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抱龙村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2024-11-06 00:00:00石颖马云
佛山陶瓷 2024年10期

摘 要:文章通过实地勘查、文献查阅和调研问卷的方法,对西安市抱龙村进行研究,发现村庄的优劣势并加以分析,以村民的生活需求、心理活动,以及村庄的人居环境为基础,从空间布局、建筑形态、道路分布、景观功能和村庄产业等方面综合考量统筹建设,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政策、村庄自身资源优势和周边环境,在促进乡村产业融合的条件下加速乡村发展,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对抱龙村景观空间格局与功能用地进行改造提升。

关键词:产业融合;乡村景观;乡村环境

1 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党和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重点关注的工作[1]。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纵观整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单一,仅依靠农业生存的乡村,普遍发展较为落后。抱龙村正是如此,村内空心化、老龄化严重,村庄环境治理较差,缺乏产业支持与核心竞争力。文章主要是结合抱龙村自身发展优势以及生态景观现状,以走产业融合之路为前提,展开乡村景观改造设计研究。对抱龙村的景观格局和功能分区进行优化,增加乡村功能用地,整合区域资源,提升村庄活力,给抱龙村产业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抱龙村经济发展乃至带动整个长安区村落经济。

2研究概述

2.1研究背景

作为国家战略基础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命题,“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高度关切的核心重点[2]。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产业兴旺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改善抱龙村生态环境,进行景观改造与提升是推动抱龙村产业发展的前提。

西安市长安区抱龙村曾经被列为陕西省贫困村。长期以来,抱龙村环境问题缺乏治理,乡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且该村主要产业只有农业,种田仅仅是种田,养殖也只管养殖,只供给初级农产品而忽略加工、销售与旅游服务等方面。要想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就必须建立乡村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3]。抱龙村仍处于滞后状态,大部分的村民仍把农业作为主要的生产力,产业规模较小、规范化水平不高。产业融合是乡村经济繁荣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抱龙村实施景观改造与提升,对产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2.2研究意义

抱龙村的产业融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若要农业资源在产业中得到充分利用,就要保证对生态环境科学的养护以及对生态系统及时的修复,才能使抱龙村产出安全卫生的农产品[4]。因此,产业融合对于推动抱龙村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我国城乡协同发展以乡村产业兴旺为基本前提,通过设计创新及农村产业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有效缓解农村人口流失、乡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等相关问题。产业融合是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开展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把政策集中在以农村为主,把重点放在村民。文章所述设计不仅能推动抱龙村产业融合,实现抱龙村可持续发展,并且可以有效地改变原本的耕作、生产、销售模式,扩大产业,增加其产业链附加值。在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加强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提升旅游行业发展水平、文化品牌建设水平[5]。使得抱龙村的农业发展更具有前景,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3抱龙村概况

3.1区域位置分析

抱龙村地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位于长安区南部,秦岭北麓环山路以南,背靠秦岭,其中村民居住面积400余亩,其余都是山林和农田。

3.2周边环境分析

抱龙村由抱龙峪村和抱石村合并而成,与北街社区、子午村、百塔寺村等相邻。抱龙村周围的秦岭峪口共有三个,分别是子午峪、天子峪和抱龙峪。抱龙峪地处子午峪天子峪中间,就像一条贯穿于秦岭北麓腹地的长龙。其次是子午峪,是道教圣地的发源地。最后是天子峪,东邻石砭峪,西邻抱龙峪[6],是一条适合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路线。

3.3交通道路分析

抱龙村内部交通道路较为便利,村内道路由231村道向两边呈鱼骨状散射,村内道路四通八达。南连八里岔,是子午大道通向抱龙村的唯一主干道。

3.4产业现状

抱龙村主要的农作物是玉米和小麦。自2015年起,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少量村民有了“在家门口的工作”,但与周边村庄产业相似程度较高,产业类型单一,产业聚集度较低,现有的产业服务设施较不完善,缺乏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形成属于抱龙村自己的特色产业[7]。大量村民仍以农业作为第一生产力,产业附加值较低,无特色种植业,且村民人均耕地面积水平低,作物经济收益低,村中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导致第一产业枯萎。

3.5存在问题

(1)环境问题:村庄内的次要道路和小径绿地率低、绿化品质差;路面杂乱、植物栽植状况参差不齐;垃圾清理问题严重。

(2)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公共空间品质不高,服务设施缺失;空间边界生硬,旅游品质有待提高;缺少文化活动场馆,缺少传承空间,特色文化不明显。

(3)产业发展不够完善:缺少特色产业,品牌打造不够,包装力度不足;主导产业缺少,类型单一,产业联动性差。

4产业融合下的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4.1设计思路

基于产业融合、乡村景观、乡村旅游等理论,通过参考国内外优秀案例,借鉴产业整合理论、日本第六产业的概念、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以及从乡村三产融合的实际出发,总结各案例特色,提出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乡村景观改造设计研究[8]。充分利用抱龙村自身的地域特色,自然资源优势,融合区域特色文化,进行抱龙村空间格局与功能用地的大幅改造提升,整体规划上尊重村落原有地域肌理。挖掘抱龙村原有特色,以产业融合为核心对景观进行改造提升,使抱龙村成为一个集休闲旅游、生态好景、丰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美丽村庄,让美丽乡村不再是纸上谈兵。

