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柴烧是现代陶瓷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有着古老而悠久的传承历史。现代社会工业化高速发展,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产品快节奏、标准化、机械化、批量化生产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消费带来极大便利,同时同质化、大众化也在不断侵蚀我们的个性生活。而柴烧艺术的手作之美,以其不可复制性的独特性以及土与火交融浑然天成的返璞归真之美体现东方神韵而备受青睐,通过土、火、窑、柴和人的因素及其制作过程探讨柴烧艺术的技艺之美及传承与发展具有形而下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艺;柴烧;土与火;艺术特色
1 柴烧艺术
柴烧是中国传统古老而原始的制陶工艺,与现在陶艺批量化生产有着天壤之别。柴烧追求手作的工艺与自然返璞归真之美。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快节奏、机械化与标准化生产使得陶艺产品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和便利,以及猎奇求异的大众消费观心理。大众生活的同质化难以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而柴烧作为土、木、火、人的整合艺术,追求技艺过程纯粹手作之美和工匠品质,极大的满足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而备受青睐。柴烧不同于现代商业陶瓷生产,深受东方文化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影响,讲求返璞归真自然之美,体现出古朴、禅意的美学观念。这样的艺术特色与技艺过程的土、火、柴、窑及人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柴烧艺术家具有人文情怀,重视人的行为介入创作,乃至细微处在泥土上留下印迹,如手纹、力道、泥与人的肢体动作互动后时间的痕迹等追求本真物性之美。
2土之泥性
柴烧从拉胚使泥开始,治胎成型首要工作便是选择重要的原材料——陶泥或瓷泥,当然也包括调和杂质之泥。陶艺家刘镇洲在《现代陶艺中造型表现特质》一书中说:“外力加诸于土上所形成的痕迹,土的状态更有叙述外力意图的象征意义。”泥性本身即神性,有经验的柴烧艺术家创作会从选择泥料开始。不同的泥材直接影响柴烧成色品质,故越来越多的陶艺家深入挖掘泥土本体语言的艺术魅力。或野外深山采泥,或加工调和泥料,以求探索泥料更多表现可能性与柴烧效果。不同地区的泥料各具特色,不同配方、配比其釉色变化、耐高温性、窑变亦不相同。佛山陶泥与潮汕潮州瓷泥原料有着本质的不同;而同样是瓷泥,潮州瓷泥与景德镇的高岭土亦不相同,也就不难理解广东佛山石湾古窑以陶为主业而宜兴以紫砂泥为著称——泥性是柴烧基础。
3火之痕迹
现代柴烧艺术是关于火与落灰成釉的探索,柴烧器物表面肌理造型、成色皆因明火的煅烧而形成。泥胚或已施底釉胚胎在火焰中锻炼成器与火有着极大的关系,火窑一体相成共生。首先,火窑的构造设计对火痕的形式造型效果具有导向性。火窑的设计分为:平焰直线式火痕、半倒焰式流线式火痕和全倒焰式回转式火痕。其次,装窑的方式影响火痕的造型形状。坯体大小摆放、摆放方位、套模、胚体上下叠靠、堆垒、反扣、倾靠或系上稻草等装窑方式方法,均会影响火痕和釉色等器物表面的艺术效果。其三,支烧与特定火痕造型艺术美。美国当V+VwnTgepPoX5TlcwphUdGYyUebRLm3e344uxwv/QeM=代实验柴烧陶艺家西蒙·莱文热衷于火痕艺术的探索,对支烧火痕造型有着深入的研究值得我们借鉴。其利用托珠、湿钉、堆沙、垫饼、电棒、稻草、锯末和谷壳等支烧方式,可在制烧过程中利用遮挡火焰与氧化的原理造成不同的火痕形状和肌理效果且浑然天成。火之基于柴烧的锻炼过程,是最具神性和神秘的部分,火的艺术是柴烧的灵魂,它的过程既是可控的,又有不可控的随机流淌、渗透和过渡的物质化呈现。
4柴之神助
