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2024-11-06 00:00:00林煌国
佛山陶瓷 2024年10期

摘 要:陶瓷产业作为德化县的支柱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德化县陶瓷产业发展迅速,但绝大多数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存在着技术投入少、产品研发不足、创新性不够、品牌有待提升、产业集群带动作用不强、人才缺失严重、产业工人“断层”,等问题。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陶瓷生产方式、产品结构、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的转变,实现陶瓷业在产品设计、创新创造、技术含量、文化内涵、品牌打造上的突破对德化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超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德化县;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1 德化县陶瓷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德化拥有良好的资源条件,陶瓷产品远销海内外。德化陶瓷以“白”见长,瓷雕技艺独特,是世界白瓷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陶瓷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是福建省十大重点出口县(市)之一,在陶瓷生产加工和出口方面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是全国最大的陶瓷电商基地、陶瓷茶具和花盆生产基地。

1.1陶瓷产业发展现状

1.1.1陶瓷主导地位逐渐突出。

目前,全县陶瓷企业4000多家,陶瓷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2023年陶瓷产值577亿元。日用瓷产值约144亿元,占德化县陶瓷产值的25%。其中日用餐具生产企业100多家,产值20多亿元。其中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16家,列入省市级龙头企业41家,龙头企业出口规模占示范区域总量的30%以上。产品销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全国60%以上陶瓷工艺品出口市场。德化陶瓷在国内陶瓷业界已树立了牢固的龙头地位,是公认的国内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1.1.2产业集群逐步壮大完备。

德化致力于培育壮大陶瓷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德化陶瓷产业园区,建成科技园、宝美等7个工业园区约6平方公里。90%以上的陶瓷企业集聚在城区周围的工业区,企业间的紧密度日益增强,形成了聚集于城关的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陶瓷等专业化产业集群,被确定为福建省首批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1.1.3产业链不断拓宽延长。

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树脂、竹木、藤草、铁件等工艺的开发,同时带动了矿产采掘、瓷土加工、物流运输、陶瓷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区域性的陶瓷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并较为完备。陶瓷茶具产业蓬勃发展,新品种层出不穷,款式异彩纷呈,发展出茶具伴生品、衍生品、组合品,带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建成中国目前唯一的陶瓷茶具专业市场——中国茶具城。

1.1.4陶瓷大师队伍不断壮大。

全县拥有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德化职业技术学校两所全日制的大、中专院校,培养出一支6000多人的人才队伍。目前,全县有陶瓷高技能人才近5000名,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师等1773人,现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9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有序形成老、中、青陶瓷艺术人才梯队。依托人才支撑,德化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瓷雕艺术产业基地。

1.1.5科学的循环发展模式。

德化贯彻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率先走出了一条特色陶瓷产业之路,先后开展了“以电代柴、天然气烧瓷、微波烧瓷”三次能源革命,开创了中国陶瓷产区的若干个“第一”。是全国第一个无黑烟污染的陶瓷产区,解决了“林瓷之争”,森林覆盖率从30年前的50%arFYm40xrV6D8Kztg0OPTw==提高到现在的78.8%。通过能源革命,绿色发展,德化县实现了陶瓷产业、生态保护、文旅产业的“三赢”发展。

1.2陶瓷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文化内涵不足

不注重陶瓷文化挖掘,工业化、大批量的复制成为当前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的导向,技术被人追捧,创意却被忘却,缺乏差异化、个性化。德化拥有千年的陶瓷文化底蕴,最具代表性的古瓷遗迹“屈斗宫古窑址”“辽田尖山西周古窑址”,世界上独一无二以陶瓷作为祭品的“祭窑神”仪式,“瓷圣何朝宗”故里等,但对这些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仍不够,需要加大开发、保护和宣传,讲好德化故事,既做产品,又做文化。

1.2.2设计水平偏低

德化县陶瓷产业发展迅速,但中低档产品较多,产品研发不足,创新性不够,未能有效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许多企业依靠“贴牌”生产,长期处在利润最微薄的价值链最底层,与国内外个性化突出的陶瓷产品相比,市场竞争力明显趋弱。产品科技含量和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新型的陶瓷材料较少,陶瓷产业机器设备、机械制造方面还处于行业低端。

1.2.3品牌有待提升

德化陶瓷在全球市场中未能发挥其区域“品牌效应”,德化陶瓷80%以上产品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仍没有一个享誉全球的陶瓷品牌。从全国收藏市场来看,德化陶瓷尚未成为一个名牌品种,特别是享誉中外的德化白瓷在国内收藏市场上的热度、价格与其制作工艺和世界声誉也不相符合,形成了较大的落差。

1.2.4人才缺失严重

尽管劳动力资源集中,但人力资源的素质不高,熟悉国际贸易和市场运作有关规则的人才不多,中高级精英人才更少,产业缺乏活力。目前,结构性缺工,产业工人“断层”,成为制约陶瓷企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市场营销等高端、高层次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德化县陶瓷产业发展的瓶颈。

1.2.5龙头带动不强

陶瓷生产准入门槛低,现有的4000多家陶瓷企业,小企业、家庭作坊多。从瓷土生产、加工、釉料研制到陶瓷制作烧成、包装、销售都由企业自身完成,重复研究、重复办厂,没有形成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合作共赢的产业链。具有品牌、规模和市场优势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数量少,产业集群带动作用不强。

2德化县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

2.1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及路径

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外在表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产业转型升级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生产要素的升级、经营方式的转变、产业价值链的提升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可以是产业类型的优化也可以是产业内部结构的改善;生产要素的升级则包括劳动力素质的提升、资本投入的优化、技术的创新升级;经营方式的转变包括生产模式的变革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产业价值链的提升,是从低附加值的加工边缘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核心环节延伸。

