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萤火虫是日常生活中深受人们喜爱的昆虫之一,也是日本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昆虫意象之一,在日本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许多日本文人擅于借助萤火虫来表达自我感受和审美意识。因此,日本文人对萤火虫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日本民族的内心世界。从经典的日本文学作品、通俗的日本民间故事到优美的和歌俳句,再到日本的流行动漫,萤火虫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萤意向也经历了从邪恶和欲望的象征,到生命体验和生命载体,再到爱与浪漫的色彩等三段式的演变过程。
[关 键 词] 萤意向;隐喻;文化心理
一、引言
意象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是文人学者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文学、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本文学作品中,马、狐狸、鹤、乌龟、萤火虫等动物频繁出现,被赋予丰富而复杂的意向表达。特别是萤火虫,作为昆虫界的一员,是人类最为喜爱的观赏性昆虫之一。萤火虫不仅具有独特的生物属性,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日本,每年夏天都会举办“萤火虫节”,观赏萤火虫已成为日本夏季的代表性民俗活动。
目前,虽然有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的萤意向对比研究,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萤意向和萤隐喻与日本民族心理之间的关系似乎尚未触及。因此,本文试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日本古代和近现代文学作品中有关萤火虫的作品,对作品中萤火虫的形象、认知和隐喻进行比较分析,厘清日本文学作品中对萤意向的认知变化过程,通过文学作品中萤意向的发展变化透视日本民族心理特征。具体来说,首先按照时间顺序收集以萤火虫为主题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故事、和歌俳句和小说,然后分析不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各种萤意向的具体内容和表达特色,最后梳理归纳文学作品中萤意向的演变过程,以及日本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特色。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以萤火虫为主题的日本古典、近代和现代文学作品,将萤意向的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萤火虫被视为邪恶和欲望的象征;第二阶段,萤火虫在日本文学意向中成为生命体验和生命载体;第三阶段,即到现当代为止,萤火虫被赋予深情和浪漫色彩。
二、萤火虫是邪恶和欲望的象征
萤火虫可以说是夏天的风物诗,在夜色中闪闪发光,十分美丽。在日本平安时代(794—1185)之前,人们并不认为萤火虫发出的光是美丽和梦幻的。特别是在日本上代文学代表作《日本书纪》中,萤火虫被视为邪神。作品认为,萤火虫这种令人恐惧的在晦能明的感觉与人类灵魂有关,因为它们是在黑暗中闪耀的苍白之光。
随着对自然认知的加深,日本文人对萤火虫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从单纯对其拥有的恐惧感,演变为能够利用萤火虫给人带来的这种恐惧感传达作品中的负面情绪。在日本中古文学名作《源氏物语》中有一段关于萤火虫的故事,讲述了男主人公在夜里借萤火虫发出的微光窥视美丽少女的片段。
在平安时代后期,口承文艺盛行,有许多日本“说话物语”中包含了萤意向。代表性民间故事《消失的马场》讲述了主人公道夫喝醉了酒,走在一条漆黑的路上,他发现了一只萤火虫,脑海中便浮现出他听过的传说。当他踉踉跄跄地走路时,发现前方小屋的一扇窗户里透出灯光,走近一看,原来是小屋坐落在一个陌生的马场,马场正中的小木屋里有一个美丽的妇人。妇人用亲切的声音把道夫请进房间,并把自己的床让给道夫小憩。正当道夫与妇人暧昧之时,出现了一位少女,少女呵斥妇人让陌生男子进屋的举动,并把道夫赶了出去。道夫慌慌张张跑走,待第二天天亮,道夫发现自己躺在草地上,昨晚进入的马场木屋不见了踪迹。在这部作品中,萤火虫被认为是性的隐喻,即借用萤火虫来暗示男女之间的暧昧。通过这部作品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的人们并没有完全摆脱对萤火虫自带微光的恐惧,依旧有引火上身的忌惮。
三、萤火虫是灵魂与生命的寓言
萤火虫在近代日本也被称为“夏虫”,是夏天特有的季语词汇。在日语中有“萤狩”的说法,意指夏天里人们常玩的捕捉萤火虫的游戏。在日本中世文学作品中,有一种惯常的说法,死者的灵魂会变成萤火虫。在日译本《礼记·月令》中有以下描述:
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征,律中林钟,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
换言之,中日两国对于萤火虫的起源都有“腐草为萤”之说。也就是萤火虫从腐草和腐竹的根部出生,夏天它们在水草中产卵,其幼虫进入枯草中,一直待到第二年春天。因此,古人误以为腐草本身也能变成萤火虫。
