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叙事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引导学生以主体性思维进行认知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力。文章提出了适合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叙事教学法的策略,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展示了这些策略的具体应用,即在叙事教学中选取合适的历史故事、确定有效的教学步骤、构建生动的教学场景等。
【关键词】初中历史;叙事教学法;教学策略;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9—0049—05
历史教学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价值观等多重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下,在历史课堂中,叙事教学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历史教学领域内备受关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之一。叙事教学法,因其创新性和互动性日益受到初中历史教师的重视。本研究深入探讨了这一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其理论基础、实施原则以及现状的全面分析,旨在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实践指导。利用精选的历史故事,通过课堂讲述能够促使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进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技巧。在讲述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吸收历史知识,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记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叙事教学法虽在理论和课堂效果上显示出优势,却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教师如何挑选适合的历史故事,以及如何构建与教材内容相呼应的教学场景等问题,都是初中历史教师当前需解决的问题。
一、叙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叙事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叙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叙事”,即通过故事来传达历史知识和价值观。叙事教学法是一种教育策略,通过将故事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增强其理解能力。这种方法特别强调情感层面的共鸣,教师通过选取与学生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情感兴趣和认同感。叙事教学法不仅运用于历史教学中,它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其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尤为显著,因为历史学科本质上是由众多历史故事构成的。
该教学法注重故事的体验性和情境性,使学生能够在故事中找到自我,从而深入理解历史事件、人物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和影响。
2.叙事教学法的实施原则。叙事教学法在初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涉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构建,更是教学过程品质与课堂成效的决定因素。教学方法的实施依赖于一系列科学、全面合理的实施原则。
教师在设计叙事教学活动时,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真实性,课前必须深入挖掘相关课程资源,确保课堂中引导学生讲述的故事既丰富多彩又真实可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所选取的历史故事必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能够准确反映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历史人物的形象。
叙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教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根据相关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相关内容的可操作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中通过叙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达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所以对于在课堂中的每个叙事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展开实施。
教师促进学生在叙事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在备课中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发表相关内容的见解、积极参与讨论,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叙事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策略。教学活动中不能仅仅限于讲故事,可以鼓励学生角色扮演、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分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习场景下学生的需求。
叙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文化素养的渗透。叙事教学法不仅是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的手段,也是培育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1]。
通过遵循上述原则,叙事教学法才能更好地融入初中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叙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叙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现状。在近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已经开始尝试将叙事教学法融入日常课堂教育教学中。然而,教师在历史课堂的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系列的挑战,部分教师对叙事教学法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深入,难以把握如何恰当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叙事设计和教学。
由于历史课程内容繁多且复杂,教师在选取适宜的叙事素材时面临一定困难,难以保证每个故事都能精准地传达课程目标。部分历史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方法培训和支持,使得他们在实施历史课堂叙事教学时遇到了方法和技巧上的挑战。教学活动中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许多课堂成功案例也表明,叙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比如,教师在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内容中,教师不仅介绍了教材中的历史事件,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统一的意义和影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叙述“抗日战争”的英雄事迹,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故事中同时加深了对这一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理解[2]。
2.叙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问题分析。叙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策略,其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知识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部分将从教师素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教师素质是影响叙事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叙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叙事技巧和丰富的历史知识,然而现实中许多初中历史教师对此类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够,无法有效地设计和执行叙事教学活动。缺乏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难以准确把握教学节奏和内容的深浅,导致叙事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制约叙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重要因素。优质的历史教材和辅助教学工具对于开展叙事教学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部分地区学校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缺少与叙事教学相适应的教材和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得教师在实施叙事教学时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也不利于叙事教学法的推广。当前的评价体系多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考试成绩,而对于学生通过叙事教学法所展现出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表达等软性技能的评价却相对忽视。这种偏向于硬性指标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限制了叙事教学法的发挥空间[3]。
三、叙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1.叙事教学中选取合适的历史故事。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叙事教学法选取适合的初中历史课本中的故事来实现教学目标,所选的历史故事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叙事教学活动中的历史故事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若能将历史事件与本土文化或节日紧密相连,便能唤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这种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因其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熟悉和亲切感。在挑选历史故事时,教师应严格依据教材内容,既要触动学生的情感,也要有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和要点。故事内容应深入浅出,在展现历史事件深刻意义的同时,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巧妙选择那些能突出历史时期特征、人物性格或社会发展历程的故事,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更有助于他们构建坚实的历史知识体系。比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围绕“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主题进行叙事性教学,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民族认同与爱国情感的教育策略。
