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社会,人格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已成为教育共识。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品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及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当前在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即制订指向健全人格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丰富指向健全人格素养培育的教学内容;设计指向健全人格素养培育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9—0031—03
当今社会,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已成为教育的核心使命之一。健全人格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幸福与成长,更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法治观念、塑造健全人格的重任[1]。它以丰富的知识内容、深刻的价值引导和生动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自我、理解社会、感悟人生的窗户。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人格发展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道德认知与行为的脱节、价值观的模糊、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我们深入探索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策略。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大使命。健全人格的培养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系统地学习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能够逐步明辨是非善恶,显著提高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进而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例如,学习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时,学生不仅能从理论上理解其重要性,还能在实际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不欺骗他人,从而树立诚信的人格品质。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法治观念要求学生具备强烈的法律意识和严谨的法治思维。健全人格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对法律权威怀有深深的敬意,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动的案例分析和逼真的模拟法庭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培养起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比如,在模拟法庭活动中,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法律程序,从而深刻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进而增强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通常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出色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可以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增强心理韧性。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涵盖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等多个方面。健全人格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现状
1.教学内容不够丰富。一是教材案例单一局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虽涵盖诸多重要知识点,但在健全人格培养方面所提供的案例往往较为单一。这些案例可能多集中于常见的生活场景,对于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境中的人格塑造指导有限。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欠佳。一些教学内容过于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的关注度不够,学生难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场景相联系,导致知识的内化和人格的塑造受到阻碍。三是内容更新滞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新的问题不断涌现。然而,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社会变化的步伐,无法及时反映现实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使得学生在面对一些新的道德挑战和法律困惑时,难以从现有的教学内容中找到有效的指导和解决方案,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一是传统讲授仍占据主导。教师在课堂上仍以讲解教材内容、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则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在被动听讲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情绪,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较为有限。二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较为薄弱。一方面,由于时间、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得较少。另一方面,即使开展了实践活动,形式也较为单一且缺乏深度。
3.教学活动实践性不足。一是课堂与生活脱节。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教师在讲解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时,可能只是单纯地阐述概念和条文,而没有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二是课外实践活动缺乏。虽然部分学校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实践活动的开展频率较低,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体验的需求;另一方面,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三是实践指导不到位。在课堂上,教师可能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导致学生对实践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可能没有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建议,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方向和方法。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路径
1.制订指向健全人格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首先,明确健全人格的内涵与要素。健全人格也称为健康人格,是指个体需要得到满足、内在感到协调、社会适应良好,并在意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获得较好发展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这些要素,并将其融入教学目标的制订中。其次,确保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如,可以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活动参与度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组织案例分析、辩论等活动来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评价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制订指向健全人格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可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健全人格水平[3]。
2.丰富指向健全人格素养培育的教学内容。首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资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涵盖了丰富的道德规范、法治观念以及人生哲理等内容,这些都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找出其中与健全人格培养相关的知识点,并深入分析和拓展。其次,引入时事热点和生活案例。时事热点和生活案例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好时事资源,使时事资源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有助于凸显教材的时代性特征,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发展,从而真正使活动型课程落到实处,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
3.设计指向健全人格素养培育的教学活动。首先,开展情境模拟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让学生模拟体验他人的情感和困境,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理解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和互助活动,加强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情绪管理能力。其次,举办主题辩论活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一些观念的传达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而并非学生自身的理解。而通过举办主题辩论活动,能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对某一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对自身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而且,主题辩论活动能为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一定的平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论点的思辨,可以尽b4fd6e1425f48182a86c24523f62d122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让学生之间的观点碰撞,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最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合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社区中认识与实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拓展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品德和素养,并以正确的态度和行动来应对挑战,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安志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路径[J].试题与研究,2020(11):05.
[3]马有清.探索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新课程,2022(11):23.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