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产业链融合:演进态势、驱动机制与推进策略

2024-11-05 00:00:00罗仪馥
东南亚纵横 2024年5期

[摘要]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脆弱性犹存且重构步伐未停,在新时期如何重塑稳健的产业链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考验。在部分国家以安全化、内向化、单边化为导向重塑产业链的背景下,作为全球产业链稳定畅通的坚定支持者和维护者,中国与泰国则积极推动两国产业链的进一步融合。当前,中泰产业链融合在电动汽车和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表现最为突出,在电子制造业中总体保持活力,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表现则有起有落。近年来,中泰产业链融合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为依托、与创新链资金链的融合相辅相成、对东亚地区产业链的嵌入程度高等。中泰产业结构与比较优势互补性大,在电动汽车和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上的特有优势是两国产业链融合的重要基石,大国技术和产业竞争的持续激化,世界经济的绿色化、数字化和区域化转向等则是中泰产业链融合的时代动因。未来,中泰产业链融合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两国政府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及产业合作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中泰关系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将维持较为稳定友好的状态,为两国的产业链融合创造和谐有利的外交环境和政治保障。而地缘政治风险犹存,以及日本等第三方国家的干扰或影响则是未来中泰产业链融合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对此,中国可以通过持续增进与泰国的政治互信、强化产业链安全的理念协调与实践合作、切实降低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强化第三方市场合作以缓解产业竞争问题,进一步完善和用好区域经济合作平台等策略来推进中泰产业链的持续融合。

[关键词] 跨国产业链;中泰合作;电动汽车产业;数字经济

[作者简介]罗仪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732

[中图分类号] F125.4;F1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2479(2024)05-019-14

现阶段,产业发展与安全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关切,跨国产业链合作取得的进展和遭遇的挫折则是产业发展与安全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在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增加、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强化的国际形势下,跨国产业链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世界各国也致力于探索新的产业链合作内容与方式。中国与泰国长期以来都是经济全球化或对外开放的积极拥护者,在跨国产业链合作的理念、政策和实践等方面也存在较多契合之处,这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泰产业链融合的坚实基础。本文主要关注当前中泰产业链融合的表现与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两国产业链融合的驱动因素,最后分析未来中泰产业链融合的机遇与挑战及突破路径。

一、中泰产业链融合的表现

一般而言,完整的产业链包含研发设计、中间产品生产、加工制造与销售等环节,产业链融合即为国家之间基于上述环节进行的分工协作。作为国家间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维度,产业链融合牢固建立在贸易往来的扩大、跨境投资的增加及人员交往的深化等现实基础之上。因此,产业链融合通常也是国家间友好关系的集中体现。近年来,“脱钩断链”逐渐成为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高效发展的重大隐患,也日益成为一国威胁、破坏与另一国关系的常用手段。在此背景下,中泰两国排除诸多障碍,一直坚持产业链合作的共识。2022年11月,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泰国并与时任泰国总理巴育举行会谈期间,中泰发表了《关于构建更为稳定、更加繁荣、更可持续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其中强调“减少全球经济衰退和供应链断裂的影响”“加强在数字经济、清洁能源、供应链安全等关乎未来发展的领域合作”“扩大在绿色经济、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目标产业投资”等内容1,充分凸显了两国政府对产业合作的高度重视,以及产业链融合对铸牢中泰命运共同体建设根基的重大意义。

通常来看,两个国家之间的产业链融合在贸易尤其是中间产品贸易方面的表现最为直观。当前,中泰产业链的持续融合首先体现在贸易态势的变化,尤其是贸易规模的扩大上。自2019年以来,中泰两国的商品贸易额并未因新冠疫情影响而有所下降,相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说明双方产业间的联系正在持续扩大。2019—2022年,中泰商品贸易额由917.47亿美元增加至1333.7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3.28%。其中,中国对泰国出口额增长尤为可观,4年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9%;中国自泰国进口额虽在2021—2022年间有所回落,但与2019年相比,2022年仍有明显增长,4年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7%(表1)。随着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是“全球突发卫生事件”2,并由此标志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中泰两国的贸易更是进一步展现活力。2023年,中泰贸易额已超越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前的水平,达到1262.8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泰国出口额和中国自泰国进口额分别为757.36亿美元和505.44亿美元。

表1 2019—2023年中泰商品贸易额一览表

[年份 中国对泰国出口额(亿美元) 中国自泰国进口额(亿美元) 中泰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019 455.85 461.62 917.47 2020 505.14 481.40 986.54 2021 682.29 617.20 1299.49 2022 768.23 565.56 1333.79 2023 757.36 505.44 1262.80 ]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总体出口和进口商品结构可以部分反映中国与泰国在哪些部门可能存在较大的产业联系。若从产品或产业部门来看,“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等电子制造业产品在中国对泰国出口额和中国自泰国进口额中均占据最大比重。2023年,此类商品在中国对泰国出口额中占比高达35%(图1),在中国自泰国进口额中所占比重则高达36%(图2)。