此主题不仅关系到国家关键历史阶段的演进,而且能对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民族意识产生深远影响。叙事教学法能让学生更加生动、具体地把握历史事件的脉络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为此,教师需细心挑选与“抗日战争胜利”相关的经典故事或杰出人物,如杨靖宇将军的壮烈事迹、红军长征的艰苦奋斗等,作为教学素材。
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应规划清晰的教学步骤,包括但不限于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叙述故事、小组讨论交流,以及最后的分享与总结,确保整个教学过程逻辑清晰、内容连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的历史照片、战役地图、文献资料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激烈的年代。
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历史专家来讲述亲历者的故事,增强教学的真实感和感染力。通过这样的叙事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抗日战争的具体历史事件,还能深刻感受到那段历史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影响。比如,教师讲述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时,学生可以体会到抗日英雄的牺牲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介绍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时,学生能够理解革命先辈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4]。
2.确定有效的教学步骤。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叙事教学法时,教师需细致规划并执行一系列高效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深入掌握历史知识。为此,课前准备至关重要,教师应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和反思能力,确保教学效果的优化。
首先,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且具有启发性的历史故事,以配合教学目标。比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黄河开发”主题的叙事教学法成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实用价值的典范。
这一教学案例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与影响,而且能激发他们对国家事务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该案例以黄河的治理为教学核心,通过叙述黄河治理的历史发展、技术革新及民众参与的故事,使学生全面认识黄河治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教师向学生介DZjIN0st9Lckbf6l8wdemQ==绍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由此引发的灾害问题,阐释治理黄河的紧迫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回顾历史经验与教训,向学生展示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展现的智慧与勇气。
在此基础上,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审视黄河治理的优劣,并深入探讨这一行为对当地居民生活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深远意义。为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设计了诸如调查研究黄河治理历史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历史任务和研究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黄河治理历史事件的认识,还显著提高了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综上所述,以“黄河开发”为主题的叙事教学,通过融合历史与现代技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有效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以及综合素质,充分展现了叙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巨大潜力和价值。选取“黄河治理工程”的成功案例,这类故事不仅展示了人类的智慧与勇气,还体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能够激励学生继承与发扬。
其次,教师需围绕教学目标制订详尽的教学方案,明确课堂内容的层次结构和活动次序,合理安排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活动,确保每个环节的活动目标与整体教学任务相吻合。
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构建互动性强的新型教学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等形式积极参与,体验历史。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促使他们从多个角度探讨历史事件的影响与意义,并分享个人的学习体验。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将历史知识内化,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
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其中包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课堂参与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量。评估完成后,教师应及时提供反馈,明确学生的优点与需要改进之处,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助力学生未来在学业上取得更显著的进步[5]。
3.构建生动的教学场景。在叙事教学策略中,创设充满活力的教学场景对于达成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一个有效的教学场景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真实性、代入感和互动性。
首先是真实性,即教学场景应尽可能地模拟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例如,在探讨“黄河治理”课题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资源,呈现黄河泛滥的景象,配合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仿佛回到那一刻,深刻领会治理黄河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其次是代入感,这意味着教学场景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容易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如在“抗日战争胜利”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饰演不同的历史角色,通过模拟历史事件的演进,体验角色的情感波动,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最后是互动性,它强调教学场景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讨论、思考与交流等途径,主动探索和学习知识。在“改革开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让学生针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进行辩证,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政策内涵及其成效。为了打造这类教学场景,教师须善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手段,营造逼近真实的历史场景,提供给学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同时,应注意教学场景的多样性与开放性,激励学生从多角度和深层次探究与理解历史,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由此可见,构建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是叙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它不仅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成效,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叙事教学法,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研究显示,此方法不仅能极大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还能促使其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同时,借助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对个人及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增强其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教学策略不仅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更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同理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海霞.初中历史叙事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4(01):09-11.
[2]陈仁贵.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真情,2022(01):132-133.
[3]柳俊斌.初中历史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分析[J].教师,2023(22):69-71.
[4]魏景绪.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J].求知导刊,2023(13):38-40.
[5]张荣.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方法探析[J].天津教育,2023(25):89-90.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