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写作教学活动设计策略与实施

2024-11-06 00:00:00吴莹
校园英语·中旬 2024年10期

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我国新时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强调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而通过英语写作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是当下英语教学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新课标;主题意义探究;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学—评”一体化

作者简介:吴莹,深圳市龙岗区乐淮实验学校。

王蔷教授提出,英语学习活动观是为落实新时期核心素养目标而提出的中国的外语教学主张和解决方案,其核心是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活动构成,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实施指导。英语学习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基于已有的知识,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意义的探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

本课课例主题属于“人与自然”范畴,涉及“中国主要城市(三亚、深圳等)及家乡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景观”。

一、语篇研读

What:本课语篇是沪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6“Holidays”的Look and read 部分,教材语篇是介绍三亚的海报,学生在介绍三亚的语境中,感知、理解核心语言短语,读懂介绍不同旅游景点的海报并了解当地的天气、美食、著名景点、游览活动等。

Why:作者通过描述三亚的天气、地理位置、美食、著名景点、游览活动,想要让读者明白外出旅游是一种很好的度假方式。如果你假期选择外出旅游,需要提前了解目的地的特点,例如,天气情况、地理位置等,由此激发学生对中国主要城市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激活学生与语篇之间知识和经验的关联,明确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帮助学生把握语篇的意义主线,有逻辑地梳理三亚的信息,体会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联。通过该语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核心语言知识点迁移到其他相似的情境中,再以海报的特点,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激发学生进一步产生探究的欲望。

How:语篇按照典型的海报写作风格进行呈现。海报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红色加粗的标题,是一个感叹句:欢迎来到三亚!第二部分是海报的正文,是一个连续性文本。第三部分是海报上的图片。在本节写作课上,通过对海报文体特征和逻辑结构的分析,师生合作学习,探究出语篇的核心框架,确保教学活动能围绕主题意义有机融入语言学习。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笔者加入有关深圳的两条介绍视频,并聚焦在绿色、活力、创新这三个关键词上。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探究语篇的育人价值,为深圳海报的制作打好基础。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又激发他们去表达分享,合作创新(见图1、图2)。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是基于主题育人意义探究的单元整体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制订新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获取三亚的基本信息(如天气、美食、著名景点、游览活动等),梳理和概括海报写作的板块,借助可视化图形呈现结构化知识。

2.基于结构化知识,借助相关词汇,描述出深圳的基本信息。

3.模仿迁移,创作出个性化的海报,介绍深圳作为旅游城市的优点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的新尝试

(一)联系真实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在这节写作课上,笔者把“深圳”作为本次写作的焦点城市。因为这座城市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许多真实的生活经历,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写作动机。

深圳有句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在这样一个有归属感的城市,学生一定可以体验到这座城市的诸多特点,但需要用英文来表达,还是有难度的,此时学生的畏难情绪较大,因此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导图、词汇银行等,帮助学生厘清写作顺序,梳理出语言框架,因此在英语综合学习活动中,联系学生真实生活经历,是很有必要的。

(二)注重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的创造性与逻辑性体现在写作中,指的就是写作的结构与脉络。学生在表述时能否把握语句之间的关联性,段落与段落之间是否符合逻辑,都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

(三)“善用”评价表,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是对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评价一直伴随课堂实施的全过程。如何实施教学评价,才能让小组合作高效且具有意义?笔者设计了详细的小组合作分工和评价标准,以此助力学生达成更高的目标,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见图3)。

本案例的学习效果评价就是评价表,这样的设计同样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活动意图展开,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凸显了笔者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理念,确保了学习的真正发生并取得成效。笔者对写作评价进行了分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确定分层作业的等级。学生还可以借助评价项目表,再一次明确写作目标,评价项目的设置和评价标准的制订是一一对应且有迹可循的,每次写作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的评价目标。笔者在表格中还设计了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这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体现了学生是写作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评价主体,教师是写作活动的指导者。简洁、清晰的项目说明与教学目标紧密对接,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体现了笔者对学生语言、文化和思维协同发展的关注,这样的评价确保育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见表1)。

(四)开展小组合作,体验小组学习的乐趣

笔者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每个学生参与,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积极意义。在小组组建之初,组长根据活动来分配小组各成员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了解,更需要相互信任,因为海报的制作,不仅需要英语优秀的学生,还需要懂得设计有审美的学生,这时美术和书法特长生是绝对的“香饽饽”,英语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也非常受欢迎,本节课的活动把学生团结在一起,为了能在最后有精彩的海报呈现给大家,他们全力以赴,不畏困难,决不放弃。笔者感叹,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真是惊人。经过讨论分享,他们迅速调整设计方案,基本上每个小组都能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节课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师生的默契配合都是非常宝贵的经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主动探究,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一张张海报见证了他们奋斗的成果(见图4)!

通过对写作教学活动设计的实践探究,笔者发现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具有鲜明的育人导向,始终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堂实施的起点和落脚点。课堂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参与的学习方式,对“假期”这个主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究,并在体验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这次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写作教学活动,给师生双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过程中有许多不完美,但在体验中学习英语,在实践中应用英语,在迁移中创新的理念,渐渐被师生演绎了出来,教育故事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蔷,钱小芳,周敏.英语教学中语篇研读的意义与方法[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40-47,92.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