除此之外,在中国对泰国的出口中,“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等重化工业产品也占较大比重;在中国自泰国的进口中,“植物产品”“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所占比重也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重化工业部门具有相对优势,泰国在农业部门的产业竞争力则较为突出。

由于重化工业和农业这两大部门的产业链条较短,相关进出口活动主要以最终产品为主。换言之,中泰两国在重化工业和农业部门的产业链融合主要表现在以最终消费市场的角色嵌入彼此的产业链中,这是一种较为原始和简单的产业链融合方式。相较之下,电子制造业的产业链条更长,中泰两国在这一部门中的进出口贸易同时包含最终消费品和中间产品或零附件,这意味着双方在电子制造业领域的产业链融合超越了最终消费市场嵌入的简单方式,以更细分和更密切的生产分工方式呈现。

如图1所示,“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和“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在中国对泰国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也较高,分别为5%和7%;在中国自泰国的进口额中,两者的占比分别为1%和2%,相对于其他部门也较为可观。这意味着这两类产品分别代表的纺织业和汽车制造业也是中泰产业链融合的重点部门,而且与电子制造业更为相似,是产业链融合方式更复杂、程度更深的产业部门。基于此,下文将重点分析中泰两国在电子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和汽车制造业这三大部门的产业链融合情况。

在电子制造产业,中泰产业链融合总体保持活力。与2019年相比,2023年中国对泰国“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出口额占比有所下降,由38%下降至35%;中国自泰国进口也是如此,同类产品进口额占比由42%下降至36%1。尽管如此,5年间中国在该部门对泰国的出口额还是出现了明显增长,上涨幅度达到52%2,预计未来还将进一步增长。这说明中泰电子制造产业链融合的脚步并未因为新冠疫情延宕而有所滞缓,反而维持着较大活力。从产业链融合的具体实践来看,中泰两国在电子制造产业链的合作主要包含两种情形。一是中国对泰国出口电子制造业的中间产品,在泰国加工组装后销往泰国国内外市场;二是中国相关企业赴泰国投资建厂,其中既包括电子产业制造商,以在泰国加工组装电子产品为主,又包括电子产业供应商,主要在泰国生产相关零附件,以供应泰国当地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其他电子制造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第二种方式或将日益兴盛。例如,2023年4月,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ard of Investment, BOI)秘书长访华期间,与沪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奥士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中国电子产业制造商或供应商负责人会面,讨论中国相关企业赴泰国投资事宜;在此前后,由60多家企业代表组成的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代表团也访问了泰国,旨在了解泰国的投资机会、投资促进措施和相关法规3。无论是上述两种情形中的哪一种,都能实质性地扩大中国相关电子产品零附件对泰国的出口,增加泰国相关产品出口中来自中国附加值的比重。

在纺织服装产业,中泰产业链融合有起有落。与2019年相比,2023年中国对泰国出口“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占比下降了1%,中国自泰国进口该类产品所占的比重也有极小幅度的下降4。在占比下降的同时,中国对泰国出口额有所增加,中国自泰国进口额则有所缩减。中泰两国在纺织服装业产业链的融合情况与电子制造业相似,除了服装成衣进出口,中国还对泰国出口纺织服装业中间产品,如纱线和布料等。但与电子制造业的情况略有不同,纺织服装业对劳动力技术水平的要求相对较低,对劳动力成本的变化也更为敏感。近年来,中国和泰国的纺织服装业都开始向柬埔寨、缅甸和老挝等东南亚其他国家转移,因为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与中泰两国相比明显更低。这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泰纺织服装产业链融合的势头,主要表现在近年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赴泰国投资的频率和规模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根据BOI的统计,2019—2022年,中国在纺织服装业对泰国直接投资的项目数量持续减少,由35个逐步减少至12个,对泰国投资额虽然由2019年的89.26亿泰铢小幅度增加至2022年的106.21亿泰铢,但中间两年均减少至50亿泰铢以下5,投资态势不稳定。

在汽车制造产业,中泰产业链融合表现非常突出。与2019年相比,2023年中国对泰国“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出口额占比有所上升,由4%上升至7%,中国自泰国进口同类产品占比则未发生显著变化6。中泰在汽车产业链尤其是电动汽车产业链的融合尚未从两国的进出口数据上充分体现出来,这是因为目前的产业链融合还处于中国企业赴泰国投资建厂的初期阶段:2020年,中国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汽车)收购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泰国罗勇府的工厂,将其改造为生产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基地并于2021年投产1;2023年3月,中国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首个海外乘用车生产基地落户泰国并动工建设,专门生产电动汽车,预计2024年开始运营,年产能约为15万辆;中国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哪吒汽车也于2023年3月在泰国建立首个海外工厂,主要负责焊接、喷漆和组装等环节。由此,2023年,中国企业生产的电动汽车已占据泰国电动汽车市场约80%的份额,在泰国消费者中最受欢迎的3个电动汽车品牌(比亚迪、名爵和哪吒)均来自中国2。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动汽车厂商在泰国生产基地投产或扩大产能,中国对泰国的电动汽车零附件出口也将呈现显著的增长态势。此外,中国多个电动汽车厂商还寻求在泰国建立关键零附件工厂,如比亚迪在泰国投资成立的两家子公司中,有一家专门从事电动汽车制造,另一家则专门负责电池和其他零附件制造等项目;2023年4月,中国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在泰国春武里府启动上汽正大新能源产业园区建设,该园区将致力于电动汽车零附件的本土化生产;长城汽车也于2023年6月宣布投资5亿~10亿泰铢在泰国生产电动汽车电池。这是中泰电动汽车产业链在上中下游各环节全面且深度融合的直接表现。

