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2024-11-06 00:00:00胡彩云
校园英语·中旬 2024年10期

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其教学已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本文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的几个单元为例,详细阐述了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文化意识培养的具体策略和实践过程,以期促进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意识培养;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胡彩云,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

一、引言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承载着传授语言知识、培养阅读技能以及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理解和尊重的多重任务。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融入文化元素,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精心设定的教学目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策略以及延伸的课后活动,力求构建一个充满文化活力的英语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并体验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南针,它决定了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在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2“Colours”的教学中,教师设定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本单元以“Colours”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与颜色相关的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如a rainbow of colours(五彩斑斓)、colour blindness(色盲)等。通过阅读文本,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这些语言知识,提高在阅读中识别、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和短语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如快速阅读以获取大意、仔细阅读以理解细节等,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2.文化理解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颜色在不同文化中往往承载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白色通常代表纯洁和和平,而在某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中,它可能象征死亡和哀悼。通过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将深入了解颜色在不同文化中的独特含义和用法,从而增强文化理解能力。此外,教师通过对比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运用所学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还能在未来的国际交流中更加自信、得体地进行沟通。

(二)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

在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面,教师要特别注重材料的文化丰富性和教学维度的拓展,以确保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并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以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5 “Art world”的学习为例,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对蕴含丰富文化元素的阅读材料进行筛选。

精心挑选了多篇与“Art world”主题紧密相关且蕴含丰富文化元素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不仅涵盖了艺术史的经典时期和流派,如the Renaissance(文艺复兴)、Impressionism(印象派)等,还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艺术风格和作品,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从而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2.教学内容文化维度的拓展。

在“Art world”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描述,还应积极拓展教学内容的文化维度,引导学生探究艺术作品与其所处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传达他们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态度。例如,可让学生讨论“cultural identity”(文化身份)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以及“cross-cultural influence”(跨文化影响)如何推动艺术形式的演变。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本身,还能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和解读艺术现象,培养他们的跨文化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应用

在教学方法与策略应用方面,教师应致力于创新并实践那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以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7 “Films”的教学为例,教师要特别注重文化导入、背景介绍以及对比分析与文化体验活动的设计,以期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深入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艺术。

1.文化导入与背景介绍技巧。

在“Films”这个版主题的学习中,文化导入和背景介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运用多种技巧,利用film clips(电影片段)、behind-the-scenes footage(幕后花絮)以及director interviews(导演访谈)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生动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制作过程和特色。通过这些真实的材料,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电影的魅力,还能初步了解电影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现象,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和文化对比打下基础。

2.对比分析与文化体验活动设计。

在“Films”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比分析和文化体验活动的设计。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电影风格、电影叙事手法以及观众接受度等方面的差异,如探讨Hollywood cinema(好莱坞电影)与Asian cinema(亚洲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的不同。同时,设计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如film festival simulations(模拟电影节)、movie poster design(电影海报设计)以及role-playing as film critics(扮演电影评论家)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体验和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艺术。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增强跨文化理解和交际能力。

三、教学实践过程

下面以“The Spring Festival”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课前准备、课中实施以及课后延伸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不仅传授语言知识,而且深入挖掘和体验特定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一)课前准备

1.文化背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在学习“The Spring Festival”这一单元之前,教师要进行文化背景资料搜集工作,深入研究春节的起源、发展历史、传统习俗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如“origin and history of 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的起源与历史)、“traditional customs and rituals”(传统习俗与仪式)以及“modern celebrations and changes”(现代庆祝方式与变化)。同时,还应关注春节在中国乃至全球华人社会的重要地位及其文化意义,如“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society”(在中国社会中的文化意义)和“celebrations in global Chinese communities”(全球华人社会的庆祝活动)。通过整理这些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而准确的文化背景信息。

2.学生预习与文化兴趣点激发。

在课前,教师设计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春节的基本知识和文化背景。教师为学生提供预习材料,如关于春节的短文、图片和视频,并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一些引导性问题,如“What are the main traditions and customs of 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的主要传统和习俗是什么?)和“How is the Spring Festival celebra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中国不同地区是如何庆祝春节的?)。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家庭庆祝春节的活动,以激发他们对这一主题的兴趣和共鸣。通过这些预习活动,学生不仅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还为后续的课堂讨论和深入探究做好了准备。

(二)课中实施

1.文化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

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春节的文化氛围,教师可设计文化情境模拟活动。教师创建与春节相关的各种情境,如“preparing for 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前的准备)、“celebrating the Spring Festival Eve”(除夕夜的庆祝活动)以及“visiting relatives and friend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期间拜访亲朋好友)等。在这些情境中,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家庭成员、朋友、邻居等,并使用英语进行对话和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深入理解和体验春节的文化习俗和社会活动。

2.小组合作与文化话题讨论。

在课中实施阶段,教师应注重通过小组合作和文化话题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春节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与春节相关的文化话题,如“traditional foods and their significance”(传统食物及其意义)、“festival decorations and their symbolism”(节日装饰及其象征意义)以及“modern celebrations and traditions”(现代庆祝方式与传统习俗)等。小组成员需要共同搜集资料、整理信息,并准备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还能在深入探究和讨论过程中增强对春节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展示和讨论,以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后延伸

1.文化主题作业与项目式学习。

在课后延伸阶段,教师可设计与春节文化紧密相关的作业和项目,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体验春节文化。例如,要求学生完成关于“春节传统习俗与现代庆祝方式对比”(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Modern Celebrations of the Spring Festival)的研究报告,或者策划并实施“春节文化推广项目”(Spring Festival Culture Promotion Project)。这些作业和项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并以创新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还能提升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外阅读材料推荐与文化体验活动。

除了文化主题作业和项目式学习外,教师还应注重通过课外阅读材料推荐和文化体验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关于春节文化的英文阅读材料,如“The Story of 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的故事)、“Celebrations and Traditions Across China”(中国各地的庆祝活动和传统)等,以引导他们深入了解春节文化的不同方面。同时,还可鼓励学生参与一些与春节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制作春联、包饺子、参加社区的春节庆祝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春节文化的魅力,还能在实践中提升英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应对学生文化认知差异的策略

面对学生间存在的文化认知差异,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差异化教学策略。教师应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例如,在“The Spring Festival”的教学中,针对那些对春节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而针对那些对此相对陌生的学生,教师则需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和引导性问题,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对春节文化的认知。

第二,个性化文化学习路径的规划。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规划个性化的文化学习路径。例如,在课后延伸阶段,学生可以选择完成与春节文化相关的研究项目,或者参与文化体验活动。这样的个性化规划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五、结语

本文主要探究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探索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文化元素,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与技能,还深入了解了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增强了文化理解和适应能力。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挑战,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如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等。期望本文能够为初中英语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鲲,张楠,吴晓威.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11):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