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实践探索

2024-11-06 00:00:00龚玉露
校园英语·中旬 2024年10期

摘 要:本文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下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品格培养的必要性与方法进行探讨。本文首先阐述了文化品格的概念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并指出当前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创设情境、设计活动、挖掘文化资源和拓展文化活动等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深化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关键词:文化品格;小学英语;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龚玉露(1989-), 女,江苏镇江人,江苏省镇江市大港中心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推出,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应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当前小学英语教学存在教师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意识不强和教学方法不完善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包括创设情境、设计活动、挖掘文化资源和拓展文化活动等策略。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实践

(一)合理创设情境与设计活动,提升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文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b2155dc803fc1a450912e615bbc472ca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教师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能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文化现象,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体悟文化、理解文化,增强文化理解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合理创设情境,激发文化学习内驱力。

教师合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化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文化情境中感知和体悟文化,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和内驱力。通过将文化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联系起来,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内容的共鸣和理解。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8“At Christmas”的课文介绍了Mike一家在圣诞前及圣诞节的一系列家庭活动,旨在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更多西方圣诞节的活动及传统习俗。授课伊始,教师播放有关圣诞节的小短片,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文化学习氛围。在播放圣诞节小短片之后,教师可以展示与圣诞节相关的图片和实物,如圣诞礼物、圣诞树、圣诞灯饰等,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节日氛围。接着,fee2640e72e39f667a0d9237eb269807教师通过头脑风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所知的有关圣诞节的信息。师生对话如下:

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ristmas? Christmas is about...

S1: Christmas is about presents.

S2: Christmas is about Turkey.

S3: Christmas is about Father Christmas.

S4:Christmas is about stockings.

这一生动有趣的导入环节,不仅为学生创设了文化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快速融入新单元的主题情境中,更激活了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和文化记忆,激发了学生感受和了解异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文化的内驱力,这些都将助力学生文化意识的提升。

2.精心设计活动,丰富文化培养途径。

除了创设合理的文化情境外,教师还需深入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文化培养目标,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以拓宽学生接触、感知和体验文化的渠道,最终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授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7 “Protect the Earth”时,在拓展活动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世界环境日的宣传海报,并用英语陈述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设计前的讨论,随后进行分工,分别绘制和描述了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环保措施。在学生合作设计海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资源,支持学生创造性表达。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以组织他们的想法和论点,这有助于学生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方面更加条理清晰。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设计成果。以下为某小组设计的海报(见下图)及陈述:

This is our poster. Can you see the blue sky, the Earth and the hands? Do you know what does it mean? Yes, the blue sky means the air is clean and fresh. The green Earth means our Earth is very clean. We can see trees on it. That means we plant many trees to protect our Earth and our Earth is very clean and beautiful. Finally we can see two hands blow the Earth. Do you know why? That is to say, we should protect our Earth from now on.

在小组展示环节,除了介绍海报内容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个问答环节,让其他学生提出问题或建议,实现更广泛的课堂讨论。这种互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理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自信心。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充分表达自己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对环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真实的交流与表达,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环保观念,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文化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语言学习环境,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英语,在活动中体验文化,从而提升文化意识。

(二)深入挖掘和开发课内外文化资源,理解文化内涵

就英语教学而言,文化内涵可理解为,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所获取的关于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风俗,行为、习惯、价值观等。小到一个词汇,大到一句话、一个语段、一个语篇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中,教材和课外文化资源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挖掘并积极开发课内外文化资源,为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化内涵提供载体。

1.挖掘教材资源,深化文化内涵理解。

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材料,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教师需深入研读教材文本,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在对这些文化内容的价值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整合、取舍或改编,帮助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8“Happy New Year!”的课文讲述了Uncle John在新年分别给Helen、Mike和Tim准备了新年礼物,Helen和Mike在收到礼物后迫不及待地打开,并向Uncle John表达了自己的喜爱和感谢。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及时捕捉文本中蕴含的隐性文化内容,即中西方人在收到礼物后的不同反应,并进行深入挖掘。随后,教师以用如下问题“Will you open the gift immediately, when you receive it? Why? What about the people in Western countries? Do you know why?”来组织教学。这样一连串层层递进的问题,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文化进行深刻理解,重温熟悉的本国文化,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对不同文化形成尊重、宽容的态度,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2.开发课外资源,辅助文化内涵理解。

