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研究四人谈

2024-11-05 00:00:00李维屏刘建军吴笛王立新
山东外语教学 2024年5期

[摘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期访谈邀请的四位学者围绕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如何有效构建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在访谈中,四位教授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外国文学研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并就外国文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剖析,包括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能否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文学研究者的世界观、文学观和方法论是否足以推进外国文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如何不断开拓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形成具有创新意义的中国外国文学的批评话语,并最终促进新质学术力的形成和提升。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外国文学研究;新质学术力;中国视角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 A[文献编号] 1002-2643(2024)05-0001-08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A Panel Discussion

Abstract: In following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in China fac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issue invites four distinguished scholars to put forward their insights and valuable opinions on how could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develop under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how can we effectively construct a “Chinese perspective” in the researches on foreign literature. They elaborate on the unique value and status of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 in Chinese new mode of modernization, and analyze such key issues in the high-quality growth of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 as whether the study on foreign literature can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whether the worldview, literary viewpoint, and methodology are adequate enough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y in the new historical stage; how could we continuously explore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in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 formulate innovative Chinese critical discourse on foreign literature, and ultimate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new quality academic productive forces in China.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new quality academic productive forces; Chinese perspective

李维屏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又一次重大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以中国的方式去实现现代化。它不能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也不能照搬他们的经验,而是要开辟一条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经常会考虑一些问题。比如外国文学研究能否与时俱进?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是否能有新的作为?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过去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是否能够推进外国文学研究的高起点、高质量发展?就总体而言,外国文学研究现在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文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深刻演变,都会引发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沿革。那么这一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不例外。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宏观背景。现在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宗旨和理念是高度契合的。其共同特点是:理论实践无止境,创新发展无边界。近年来我们在不同场合经常会听到“新质生产力”之说,包括ChatGPT、人工智能、数字科技、低空经济、无人机、人形机器人、元宇宙、云计算和量子信息等新名词。这些新的名词其实代表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颠覆性的创新驱动力量的新兴行业。这就使我联想到了当下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机遇。我想中国式现代化所引发的各种新理念、新格局和新路径与我们当下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是非常吻合的。我们不难发现,外国文学研究其实也需要培育新质学术力量,要探索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话题和新路径,以实现学术研究的高起点、高水平和高质量发展。这就是我对中国式现代化和外国文学研究二者关系的基本的理解。

刘建军教授

我想在李维屏老师观点的基础上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大家知道,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进步过程,而不是一个阶段或仅指某个历史时期。从1840年开始以后,中国人民就提出了一个我们要走何种道路的问题。从1840年到1919年,特别1921年之前这个时期,一个巨大的历史问号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我们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很多仁人志士进行了艰难探索,最后,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道路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即“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吹响了中国阔步迈向“强起来”的激越号角,这就需要我们引进外国文学为国家走向强盛来服务。我们今天的外国文学引进和发展就要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或者说中国的外国文学建设还有第二个内容,那就是它一直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分别适应了这样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这说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这一指导思想不可分割,中国的外国文学发展进程也与这一指导思想密切联系。同样,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分不开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悠远绵长、博大精深,塑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魂”和“民族品格”,形成了中国社会几千年延续发展的独特基因和血液流脉。外国先进思想和进步文化的引入,给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加进了新的要素,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经过扬弃,与我们的优秀文化融为一体并成为我们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外国文学的引进、研究,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外国文学进入中国的实践来看,也可以分为“拿来阶段”“借鉴使用阶段”和今天的“独立自主创造中国的外国文学话语阶段”。这三个阶段指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外国优秀文化相互结合过程的发展阶段性。由此可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的引进、研究和传播等工作一直是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伟业的。因此,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才明确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

