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韧性理论的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2024-11-06 00:00:00周园姚汉臣
佛山陶瓷 2024年10期

摘 要:面对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在安全性、功能性及智能化方面的不足,为了提升社区整体韧性及居民生活质量,本文引入韧性理论,研究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的优化,并提出相应策略。首先,分析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优化的必要性,指出其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社区抵御风险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阐述韧性理论及其在老旧社区改造中的应用,为优化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提出包括融入海绵理念重现小区活力、适当开发功能性空间满足居民需求,以及智慧社区优化公共空间设施体系在内的具体优化策略。期望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构建更加安全、宜居、富有韧性的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

关键词:韧性理论;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空间优化

1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不仅承载着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功能,还是社区形象和文化传承的载体。然而,由于长期使用的损耗,老旧社区的户外公共空间在安全性、舒适性和功能性等方面已逐渐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1]。因此,如何对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进行优化,提升社区整体品质,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和社区治理的重要课题。

当前,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优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的改造措施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2]。因此,本文基于韧性理论,深入探究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的优化策略,旨在为解决当前老旧社区面临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我国老旧社区的改造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韧性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理念,强调在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时,社区应具备自我恢复、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的能力[3]。将韧性理论应用于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的优化中,不仅有助于提升社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2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优化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老旧社区作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逐渐暴露出诸多与现代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中,户外公共空间作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交往、娱乐的重要场所,其优化与改造显得尤为迫切。

从当前老旧社区面临的挑战来看,城市设施老化问题显著,停车难、断头路多、背街小巷管理混乱,公交及道路体系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需扩容提标、绿色化改造,局部管网老旧,民生问题严峻。架空线路杂乱,城市形象受损。智慧化基础设施起步晚,平台建设亟待推进,以应对当前繁重的提标扩能智慧运营任务[4]。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高度重视老旧社区的改造工作。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推动老旧社区的更新和改造进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总体部署。这些政策不仅为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的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其改造指明了方向[5]。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的优化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增强城市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结构亟待优化,空间利用效能较低,城市尚处于“单中心”发展阶段,且中心质量不优、吸引力渐弱。“双改”任务艰巨,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突出,资金筹措难度大,多元主体参与度不高,更新动力不足,人居空间品质有待提升。历史文化街区运营挑战大,盘活缓慢,老旧厂房多,企业困境多,产业升级难,城市活力待激发,需加大力度推动转型与发展。

通过优化户外公共空间,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因此,需要对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进行深入的优化研究,为老旧社区的改造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实践的参考。

3韧性理论及其在老旧社区改造中的应用

韧性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与管理理念,其在应对城市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它强调在面临自然灾害、社会变革等外部冲击时,系统能够维持、恢复或提升到更理想状态的能力[6]。在老旧社区改造的语境下,韧性理论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有助于理解和解决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面临的种种挑战。

老旧社区空间优化指的是老旧社区在空间层面上的提升,社区空间则是指社区的户外公共空间,如绿化空间、道路空间、交往空间、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用地中的公共空间等。在老旧社区改造中,需要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设计,在此过程中应用韧性理论进行改造,从而提升社区的自适应能力,增强社区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这包括优化空间布局、增加绿化和开放空间、改善通风和采光条件等,以提升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住舒适度。同时,通过开发多功能空间,如社区活动中心、儿童游乐场等,可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以此提升老旧空间的韧性,弥补现行的社区改造以提升环境品质。

4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社区空间是承载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具有韧性的社区空间,应该同时兼顾常态下供居民活动的功能和必备应激状态下的防灾功能,通过公共空间的优化,可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高社区空间的使用效率,改善社区的安全条件,在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的同时,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凝聚力以及住区韧性。

4.1融入海绵理念,重现小区活力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韧性建设的重要做法之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中提出,明确海绵城市建设主要目标,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目前,部分城市部分试点片区已经形成系统,如南京市丁家庄片区,小区的道路、公园都具有海绵属性,同时建立海绵城市的监控平台,实时监控采集区域内的降雨和排放数据,以及时进行防涝准备。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了《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及《关于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实施意见(试行)》,并明确指出,到2030年底,全市80%以上的建城区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每个老旧小区现状条件不同,实施内容也会有区别,因此,海绵城市设计方案应以群众意愿为基础,综合分析老旧小区实际存在的问题及需求,结合小区屋面、道路、排水管网、绿化、活动场地等改造,遵循海绵城市六要素“渗、滞、蓄、净、用、排”,合理选择适宜的海绵设施,结合“下凹式绿地”“针灸式花园”“口袋公园”“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建设,营造参与式绿地,因地制宜地对老旧小区进行系统性海绵城市设计。

