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宴瓷“一带一路”传播中华文化的新利器

2024-11-06 00:00:00邓海莲
佛山陶瓷 2024年10期

摘 要:本文从设计角度对现代国宴瓷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对国宴瓷深入发展提出建议。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传统中式瓷器餐具造型和风格几乎没有太多变化,其中一些更显单调呆板,缺乏多样性,更缺乏地域性文化特色。通过引进西餐餐具文化元素和整体设计观念、创造设计空间、提升视觉效果等途径,全面改变国宴瓷的构成、造型、色彩、视觉效果等等,根据主题需要巧妙地植入中国地域文化元素,使得现代国宴瓷变得更加美观大方,更加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中国国宴瓷的认知,现代国宴瓷深受国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现代国宴瓷也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交流过程中渐渐地成为又一个 “一带一路”传播中华文化的新利器。

关键词:国宴瓷;传播;中华文化;利器

1 引 言

长期以来,国宴瓷虽然通过国家的力量,采用各种上乘工艺和精美景致,经过大师级匠人们辛勤付出而制造出来,但是在人们的眼中仅是代表国家形象的符号而已,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然而,在2014年之后,随着一套套高贵、端庄、时尚、典雅的传统与现代交融、东方与西方融合的国宴瓷,在2014年北京APECC 会议、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7厦门金砖五国峰会、2018年北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及博鳌亚洲论坛先后推出,人们对国宴瓷的印象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现代国宴瓷所流露出的大国气质和风格,所表现出的秀美景致和人文符号,所传递出来的合作共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给参会的国内外嘉宾产生震撼,留下了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也引起海内外百姓的极大关注。现代国宴瓷瞬时间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传播的全新利器。为此,本文尝试从设计角度分析现代国宴瓷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在演变过程中实现国宴瓷品质的跨越,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国宴瓷,并进一步促进中国国宴瓷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2中外技术融合实现国宴瓷品质变革

国宴瓷,特指在中国国家领导人或政府为款待各国国宾及其他贵宾或在重要节日招待各界人士而举行宴会上专用特制瓷器餐具,是新中国的一大创造。因为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庆典宴会是在从未举办过大型中餐宴会的北京饭店举行,当时的北京饭店连中餐大厨和餐具都是临时凑合而成。为此,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专门制定一个“国宴瓷”设计和生产计划,1952年至1953年初设计,1953年试制生产,1954年国庆五周年时如期完成国家用瓷的国宴瓷。该计划任务由周恩来总理审定下达,轻工业部承办,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设计,景德镇瓷器工匠生产,并取名为“建国瓷”国宴瓷[1]。首批“建国瓷”国宴瓷是在对北京饭店和翠华楼饭庄的宫廷官府宴相应中餐具及法式、俄式西餐具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之上,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并按照新中国国宴流程及餐具同化要求,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设计出新中国首套中、西餐具(见图1-2)。