除了上述三大部门,中泰在数字产业中的产业链融合虽然难以直接在两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上体现出来,但诸多案例实践表明两国在这一领域的产业链融合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中国数字企业与泰国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阿里巴巴集团和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等电商企业落户泰国并推动跨境电商和移动支付的发展就是其中一种形式。此外,在泰国进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种重要的产业链融合方式。截至目前,中国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均在泰国建立了数据中心。其中,华为还在泰国建立了东南亚首家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生态系统创新中心。不仅如此,中泰双方还开展数字技术联合研发,如中国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与泰国第一大电信运营商AIS及素罗那立科技大学合作部署5G技术并建立智慧工厂等。在此基础上,近两年来,中泰两国政府还致力于加强双方在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政策沟通与协作。2022年11月,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时任泰国副总理兼商业部部长朱林在泰国曼谷共同签署《中泰关于电子商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建立电子商务合作机制,促进优质产品贸易,加强物流、配送和电子支付等领域合作,开展联合研究和能力建设合作3。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泰产业链融合在电动汽车和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上表现最为突出,在电子制造产业保持活力,在纺织服装业等传统产业的表现则有起有落。

二、中泰产业链融合的主要特征

基于中泰产业链融合在电动汽车、数字经济、电子制造和纺织服装等具体部门的表现,可以进一步总结出中泰产业链融合具有如下3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两国产业链融合日益以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为依托。如果说以前的中泰产业链融合更多地以中间产品进出口的方式呈现,那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泰产业链融合或将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跨国直接投资尤其是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的渠道实现。2022年,中国成为向泰国申请外商投资优惠政策的第一大国,申请项目累计158个,涉及投资额773.81亿泰铢(约合157.9亿元人民币),主要集中在电子电气、汽车及零配件、化工、数码等部门1。2023年,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的规模更是明显扩大。根据BOI公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BOI共收到507个外国投资项目申请,同比增长33%,总价值3040.4亿泰铢(约合61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1%。其中,中国以132个项目的数量位居首位,占全部外资项目的21%。从投资金额来看,中国也同样位居第一,达到615.3亿泰铢(约合124.1亿元人民币),占外国投资总额的17%。新加坡和日本则依次位列泰国外资来源地的第二和第三位2。

若分解开来,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中获批项目数量或金额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或者总体呈现增长趋势的产业部门,主要包括“金属品与机械”“电子电气产品”两大类(表2),这与中泰电动汽车产业链和电子制造产业链融合相对较好的表现基本契合。如前所述,在这类环节较多、分工较为复杂的产业链中,跨国直接投资不仅可以有效带动中间产品贸易,若是涉及零附件工厂的投建,还有助于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国家进一步提升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简言之,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和内容的升级,对中泰产业链融合而言意义深远。

第二,中泰产业链融合与创新链、资金链融合相辅相成。从近几年的趋势看,中泰产业链融合并不局限于两国分别提供不同生产要素以共同生产某一产品,还包含特定生产要素内部的合作,这里主要指技术与资本两类要素。技术要素的合作表现为创新链融合,资本要素的合作则表现为资金链融合。从这个角度看,中泰产业链融合与两国的创新链融合、资金链融合之间日益相互交织。

在创新链融合方面,中泰两国不仅建立了多个科技创新合作机制,而且正在推进诸多重大科技合作项目,这些机制和项目大多数服务于中泰两国特定的产业合作。例如,2020年,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曼谷创新中心、中泰东盟创新港和中国—东盟地球大数据区域创新中心等揭牌成立,旨在促进知识技术在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流动3,同时为中泰在数字经济等具体部门的产业链融合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又如,中泰合作智能矿山首个示范项目、绿色技术银行东盟协同网络建设项目等的推进都有助于中泰在相关产业领域的合作。

在资金链融合方面,中泰货币合作的持续深化在宏观层面为两国企业之间的交易提供便利,两国企业之间的资本融合或者相互持股则在微观层面加固两国的产业链融合。202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泰国中央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有效期5年,互换规模为700亿元人民币/3700亿泰铢1,这是继2011年中泰首次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来的第3次展期。在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下,中泰任何一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用本币交换等值的对方货币,这极大地便利了两国贸易投资结算,也可以为双方金融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此外,中国企业对泰国的直接投资,部分是以与泰国企业合资的方式进行的,这也是中泰资金链融合在个体案例中的表现。例如,上文提到的上汽正大新能源产业园区项目正是由上汽位于泰国的合资公司(上汽正大有限公司)主导的,同时还与MG泰国销售公司合作建设。