4.2适当开发功能性空间满足居民需求

随着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需求的增长,单一的公共空间功能已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因此,必须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并开发具有多样化功能的公共空间。深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偏好,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老旧社区居民意见,确保开发的功能性空间能够真正符合居民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可以针对居民的不同需求,如休闲、运动、社交等需求,开发相应的功能性户外公共空间。在开发功能性空间时,应注重空间的开放性和连通性。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和交通流线,将各个功能性空间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便捷、高效的公共空间网络。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便捷性,还能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为此,可以实施以下措施:

(1)针对社区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进行适老化改造。不仅包括整合扩大户外空间、增强其弹性使用功能,还包括增设休息设施,例如设置C型座椅、棋牌桌等,方便老人交往。还可以结合小区景观或墙面形成立体菜园,满足老人的种植爱好等,改造中应确保这些设施合理分布,方便老年居民随时使用。

(2)注重提升公共休闲空间的文化内涵。通过设置文化墙、文化角等,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对于有历史底蕴的社区,还应单独开拓历史普及教育的空间,让居民在休闲之余,能够深入了解社区的历史文化,增加他们的自豪感。

(3)改造再利用空间中的建筑体。如原有的棋牌室或活动中心,使之成为组织社区活动的理想载体。强调对于社区空间的复合型功能设计,包括儿童活动空间、老年活动空间、宠物活动区域等,以确保其实现全龄友好需求,成为居民交流、娱乐、学习的多功能场所。

(4)对空间中可能产生的障碍物和流线不通畅问题进行仔细推敲,重视公共休闲空间的开放性和冗余性,确保居民能够快捷、不受限制地进入和使用这些空间,同时整合小区内现有公共空间,提高公共空间利用率,为居民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4.3智慧社区优化公共空间设施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其智慧化改造是城镇老旧社区提升类改造的重点内容。同时智慧社区的建设为优化公共空间设施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当前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推进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优化的过程中,智慧社区的建设是推动服务管理自治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方式。通过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公共空间设施的智能化、网络化和数据化,不仅能够提升设施的使用效率,还能有效增强社区的韧性和应对能力。

(1)建立公共空间设施的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公共设施的运行状态,包括照明系统、绿化灌溉系统、健身器材使用等,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系统能够收集和分析设施使用数据,为设施的维护和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2)推动公共空间设施的互联互通。建立一个协同互助的信息平台,为社区关系网络的各参与主体提供丰富的信息交流渠道,促进居民、社区管理者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实时自检设备运行情况和感应外部环境变化,提前预判风险形成,为社区防灾防急提供有力支持。通过智能设施与系统,增强社区的韧性,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高效应对,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3)智慧社区的建设还应注重数据的分析和利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居民的行为模式和需求变化,为公共空间的规划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可以根据居民的运动偏好和习惯等,调整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运动场地的布局和设施配置,满足居民的运动需求。

(4)智慧社区的建设还需要加强居民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开发互动性的公共设施和平台,鼓励居民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和建设中来。例如,可以设置智能显示屏或互动装置,展示社区的新闻、活动和设施使用情况,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设施的智能化、网络化和数据化,不仅可以提升设施的使用效率,还能有效增强社区的韧性和应对能力,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公共空间环境。

5结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旧社区面临着诸多挑战,而户外公共空间的优化是提升社区品质、增强社区韧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韧性理论,为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的优化提供了系统的策略建议。通过实施本文提出的优化策略,可以有效提升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功能性,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本文也为未来老旧社区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韩钊,王盼盼.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老旧小区改造研究可视化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23,21(12):131-136.

[2]常靖菲,孙昕.基于韧性理念的西安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提升策略[J].住宅与房地产,2023(22):84-88.

[3]杨贺天宇,高婷.基于"新陈代谢"理念下的长春老旧小区改造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23,20(21):101-104.

[4]房宏琦.生态韧性视角下长春市老旧小区植物滞尘效应与植物景观改造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23.

[5]卢思含.城市微更新背景下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以长春市全安小区为例[D].吉林农业大学,2021.

[6]刘雪媛,李卓然,刘飞.基于韧性理论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以济南曲水亭街社区为例[J].住宅科技,2022,42(10):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