建国瓷非常适合当时新中国庆典国宴用瓷的服务方式,整体设计典雅、庄重、大方、朴实的气质风格。但是在“大跃进”的非常时期,建国瓷也因担心奢侈铺张而销声匿迹[2]。虽然此后,国家还先后遴选出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国宴瓷、“7501工程”主席生活用瓷(又称“中南海用瓷”或“主席用瓷”)、“红叶”牌陶瓷餐具和“古典园林”系列餐具(被指定为中南海专用瓷和人民大会堂“国宴用瓷”和2009年60周年庆典用瓷)等一大批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的上等瓷器餐具作为国家或国宴用瓷[3-5],但是在那个政治挂帅,与国际交往有限、信息传播极慢的年代,国宴瓷的特色和作用并没有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一直以来,传统中式瓷器餐具造型和风格基本变化不大。一方面,虽然有各种纹饰点缀,也有梅兰竹菊,花鸟鱼虫装点,还有山水人物景致再现,更有“福、禄、寿、喜”表达心愿,但是传统中式配套瓷器餐具给人总体印象是特别出色,设计单一,缺乏多样性,缺乏地域性文化特色,主要只是在瓷器餐具的边口上做一些边饰,运用主题装饰的不多。这种花边式装饰风格几乎不变的中式瓷器餐具在一些外国人眼中便是真正的中国瓷器餐具。事实上,由于传统中式瓷器餐具构成简单(主要由盆、盘、碟、碗、杯、匙构成)及器型体小且扁平,不便于做主题设计或装饰,比较缺乏整套餐具整体设计观念,因此,中式瓷器餐具在设计上实现创新突破也实属不易。另一方面,事实上,中国在行销海外的过程中也是遇到许多挑战。虽然在唐、宋、元时期,优质的中国瓷器声誉就已经响彻海内外,但是,直到明朝仍然有许多西方人并不知道中国瓷器餐具的具体用处。由于东西方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存在巨大差别,因此,即使有一些中国瓷器餐具到了欧洲,也只能当作珍品摆设,供人欣赏,有些汤盆甚至被用作花盆。因此,当时中国瓷器因不符合欧洲百姓日常生活的需要,其销路受限时有发生。从16世纪开始,为了更好地制作出符合西方人需求的产品,外国商人开始提供彩色的图稿或者模型,更有甚者提供玻璃器、木器、金属器等实物模型,让中国瓷窑按照欧洲人的要求专门配套生产,这应该是中国瓷器行业中最早的代工(OEM)生产模式。从此之后,许多具有典型欧洲风格或专门针对欧洲人饮食习惯的各式各样饮食瓷器由中国制造并被销往欧洲各国(见图3),成为当时时尚[6-7]。后来,因欧洲开始

能生产陶瓷制品后,欧洲人干脆在欧洲设厂生产他们自己需求瓷器产品。

近年来,中国一套套现代国宴瓷,在重要国家宴会上不断成功推出,表明“融于匠心、创新、精致一炉,在包容一切中创造一切”这种中外文化融合的“海派文化”精神也开始在中国现代国宴瓷创新设计过程中产生显著作用,并涌现出一批诸如永丰源、玛戈隆特骨瓷、斯达高瓷、高淳陶瓷等一批产学研融合的现代国宴瓷企业,针对国家重要宴会的需要,适时设计生产各种时尚国宴瓷产品。这种通过中外技术融合来提升和改善饮食的国宴瓷器设计、生产模式,其对今后中国瓷器产品品质提升和改进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也必将促进中国陶瓷产业发展。

3西中交融的设计理念促使国宴瓷重放异彩

长期以来,传统国宴瓷之所以难以突破自我,关键在于中餐餐具,包括盆、盘、碟、碗、杯、匙等,绝大多数造型为扁平器形和外表面窄小,不便于做主题设计。而一个普通巨大圆形的西餐盖巧妙引入,则正好可以突破这一限制。西餐盖,多为金属盖子,用于西餐主菜的遮盖,用餐前用来盖住菜品和菜名,具有保温和卫生的功用,同时还能使美食和餐具呈现出强烈的神秘感和仪式感。虽然传统的中餐餐具也有碗盖,但是与西餐盖比较,中餐餐具即使有碗盖也显得体小扁平,不便于做主题设计或装饰。西餐盖的引入,顿时使得中餐餐具显得洋气大方,更使得中餐餐具也适合做主题设计或装饰。黄春茂先生在2014年APEC峰会国宴上推出的“盛世如意”国宴瓷(见图4)餐具,恰如其分地

