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学研究”专题

2024-11-05 00:00:00
山东外语教学 2024年5期

(主持人:李民)

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外语教育已逾160年。在过去的一个半多世纪中,无论是在力求革新的洋务运动时期,还是西学东渐的民国时期,外语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更是非常重视外语教育,不仅设立专门的外国语大学,更是在高中阶段设立外国语学校,夯实外语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来看,我国在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测试评估等领域进步明显,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懂外语、精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但同时也需看到,现阶段外语学科也面临不少问题。随着国民整体外语素质的显著提升,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进步,外语学科面临着明显的生存危机。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尽管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快速提供了大量外语人才,但学生知识结构相对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综合需求。21世纪初开始大规模推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社会对懂外语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但从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外语专业与公共外语的区别,弱化了外语专业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在新时代条件下,如何培养既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又彰显专业特性的外语人才,是全体外语人当下面临的主要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和我本人自2016年起积极倡导构建外语教育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在业界同仁的支持和帮助下,外语教育学于2024年1月被正式列入教育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终于获得了其独立的学科地位。此学科创建的初衷,不是为我国外语教育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改变学界忽视外语教育研究、不重视外语教育研究、认为外语教育无题可做的尴尬现状,倡导所有外语教师扎根课堂、立足实践,发现外语教育中的真问题,群策群力,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共同推动外语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专题精选三篇文章,聚焦外语教育中的真问题,开展真调研,积极探索,为外语教育发展建策献言。外语教育学研究应立足外语课堂,落实在课程实施上。秦丽莉、欧阳西贝、常俊跃的“外语教育学观照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置问题研究——生态给养视角”一文基于外语教育学的系统哲学观,采用“需求分析→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课程实施、管理与开发→课程评价”的系统路径,考察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生态给养转化情况,并提供了具体明确的对策和建议。同时,开展外语教育学研究还需充分汲取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拓展研究议题、丰富研究视角。刘宏刚的“语言学习求知欲:外语教育学研究的新议题”一文采用文献法,从理论基础、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三个维度对外语学习求知欲的相关研究进行细致梳理,指出现阶段相关研究的不足,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另外,要开展科学研究,还应明确学科概念。缪蓬的“‘外语语言能力’:一项概念史考察”基于课程大纲、教学要求/指南、能力量表等纲领性文件,提出“外语语言能力”经历了由“技能”“水平”到“交际能力”再到“综合应用能力”的概念嬗变历程,揭示了我国外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特征。最后,三篇文章,一篇重实证考察和对策建议,一篇重研究新热点的剖析,一篇重学科关键概念的梳理,议题互补,各有侧重,对推动外语教育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