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写融合教学方法研究

2024-11-03 00:00王晓霞
甘肃教育 2024年19期

【摘要】读写融合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通过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促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读写融合”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提高对不同文本的理解能力,并将这些理解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基于此,文章结合实际提出了“文心相照”“言意共生”和“墨韵深耕”三大融合教学策略。“文心相照”策略,即强调学生内心与文本的深度映照,实现思路迁移与训练;“言意共生”策略,即通过设计学习任务和具体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与运用能力;“墨韵深耕”策略,则是聚焦于写作方法与技巧的习得与运用,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写作策略,提升写作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读写融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9—0101—05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1]可见,提高语言建构能力离不开阅读的积累,而写作则是语言建构后的实践与运用,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应立足课堂,在高中语文读写融合教学中探寻新方法和新路径。

一、文心相照:思路迁移与训练的融通之道

文心相照强调读写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之间达到相互映照、相互启发的境界。想要达到这种状态,读写教学中学生思路的迁移与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一)仿写思路的动态迁移与内化

读写融合教学中,仿写思路的迁移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模仿过程,更是一个动态的、内化的思维过程。教师精心设计阅读教学和个别化写作引导,帮助高中生更加深入地剖析文本,将知识内化为创作灵感,从而锻炼出自己“别具一格”的表达。同时,在写作中思路迁移的过程性指导,确保了教学目标的逐步达成与教学策略的实时调整。

以“诗歌创作与朗诵”教学为例,我们利用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中外经典诗词学习,提出仿写诗歌的小任务。为了帮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这一任务,我们首先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细读的方法,支持他们品味诗歌的主题表达、意象营造和独特的语言特点。随后,鼓励学生以贴近自己生活的“青春”为话题,运用所学进行诗歌创作。之前的“读”是素材的积累,学生写作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也可以通过发散性思维,用自己独特的见解将素材与感受进行加工,将自身的理解、分析和感悟融入写作之中[2]。学生将阅读收获转化为创作技巧,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创作资源,以小组为单位写出了20多首以青春为主题的原创友谊小诗。这些作品不仅展示出班级学生对青春的独特见解,也体现出他们在模仿创作诗歌上的日益成熟。当然,灵活模仿与迁移写作思路离不开教师的过程性指导。我们关注学生写作的思路、语言的表达和篇章的结构,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突破写作瓶颈,提升写作水平。此外,师生还组织了一场“青春之歌”朗诵比赛,学生们在二次修改与表达中实现了“交流促发展”的活动目的。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们从“读诗歌”到“写诗歌”,从“写自己”到“听他人”,经历了深入阅读到独立创作再到倾听他人作品的“读→写→再读→再写”的完整学习循环,展现出了高中生在读写教学中思路的灵活迁移与内化。这种教学策略的核心在于将文本理解与个人创作紧密相连,在支持学生剖析文本的同时,能够将其中的知识、技巧与感悟内化为个人的创作灵感。通过这种方式的融通,他们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将所学转化为具有个人特色的创作,从而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经典文章思路的解构与重构

当高中生有意识地剖析经典文章的结构与逻辑时,意味着他们已经关注到文章思路连贯性和逻辑性的重要性,已经具备良好的思路构建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和能力,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迁移模仿、谋篇布局的能力,实现文心相照的理想状态呢?在读写教学中,我们需要将一些经典的文章进行解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是如何衔接和展开的,以此增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将这些经典文章的思路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中,通过重构文章结构,提升写作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以第八单元为例,这一单元选入了《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和《六国论》四篇各具特色的文章,这些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内含丰富的思辨性阅读和表达技巧,其独特的思路展开方式和论证方法都值得学生细细揣摩和学习。例如,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开头方式,列举十条建议、层层递进的方法论述,恳切言辞结束全文的表达,这种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行文思路,对于提高高中生写作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与学生一起梳理《谏太宗十思疏》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让学生认可并明确这篇文章是如何通过清晰的思路和严密的逻辑来阐述观点的。然后,教师罗列出一些相关的写作题目,请学生自行选择并要求他们运用类似的结构和论证方法进行写作练习。当然,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写作难度的定位要求是不同的。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写作任务清单,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思路迁移的技巧。

二、言意共生:语言吸收与运用的探寻之旅

言意共生强调语言在读写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策略运用中,我们关注学生吸收文本语言(即阅读过程中的语言学习)和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即写作过程中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即关注他们语言的吸收与运用情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为主要任务群,精心编排了六篇作品,它涵盖了人物通讯、新闻评论和古诗等多种文体,挖掘了劳动的多个层面,包括杰出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工匠精神的当代意义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乐观。这些作品不仅体现出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学习材料。我们以此单元为例,探讨读写融合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吸收与运用。

(一)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

在“劳动光荣”单元的教学中,我们首先注重学生对语言美感的体验。围绕“建立阅读与写作的语言联系”,设计“认识劳动与语言”学习任务单,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劳动场景下的语言魅力。

1.设计学习任务单。学生的感悟不能“闭门造车”“孤芳自赏”,丰富的交流平台是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迅速发展的重要促进手段[3]。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就是通过课堂现场的集体朗读、小组阅读讨论、多媒体展示段落场景等方式,更加深切地体会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光荣”的单元人文主题,进而为后续的语言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落实学习任务。在落实“劳动光荣”单元的学习任务时,我们确实面临着挑战。许多传统的串讲式教学方法,如将课文分解为若干问题来讨论,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对于《喜看稻菽千重浪》这样的课文,若仅围绕袁隆平的科学品质和选材特点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感到乏味。同样,对《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的关键语句进行逐一解读,虽有助于理解文本,但难以引发学生的深度参与和情感共鸣。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为核心,从文本的整体感知和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理解。从“学习项目”“行动指向”和“目标达成”这三点,明确课堂互动中的“教”与“学”。这一做法,能帮助教师更加明晰教学引导的方向,也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聚焦学习理解的重点与难点,建立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语言联系。

