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铸就的文化使者

2024-11-06 00:00卞文志
中华魂 2024年10期

在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向全社会发布2024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其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黄会林入选。 黄会林是一位于烽火岁月中铸就的文化使者,几十年来,她将教书育人融入血液,以不负初心的行动建功立业,以奋斗精神为社会创造美好,在一路征程上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巾帼华章。

用坚韧不拔的精神书写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黄会林出身于书香世家,1950年,16岁的黄会林中断学业,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随着炮兵511团雄赳赳、气昂昂地唱着志愿军战歌,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回国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56年与著名作家绍武结婚。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黄会林以其非凡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书写了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文艺教育人生。

1934年生于天津的黄会林,在年幼时期便颠沛流离,饱受战争的折磨。她年少时曾因家庭原因多次转学,初中一年级进入苏州振华女中。“振华女中给我带来了人生中重要的启蒙,也可以说是我接触到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一个起点。”黄会林回忆道。在振华女中,黄会林通过一位中共地下党学姐的指导,开始接触并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革命活动,参加各种进步活动:学习解放区的歌曲和舞蹈,讨论新民主主义价值观,普及革命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黄会林随家人迁回北京,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读书。6月,朝鲜战争爆发,全国掀起了参军热潮。黄会林回忆:“我们班40个人都写了申请书。最终,包括我在内的4人被批准入伍,令同学们羡慕不已。”参军后,黄会林一头扎进紧张而忙碌的部队生活中。她先是在华北防空司令部作战处炮兵科担任标图员,以自己身前的方寸地图连接起指挥部的运筹帷幄与前方战场的炮火连天,后又入编高炮511团政治处文化科,正式准备入朝作战。

黄会林

随着记忆的泛黄,已经迈入人生暮年的黄会林已记不清自己入朝的具体时间,只记得那是一个寒意肃杀的冬天,她和战友们坐着闷罐车,从北京前门楼子旁的火车站出发,一路摇摇晃晃来到安东(今丹东),在那里,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很快,黄会林便在异国他乡体验到战争的残酷。一天早饭后,她和战友们照例3人成组、每组间隔50米,列队去给前线战士送粮送弹药。走到半路时,美军轰炸机的引擎声忽然由远及近,紧接着,一枚枚炸弹如利刃划破天空,张牙舞爪地朝这支队伍扑来。

在万分紧张的时刻,只听战友高喊一句:“快趴下!”黄会林来不及多想,便顺势以手掩头卧倒在路边一个小弹坑里。几枚炸弹在身边爆炸,瞬时掀起一阵破坏力十足的沙尘暴,她和同组的两名战友瞬间被沙土掩埋。慢慢地,飞机的轰鸣声渐行渐远,周围重新安静下来。确认安全后,3人小心翼翼地扒开头顶上厚厚的土层,从沙土里爬了出来。“我们还活着!”他们看看四周,两个被炸弹炸开的弹坑,相距仅十几米,而他们则幸运地站在了这两个“死亡之坑”的中间,幸免于难。这一次直面死亡的经历,使得黄会林对死亡有了全新的认识,她说:“为祖国而死,是我的光荣,而且死没那么容易,更没什么可怕的。”

在黄会林的脑海里,关于清川江大桥保卫战那七天七夜的战斗记忆永远挥之不去。为了摧毁这条主干线,敌人派出大量兵力,不间断进行空袭,所经之处,唯余焦土。黄会林所在的高炮511团承担艰巨的守桥任务,她则和部分战友肩负起给前线战士送弹药和运送伤员的工作。“一箱弹药120斤重,我扛起来就走。敌机扫射子弹的弹壳,落在地上后反弹到我的头盔上,打在上面像抛来的钢镚一样噼啪作响。”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幕,黄会林至今依然感慨万千。

黄会林

在战场上,她担心因为自己跑得不够快,战士没有炮弹可用,她也担心因为自己力气不够大,担架上的伤员会因晃动而加剧疼痛,她唯一没有担心的是自己的安全。这场惨烈的战斗结束后,有上百名战友战死沙场。在战后部队的总结评功会上,黄会林被评为“人民功臣”,也是这份荣誉名单里唯一的一名女兵。1953年,板门店谈判落幕,朝鲜战争结束,黄会林光荣归国。

卓越成就为文学艺术教育树立崭新标杆

经历了朝鲜战场的风云与硝烟,黄会林的价值观得到了淬炼与升华:“我的生命不只属于我自己,还属于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们,我要把属于他们的那一份责任扛起来,只要祖国有需要,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不需要谈条件,更不需要谈报酬。”因为,黄会林永远都不会忘记,清川江大桥保卫战那场难以忘怀的战斗,战友们坚守大桥七天七夜付出的巨大牺牲。因为没有棺材,只能将战友们的遗体擦干净,装进白布口袋,就地掩埋,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在朝鲜战场的经历,让黄会林深刻认识到:“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身边的战友。祖国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做什么。”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黄会林没有要求组织安排工作,而是选择重回校园继续学习。她集中精力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高中课程,1955年被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从此,黄会林开始了迄今长达66年的教学与文艺生涯。1978年后,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教育改革的要求,黄会林的工作转型为教授现代戏剧,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了中国现代戏剧研究课,她认真准备了戏剧课程,得到学生们的喜爱。