木材之于柴烧过程不仅仅是加热固化胚体成型的过程和燃料的作用,更是落灰成釉的重要因素。物料在燃烧的过程当中产生许多灰烬,这些灰烬落于胚体表面。当窑温达到1100°C-1300°C左右。落灰中的碱金属便与泥料中的硅酸盐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层次丰富的色泽。木料的不同含油量不同,油脂和金属物质种类质量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窑变和釉面变化。比如常见的松木油脂最高,在1100°左右,与胎体结合成黄绿色自然釉色;而龙眼燃烧值高,燃烧曲线缓且时间长,烧成的落灰多为棕褐色。有经验的柴烧艺术家往往凭经验选择特定木料力求控制窑变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环保我们提倡在前期加热阶段用普通废弃木料,而后期高温特别是在落灰与胚体即将发生釉变的时间临界点再添加特定的木料为佳,以此而达到环保的目的。
5窑之变迁
古老的制陶和柴烧艺术在人类不断进化与智慧先民的探索改良与发展下,经历了平地堆烧、坑烧、穴窑和龙窑等窑烧变化。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因多雨潮湿,人们便利用山形地貌建成自下而上的龙窑。这样的火窑易干燥散水,提高出品率,因其形似龙而故称之为“龙窑”。而后人们发现这样的柴窑仍有持续改进的地方,如何建窑或改造火窑的形制设计以达到预期效果尤为重要:如何设计进柴火方式的火膛,控制火焰流动方向,不同区域的温度平衡调节以及观火、控制煅烧氧化焰与还原焰等等皆是控制柴烧艺术效果与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设计改造窑体内部结构的火痕流向与煅烧温度的把控需日积月累,所以“头装二烧三看火”即是对柴烧艺术技艺的考量之一。
6人之根本
从事柴烧及陶瓷艺术的人们都深谙“尽人事,听天命”的道理。柴烧离不开人的因素,这里不仅指作为艺术家本体的作者,更包括制作过程当中的团队成员,包括泥工、看火师傅等。一个有经验的烧窑看火师傅的技术,是通过无数次烧窑经验的积累而成,其最基本的职能就是保证柴烧成品率和最大限度地控制窑变效果。当然一个对柴烧过程不熟悉,不了解的制作工艺的柴烧艺术家是不成熟的。从选泥、配泥、和泥、制胚、施釉、装窑、烧窑等各个环节都要有艺术家本体的介入方出良品,不管这种介入是实践技术的还是理念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即柴烧艺术家的艺术素养及审美水平。柴烧艺术不仅是技艺的积累与提升,更是文化素养与审美格调体现。我们不仅要掌握柴烧艺术的基本技能,还要了解柴烧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柴烧艺术起源于中国却成熟并发展于日本,虽本质上都凝聚着“东方神韵”,但我们不能食人残羹。一个杰出的柴烧艺术家,应该从思想文化角度审视与传承柴烧艺术与创作。比如,何为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理解柴烧艺术与禅宗思想、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中国古诗词中的陶瓷文化与意境以及中国的写意精神等。当然,还要综合了解中外优秀的文化与美学思想,如日本的“侘寂美学”材料美学等等。我们只有对柴烧历史文脉有所了解,才能欣赏柴烧艺术并进行柴烧创作。
7结语
柴烧艺术,本质上是人们与自然共生之道和谐相处的结果。中国道家崇尚自然,讲究道法自然,天然合一的写意精神根植我们生活,让我们学会欣赏世间万物的返璞归真;而禅宗哲学的“平常心”和朴素空灵则影响我们对生活与艺术,哲学与人生的思考,学会欣赏物之繁华终归洗尽铅华、尘归尘土归土。正如伦纳德?科伦在《侘寂美学》中形容柴烧美学为:“由优雅心态所达到的融合冷静、 谦虚、真诚为一体的智慧。表达方式可以冗长、华丽,但中心思想确实简单明了。柴烧之美所隐含的情怀不单单是对事物的阅历、经验的沉淀以及岁月的雕琢,它更注重那份 独处中的宁静致远”。艺术的魅力在于圆融无碍,柴烧艺术很好地沟通了艺术与哲学、文化与生活的边界,融会贯通。我们应当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审美品质,提高文化自信,薪火相传,传承与发展柴烧艺术。
参考文献
[1] 丁佳青.大巧若拙——现代柴烧陶艺的美学分析[J].上海工艺美术,2014,4(04):56—58
[2] 雷鸣.垫片在现代柴烧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3,12(03):252.
[3] 吴昊.现代柴烧艺术的工艺和材料研究[J].新美术,2016,12(04):19—25.
[4] 熊海棠.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 刘兵.论生活陶艺的手工之美[D].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