第三,中泰产业链对东亚区域产业链的嵌入程度高。中泰两国的产业合作无法脱离东亚地区经济环境,这里的“东亚”是指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广义的东亚地区。一方面,东亚地区是中泰合作生产的产品不可或缺的出口目的地。以电动汽车产业为例,长城汽车、比亚迪等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之所以密集前往泰国投资建厂,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市场的考量。在这些企业的产销战略部署中,已经或即将在泰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不仅面向泰国本土市场,而且将广泛出口至东南亚各国,或者说以泰国生产基地为跳板进入东盟市场。纺织服装业的情况也与此相似,不过中泰合作生产的纺织服装产品不仅面向东南亚地区,也出口至日本和韩国等东北亚国家。另一方面,东亚也是中泰产业链中部分中间产品或零附件的重要来源地。电动汽车和电子产品构件多元复杂,以电动汽车和电子制造为代表的产业需要以庞大的供应商网络为支撑。因此,中国电动汽车厂商和电子制造厂商在泰国生产时,除了进口来自中国的零附件,通常还需要进口来自日本和韩国等地的零附件,如汽车半导体等。

三、中泰产业链融合的驱动因素

影响中泰产业链融合态势的因素多元复杂,但结合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中泰两国政治经济条件的延续或变化情况,当前促进中泰产业链融合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4个。其中,中泰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互补性大,在电动汽车和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上的特有优势是两国产业链融合的重要基石;大国技术与产业竞争的持续激化,以及世界经济的绿色化、数字化和区域化转向则是中泰产业链融合的时代动因。

(一)中泰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的互补性持续存在

从产业结构来看,泰国的农业和服务业相对发达,中国则是工业制造大国。作为亚洲最主要的稻米、橡胶和水产等农产品出口国之一,泰国长期以来都将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2022年,泰国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约为8.8%,农产品出口额占泰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也超过10%。不仅如此,泰国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仍高达32%,高于世界26%的平均水平2。与此同时,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也是泰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柱,旅游业收入占泰国GDP比重一度接近20%。2023年年初,泰国政府还制定了“推动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超过25%”的计划3。相较之下,中国虽然也是农业出口大国,服务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但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更为突出。中国不仅制造业体量大,并且体系庞大而健全。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为30%;与此同时,中国工业体系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和666个小类,是名副其实的“全产业链”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还有超过40%的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1。

从生产分工来看,由于比较优势差异,即中国在技术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泰国从事加工制造环节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中国虽然能建立“全产业链”,但若能将更多的生产资源用在产业链中上游的研发设计和部分零附件生产环节,与泰国扩大在产品加工组装方面的协作,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双赢。2022年,中国与泰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平均工资水平差距明显,中国的年薪标准为114029元人民币,泰国的年薪标准换算之后约为34812元人民币,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当然,这与中国和泰国制造业的劳动力结构分布可能存在一定关系,中国标准的统计可能包括更多的中高技术劳动力,这一部分劳动力的薪资标准明显高于低技术劳动力。从这个角度看,工资水平的差异也折射出中国与泰国在技术发展水平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与泰国相比,无论在专利申请、研发支出还是科技期刊文章发表方面,现阶段中国的实力都相对较强。在高科技出口方面,中国也略优于泰国(表3)。

以上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的互补,促成了现阶段中泰两国在产业链融合上主要以“中国处于相对中上游、泰国处于相对中下游”的关系呈现,具体表现为中国在相关部门对泰国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以及中国对泰国中间产品出口的增加等。

(二)中泰在电动汽车和数字产业等领域具有特定优势

中国和泰国的电动汽车产业、数字产业都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均焕发出蓬勃的活力,这也成为中泰电动汽车产业链融合和数字产业链融合表现突出的前提条件。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非常突出。一方面,中国的电动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难以取代。在2022年全球前十大电动汽车厂商中,中国的比亚迪销售排名首位,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比重高达18.31%;不仅如此,前十大电动汽车厂商中有5家为中国品牌(比亚迪、广汽、上汽、长安、奇瑞),一家为中外合资品牌(上汽通用五菱),合计占比为32.77%。若再加上前十大厂商之外的电动汽车品牌,中国电动汽车厂商在全球市场中已占据远超三分之一的份额(表4)。另一方面,中国在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附件,即电动汽车电池的研发制造方面也具有突出优势。在2022年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有5家的中国企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总计达到60.4%;其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位,两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7%和13.6%(表5)。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装车容量继续呈增长趋势。

长期以来,泰国在传统汽车制造积累的条件为其快速转向电动汽车生产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丰田等日本传统汽车企业赴泰国投资建厂开始,泰国便逐渐成为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并一度跻身全球前十大汽车制造基地,还被誉为“东方底特律”。正是在此过程中,泰国的汽车制造产业生态日趋完善,包括相关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量熟练工人的培养和供应商网络的集聚等,都明显领先于东南亚其他国家。既有的基础设施、熟练工人和供应商网络等有利条件使泰国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大势崛起的背景下,得以较早地作出转型回应。泰国政府已出台减税和补贴等多项政策鼓励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消费。例如,面向在泰国设有工厂的汽车制造商,根据电动汽车的价位分别下调整车进口关税,最高降幅达到40%,同时将消费税从8%下调至2%,对皮卡车等部分在泰国生产的特定车型还直接给予150000泰铢/辆的补贴等1。

