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坚定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本质的生动表达,其中包含了大量以民为本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民本思想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兴衰与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强调要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提倡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对后世的统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至上理念的源头活水。一是尚民思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尚书》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旨在强调人民才是世间最为珍贵的,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人民提升到高于社稷、君主的地位。这都体现了人民的地位最重要,强调了民众的主体地位。二是重民思想,以人民利益为重。“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认为民心民意就代表了天命,民心不可违背,主张以民为重,注重察民情、听民意、顺民心。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均在表达统治者要想民之所想,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处处为百姓着想。三是富民思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富民思想主张应先使民众富裕,才能使得国家安宁、社会发展。 “文景之治”时期,通过重视农业和民生来稳定社会;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强调政以得民心为本,通过实施减税政策、重视民生,赢得民心,促进社会繁荣。四是安民思想,促进人民安居乐业。《荀子·大略》中写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强调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指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即王朝统治合法性来自“安乐其民”,如戕害民众,则必被剥夺天命。“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重在强调国家政治公正,官吏正直清明,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朱熹提出的“为民除弊”,说明治理国家应以人民利益为先。
民本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现了古代明君贤臣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使得统治者开始逐渐关注民生,重视民情、民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维护王权、稳定政治局面、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封建制度自身的局限性,民本思想的底色依然是君为尊、君为主,其本质仍是使民为君、维护专制,未能超越“君本”思想的藩篱。
为人民谋利益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结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不断发扬光大,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此基础上逐渐凝练并升华出“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人民至上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理论。人民至上理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它深刻表明了党的政治立场和原则,诠释了党为民造福的政治使命,进而揭示了党强基固本、长期执政的根本所在。
人民至上理念落脚于人民,关键在至上。人民至上代表着人民群众在地位、权力、利益、标准等方面都处于至上位置,强调人民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人民群众是促进历史发展的力量所在、现实变革的关键所在,同时,人民群众更是建设成果享有的主体。党员干部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解决人民实际困难,党的各项政策和决策都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倾听人民的声音,回应人民的关切。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具有坚定的人民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还是为少数人谋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与历史上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广大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争取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始终不动摇、不脱离这个立场,这是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决定着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只有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能动作用,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指出:“人民群众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只有依靠人民,才能赢得革命的最后胜利。”邓小平继承了传统“重民”、“富民”思想,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重要判断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任何时候都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智慧、力量和创造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
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鱼水关系。“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谁忘记群众、脱离群众,谁就必将被人民群众所抛弃,终将一事无成,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中国封建王朝始终摆脱不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归根结底是脱离人民群众。毛泽东强调:“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鱼,鱼可永远也离不开水”。1945年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作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深入群众之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毛泽东指出:“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毛泽东将党的干部诠释为“人民的勤务员”,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强调党的一切工作要替人民说话,要为人民谋利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各项制度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保证人民始终是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己命运的主人,享有更广泛、更真实、更便捷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使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人民至上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通,继承了传统文化中重视人民力量、认可人民地位、关注人民生活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这是对人民至上价值取向在发展观上的创造性运用。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至上理念,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至上理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表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人民最为期盼、最为关切之事,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经济是国家的命脉,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在新的历史方位,人民至上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民、利民”的思想,立足人民实际需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党始终围绕人民这一中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公平正义,以公平为导向分配改革成果,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的过程中实现共享,让人民能从中获得幸福感。
完善政治制度体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中国共产党将人民至上理念熔铸在制度建设和发展的脉络之中,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在政治上,为更好保障民主权利,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各项政治制度,优化基层服务格局,让人民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权利,真正参与到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新时代贯彻人民至上理念需要创造有利条件、拓宽参与渠道,确保人民群众能够有效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等活动,进而激发人民群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热情。
推动文化繁荣,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文化发展扎根于人民生活,以良好的社会风尚、优质的文化产品影响人、塑造人,使人民群众在丰富个人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坚持以人民为导向,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区域资源差距,优化资源配置,为人民共享文化资源提供可能条件。
发展改善民生,不断完善社会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在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城乡、区域、领域等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长期教育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改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障等工作。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人民的幸福感为根本追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意识;遵循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建设路径,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活动,积极履行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义务。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旨归,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