就在今天我国走向“强起来”的时代,恰恰迎来了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最大的变局,就是以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我们国家几乎经历了人类历史上三个重要的文明发展阶段。第一是农耕阶段。比如1949年之前,中国主要属于农耕社会发展阶段。因此当时农耕社会形成的文学体系、文学知识和认知体系在社会中具有非常强烈的显现。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我国真正伟大的思想文化发展变革时期,也是文化观念转换为工业社会认知模式和知识体系时期。那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社会走向“强起来”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一种适用于“智能时代”的新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乃至认知体系的形成,将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

在今天,我认为文学观念要从以往的“审美功能”“表现功能”转换为“认识功能”和“预测功能”的向度上来。我们的理论根据是,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种“客观存在”,哲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学家、历史学家都采用了各自学科独有的方式、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认识、了解和把握这个“客观存在”。由此文学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立的方式——以情感和审美方式去认识和说明这个世界。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指出文学预测世界的功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们认识世界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谈到改造世界,条件之一就是要知道事物未来将向哪个方面发展。之所以强调文学预测社会发展趋势的功能,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文学作品是作家或是人民大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思所想创作而成,其中必然包括着对未来生活的理想与渴望——而这种理想与渴望又是在对当下生活的反思中进行。这也就决定着真正的诗人和作家都是处在反思与创新之中。由此而言,对当下生活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其实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种创新的行为。在这样一种新历史时代发展的范畴下,如果还仅用“文学只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样的陈旧观念来看待文学的功用,恐怕并不足以揭示文学的本质、价值和作用。

现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描述性、说明性的研究过多,很多人总是热衷于描述和阐释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以及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不懂得“发历史之幽情,往往是为了现在”的道理。这导致文学研究距离现实的需要和实际越来越远。很多课程总解说文学史上已经发生的事件与作品,这固然能增长知识,但在当前状况下远远不够,我们更需要通过对历史上出现的文学现象和作品的研究,知道未来会遇到些什么或将应对些什么。比如,我们学习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站在新认知的角度,我们就会发现老人桑提亚哥其实就是美国“精英”的代表。他执拗地进行打鱼,说到底就是“天赋使命”的意识作祟,是基督教“命定论”的体现;而他的不知反思其生产方式是否过时,总是沉溺在以往的“辉煌”之中不能自拔的举动,乃至于失败了不认输的“固执”,不正是今天美国所谓精英们性格特征的本质体现吗?

今天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ChatGPT的出现,使得很多人忧心忡忡。我觉得要应对ChatGPT的出现,我们更多要从文学观念、文学方法、文学本质论上去认识。根据我的使用经验,我并不认为ChatGPT能代替人的文学创作,因为它既不能提供出对今天社会的新的认识和新的看法,更不能预测未来,缺乏任何创新性的东西,包括个性化的美感。ChatGPT的所谓创作,除了空洞的词语排列以外,不过是对已有的东西的“简单化生成”。所以我对机器和人的发展,假设了这样一种关系:未来的社会将是人机共谋的关系或者说人的创作与机器的创作相结合。人机共谋的关系还是得由人的创造力主导。正如19世纪初大规模机器使用的时代,机器取代了人的简单的体力劳动一样。今天的时代,人工智能也将取代人的简单的脑力劳动——而复杂的脑力劳动一定是创新性、智慧型的劳动。有基于此,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研究,更需要我们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人,抓住机遇,进行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的创新,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中华民族“强起来”服务。