在数字产业方面,现阶段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大国,泰国数字产业的发展潜力也较大。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名义增长10.3%,占GDP比重为41.5%2。阿里巴巴、京东、腾讯、抖音等中国电商或数字企业的营收规模和国际影响力也位居世界前列。2021年,泰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24亿美元3。此外,泰国是东盟成员国中率先建设5G基础设施并开通5G网络的国家,因此拥有较强的互联网连续能力。目前泰国的互联网连接速度位居全球第六、东南亚第二4。

(三)大国技术与产业竞争持续激化

大国技术与产业竞争的激化对中泰产业链融合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美国在亚太地区拉拢盟友,试图形成孤立中国的技术与产业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与相关国家的产业链合作造成分化影响,中泰产业链也难以独善其身。近年来,美国拜登政府大力推进全球产业链重组战略,通过加征关税、技术出口管制、贸易与金融制裁等一系列政策工具驱使重点企业将战略性产业或其核心环节迁离中国,同时以“友岸外包”“近岸外包”“产业回流”等具体策略诱使相关企业前往美国或与其关系友好的盟友和近邻国家投资建厂。美国针对中国的一系列做法向包括泰国在内的第三方国家施加了诸多压力,包括在经济方面牺牲效率,以及在外交方面“选边站队”等。具体而言,由于担忧美国制华措施的连带影响,这些国家在与中国开展产业合作时可能存在顾虑,甚至不得不为了迎合美国的意愿而减少甚至中断一些以效率为导向的对华产业合作。

另一方面,大国技术与产业竞争尤其是美国对华技术与产业的打压,也在某种意义上促使中国与泰国等进一步深化关于“以合作促安全”的共识。2023年5月,时任泰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敦·帕马威奈在第28届“亚洲的未来”国际交流会议上指出,“美国不再有能力将自己的经济意识单方面强加给亚洲的主要大国”,“亚洲国家应该利用号召力来凝聚各方”“压制住危险的‘战争心态’”1,这正体现了泰国希望亚洲国家联合起来共同保障区域安全的心态。2022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泰国期间,中泰双方宣布构建“更为稳定、更加繁荣、更可持续的中泰命运共同体”2,其实也包含了中泰要以合作促进共同安全的意涵,反映到产业与经济维度,就是共同维护和促进中泰产业链稳定与融合。

(四)世界经济的绿色化、数字化和区域化转向日益突出

自2020年起,新冠疫情暴发和延宕加速了世界经济的绿色化、数字化和区域化转向,并在各个领域尤其是电动汽车和数字产业为中泰产业链融合提供了关键的外部助力,也进一步促使中泰产业链嵌入东亚区域产业链之中。

首先,世界经济的绿色化转向为中泰电动汽车产业链融合增加了动力。近年来,世界各国在推进绿色转型和低碳经济等方面的共识日益强烈。在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全球近200个国家达成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强调了“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的基本目标,并对各国碳排放、加快可再生能源部署等行动提出具体要求和监管规则。绿色化转型趋势意味着未来电动汽车将最终取代传统燃油车成为人类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和泰国也正是在这一大趋势的驱动下,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目标,由此才出现了中泰电动汽车产业链迅速融合的可观景象。

其次,世界经济的数字化转向为中泰数字产业链融合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2021年,全球47个主要经济体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8.1万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15.6%,同时占这些经济体GDP比重约为45.0%3,为新冠疫情时期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关键支撑。其中,产业数字化(即数字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规模尤为可观,达到32.4万亿美元,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5%,数字产业化规模占比约为15%1,反映了当前数字经济发展仍以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为主。世界经济的数字化转向使全球数字产业的基建更加完善、联通更加便利、规则更加健全,对中泰数字产业链融合大有裨益。

最后,世界经济的区域化转向成为中泰产业合作更加深入地嵌进东亚区域产业链的重要背景。与逆全球化浪潮相对的是,世界经济的碎片化、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近年来相继落地生效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就是相关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WTO)运行受阻的背景下转向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典型案例。正是得益于以RCEP、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等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安排,以其中的关税减免条款、原产地要求等规则为基础,中泰两国才能依托东亚地区广阔的消费市场和优越的产业生态,更加灵活高效地进行产业链布局并实现产业链融合。

四、中泰产业链融合的推动策略

未来,中泰产业链融合总体上还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风险或不确定性。如何及时把握中泰产业链融合的机遇、妥善应对相关挑战推动产业链融合,已经成为中泰两国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切,也将成为中国进一步拓展跨国产业链融合以及深化对东南亚产业与经济外交的重要经验来源。