引入这一西餐餐具文化元素,如同北京天坛,天衣无缝地与正方形的主菜盘配合构成地道中国文化元素“天圆地方”,并同时巧妙地将如意元素贯穿到整套餐具设计当中,注重缠枝纹与如意纹的完美结合,和谐美满,又通过金碧辉煌的帝王黄珐琅彩,使该套国宴瓷餐具体现出皇家气派和高贵,传递出“富贵吉祥、福气安康、财运连绵、节节高升”的美好祝福。此后推出的许多现代国宴瓷餐具,几乎都是巧用西餐盖这一特殊西餐餐具文化元素所带来的效果。例如,玛戈隆特 “西湖盛宴”国宴瓷餐具,通过主菜盘衬托的西餐盖,将西湖美景“断桥残雪”及“三潭映月”的石塔植入到这组餐具上,如同碧波荡漾的西湖上衬托着西湖美景和“三潭映月”的石塔,巧妙地将G20举办地杭州的地域文化符号根植到餐具之上,使得贵宾在就餐时也让人梦幻般地感到似乎仍然荡漾在西湖美景之中。而中印领导人东湖宾馆非正式会晤的国宴瓷餐具“先生瓷东湖之光”则将主菜盘与西餐盖移植到一个形同漆盒的底座上,在这组餐具上布置典型的楚国文化元素“漆器”和“蟠虺纹”并辅暗红色的主题色,是典型的表达主办地的地域文化符号的又一佳作。这些国宴瓷餐具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中国国宴瓷的认知[8]。现代人更在意所参与活动的庄重感和仪式感,而西餐文化和风格更具庄重感和仪式感,因此,恰当引进西餐元素对国宴瓷进行改良,确实是使传统国宴瓷变得更加灿烂,更加辉煌,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与传统国宴瓷相比较,现代国宴瓷确实更加美观大方,更加丰富多彩;即使与西餐具相比较,现代国宴瓷似乎也是浑然天成,没有丝毫人为做作的迹象,确实有种别样的感受,深受国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

4整体设计观念创造国宴瓷设计空间

虽然历朝历代的帝王珍爱瓷器,但是瓷器餐具却只是皇家餐具中的补充或替补,鲜有成组配套,即使成套也是十分简单。现存博物馆中的皇家瓷器餐具也多为一些碗、蝶、盘类的单件。由于受到国人的饮食习惯,特别是新中国成立时国家便制定国宴用餐及餐具从简规矩的影响,致使传统国宴瓷餐具组成一直十分简单。这也导致国宴瓷的具体设计空间受到限制。但是与传统国宴瓷的设计不同,现代国宴瓷设计同时兼顾中外人士的饮食习惯,将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及杂件一并纳入设计范围,进行整体设计,有时甚至还通过某一配件将一些功能相近的组件组合成新组合,或衬托原有组件,或赋予新寓意,既提高餐具的使用效果,又增添了整套餐具的新景致和视觉效果。例如,“西湖盛宴”国宴瓷将四小味前菜以高足碟的形式置于桥形摆件之上,既避免摆放凌乱,又方便用餐者使用,同时还添加整套餐具的新景致,使整套餐具所呈现的西湖美景更加丰富,更加层次分明,更加立体。而“先生瓷东湖之光”则将所有餐具组件都置于一个类似漆盒的基座之上,使得整套餐具如同刚刚从相应的漆盒抽取出来一样,通过“漆器”这一典型楚国文化元素,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遥远的荆楚时代,视觉效果非同寻常[8]。再比如在G20夫人宴会用瓷“雅韵东方”(见图5)中采用葫芦形、寿桃形做

调料罐,寓意"福禄寿",用根雕的元素做器皿的把手和壶嘴,用中国的"山水"做筷架和勺托,这些配件赋予该套国宴瓷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展现和传播一种新的富有中国文化的“夫人”生活方式。合理的配件设计,可以提升整套餐具的设计空间和视觉效果。

