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讨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存在重智轻德等问题。本文从课程设计与内容整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英语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本研究为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初中英语;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代月合,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二中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还肩负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然而,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存在重智轻德、忽视学生心理需求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分析初中英语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其重要意义,并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一、初中英语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当前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尝试将其融入英语课堂。一些教师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部分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心理指导和支持。这些举措无疑为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另一方面,初中英语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仍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首要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教师普遍缺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英语教学中,现有的教材和课程设置也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考虑,使得教师在实践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此外,评价体系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感cjQq2VM9iP0MGw9sehpGUg==态度关注不足,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与初中英语教中的融合效果大打折扣,亟待加以改进。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教育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英语教学不仅肩负着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更承载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提升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心理素质。通过设计富有情感体验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欣赏他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课堂互动和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够学会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增强社交技能。这些宝贵的品格和能力,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智力因素,更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一个自信乐观、情绪稳定的学生,往往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勇于尝试和表达,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则难以集中注意力,表现出厌学、惧学的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情感体验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在这样充满关爱和支持的课堂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释放天性,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三)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学习、人际、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挑战,学生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和适应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增强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选择蕴含心理健康主题的素材,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中人物的心路历程,学习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内心感受,学会宣泄负面情绪。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书写生活感悟和心情日记,学会自我探索和反思。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还能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合作,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温暖包容的成长环境,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三、初中英语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整合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教育并非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教育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上,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英语教学大纲和教材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系统地设计心理健康主题单元,如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选择蕴含积极心理能量的文章和对话,设计富有情感体验的练习和活动;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整合上,要注重挖掘现有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将语言知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描述情绪的词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在进行角色扮演对话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涉及人际交往、压力应对等主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心理调适技能。
以下是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2“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的教学设计,时长45分钟,其中融合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第一阶段:导入与激励(10分钟)。
教师展示一张显示不同运动项目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图片内容。随后,教师提问“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How do you feel after exercising?”,鼓励学生用所学的频率副词回答,并分享运动后的感受。教师总结运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引出本单元的主题。
第二阶段:语言知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20分钟)。
1. 教师呈现课文中的对话“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I often go to the movies.”,引导学生学习表达频率的词汇和句型。
2.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的周末活动及频率,用所学句型进行表达。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使用多种频率副词。
3.心理健康主题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Is it good to do the same thing every weekend? Why or why not?”,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观点,引导他们认识到保持生活的多样性和平衡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应用与反思(15分钟)。
1.写作活动。学生制作一份简短的周计划表,用英语列出每周进行的各种活动及频率,包括学习、运动、娱乐等。
2.分享与反馈。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周计划,全班讨论如何更好地平衡各项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3.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How can we make our daily routine more balanced and enjoyable?”,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强调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对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借助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表达频率的语言知识,还能在活动中增强时间管理能力、社交技能,以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了英语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教学方法与活动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教师亟需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等,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智力。例如,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尊重他人观点,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应落实注重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将心理健康元素巧妙融入语言学习中。如通过英语日记写作,鼓励学生表达内心感受,培养其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通过英语演讲比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以下是基于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8“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的一天教学活动设计,其中融合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晨间活动(20分钟):
1.英语晨读。学生朗读Unit 8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烹饪过程中的专注与耐心。
2.心情分享。学生用英语简短描述今天的心情,如“I feel excited because we'll learn to make a milk shake today.”。
第一节课(45分钟):语言知识学习
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制作奶昔的图片,提问“Have you ever made a milk shake? How did you feel during the process?”,引导学生分享经历和感受。
2.词汇学习(15分钟)。教师教授与制作奶昔相关的词汇,如blend、pour、peel等。通过TPR活动,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说单词,增强记忆。
3.句型练习(20分钟)。学生学习指令句型“First, peel the bananas. Then, put them into the blender.”。教师强调烹饪过程中遵循步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
4.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Why is it important to follow instructions carefully?”,培养学生做事认真、有条理的好习惯。
课间活动(10分钟):
学生两人一组,用学过的指令句型进行“Simon Says”游戏,锻炼专注力和听说能力。
第二节课(45分钟):语言应用与实践
1.复习(5分钟)。快速回顾制作奶昔的步骤和相关词汇。
2.小组活动(25分钟)。分组设计一款创意奶昔,讨论材料和制作步骤。教师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
3.成果展示(10分钟)。各组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创意奶昔,全班学生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配方。
4.反思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is group activity? How did you feel when working with others?”,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情绪管理能力。
午间活动(3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实际制作香蕉奶昔。教师强调食品安全和卫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完成后,教师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制作过程中的感受。
第三节课(45分钟):拓展与内化
1.视频观看(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健康饮食的英语短片,引导学生思考饮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讨论(15分钟)。小组讨论“How can healthy eating habits improve our mood and mental health?”。
3.写作活动(15分钟)。学生写一篇短文,题目是“My favorite healthy snack and how it makes me feel”,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感受。
4.分享与点评(5分钟)。学生自愿分享写作内容,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对身心的重要性。
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与家人一起制作一道健康点心,用英语记录步骤和感受,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实践中增强耐心、专注力、团队合作精神等重要品质,同时深化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实现了语言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实施
其一,完善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个方面。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可采用观察、访谈、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持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份“英语学习心理健康调查表”,定期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信心、焦虑水平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个别辅导。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情绪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反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自信的学习态度。在总结性评价中,除了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其二,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让教师交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经验,分享优秀案例。教师要认真践行评价方案,客观记录学生表现,及时与学生沟通反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
四、结语
在教育改革浪潮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中,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选择。通过本文的探讨,可看到初中英语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它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滋养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然而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广大教师仍需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探索MYKjfGAU+rijaQRVUrNPfg==和完善。这是一项需要教师持续努力的系统工程,教师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革,以创新的精神突破桎梏,以执着的信念坚持不懈。
参考文献:
[1]徐华香.初中英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2024(8):4-6.
[2]严芳雨,余方敏.融入积极心理教育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J].海外英语,2024(14):196-198.
[3]金秋玲.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对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启示[J].英语教师,2024(13):19-24.
[4]于一凡,赵瑶瑶.“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情境创设策略分析[J].中学生英语,2024(28):45-46.
[5]倪珊珊.小作业,大道理:“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作业减负增效探究[J].中学生英语,2024(2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