(一)中泰产业链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中泰产业链融合的机遇主要体现在国内政治和双边关系层面。一方面,自2023年以来,中泰两国政府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及产业合作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为中泰产业链进一步融合提供重要契机。以电动汽车产业为例,2023年,中国政府先后发布了“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具体措施包括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支持企业加强研发创新并提高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加大金融支持等,旨在全方位增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实力、对外合作能力与国际竞争力23。泰国政府以将泰国打造成“全球电动汽车的枢纽”为目标,于2017年启动了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的电动汽车促销特权计划,主要措施包括为电动汽车及其零附件的进口提供减免税,并为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提供补贴等优惠政策4;2023年年底又宣布了2024—2027年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举措,在此前相关政策到期的基础上,又延续实施进口减免税政策和补贴政策5。以方向相似的产业政策为基础,中泰两国在相关产业部门的合作上也持续发力。2023年10月,在时任泰国总理赛塔来华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泰两国达成联合声明,同意有序推进在电动汽车、清洁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航天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合作1。预计未来两国政府还将为中泰企业在这些部门的合作提供更多具体的政策便利。

另一方面,中泰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维持较为稳定友好的状态,为两国的产业融合创造和谐有利的外交环境和政治保障。2023年是泰国的大选年,随着漫长且曲折的总理选举终于在8月尘埃落定,泰国也迎来了赛塔新政府的上台,由此开启了中泰关系的新篇章。尽管赛塔的上台意味着执政力量的颠覆——其所代表的为泰党重回执政党之位并终结了长达9年的“巴育时代”,新政府下的泰国在内政外交方面或将出现新的转向,但在对外关系方面,赛塔政府总体延续了巴育执政时期对华友善的方向,甚至在既有基础上从经济、人文等各个角度寻求进一步深化对华关系。赛塔上台之后,将中国作为东盟以外的首个访问对象国,中泰两国收获共同推动互免签证政策落地的合作成果。在2023年10月访华期间,赛塔就作出非常明确且正面的表态,强调“同中方一道构建更加稳定、更加繁荣、更可持续的泰中命运共同体”2。这种积极良好的政治外交氛围或将为中泰两国企业持续扩大贸易往来尤其是相互投资及生产合作注入极大的信心。2024年8月,赛塔因此前委任一名内阁成员时违宪而被免职,随后在泰国国会下议院特别会议投票中获胜并继任总理的为泰党候选人佩通坦大概率也会维持泰国既有的外交方向。她在获选后便在社交平台表态“将致力于加强泰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泰产业链融合的挑战则集中在全球或多边关系层面。首先,地缘政治风险仍是未来中泰产业链融合难以回避的挑战。在全球范围内,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等虽然不会直接冲击中泰产业链合作,但可能通过扰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等渠道干扰两国的生产秩序,从而间接地干扰中泰产业链的稳定性。与中泰两国接壤的缅甸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也存在外溢至周边国家的风险。美国对华技术和产业打压的基本战略方向在中短期内难以扭转,甚至有可能加剧,泰国所面临的“选边站队”压力或将持续增加。以美国主导的旨在对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进行围追堵截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为例。2022年5月,美国总统拜登宣布正式启动该机制时,就有14个国家成为其初始成员国,泰国也是其中之一。以IPEF为对华战略竞争的重要工具,拜登政府极力拉拢包括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从供应链韧性、数字经济和清洁能源等领域争取相关国家支持美国或牢固嵌入以美国为首的排华经济包围圈3。这些领域与中泰产业合作的重点部门高度重合。随着美国在相关领域加强对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产业外交,以及泰国从中获得更多实质性收益,不排除未来泰国受缚于美国的整体战略布局并被迫放弃一些对华合作项目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中泰两国的政治互信也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4。

其次,中泰产业链融合可能面临日本等第三方国家的干扰或影响。自二战结束以来,日本成为泰国对外产业与经济合作最主要的对象国之一。虽然从2022年起,中国开始反超日本成为泰国第一大外资来源地,2023年投资额甚至达到1593.87亿泰铢,占泰国吸引外来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高达25%5,但在此之前,日本长期在泰国的外资来源地榜单上居于首位。经过长时间的深入经营,日本企业在泰国已形成较为成熟完备的生产体系和社会网络。有别于其他国家对泰国的产业投资,日本对泰国投资是一项集结了日本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企业乃至个人,并深度下沉至泰国社会的综合性战略行动,有效提升了日本在泰国的经济软实力(或者说泰国人对日本品牌的认可度),同时增强了泰国对日本的产业依赖。在具备对泰国投资先发优势的基础上,日本企业通过其庞大的在泰国社会网络,对相关中资企业在泰国的经营活动进行打压,甚至试图游说泰国政府调整产业政策(比如减缓汽车电动化的速度),以便更好地护持日资企业的既有竞争优势(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在传统的燃油车领域比中资企业更具有竞争力)。随着中资企业和中国品牌在泰国的持续发展,不排除日本企业及其政府可能采取更加偏激的竞争策略,进而对中泰产业链融合造成更大干扰。

