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与深耕:初中英语阅读课型构建与实施

2024-11-06 00:00:00陈联群
校园英语·中旬 2024年10期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课型的构建与实施路径。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文探索了多种初中英语阅读课型的构建路径,并强调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教学。科学有效的英语阅读课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与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型构建

作者简介:陈联群(1975-),女,浙江宁波人,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庵东初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

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初中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关键时期,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此,本文将探究如何构建更加高效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型。

一、初中英语阅读课型构建的必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时期,而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侧重于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通过系统构建多种阅读课型,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和阅读目标,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多样化的课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和细节,还能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捕捉关键信息和理解隐含意义的能力,从而为其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阅读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在英语阅读课型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问讨论以及辩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逻辑分析。例如,通过设计“深层设问”的课型,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探索文章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通过设计“理清发展逻辑”的课型,学生则可以在分析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型设计,有助于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具备独立思考和有效解决的能力。

(三)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求

初中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基础知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构建多样化的阅读课型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例如,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限时阅读”课型,帮助他们提高阅读速度和提取文章主干信息的能力;针对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主题探究”等课型,引导他们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文化背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深度和广度。通过灵活运用不同课型,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英语阅读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二、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在许多初中英语课堂上,阅读教学仍然以教师主导的讲解为主,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师往往关注于对课文的逐句翻译和生词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训练。这种单向的知识传授方式使得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缺乏参与感,缺少互动,限制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灵活性,通常使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未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或是认为教学内容较为简单而感到无趣。

(二)阅读材料缺乏适应性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统一编排的,内容和难度层次不够丰富和多样化。这样的教材编排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既不能充分激发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潜力,也无法有效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提升能力。部分教材内容偏离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在阅读时感到内容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共鸣。此外,一些教师在选用补充阅读材料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语言水平,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

(三)学生阅读兴趣不足

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不足是影响阅3cAT/OanEgaAoGTLyhBGPq0jnXf9HLZrxJdDBNS8xY0=读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不佳,面对较长或较难的文本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逐渐失去阅读的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互动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学生对阅读的态度逐渐消极。再加上外部学习压力的增加,学生更倾向于进行指向应试的机械训练,而忽视了英语阅读在语言学习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语言素养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初中英语阅读课型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一)寻找主题,激活读前认知

“寻找主题,激活读前认知”这一课型的设计目标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前积极思考和联想,激活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接下来的阅读理解做好准备。在阅读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短视频或提出与文本主题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阅读与环保相关的文本时,教师可以先展示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并提出“How do we protect the Earth?”这一问题。这种方法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并初步接触文本主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学生对主题有了一定兴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或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经验。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已学的知识,还可以通过他人的分享拓展自己的认知。这一环节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认知框架,使他们在阅读时能够更快地理解文本内容。

在学生初步建立认知框架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对即将阅读的文本内容进行预测。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Wha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do you think will be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或“What is the author of the article?”。这种预测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还能帮助他们在阅读时更加关注特定信息,从而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效率。在完成以上活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环节。由于学生已经通过讨论和预测等活动建立了与文本主题相关的认知框架,因而他们在阅读时会更有目的性,并能更快地理解和吸收文本信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解,并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误解。

(二)限时阅读,把握关键点

“限时阅读,把握关键点”这一课型的设计目标是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阅读材料的核心内容和关键信息,提升他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阅读任务和目标,解释限时阅读的目的和重要性。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本次阅读的主要任务是快速找到文章的主题、主要观点和关键细节。随后教师根据阅读材料的难度和长度,合理设定阅读时间。教师可以给出5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理解文章内容。在开始限时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文章的标题、段落标题等内容,以便他们对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这一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实际阅读时更有针对性,还能培养他们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设定好时间后,学生进行限时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集中精力阅读,尽量找到文章的主题句、重要事实或数据等关键信息。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采用略读或扫读的方法,优先抓住文章的主旨和核心内容,而不是纠结于每一个细节。

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分享他们在限时阅读中所捕捉到的关键点,并进行相互补充和纠正。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并从他人的视角获得更多有益的信息。这一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表现进行总结,指出他们在限时阅读中表现出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可以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其中的关键点,并指出在今后的阅读中如何更有效地抓住这些要点。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限时阅读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难点,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

(三)深层设问,培养思维品质

“深层设问,培养思维品质”这一课型的设计目标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在组织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例如,在阅读一篇关于全球变暖的文章之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What impact do you think of climate change will have on our lives?”。这一开放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还能激发他们对文章内容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应围绕文章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层次分明的问题,从表面信息逐步深入到文章的核心思想和隐含意义。为此,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基础性问题,如“What are the main points of this article?”。随后,可以逐渐引导学生思考更为复杂的问题,例如“How does the author argue for his point in the article?”或“Do you agree with the author, and why?”。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在深层问题的引导下,教师可以继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每个小组可以针对某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并进行辩论。这一过程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倾听他人的意见,学生能够学会尊重和理解多样化观点,从而提升思维品质。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回顾讨论中的关键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What views changed your opinion during the discussion?”或“How do you apply the thinking methods you have learned today in your future study?”。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巩固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能够认真反思,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疏通主干,理清发展逻辑

“疏通主干,理清发展逻辑”这一课型的设计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主干结构和逻辑线索,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与作者的思维方式。在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导入,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干内容。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文章的标题、段落标题、引言和结论等关键部分,引导他们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在正式阅读前,形成对文章整体结构的初步认识,从而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和标记文章中的主干信息,如主题句、段落的核心观点和支持性论据。教师可以提供一份简单的思维导图或结构图示,帮助学生梳理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明确文章的基本脉络,理解作者的论证逻辑和思维方式。这样不仅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还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生理清文章的主干结构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逻辑线索。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How does the author transition from one perspective to another?”或“What is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article?”,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一系列论据和推理来支持其主张的,理解文章的整体逻辑链条。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识别文章中的逻辑漏洞或不合理之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分析完成后,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总结,重温文章的主干信息和逻辑结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或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概括文章的逻辑框架。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对文章内容和逻辑发展脉络的理解,并将所学的分析方法应用到未来的阅读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坚持对教学过程的赋能与深耕意义重大。这里的赋能是要求教师能够增强专业能力和教学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而通过深耕教材,教师能够更有效地挖掘文本内涵,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继而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要着力解决教学资源不均衡和教师素养存在差异等问题,以推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助力学生未来的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林碧莲.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思维型课堂构建研究[J].校园英语,2023(36):27-29.

[2]曹春燕.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实施[J].学周刊,2015(15):49.

[3]马星秀.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J].中学生英语,2019(8):13.

[4]王莉.基于任务型教学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J].视界观,2019(19):283.

[5]阙辉.语篇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23.

[6]彭逸群.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思维型课堂构建研究[J].家长,2023(29):177-179.

[7]陈玲燕.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路径探究[J].考试与评价,2023(8):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