员工应该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但部分员工缺乏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三公经费的支出和管理不够重视,甚至存在违规操作的行为,这不仅影响了三公经费的合理使用和高效运行,还损害了国有企业的利益和形象。

国有企业三公经费财务管理的优化策略

加强预算管理与控制 国有企业应致力于构建精细化预算编制体系,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规划三公经费的使用,这一体系要求企业从源头上把控预算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避免粗放式预算编制带来的资金浪费。具体而言,企业可以采用零基预算法,即每年度预算编制不以历史数据为基础,而是根据当前年度实际需求重新评估各项三公经费的开支必要性、合理性及规模。在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政策变化、市场环境、企业战略规划等因素,对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关键支出项目进行详细论证,确保每项预算都有明确的用途和预期效果。

在预算编制完成后,国有企业需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确保三公经费的支出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执行。这要求企业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监控机制,对三公经费的支出进度、用途、效果等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同时严格执行预算调整程序,对于确需调整预算的情况,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审批流程,防止随意调整预算、超预算支出等行为的发生。为增强预算执行的灵活性,国有企业还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企业内部出现不可预见的情况时,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适时调整,但调整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确保调整后的预算仍能满足企业运营和发展的需要。

完善内部审计与监督机制 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系,可以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并赋予他们足够的权力和资源,以便对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计,而且审计机构要独立于财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审计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三公经费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效益,对于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关键支出项目要进行详细审查,核实支出的真实性和必要性,防止资金浪费和滥用,并且还要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检查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调整是否符合规定,确保预算资金按照既定用途和计划使用。

除了内部审计外,国有企业还应构建多元化的监督机制,形成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合力,确保三公经费的合规、高效使用。内部监督方面可以建立由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监督小组,定期对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入员工监督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财务管理监督,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在外部监督方面,国有企业应主动接受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按照要求提供三公经费的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配合监管部门进行检查和审计,而且媒体、公众等社会监督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公开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 在国有企业三公经费的财务管理中,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是增强公众信任、促进廉洁高效的重要举措。国有企业应建立1eefb5f256fbfed99aefd28909af2b84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为三公经费的公开提供制度保障,这需要明确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时间节点,确保信息公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公开内容上要涵盖三公经费的预算、决算、实际支出以及相关的政策文件、管理制度等,并充分利用企业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同时还可以考虑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通报会等形式,主动向公众通报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增强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易懂性。

为了提高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国有企业可以建立定期公开机制,如每季度或每半年公开一次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让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并建立信息公开的反馈机制,鼓励公众对公开的信息提出疑问和建议,并及时予以回应和解答,形成良性互动的信息公开环境。在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还需加强信息公开的监管与评估,可以建立专门的信息公开监管部门,负责对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通过定期对公开的信息进行核查和审计,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加强员工培训与意识提升 针对三公经费财务管理的不同环节和岗位需求,国有企业需要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和内容,将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三公经费的具体管理制度、预算编制与执行、会计核算与报告、内部控制与审计等多个方面充分包含在其中,促使员工能够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的核心技能。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可以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通过考试、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方式,评估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和内容,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

在三公经费的财务管理中,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意识至关重要,国有企业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廉洁自律意识,这可以通过开展定期的职业道德培训和廉洁教育活动来实现,如组织员工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反腐倡廉案例等,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除了培训和教育外,国有企业还需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鼓励员工坚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腐败行为。

例如,可以设立廉洁奖励基金,对在廉洁自律方面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对违反职业道德和廉洁规定的员工进行严肃处理,形成有效的震慑力,从而可以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财务管理氛围,确保三公经费的合规、高效使用。

国有企业三公经费财务管理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更与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公众信任紧密相连。面对预算管理不精细、内部控制不严格、信息披露不透明及员工意识待提高等问题,国有企业需采取积极措施,加强预算管控、完善内审机制、提高信息公开度,并注重员工培训与意识提升。通过这些优化策略的实施,国有企业能够更有效地管理三公经费,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增强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作者单位:北京北排建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