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2024-11-03 00:00袁青
甘肃教育 2024年19期

【摘要】幼儿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幼儿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研究的根本目标是聚焦于探索增强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教育成效的策略,通过全面深入的理论解析与实践探索,归纳出一系列核心观点。文章在分析目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基础上,提出了创设有利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环境、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构建科学化的评估体系、促进家园合作等几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与挑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9—0058—04

在早期教育的广阔范畴中,塑造幼儿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整体发展与进步具有深远和根本性的影响[1]。首要之举在于明确幼儿行为习惯的界定范围。简而言之,这涉及幼儿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逐步内化的一系列稳固行为模式与应对手段,这些习惯涵盖了从基本生活自理技能,如个人卫生习惯(洗手、独立更衣)的培养,到社交准则、学习策略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正面的行为习惯不仅是幼儿融入社会的鲜明特征,也是为他们的持续健康成长及未来个人发展铺设坚实基础的不可或缺因素。

经过对幼儿习惯培育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正面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当前的生活质量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同时对幼儿的个性形成和今后职业道路的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幼儿时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同时,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强,这一点也是培养他们良好习惯的基础。

科学而高效的教育引导策略能帮助幼儿建立正面健康的行为模式,为今后的持续教育和个人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也促进了幼儿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使他们在面对社会环境的多样变化时能够快速作出恰当的反应,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一、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关的理论阐述

儿童心理发展学是一门探讨儿童心智成长及变迁的学科,为幼儿行为与习惯培养教育确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尤其是认知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以及社会化理论,这三个理论共同搭建起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理论架构[2]。

认知发展理论阐述了儿童的知识积累,解题能力和思维发展过程中随时间演变的规律。它着重指出的是不同年龄段幼儿特有的认知能力和特点将深刻地影响到幼儿对外界信息的认识和吸纳方式。基于此,认知发展理论在塑造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实践中提示教育内容和方式要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阶段相匹配。举例来说,相对于年长一些的幼儿学习抽象概念可以相对容易一些,年幼幼儿可能更多地依赖直观而具体的经验手段进行学习。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让幼儿随着年龄增长而循序渐进地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特点。

3~4岁及4~5岁的幼儿群体在成长进程中具有认知能力递进的背景,因而行为习惯教育应采取阶段性的授课方式,通过直观的图像演示和实体操作示范进行基本的卫生习惯教育。对于4~5岁的幼儿群体而言,为了加深幼儿对社交规范的认识与遵循,引入富有交互元素的游戏形式——角色扮演游戏,是十分合适的。

我们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精心策划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可促进他们对行为规范的理解和记忆。教育过程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首先从基本的行为规范入手,稳步引导幼儿过渡到比较复杂的社会规范[3]。同时,我们还可通过使用直观具体的学习工具和游戏化手段,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情感发展理论以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核心作用为着眼点[4]。该理论以幼儿的情绪萌芽、演变及其变化为中心,探讨如何塑造幼儿与社会交往能力的行为模式,这些情感经历是怎样发生的。情感发展理论在培养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提示我们要深入了解幼儿内在的情感世界,除了关注儿童外显的行为举止之外,还应深入理解他们内在的情感世界。构建一个充满爱与和谐的教育氛围,以及培养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对于催化儿童正面情感的发展和完善的行为习惯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幼儿的行为习得过程中,情绪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为了让幼儿学有所成,一定要营造一个充满关爱与安全感的教学氛围。作为教育者要经常性地给幼儿以正面认可与激励强化幼儿的自信心和正面态度,以帮助他们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与管理技能,从而有效地进行个人情绪的表达和认识自我。针对此目的进行一些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开展讲故事与绘画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帮助幼儿抒发个人情绪的同时,可以使他们逐步掌握一些情绪的自我调控与管理的实用技能。

社会理论着重于阐述个体在人际交往的进程中逐步构建和完善其社会行为模式[5]。该理论聚焦于儿童如何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以及这些内化的社会规则如何塑造他们的社会行为表现与人际互动关系。在培养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社会理论启示我们重视提升儿童的社交技能,诸如协作、分享及尊重他人等美德。通过参与社群活动和实际社交经验的积累,儿童得以学会如何在社会环境中恰当地行事,从而培育出优良的行为习惯。

在学龄前教育环境下,为加速幼儿社会化发展进程,可策划协同游戏、团队分享等多元化的社交互动项目。讲授包括文明用语、顺序等候等礼仪在内的幼儿基础社交规范与交际艺术,启发幼儿与其他伙伴建立跨越年龄界限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合作观念,愿意慷慨地分享。

儿童行为模式在幼儿和周围人的互动中逐渐成形[6]。鉴于此,涵盖协作、分享、尊重等多维度的幼儿社交技能培养的强化必不可少。可以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从而培养积极的行为习惯。