受成本、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教材编写难免落后于课程改革的最新需要,其话题或文章落后于时代发展,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鉴于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发和引入与时俱进的文化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面貌,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强化他们对不同文化的接纳和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时代的丰富资源,如绘本、新闻报刊、在线视频等。这些材料不仅能够营造生动的语言学习环境,还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资源,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同时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的Unit1 Culture time 板块的主要内容为“Coffee is popular in Western countries. Tea is popular in China.”。句子虽然简单,但若仅停留在表层的朗读,学生将错失深入探讨两种饮品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机会。因此,教师在完成教材教学的基础上,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和补充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咖啡与茶的文化意蕴。教师可以引入两篇精选的阅读短文,一篇聚焦咖啡在西方国家的文化地位,包括它的社交属性、历史发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另一篇则深入探讨中国茶文化,从茶的种类、泡茶艺术到茶道哲学,揭示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这样的材料不仅提供了语言学习的丰富语境,而且激发了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三)适时拓展和迁移校内外文化活动,强化文化体验

挖掘和开发课内外文化资源,加深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是学生文化品格培养的重要基础,而带领学生跳出书本、走出校园深入体验文化活动是学生文化品格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适时拓展和迁移校内外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深度接触文化、体验文化的平台。

1.拓展校内文化活动,多维度强化文化体验。

文化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文化品格的培养应是将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学生的文化品格体现于他们基于文化知识的观念表达和任务完成过程之中,体现于他们面对复杂情境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式之中。因此,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不仅需要长期大量的文化知识的沉淀,更需要多维度、多角度的文化体验。教师可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并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理解能力。例如,英语演讲比赛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共演讲技巧,同时促使他们深入研究和表达对特定文化话题的见解。英语舞台剧表演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行为。

学校应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基础及身心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类型的校内文化活动。例如,刚接触英语的三年级学生,英语基础及表达能力较弱,但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浓厚,因此可举行英语书写比赛来提升他们的英语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四年级学生学习了一年英语,已具备一定英语表达能力,这时为他们安排英语歌曲或英语故事大赛较为适合。高年级学生拥有较为丰富的词汇量和语言知识,语言表达能力也日趋成熟,可组织他们参与英语舞台剧、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等活动,以提升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参与对不同文化的体验。

2.迁移校外文化活动,多举措强化文化体验。

校外文化活动的迁移同样重要,它为学生提供了将课堂所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的平台。校外文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社区文化交流、传统节日庆典等,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使学生参与更广泛的社会实践。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文化实践活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并体验多元文化,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社区文化交流中,学生可以参与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这样不仅让他们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价值,还能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通过与社区合作举办的英语角或语言交换活动,学生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学习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让学生在制作节日食品、学习节日歌曲、参与节日装饰等过程中,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习俗,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制作月饼、学习春节歌谣、装饰教室和家庭等活动,亲身感受节日氛围,深化对文化的理解。此外,国际美食节的举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分享和体验世界各地美食的机会。学生和家长共同制作并分享来自不同国家的美食,通过味觉体验不同文化的特色,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增强了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欣赏。

三、结语

本文强调了学生文化品格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情境创设、活动设计、挖掘文化资源和拓展文化活动等策略,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需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深化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文化体验,促进学生文化品格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6):6-7.

[2]赵勇,魏宏君.英语教学中塑造学生文化品格的原则与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10):12-16.

[3]刘钰.英语教学中塑造学生文化品格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3):9-14.

[4]武和平.作为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培养及文化教学[J].英语学习,2015(12):12-14.

[5]高洪德.从文化知识到文化品格,英语教学怎么做?[J].英语学习,2017(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