在教学过程中黄会林意识到,仅在课堂上教授戏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于是,她鼓励学生们创作剧本,并在课堂上进行排演,这一举措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接连创作了六七十个剧本。之后,黄会林特意准备了学生写的六个剧本,策划了一场由学生完成台前幕后工作的戏剧演出。最终,该演出吸引了包括剧协专家在内的超过500名观众观看,大获成功。这次演出不仅让学生们体验到了戏剧创作的乐趣,也为北国剧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禺先生观赏北国剧社的表演后,赞不绝口,并期待北京能涌现更多类似北国剧社的优秀团体。

1992年,北师大艺术系被批准成立,学校邀请时任中文系教授的黄会林担任系主任。58岁的黄会林毅然挑起创立艺术系的重担。经过1年的艰辛筹备,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构建完毕,艺术系开始招收本科生。但是黄会林认为,艺术系仅仅有教学,没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于是黄会林萌生创办一个大学生自己的电影节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终于获得成功。大学生电影节的成功举办,使北师大艺术系的教学和实践相得益彰,其影响力远播海内外。

黄会林担任艺术系系主任后,从零开始,创建北师大的影视学科。黄会林提出要突出四个特色,即整合建制特色、培养人才特色、理论美学建设特色以及品牌特色。此外,她创建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作为品牌特色,每年都吸引众多大学生和影视界的关注,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黄会林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她首创了“第三极文化”理论,建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倡导以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有效传播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弘扬全球。

1995年,北师大开设中国高校第一个影视学博士点,黄会林也因此成为全国影视学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1998年,正当艺术系各个方面工作蒸蒸日上的时候,64岁的黄会林向学校递交了辞呈,让位于年轻人。2002年北师大建立艺术与传媒学院,校领导又一次找到了黄会林,请她担任院长。已经68岁的黄会林毅然出山,重担大任,2005年,在黄会林的努力下,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获得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这在全国高校中又是第一。

从推动戏剧文学的教学改革,创建北国剧社,到从零起步创建北师大影视学科,创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再到力争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捐资修建艺术楼,创建艺术与传媒学院,投入中国电影民族化、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事业,黄会林的教学生涯横跨文学、戏剧、电影、传播、文化理论等诸多领域。她的卓越成就,不仅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艺术教育树立了崭新的标杆,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为国家燃烧自己

黄会林老人一路走来,除去有半个多世纪是给本科生上课以外,她指导过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大概超过了170人,其中有不少人在他们各自的领域发挥着核心作用。黄会林说,我觉得也不能说是我培养了他们,首先是他们各自努力,自己刻苦勤奋,为了理想信仰而奋斗,才能够成才。黄会林说,我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个教育理念,就是“严是爱,松是害”,我的学生们都知道这六个字。所谓严,一是做人品德之严,二是做事效率之严,三是做学问的方法之严。

黄会林认为,只有用严谨的态度进行教学,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对得起北师大的校训,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一种厚重的精神传承。在这样一种传承之下付出自己的努力,其收获才富有价值。为此,黄会林在80岁的时候又开设了一门新的课程,叫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面向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全体博士一年级学生,她希望能够让这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进行体系性的系统学习。这门课到现在已经开了10年,学生们反馈非常好,每年学期末学生评估课程平均分都在99分以上,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与传统美学人才。

黄会林说,我之所以在80多岁选择开设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这门新的课程,是因为我的老伴绍武是烈士遗孤,是在部队抚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一生特别明确的理想追求就是用笔歌颂红色革命英雄,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红色革命题材文艺作品,已经出版的有320多万字。我们那时候经常在家里讨论中国文化的现状和一些文化现象,感受到中国文化状况堪忧。我们觉得很忧虑,觉得必须使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强大起来。所以,黄会林在讲授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时,借用了地理学概念,南极与北极,极就是顶端的意思,世界文化的大花园里百花争艳,但其覆盖力和影响力是有大小主次的,欧洲文化、美国文化覆盖世界,是世界文化的两极。黄会林认为,讲授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坐标,重视自身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所以我们就提出中国文化要做第三极文化,目标是要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随着时代发展,第三极文化一定会有新的推进,它不断地跟随世界趋势和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趋势丰富提升。

“我出生于风雨如晦的旧中国,成长于筚路蓝缕的新中国,是历史发展和伟大变革的见证者、亲历者,因此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黄会林说。笑称自己是“90后老教师”的黄会林,其生命历程堪称传奇,躬耕杏坛60余载桃李满天下,培养各领域人才无数;她一生积极倡导知行合一,是北国剧社的发起者,也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开山者;晚年提出“第三极文化”理念,致力于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90岁的黄会林,至今仍旧站在讲台上授课,如同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她的学生、学界敬称她为“黄先生”。

她说:“我今年90周岁了,在这个年龄获得这个奖项,也是在激励自己能够继续前行。今后,做具体的事情对我来说会越来越有点困难了,但我还是会秉承自己认定的八个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尽自己的所能,尽心竭力奉献一切,这就是我一生的使命,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给我留下的信仰,更是我永远的初心。”黄会林的文艺教育之旅还在继续,在未来的岁月里,她将怀着更加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继续为国家燃烧自己,为文艺教育事业献出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