(二)推进中泰产业链融合的策略

为维持当前中泰产业链融合的良好趋势,促进产业链融合的进一步深化,中泰两国或许可以采取以下5个方面的政策思路。

第一,持续增进政治互信。稳定且深入的政治互信是开展高质量经贸合作的基本前提。在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复杂的背景下,政治互信更是不可或缺。中泰两国高层尤其是经济部门官员可以保持密切沟通,完善政府间交流机制建设,加强政治对话和政策对接,共同落实好2022年11月达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王国关于构建更为稳定、更加繁荣、更可持续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和2023年10月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泰王国政府联合新闻公报》。对存在争议的问题,应该以消除误解和搁置争议为导向进行谈判协商,防止他国介入并对中泰双边关系进行干扰。

第二,强化产业链安全的理念协调与实践合作。绝对的产业安全(包括产业链安全)或许要求产业及产业链的完全自主,即在相关产业活动上自给自足且排斥合作,但这通常也意味着效率的牺牲。对中国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牺牲产业效率可能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乃至致命的破坏,因此,兼顾效率也应成为相关产业链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兼顾效率与安全的产业链建设思路之一是与相对友好且比较优势互补的国家开展产业链合作。如前所述,中泰两国的情况便是如此。因此,中泰两国可以在政府层面和民间层面强化上述有关产业链安全的理念协调,包括明确对彼此开放的基本立场,坚持“以合作促安全”的理念原则等。坚决不对对方使用单边主义或保护主义手段,不采取“脱钩断链”等破坏性措施。在此基础上,承诺为对方企业提供公平友好的营商环境,鼓励和支持双方企业相互投资并建立牢固的企业联盟等。

第三,切实降低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贸易和投资是跨国产业链的立足之本,推进中泰产业链融合的最直接策略就是促进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相互投资。在既有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将《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及其升级版作为参照模版,探索商讨签署中泰自由贸易协定;结合泰国“工业4.0”规划和“东部经济走廊”(EEC)建设布局,在泰国境内投资建设更多的中泰合资产业园区,为中资企业在泰国投资和经营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快中泰铁路建设步伐,提高两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高双方货物和人员往来的效率;鼓励双方企业采取“组合拳”的方式开展投资,深化中泰对彼此产业生态的嵌入等。

第四,强化第三方市场合作以缓解产业竞争问题。针对以日本为代表的工业强国对中泰产业链合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或许可以通过主动将日本纳入中泰产业链来缓解日本因其在泰国利益受损而产生的不安与疑惧。对此,第三方市场合作可以成为有效的工具之一。具体措施包括探索在国家层面建立中日泰三方市场合作协调机制,在制度设计上包含高层对话会和工作小组,前者旨在为相关实践提供规划指导,后者则旨在协调和落实具体的行动;探索设立第三方市场合作基金,中日泰各方按照不同的比例出资,搭建三方合作的重要投融资平台,为相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寻求先以电动汽车产业为实践的突破口,三方根据各自优势进行动态分工、密切协作,例如,中国在技术方面实力相对突出,日本在社会网络和产业生态方面占据优势,泰国作为东道国和被投资国,可主要致力于提供更优质的劳动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优良的营商环境等。

第五,进一步完善和用好区域经济合作平台。亚太尤其是东亚地区是中泰两国对外经济合作共同的重心所在。RCEP生效为包括中泰在内的各成员国带来的红利已逐步显现,未来或将继续为中泰产业链融合注入动力1。因此,中泰两国可以加强对本国企业关于RCEP规则的宣传与培训,帮助企业将RCEP的相关优惠措施用好用实。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CAFTA3.0谈判,争取能在2024年年内按时达成协议,进一步提升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水平。中泰两国还可以共同谋求加入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前者有助于中泰两国进一步对接和融入自由贸易的更高国际标准,为打造更广阔的共同市场奠定基础;后者是当前国际社会少数已成型的数字经济标准,加入其中有助于加速本国数字产业的成长成熟,进而更有利于中泰数字产业链融合的扩大与深化。

(责任编辑:颜 洁)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Trends, Driver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Luo Yifu (Chin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Global industrial supply chains remain fragile and continue to be reconstructed at the current stage. How to reshape stable industrial chains in the new era has become a major test for various countries. While some countries are reshaping their industrial chains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securitiza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unilateralism,China and Thailand, staunch supporters and defenders of the smooth global industrial chains, are actively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ith regard to the present Sino-Thai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emerging industries such as electric vehicles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demonstrate the most prominent performance and the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mains active while there are ups and downs in traditional industries like textiles and clothing.The chain integration relies on China's direct investment in Thailand, complements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capital chains,and has a high degree of integration into the industrial chain in East Asia.The complementary industrial structure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and their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vehicles and digital economy are the important cornerstones of their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Continuous intensification of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competition between big powers, and the trends toward a green, digital and regional economy around the world are the main motivations. The future opportunities of China-Thailand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mainly lie in the greater support to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from both governments. The Sino-Thai relations will remain relatively stable and friendly in a foreseeable period of time, which will create a harmonious and favorable diplomatic environment and political guarantee for industrial integration. However, geopolitical risks still exist, and the interference or influence of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Japan are the main challenge in the future. In this regard, the China-Thailand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can be promoted by enhancing mutual political trust continuously, strengthening conceptual coordination and practical cooperation on industrial chain security, removing trade and investment barrier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more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third-party market cooperation to alleviate industrial competitionand further improving and making good use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platforms.