5地域特色文化的国宴瓷传播中华文化

自从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与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与沿线国家开展广泛合作。在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交流过程中,作为国粹的中国瓷器,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对外的名片和文化瑰宝,其在“一带一路”上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非同凡响。由于在国宴瓷上巧妙地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过去一直不受到关注的传统国宴瓷摇身一变成为“一带一路”传播中华文化的新利器。例如,将西湖美景“断桥残雪”及“三潭映月”的石塔植入到“西湖盛宴”国宴瓷餐具,如同碧波荡漾的西湖上衬托的西湖美景和“三潭映月”的石塔,巧妙地将G20举办地杭州的地域文化符号根植到餐具之中,使参加会议的嘉宾在就餐时也觉得仿佛在西湖美景中荡漾。“西湖盛宴”国宴瓷餐具,就这样让世界读懂中国,让世界人民热爱杭州,热爱中华文化。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峰会国宴瓷“先生瓷海上明珠”则特地通过鼓浪屿的海浪、海贝壳的意境、金色小岛的金光等来体现峰会举办地厦门的地域文化符号,并通过该套国宴瓷的“中国浪、世界情”主题寓意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热情好客的情谊。2018年首届上海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宴瓷“夫人瓷白玉兰”(见图6)是将上海市市

花白玉兰作为设计主题,将白玉兰造型抽象化,并以极富动感的线条勾勒出白玉兰花瓣,并融入到整套国宴瓷的设计当中。这种将洁白如玉,清香四溢,竞相绽放的白玉兰寓意为上海那股天生清秀雅致却不乏蓬勃向前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世界先河的精神完美契合。

6结 语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传统中式瓷器餐具造型和风格几乎没有太多变化,其中一些更显单调呆板,缺乏多样性,更缺乏地域性文化特色。然而,自从国家改革国宴用瓷订购渠道后,随着“海派文化”精神的引入,以及一批新潮的国宴瓷设计精英与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国宴瓷企业加盟,原有国宴瓷的状态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5]。通过引进西餐餐具文化元素和整体设计观念、创造设计空间、提升视觉效果等途径,彻底改变了国宴瓷的构成、造型、色彩、视觉效果等等,还根据主题需要巧妙地植入中国地域文化元素,使得现代国宴瓷变得更加美观大方,更加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中国国宴瓷的认知。现代国宴瓷深受国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现代国宴瓷也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交流过程中渐渐地成为又一个“一带一路”传播中华文化的新利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得到更多国家和人民的响应,无论是国宴瓷所承载的品质和中国文化,还是国宴瓷产业本身也必将随着中国走出去的步伐走向世界各地,并能获得更大向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守智.建国瓷的设计、试制与生产[J].装饰,2016,(10):50-57.

[2] 姜斐德.建国瓷创作促成的景德镇复兴[J].装饰,2012,(6):66-68.

[3] 今董.人民大会堂国宴瓷生产始末[J].东方收藏,2015,(4):19-22.

[4] 康中道.“七五○一工程”中南海用瓷[J].上海工艺美术,1997,(2):7-7.

[5] 刘萍.对景德镇国家用瓷现状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景德镇陶瓷,2018,(3):4-5.

[6] 詹嘉.15—18 世纪景德镇陶瓷对欧洲饮食文化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18-123.

[7] 翁宜汐.中国外销日用瓷餐具设计策略研究[D]. 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8] 汤红艳,刘 莎.基于地域文化基础上的“国宴”陶瓷餐具设计与研究[J].陶瓷学报,2018,39(6):814-817.

Modern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Becomes a New Tool to Propagating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One Belt, One Road”Line

Deng Hai-lian

(College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ning 530007,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from the aspect of product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Limited by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hinking, there has been little change in the shape and sty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rcelain tableware for a long time. Some of them are more monotonous, lack of diversity, and lack of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Some of them are more monotonous, inflexible, lack of diversity, and lack of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By introducing cultural elements and overall design concept of Western tableware, creating design space and improving visual effect, the composition, shape, color and visual effect of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have been completely changed.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design theme, Chinese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have been cleverly transplanted to porcelain tableware, making modern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more beautiful, generous and colorful. Modern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has completely changed people's sen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Modern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is widely loved by Chinese and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modern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has gradually become another new tool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Modern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propagation; Chinese culture; new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