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当前幼儿行为习惯培育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议题,并在各级教育体制内部以不同层次的力度推展执行。然而,在实际教育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具体来说,关于教育内容,其体系的完整性和针对个体的适应性仍有待进一步增强。在教育手段方面,则迫切需要更深层次地探究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及创新性的教育途径。此外,构建一个更为科学化、全面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亦成为一个急需强化的发展方向。

分析重点难题及面临的挑战时,运用多方位的分析手段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儿童早期成长阶段中,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所以,针对不同幼儿特点的个性化教育策略是摆在眼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其次,家庭育儿环境的多样化也给其行为模式的塑造带来了复杂效应。在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求两者教育效果的协同效应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也给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有效地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更高要求。总之,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引导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教育实践要思考的更深层次问题。

三、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1.创设有利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环境。作为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成效[7]。因此,细致探究教育环境对幼儿行为学习影响的具体路径,并基于此精炼与优化教育环境的应用策略,显得尤为急迫。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在教育环境上营造一个充满温情与安全感的环境,使幼儿能在愉悦放松的状态下汲取知识并能茁壮成长。作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幼儿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以满腔的关爱和不厌其烦的指导,促使幼儿在正面情感倾向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特长和潜能,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的展示和锻炼。

此外,心理层面的因素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激发幼儿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并促使幼儿自发地进行模仿,形成良好行为规范。基于此,应建立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正面互动和相互影响机制,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营造积极正向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为达成最终目的,要不断地以现实情况为基础,就教育环境改善策略问题进行不断的摸索和改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着眼于实践指导工作,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可参考家庭情景下的定期家长交流会议的实例,研讨如何构建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得的教育环境,并通过教师团队的互动研讨平台,分享创设富有成效教育氛围方面的实战策略和创新举措,以持续优化教育场景的总体效能,并为幼儿行为习惯的塑造打下稳固的基础。

2.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在提升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效能策略里,采纳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与工具显得至关重要。其中,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愉悦学习的实践,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不可小觑的效果[8]。通过周密安排的游戏环节,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幼儿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优秀的行为习惯,诸如借助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在模仿的社会情境中掌握待人以礼、遵循规范等。这种方式为实际行为习惯教育提供了极佳的参考案例。

再者,运用叙事手法作为教育手段也颇为见效,尤其在幼儿阶段,他们在聆听故事情节推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的熏陶,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还促进了情感认知能力的成长,对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故事讲述成了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之一。在幼儿行为习得的过程中,榜样示范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构成了一个直观且形象化的教育方法。教育者身为幼儿直接模仿的对象,其言行举止无形中引领着幼儿,助力他们培养正确的行为模式。此外,将班级中表现优秀的儿童树立为典范,不仅在同龄人之间建立了积极的模范效应,还激发了其他儿童的正面竞争意识,驱使他们主动向榜样学习,不断追求自身行为习惯的优化与提升。

还可超越传统的单一灌输模式,采纳更为互动且富有活力的教学手法。例如,整合游戏化学习、情景模拟等教学法,以激发学龄前儿童的学习热情,提升教育成效。同时,融合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使教育资源和表现形式更为多元化。或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和途径,使幼儿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和学习,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去发展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

或者以游戏化教育及情景模拟等多元教学策略为基础,唤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幼儿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激发潜能。可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历出发,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为幼儿策划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幼儿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总之,提升幼儿行为习惯教育实效性的核心在于实施多样化的教育策略与方法。融合游戏引导、叙事教育及楷模示范等多元化教学方式,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其长远发展构筑稳固的基石。

3.构建科学化的评估体系。建立幼儿行为习惯的科学考核办法,全面公正地评价幼儿的行为举止。可采取密集观察记录幼儿日常行为模式的办法,对幼儿的行为特点及其演变规律进行深入剖析。另外,及时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共同关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对于有出色表现的幼儿给予正面的反馈和激励;对于有行为偏差的幼儿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与辅助。

4.促进家园合作。协同家庭与教育,强化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机制,携手促进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以组织家长会与家访等途径,保证与家长保持正面交流并共同规划教育方案和实施策略,同时激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幼儿树立正面行为模式,从而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家园共育环境。通过上述方式,使家长与幼儿之间的相互沟通与教育相结合,为幼儿今后的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

综上所述,今后这一研究领域的调研重点将着眼于提高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精细化策略,开发科技融合应用以及跨文化的综合分析等多个方面,力求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更为实用的实践指引。

参考文献

[1]陈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1(03):114-115.

[2]李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及其实践[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2(09):33-36.

[3]张华.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20):102-104.

[4]刘阳.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培训,2022(05):59-60.

[5]赵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与实施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1):88-91.

[6]孙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与定位[J].教育与职业,2021(14):94-96.

[7]高翔.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高校教育,2022(03):68-70.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