2.2德化县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

2.2.1科研兴瓷

(1)增加科技含量,引导产业往高科技陶瓷和生产自动化的方向去突破,加快完善陶瓷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充分发挥陶瓷智能装备、高科技陶瓷产业中试研究院作用,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平台,开展科技项目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高科技陶瓷产业应用技术研究、陶瓷智能装备及产业孵化。加大特种材料陶瓷技术的引进,争取更多高科技陶瓷项目成果转化,促进陶瓷产品多元化、高端化。

(2)提升设计水平。充分发挥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引擎作用,开展陶瓷产业相关消费数据分析与趋势研究,加强对全产业链研究;加强陶瓷新材料、新设备研究,建设新材料线上图书馆;推动德化陶瓷文化与设计“走出去”,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向海内外招募一批高端精英人才;提高德化白瓷设计水平,推动当代陶瓷艺术转型,大力创建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积极打造产学研实训实践基地。

2.2.2文化兴瓷

“文化让泥巴有了灵魂”,德化拥有千年陶瓷文化底蕴,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实现德化县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1)弘扬陶瓷文化。德化陶瓷生产历史久远,文化底蕴厚重博大,要加大对陶瓷历史及文化的研究,广泛汲取古今中外陶瓷文化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的审美取向、精神需求,将陶瓷技术开发与陶瓷艺术创新结合起来,增加文化内涵,提高艺术品位,通过陶瓷产品输出进而传播德化县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

(2)发展文化创意。加快推进一批集陶瓷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推进德化窑宋元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办好“祭窑神”等陶瓷文化特色主题活动。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打造一批创业示范基地、新型众创空间,吸引国内外陶瓷艺术创作人员入驻创作,形成陶瓷创意设计产业链。

2.2.3品牌兴瓷

加大“德化白瓷”品牌的宣传,通过品牌经营提高知名度带动市场的开拓、产品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型。

(1)建设大平台,提升中国茶具城。依托全国最大的茶具生产基地的优势,汇聚德化本地以及全国各地陶瓷产区的陶瓷、茶具及茶配套精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茶具专业市场。推动新秀园加强与省内外艺术家交流合作,打造集高端艺术陶瓷创作交流和营销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2)强化平台运作,提升品牌影响力。举办大活动,持续举办中国德化陶瓷博览会暨茶具文化节,打造专业的、标杆性的陶瓷及茶具专业品牌展。对标国际艺术高端赛事,搭建陶瓷艺术竞赛交流平台,强化对外宣传展示,进一步提升“世界陶瓷之都·德化”“中国瓷都·德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3)创建大品牌,鼓励陶艺大师参与国际国内重大盛事盛会,让更多精美绝伦的国礼瓷器成为“德化造”,打造德化版“现代官窑”。推广德化陶瓷知识产权“世界经验”,鼓励企业争创各级商标,打造国内、国际品牌,并升华企业文化,积淀为城市品牌,努力形成“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城市”的品牌格局。

3德化县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建议

3.1加快结构调整

(1)加强传统瓷雕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推动西洋工艺陶瓷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2)开拓日用陶瓷市场,重点发展中高档日用瓷。(3)培育发展陶瓷新材料产业,规划建设德化陶瓷新材料产业集中区。(4)重点发展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等陶瓷新材料产业。(5)鼓励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施陶瓷文化创意专项,提高产品附加值。(6)强化集群壮大、机器换工、设计提升、市场拓展和品牌营销,推动陶瓷主导产业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3.2转变发展方式

(1)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培育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示范企业,支持创建行业技术中心。(2)重点突破功能陶瓷、特种陶瓷、陶瓷烧成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3)实施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引导企业统一推广“中国瓷都·德化”区域品牌和使用德化白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

3.3致力拓展市场

(1)深耕国际市场,巩固欧美、日本等传统市场,开拓东盟、中东、中亚、俄罗斯、南美等新兴市场。(2)抢占国内市场,加快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实体店、营销网点等,尤其要加大高级酒店用瓷、个性化用瓷、礼品瓷等市场占领。(3)创新营销手段,组建陶瓷营销战略联盟,成立县电子商务协会。

3.4强化人才支撑

(1)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工艺美术人才和陶瓷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通过政府组织企业家自愿报名的形式,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参加职业经理人培训,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3)探索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重点人才库,组织企业招才引智,试行专家特聘、科研项目外包、以才引才等模式,加快建设博士后、院士专家工作站,探索建设省级陶瓷专业人才市场。

3.5加强政策支持

(1)加大财政扶持,设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奖励、资助等方式,支持陶瓷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2)加大金融支持,努力争取引进各类创新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3)加大用地支持,对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新增建设用地给予优先保障。

4结论

陶瓷产业作为德化县的绝对支柱产业,在县域经济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实现德化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陶瓷产业的成功转型升级。而推进德化县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加快推进陶瓷生产方式、产品结构、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的转变,实现陶瓷业在产品设计、创新创造、技术含量、文化内涵、品牌打造上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史丹,李鹏,许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9):108-118 .

[2]游丽江.乡村振兴视角下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2,35(04):61-64.

[3]陈艺斌.打造"海丝"路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世界瓷都——德化县改革开放以来陶瓷产业发展综述[J].福建党史月刊,2018(06):42-45.

[4]傅霞玲,张丽琼,郑姝敏,连文立.德化陶瓷企业信息化现状调查及问题对策分析[J].科技传播,2015,7(19).

[5]郑姝敏.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市场论坛,2015(0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