4.2设计方案

4.2.1场地总体设计

设计将打造一个集休闲旅游、生态好景、丰富文化体验与特色产业于一体的美丽村庄。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下进行景观提升改造,方案中将基地划分为休闲活动、产业文化、生态建设、村民生活四大区块。规划抱龙广场为休闲活动区;盆栽种植园与文化学习体验馆等为产业发展区;湿地水岸和生态农田为生态景观区;特色民宿以及村委会、停车场等为生活区。

4.2.2场地分区设计

(1)休闲活动区——抱龙广场

抱龙广场位于抱龙村东北侧,设计对原村庄中的休闲活动场地进行功能升级和增补。保留原场地植物,对一些老旧设施建筑进行遮蔽造景;构筑物位于较为空旷的地方,形成片区中心;在广场主干道、次干道多设置木椅;地面采用生态混凝土。主要包括儿童游戏区、互动交流区、下沉健身区和休闲跑步区,共四类功能空间,以改善广场的利用率和舒适性,满足村民与游客多样的游乐需求,如图1所示。

(2)产业发展区——盆栽种植园、文化体验馆

①盆栽种植园通过建立盆景IP,经过电商平台、线上销售、线上云种植扩大销售途径,打造抱龙村盆景品牌。盆栽园分为门面形象区、展示售卖区、生产研习区和盆栽加工养护区。入口设茶室,供游客休息和停留;展示售卖区根据盆栽种类进行展出,根据不同的品种进行集中陈列;生产研习区供游客亲自参与种植;养护加工区为专业技术人员在园中对云种植盆栽进行培育的专用场所。

②文化体验馆位于村主干道上,是游客在耕作体验后的文化休闲之地,文化体验馆内含有插花研习营,游客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植物进行创作,动手制作抱龙村文创周边,对抱龙村文化品牌宣传具有重要作用。

(3)生态景观区——生态农田、湿地水岸

生态农田位于村东南,打造稻鸭鱼共生系统,村民在每年的谷雨前后,首先把秧苗插入稻田,鱼苗也随之放入,待鱼苗长到5厘米左右,就将幼鸭投放到稻田中。鱼鸭在水里的活动对水稻有增氧、松土、施肥、加快肥料分解、促进根系发育以及捕捉害虫等作用。同时,稻草为鱼和鸭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其迅速成长。在这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中,稻养鱼鸭、鱼鸭养稻,最后实现稻、鱼、鸭三丰收。

湿地空间的建设对于提高抱龙村景观空间的活力与观赏价值、修复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湿地水岸位于村西北,在合适的地点增设释压空间,可以有效地引导游人游憩活动,形成人工湿地景观,如图2所示。

(4)生活区——特色民宿、村民房屋、村委会

抱龙村特色民宿不仅是提供住宿的房子,更是一种区别于城市生活的生活形式。其主要集中分布在村主干道两边,每家民宿通过各种不同的主题,向每一位游客展现每个民宿的独特标签。拓宽民宿相关功能,多产业融合,提高抱龙村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抱龙村的产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于村中房屋,要统一建筑风格,整合院落,形成街巷。村委会增设驿站,打造农村合作社,创建城市与乡村的紧密关系,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公共服务,增设日间照料中心。

4.3小结

乡村建设需要针对各类人群的需求进行建设,例如,孩童需要游戏场所,青年人需要家门口赚钱的机会,老年人需要更加完善的健身锻炼器材与场所,游客需要地域性特有农产品与舒适放松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拥有好的生态与生活环境才是吸引各类人群的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点,对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公共空间的充分利用、对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对特色产业的实现与宣传,都是设计改造的重中之重。

5结论

乡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乡村仍然是许多人平时或者过年回家的栖息之地。乡村的每一间老宅院以及城市的高楼都是人们的庇护所,它们都有同样的意义,保护着人们的梦想,儿时的回忆,使人们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下去。

通过大量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景观的相关文献与实地调研积累,积极推动抱龙村产业融合,充分考虑乡村产业的选址,环境污染放在经济发展之前,乡村建设统筹规划,使生态环境与产业相互推进、协调发展。改善了抱龙村生态环境,解决了当前抱龙村存在的大部分生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产业单一问题,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真正做到了能为村民、为抱龙村、为长安区谋发展,谋复兴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李玲玉.文旅产业与乡村融合发展关键要素识别与设计方案研究——以西杨玘屯村为例[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3.

[2]秦文智.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乡村设计与建设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22.

[3]孔祥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J].农村金融研究,2018(2):8-13.

[4]李静野.特色农产品经营是产业振兴的重要环节[N].黑龙江日报,2020-11-01(004).

[5]梁少祯.产业融合视角下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探究[J].旅游与摄影,2021(21):46-47.

[6]周媛.抱龙峪——青山红叶银瀑见证千年传奇[J].西安地理,2017(11):3.

[7]赵承华.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研究[J].农业经济,2007(5):18-19.

[8]胡光颖.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