吴笛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和外国文学二者之间,不仅存在关联,而且正确对待二者关联也是外国文学学者的使命所在。因为文学研究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一个新的征程中,我们也同样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该将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与时代的需求密切结合起来,因此我认为,外国文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外国文学学科的使命非但没有减弱,还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原因在于,既然是中国式现代化,它应该是基于对西方现代化进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新的理念。外国文学学科为译介西方文化和学术思潮中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国外国文学界刘建军等教授主持的重大课题都曾谈到百年来外国文学中国化的问题。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外国文学密不可分,甚至是不谋而合。如果没有外国文学学者百年来的共同努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只有了解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性质和来龙去脉,才能确立建构我们所讲的中国式现代化。我赞同中国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存在着一定差异的观点。这种差异也是我们外国文学研究应当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所以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其一,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仅仅是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鲜明的区别就在于此。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迈向现代化进程。由此一些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前车之鉴。比如我们熟悉的英国作家狄更斯、哈代的作品,描写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出现的那种贫富分化,尤其哈代作品中描写农业资本主义入侵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和农民走向贫困。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解读的钥匙,所以共同富裕不只是经济领域的问题,外国语言文学应当介入其中。外国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描写。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在产业革命和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都非常强势,建立起“日不落帝国”。但是由于资本的作用,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并非歌舞升平,而是充满着苦难,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贫困无处不在。文学经典中涉及的这些经济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也具有启迪意义。文学的经济批评有利于外国文学学科的拓展,文学作品中刻画的经济现象能够为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必要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也为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参照。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进步。因此我们所进行的外国文学研究应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服从于国家战略决策和文化建设需求,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国家意志,在引导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审美愉悦价值的同时,强化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伦理教诲功能,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在外国文学界努力建构诸如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等一些重要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对于我们大家一再提到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的“三大体系”建设,我国外国文学研究能够提供可资借鉴的观点和方法,而且我国很多外国文学学者在外国文学经典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学术贡献,对于我国相关的学科建设具有奠基性的价值。外国文学经典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如何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是中国外国文学学者所面临的新挑战。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基础上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而外国文学经典,尤其一些经典诗歌作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提供了参照。文学中的生态批评,文学与经济研究中的生态经济思想,以及文学研究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方面的跨界研究,我觉得都值得深化。我们党和国家从十六大开始,就强调生态文明,这与文学中生态批评的兴起是有一定关联的。对生态批评和生态文明这一问题的关注,与外国文学学者的贡献也是密不可分的。生态批评的基本立足点是从人类中心转向包括非人类生命形式和物质环境在内的“世界”以及“国际社会”,并且力图再现缺席已久的自然在文本乃至人类文化中真正的地位和实际意义,因此,文学的整体叙事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从人类的“独白”朝人与自然的“对话”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向。所以,我国的外国文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对于中国文化强国建设,很有必要。同样,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要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树立中国学者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立场,探究外国文学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历史使命和新的功能。建构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立场的外国文学学科,建构符合国家利益的外国文学学术话语体系,这些都与我们所谈及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王立新教授

关于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外国文学的使命,刚才几位老师从不同角度都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我想就中国式现代化与我们外国文学的关系再谈几点认识。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于中国历史和现实,凝聚中华民族集体智慧去创造美好未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一样,将会以自己的特色和方式,深度参与这一进程,发挥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觉得在今天越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越凸显我们的工作和我们的学科存在的重要价值。

现代化的目标不仅是在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实现工业化,更是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的现代化。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的每一次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必然都会在精神文化领域引发新的问题,呼唤着人文社科学者去思考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则是引发文学表达人的生存意识和状况的叙述方式和审美感受的变化。文学世界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对人类的存在经验予以阐释性表现,并常常由“此在”出发表达对未来的希冀和理想。因而,文学批评和研究在揭示一部部文学经典的思想内涵、评说其审美风格的同时,必然要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明确其所提出的问题之于个体的人与人类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就此而言,一切文学批评和研究都必然是“批判性”的解读过程。从外国文学的视阈来看,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无疑在18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文学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它既继承了此前欧洲文学的传统,又与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相呼应;既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主义社会历史逻辑的揭示,描绘了广阔的西方社会生活的变迁;又暴露了在“进步”思潮掩盖下资本疯狂逐利本性下的对内压迫、剥削和对外扩张中的经济掠夺、文化殖民,更表现了现代、后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矛盾。换言之,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的诸多问题从正反两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和评价的生动镜鉴。因而,外国文学的译介、教学和研究在今天更应该得到强化,在使我们了解不同文学与文化传统的同时,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明新形态的建设。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外国文学研究,可以使我们以更鲜明的主体意识来重新看待许多经典作品。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如果阅读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小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生态文学、战争文学、科幻文学,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警醒的问题。而作家们因受时代话语、党派政治、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的影响,在创作中呈现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也是复杂的,需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更审慎和深入地发掘其多层次的内涵,去思考社会公义、人的全面发展、生态友好、和合共生、科技伦理等课题,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如何面对各种挑战。