Keywords: transnational industrial chains; Sino-Thailand cooperation;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 digital economy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启计划”项目“大国战略竞争对亚太产业链变迁的影响”(2024QQJH166)

1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王国关于构建更为稳定、更加繁荣、更可持续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EB/OL].(2022-11-19)[2024-05-12].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1/19/content_5727904.htm.

2WHO chief declares end to COVID-19 as a global health emergency [EB/OL].(2023-05-05)[2024-05-12]. https://news.un.org/en/story/2023/05/1136367.

1相关数据由作者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所提供的数据计算而得。

2同上。

3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投资正在进入泰国先进制造业[EB/OL].(2023-08-08)[2024-05-13].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806/c1002-40051344.html.

4相关数据由作者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所提供的数据计算而得。

5详细数据请参见Thailand Board of Investment (BOI), https://www.boi.go.th/index.php?page=statistics_oversea_invest.

6相关数据由作者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所提供的数据计算而得。

1袁春生.保革政治和解与国家发展道路转型——泰国2023年回顾与2024年展望[N].东南亚纵横,2024(1):9-30.

2杨一.泰国推出支持电动汽车新举措[N].人民日报, 2022-02-27(17).

3中国与泰国签署电子商务合作谅解备忘录[EB/OL].(2022-11-24)[2024-05-14].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xwfb/xwbldhd/202211/20221103369787.shtml.

1泰国投资促进委赴中国路演,吸引电动汽车、电子电气产业赴泰投资[EB/OL].(2023-04-20)[2024-05-14]. http://th.mofcom.gov.cn/article/zxhz/202304/20230403405411.shtml.

2Thailand investment applications rise 70% to 364.4 billion Baht in Jan-June on rising FDI in electronics, food processing, EV, BOI says[EB/OL].(2023-07-10)[2024-05-15]. https://www.boi.go.th/index.php?page=press_releases_detail&topic_id=134167&_module=news&from_page=press_releases2.

3阿内·劳塔玛塔.创新合作为泰中关系注入新动力[N].人民日报,2020-12-30(3).

1中泰(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再次展期[EB/OL].(2021-01-08)[2024-07-16].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1/08/content_5578306.htm.

2相关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

3泰国政府制订5年计划 推动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不少于25%[EB/OL].(2023-01-09)[2024-07-01]. http://th.mofcom.gov.cn/article/ztdy/202301/20230103378154.shtml.

1黄鑫.中国制造业何以稳居世界第一[N].经济日报,2021-09-22(1).

1泰国出台支持电动车发展新举措,减税补贴双管齐下鼓励购车与生产[EB/OL].(2022-02-18)[2024-06-03]. https://www.ccpit.org/thailand/a/20220218/20220218eqje.html.

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EB/OL].(2023-04-27)[2024-06-06]. 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304/P020230427572038320317.pdf.

3中国通信信息研究院.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EB/OL].(2022-12-07)[2024-06-06]. 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212/P020221207397428021671.pdf.

4数字化浪潮中,泰国加速数字经济转型之旅[EB/OL].(2023-08-02)[2024-06-06]. http://intl.ce.cn/sjjj/qy/202308/02/t20230802_38656202.shtml.

1泰国副总理兼外长:美国和西欧再也没能力将自己的经济意志单方面强加给亚洲大国[EB/OL].(2023-05-25)[2024-06-08].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3_05_25_694068.shtml?s=zwyxgtjbt.

2习近平同泰国总理巴育举行会谈[EB/OL].(2022-11-09)[2024-06-08]. http://www.news.cn/world/2022-11/19/c_1129142393.htm.

3中国通信信息研究院.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EB/OL].(2022-12-07)[2024-06-10]. 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212/P020221207397428021671.pdf.

1中国通信信息研究院.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EB/OL].(2022-12-07)[2024-06-10]. 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212/P020221207397428021671.pdf.

2近期国务院出台的新能源汽车系列政策,一文速览![EB/OL].(2023-06-25)[2024-06-10]. 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6/content_6888250.htm.

3商务部等9单位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 [EB/OL].(2023-12-07)[2024-06-28].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2/content_6931276.htm.

4王勤,林少霞.东盟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产业政策与跨国公司的驱动[J].云大地区研究,2019(2):40-61.

5袁春生.保革政治和解与国家发展道路转型——泰国2023年回顾与2024年展望[N].东南亚纵横,2024(1):9-30.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泰王国政府联合新闻公报(全文)[EB/OL].(2023-10-20)[2024-06-10]. https://www.mfa.gov.cn/zyxw/202310/t20231020_11164330.shtml.

2习近平会见泰国总理赛塔[EB/OL].(2023-10-19)[2024-07-10].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0311.htm.

3钱宇明.拜登政府的东南亚政策发展轨迹、影响及趋势[N].东南亚纵横,2023(1):87-101.

4邢瑞利.美国“印太经济框架”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影响及应对[J].和平与发展,2023(6):105-133.

5相关数据来源于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ard of Investment, BOI)。

1袁春生.2023年泰国研究发展报告[J].东南亚纵横,2024(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