首先,我们要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掌握新闻传媒的文体特征以及新闻传播的特点,这些目标需要通过具体的课文来承载和实现。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便可以利用学习任务单,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例如,让学生以表格形式梳理三篇人物通讯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关注文中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从而深入理解人物精神,引导学生思考新闻的价值和立场,学习评论的方法和技巧。此外,还可以利用集体朗读、小组阅读讨论以及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支持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劳动场景下的语言魅力。例如,通过集体朗读感受文本中劳动者辛勤工作、付出汗水的词句所传递的力量和情感;通过小组阅读讨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思考和感悟;利用多媒体展示段落场景更好地体验文本所描绘的劳动场景。我们关注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鼓励他们在这样的任务导向式“通关”学习中主动探索、理解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1.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在读写融合的教学中,我们为学生设计了“语言鉴赏与运用”这一学习阶段。具体的学习任务、行动指向以及期望达成的目的见表1。

实践出真知,对于高中生而言,提升语言鉴赏能力离不开日常持之以恒的学习与实践。基于具体的文本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单,我们希望高中生进行语言的模仿、鉴赏与运用。通过炼字、仿句和改句,学习如何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句,领悟创新表达的技巧,在读写融合中增强创新意识。

2.具体的写作练习。(1)炼字。文章第三段中“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等具体形象,描述了工匠的世界。这些具体而富有画面感的描述,非常适合学生进行炼字练习。比如,①“枯灯”是否可以用“旧灯”“昏灯”或其他词汇来替代,以此表达不同的意境和感受?②这些简单的工具,工匠们却用得“心无旁骛”,这样的用词能体现出工匠怎样的精神?它的相近词有哪些?③文中“化为最锋利的武器”,“化为”展示了工匠技艺的神奇,我们可以用另一个动词来表达这种变化吗?在炼字练习中,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在实践中提升了对语言的鉴赏和运用能力。(2)仿句改句。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文章的读写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闻评论的报道观点立场及语言表达,仿写其中的经典句式、边破边立的论述、假设论证的逻辑表达。同时,指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的生活现状及精神面貌,并将其独特理解融入写作练习当中,彰显劳动的崇高与美丽,体现出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学生用文章第四段“倘若没有……怎能有……;没有……怎能有……;没有……怎能有……”进行仿写改写,通过写作,认识并内化“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的道理,继承发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三、墨韵深耕:写作方法与技巧的习得与运用之艺

(一)写作方法的习得

写作方法即写作过程中的基本步骤和策略,如审题立意、构思布局、选材剪裁、语言表达等。如何指导学生向优秀文章学习,识别并学习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更系统地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提高写作效率?实践中,我们提出“三眼策略”,引导学生锻炼自己的“千里眼、艺术眼、黄金眼”。我们引导学生运用“千里眼”从“宏观理解、深度挖掘、联系现实”三点出发,在阅读中练习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文本中的核心对象、关键事件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典型意义。培养“千里眼”的过程就是提升学生阅读洞察力和判断力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习得写作审题立意、构思布局能力的过程。我们提出“艺术眼”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提高写作选材、撰写角度的能力。当学生学会用“艺术眼”看见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选择、细节描写以及情感表达的方式,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情感美时,就意味着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与观察能力。学生拥有“艺术眼”,才有可能在自己的练笔中有意识地巧选写作视角、妙用细节描述,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当然,“黄金眼”的培养提出是要求学生习得“亮点识别、技巧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三眼策略”向优秀文章学习写作方法,能够科学且全面地习得写作方面的技能与技巧,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

(二)写作技巧的运用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视角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独一无二。读写融合教学中,我们欣赏与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我们也注重通过个别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写作技巧。例如,这个段落用白描还是抒情的方式写更合适?这篇作品的开头、结尾、过渡等篇章结构的安排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哪种会更好地诠释作者的意图等等。我们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视角分析,通过个别化、针对性的练习和实践,高中生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逐渐掌握并运用这些写作技巧,丰富写作内容和形式,提高写作质量。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学生的作品分析、反馈意见以及教学评价,这些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写作技巧的运用,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以读写融合教学的展示与评价环节为例,学生们分享与交流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教师设计了以上互动评价,见表2。

学生通过相互欣赏彼此的写作,更深入和全面地理解著作中的核心概念与精华,也进一步提升了写作能力[4]。共赏共析中,学生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更加精妙。

综上所述,探索读写融合教学策略的行动研究中,无论是“文心相照”的境界追求,还是“言意共生”的语言实践,抑或是“墨韵深耕”的写作技艺,我们都在全力支持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全面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通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双向互动,使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智慧,在写作中锻炼能力,从而实现读写水平的显著提升。我们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思转化为个性化的表达,通过实践与应用,实现读写能力的迁移与提升。我们坚信,读写融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对此,我们将继续深耕高中读写融合教学研究,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与提升贡献力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祝芳华.围绕表达能力提高,让读写一体化更有实效[J].语文教育,2020(19):79-80.

[3]童朝阳.高中语文“读写1+1”教学模式研究[J].语文建设,2012(08):04-07.

[4]王樱苗.读写结合: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以《乡土中国》为例[J].浦东教育,2024(04):14-18.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