对于中国外国文学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译介、研究和学习外国文学最重要的前提是问题和立场的意识。清末民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一代代外国文学的先贤们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早在20世纪初,鲁迅先生就在《摩罗诗力说》中讲,其研究那些具有抗争精神的外国诗人的目的是“别求新声于异邦”,表现出基于中国社会现状的鲜明问题意识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外国文学进入中国,终归要结合时代需求服务于中国的新文化建设。百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从救亡图存到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外国文学的引入、教学和研究之所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在于始终在中国学人的批判性借鉴中与中国社会和文化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今日之中国,已经历了从“救亡图存”到稳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深刻变化,需要我们以愈发开放的态度,愈加自信的作为,去发现和借鉴外国文学中优秀的思想和美学价值,批判性地去审视外国文学中诸如“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主义”“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负面叙事。我们既需要坚持先贤前辈们“问题与立场”的传统,也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阈中思考“继承与超越”的时代命题。这既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自身发展的应有之意,也是创新外国文学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必然要求。

李维屏教授

刚才几位专家的发言都非常中肯。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研究有了深刻思考。今天的话题主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外国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展开。大家都已畅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给我们外国文学研究提供的背景,这一宏观背景会产生很多新理念、新经验,我们的学术研究与现代化建设应该会同步发展。在过去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基础建设工程已经顺利完成,那么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也顺利完成了基础性工作。例如,在课程与教材建设、外语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国学者完成了文学史的编写,编撰了大量教材,翻译了大量经典作品。那么接下来外国文学研究需要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步入新阶段,确立新起点和新目标。我们应该不断借鉴中国式现代化为我们提供的经验和理念,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调整思路,建构新的研究路径。就此而言,我们首先需要构建中国的视角,注重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我认为,如今我们已经可以理直气壮地强调自主知识体系了。尽管学术界对外国文学研究是否该有中国视角尚未达成共识,但是中国视角作为一种自主知识体系是客观存在的。虽然文学研究无国界之别,无种族之分,也不该有门户之见,但不可否认,文学批评往往存在问题的特殊性、学者的身份性、视角的文化性和观点的社会性等现象。虽然我们是在研究外国的文学,但我们不应依赖或追随外国学者的研究路径,也不能盲目效仿或崇拜他们的学术观点。中国学者和外国同行对文学所反映的生活与事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但是中外学者文学批评视角的差异并不是非对即错,而是由两者的文化背景、民族身份、社会立场和问题意识所决定的。我认为,“中国视角”应该指中国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获取、梳理和建构知识,形成独立的、高起点的并具有创新意义的认知框架与知识体系。它应该是一种彰显本土意识并且得到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同的高水平的批评话语。我认为,理想的、成熟的中国视角是既能反映中国智慧和民族立场,又能体现世界高度,并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

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包括外国文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强调“中国视角”的必要性。事实上, “中国视角”已经成为当前国家课题立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尽管我国学者在比较文学、国别文学史、文学伦理学、叙事学和命运共同体等研究领域纷纷体现出“中国视角”,但我们必须承认,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依然不够完善。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使“中国视角”在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获得平衡,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获得共识,在坚持不懈的探索中得到升华。我认为,中国视角不仅体现中国智慧、中国立场和中国学者的问题意识,也是外国文学研究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主动调整以往文学研究纯粹以文本的艺术价值为主,以创作技巧和形式审美为主的方法研究。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个作品的美学价值这一范畴,而是应该通过对小文本的专题与深度研究,挖掘其中的社会作用和文化价值,充分发挥其“大文学”话语作用。我们需要发掘文学文本蕴含的艺术能动性,文化力量和社会效应,从而积极推进外国文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使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符合人类文明新形态背景下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