另外,中日两国对萤火虫的理解还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萤火虫象征着死者的灵魂。这是因为萤火虫生活在潮湿、杂草丛生的古墓周围。每到夏夜,人们就会看到萤火虫在坟墓周围接二连三地发光、飞舞,于是人们就形成习惯性认知,认为萤火虫就是在坟墓上空飘荡的先人的灵魂。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平安时代女流文学作品中,萤火虫常常被女性作者比作幽灵。和泉式部的《后拾遗记》中写道:“因为我感叹生活而出现在水边的萤火虫是不是我的灵魂呢。”日本近世文学作品如俳句中也多有提及萤火虫代表死者魂灵这一意向。在千代女的俳句《萤笼》中写道:“在萤火虫微弱的光照下,一条在黑暗下流淌的大河隐约可见。”以上作品中的萤火虫代表着生命之光和死者的灵魂。日本的人们认为灵魂不会消失,萤火虫隐喻了人死后的一种呈现形式,忽明忽暗的萤火暗示了人的生命是无常的。生死有命,对死亡抱着豁达洒脱的态度,生与死之间没有界限,从生到死只是自然的轮回,不畏生死、惜生崇死。可以说,这种日本的人们独有的生死哲学通过历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的萤意向传达出来。
四、萤火虫是爱与生命的色彩
《上海之萤》是近代文学家武田泰淳去世前尚未连载完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武田先生”从 1944 年 6 月至日本战败前在上海的生活。当时居住在上海的不仅有上海人,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人也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蜂拥而至,他们就像密集的“萤火虫”般依附于上海。即所有人都是无差别的“萤火虫”,满载着各色生命之光,共同生活在上海这一空间中。隐喻了当时的上海是极具包容力和生命力的城市,也暗指了闪烁的萤火虫如同来自不同地域和国家、民族的人们,呈现出明暗的对比——强与弱、爱与憎、善与恶、精神与物质、文化与种族的并存。
萤火虫在黑夜中闪烁的暧昧形象蕴含着独特的美学意识和文化内涵,这一认知直到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品中才得以体现,自此萤火虫开始被视为爱情和浪漫的象征。日本现代作家——宫本辉的《萤川》可以称为萤意向成为现代转型的代表。小说叙述了主人公在青春期暗恋的故事,河边飞舞的萤火虫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在当代日本文学作品中,萤火虫独特的生物特性被用来隐喻为“美”和“爱”。具体而言,萤火虫常被用来隐喻星星点点的浪漫、纯洁而又朦胧的感情。
此外,萤火虫在宁静的夏夜如星光般翩翩起舞,这一画面也体现出日本人细腻、敏感的民族特色。在日本现代文人的感知中,由于萤火虫散发出的光芒点燃了自己,因此将萤火虫隐喻为作家心中永恒而美好的情感,成为现代文学作品的共识。同时,从崇尚细微之美的日本人们的角度来看,萤火虫虽然是一种含蓄婉约的生命体现,但是当柔弱细小的万千萤火虫汇聚在一起时,其磅礴的气势又是一种震撼。因此,日本文人心底的炽热之情总会通过萤火虫这一意象而表达于外。
五、结论
综上所述,对萤意向在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演变过程归纳(见表1),可知萤意向在不同时期的日本文学作品中经历了从“恶”到“善”的转变。
日本各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萤火虫蕴含着丰富生动的象征意义,可以归纳为三大象征:古代的邪恶与性欲、近代的灵魂与生死、现代的浪漫与爱情。在上代和中古文学时期,由于人类的认知局限,萤火虫闪烁的幽光被隐喻为封建迷信的妖火。在《日本书纪》中,它成为邪恶的象征。对萤意向的深化可追溯到平安时代的王朝文学代表作《源氏物语》,萤火虫被隐喻为情欲。在中世文学和泉式部《后拾遗记》中,萤火虫被认为是人死后的存在,即灵魂的归所。直到近现代,人们告别战火,能够科学地认知生死后,才开始强调萤火虫浪漫的生物特性,萤意向从而演变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生命和希望。
本文对日本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文学作品按照时间进行排序和归类,得出萤火虫的隐喻意向从邪恶、性欲到灵魂、生命,再到爱情、浪漫的代表,详细论述了日本文学作品中萤意向的演变过程,并归结为三段式的从“恶”到“善”的萤意向时代演变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探究这一演变过程的认知原因与规律将成为今后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付新华.浅谈中国萤火虫文化[J].知识就是力量,2011(1):72-73.
[2]坂本太郎著,众永三郎校注.日本书纪[M].东京:岩波书店,1983.
[3]戴圣,编纂.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
[4]和泉式部.和泉式部日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5]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日本古典俳句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宫本辉.泥河·萤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7]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8]马冰.关于日本文化中萤火虫现象的文化心理研究[J].中日文化文学比较研究,2014.
[9]田中贡太郎.日本民间故事·第四季[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10]刘铭,翟荣惠.我国古代的萤火虫民俗文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10.
[11]武田泰淳.上海之萤[M].东京:中央公论社,1976.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作者简介:付泽熙 (2007—),男,汉族,江苏南京人, 研究方向:东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