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英语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2024-11-06 00:00:00李冰清
校园英语·中旬 2024年10期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英语课程,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及其融入初中英语课程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英语课程可以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实现该目标,本文提出多项具体策略,包括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借助对具体实例的剖析,彰显这些策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目的是给予相关教师一定参考与启发。研究发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机融入初中英语课程中,有助于学生全方位成长及素质的增强,具备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英语;英语课程

作者简介:李冰清,江苏省南通市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初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浩瀚的历史故事、独特的文化底蕴、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崇高的道德准则。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文化交融成为常态,初中英语教学面临着外来文化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如何有效地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显得尤为迫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构成民族认同的根基,更是塑造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门外语,更能够在语言学习中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在全球视野下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

一、重大主题教育概述

重大主题教育是指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核心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认同开展教育教学其不仅包括爱国情怀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爱国情怀的培养,目的是培育学生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坚定信仰,着重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文化底蕴以及杰出人物的事迹,以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则是通过宣讲和践行“国富民强、人民民主、文明进步、和谐共处;自由发展、平等互助、公正无私、法治保障;爱国守法、敬业奉献、诚信为本、友善待人”这些理念,促使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重大主题教7nocHXmgrUb7Jb6/QDb5M819BVv53CSEmxY/2l78/ZY=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通过对这些文化元素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例如,在学习节日文化时,教师不仅可以教授相关的传统习俗,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节日庆祝活动,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重大主题教育的外延还包括对这些教育内容的综合运用,以形成一个系统的教育体系。通过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教师能够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重大主题教育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注重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英语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英语教学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的融入,不仅可以丰富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更多样的思维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可使课程内容多样化,帮助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可以在英语教学中加入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如春节、中秋节等,介绍节日的由来、习俗以及相关的传统文化寓意。通过学习与节日相关的英文词汇和表达,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英语能力,还能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强的认同感。在课堂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可通过歌曲、诗词朗诵等形式开展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古诗词的英译版,让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尝试用英语进行创作,激发其创造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英语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在国际交流中更加自信和从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通过对它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在英语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传统文化故事、诗词和习俗等内容,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讨论某些文化现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分析其异同。这样的对比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还能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此外,教师可以组织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深入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参与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还能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促进文化育人,实现立德树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诸多传统美德,如爱国精神、优秀品格、传统礼仪等。通过英语教学传播这些美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在全球化背景下,学习英语意味着要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然而,学生也需要对本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以便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英语课程,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英语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可以培养其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英语课程的策略与实践

(一)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寻找传统文化渗透点

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以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点,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语言能力的重要策略。教材不仅是教学的核心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细致分析,可以发掘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丰富资源,从而实现文化与语言的有机结合。例如,在译林版初中英语Unit 1“Friends”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友情观念,结合经典文学作品及名人名言与学生进行讨论。首先,教材中提到的“friendship”可以与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观点相结合。孔子曾强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利用这句话可以深化学生对友谊的理解与认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价值与意义。其次,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如中秋节或春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节日期间的团聚与友情。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英语课程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4“My day”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首先,利用情境模拟活动加强语言运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我的一天”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模拟自己的一天,从早晨起床、吃早餐到上学、上课、放学后活动等各环节,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对话。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能够练习日常用语,还能通过交流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活习惯,例如早餐中常见的豆浆、油条等传统食品,增强文化认同感。其次,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体验。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乐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观看视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例如中国的节日、习俗等。这种对比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还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再者,开展主题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在学习完本单元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一场以“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一天”为主题的讨论。学生可以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如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分享自己对日常生活的看法和改进建议。该75a16b38a54a0dd14e22594c6c78bff02649a94adc741e9155835713e9abf0e0讨论形式不仅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最后,结合实际生活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如支教、志愿活动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提升其语言能力。同时,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社区活动中推广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以上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语言学习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综合素养。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习渠道

教师组织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在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7“Shopping”的教学中,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通过结合实际生活场景,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还能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组织一次“传统市场购物体验”活动。活动前,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市场的文化背景,包括市场的历史、特色商品以及与购物相关的传统习俗。通过课前讨论,学生可以分享各自的购物经历,引发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在活动当天,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前往当地的传统市场进行实地考察。在市场,学生需要用英语与摊贩进行简单的交流,购买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商品,如手工艺品、地方特色小吃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英语口语能力,还能亲身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到学校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分享会。每个小组展示其购物经历,分享所购买商品的背景和文化意义。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言语表述技巧,同时也唤起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归属感。参与该课外活动,学生们在真实的语境中应用英语,从而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技能。

(四)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教学能力

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提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不仅对其职业成长大有裨益,还能显著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纳。首先,教师需要参与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与学习,以深入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意义及其价值所在,包括对经典文献的阅读、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研讨以及对文化活动的参与等。通过培训学习,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例如,教师可以在英语课上引用《论语》中关于诚信的经典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诚信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共通性。其次,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有效性。教师应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解读能力并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可通过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观察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同事互动沟通来持续地审视并完善个人的教学方式,进而形成独具一格的教学模式。例如,一位英语教师将经典故事融入英语教学中,积极与学生互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技能。在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中华文化同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区别。比如,可以安排学生就中外文化进行对比讨论,并激励学生用英语来阐述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见解。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技能,也有助于锻炼其思辨能力。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教师还应当关注自己的情感表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热爱的教师,往往能更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在初中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继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的有效手段。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更为有效的策略,以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英语课程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葛彦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融入探究[J].英语教师,2024(2):178-180.

[2]汪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融合路径探析[J].考试周刊,2024(24):81-84.

[3]朱斌,李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课堂:方法与路径[J].教育视界,2024(9):14-18.

[4]温海苑.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4(11):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