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陈靓)
区域国别学自成为一级学科以来,国内学界热议不断。因学科的视角差异,对其自主知识建设和学科理论建设的阐释各有不同。该学科的“交叉性”特征更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科的主体性构建构成巨大挑战。在这场学术争鸣中,外语学科该如何介入区域国别学,如何在这个新的学科架构内守正创新,这是当前亟待明晰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欧洲中国学研究”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旨在从区域国别研究的视角,对二十一世纪欧洲各国的对华研究最新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研判。该项目具有典型的区域国别学科特点。团队成员涵盖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中文、教育学、军事学等多学科领域。在研究理念上,致力于从学科理论构建和实践融合两个层面探索外语语言文学在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在实践中,本项目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实践脉络开展具体研究、拓展学术能力。“横向”指的是针对特定问题(如中德经济问题)组织研究范围涉及欧洲所有国家经济领域的项目成员进行集体研讨,分析其区域性、跨区域性、次区域性及国别范畴内的互动;“纵向”指的是就特定问题所涉及国家的其他领域组织研究成员开展集体研讨,剖析该国经济问题与政治、外交、意识形态等领域的相互影响。在研究范式上,本项目有效践行了区域国别学的多学科融合和交叉理念。
本栏目三篇论文为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项目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中的进展。《后结构主义视域下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生产逻辑及学科主体性》主要从学科主体性的宏观视角,尝试从后结构主义的理论脉络来构建区域国别学的理论体系,从“道”的层面确定学科的自主性。《外语学科的区域国别之学:历史、转向与进路》梳理了区域国别学从学科领域兴起、方向确立再到学科门类独立的演变过程,并从外语学科的视角,就如何介入区域国别学提出了“内外兼修”“知行并进”“人才互通”“顺章理规”和“新技相扶”等理念。《大数据与区域国别研究范式创新》一文从实践角度,阐释了如何使用大型数据库和基于大数据的社科方法分析相关问题,从而为区域国别研究开辟新路径和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