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和未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教育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思政课程的转型与创新势在必行。本文结合调研分析,探讨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路径,以期促进思政课程的数字化建设。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高校思政课程;课程建设;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4)09-0093-04
高校思政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承载着塑造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的重要使命,数字化转型也为思政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工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课程内容的丰富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本文旨在通过对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与未来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思政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校思政课程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事业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1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十四五”的重要阶段,应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基调,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以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新时代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新定位和新方向,为助力高校工作者更好地了解群众所需,坚定党的领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主动改革,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并且应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专业诉求,顺应社会发展[2]。其中数字化转型的意义突出,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适应新课程要求
数字化技术为思政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资源,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为思政课程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课程的互动性和参与度,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协作。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分享教学设计和经验,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提升。教学过程可以借助数字化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通过学习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和挖掘,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总之,高校思政课程数字化建设提升了课程内容的丰富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2 适应个体发展需求
大学生也是时代的见证者,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际,大学生的发展空间显著拓宽,视野也更加广泛。高校思政课程的数字化变革,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打动学生,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实现两个维护,使其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ViZrwNULh/4zL+NLqlpajQ==1.3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数字化技术能够为思政课程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视频、数字化图书馆和在线课程等,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时间、地点获取知识,提升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满足数字时代的新要求。其次,数字化平台还能够促进师生互动和合作,便于开展在线讨论、团队项目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3]。数字化转型还能够为思政课程的评估和质量监控提供更为科学的手段,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评估系统,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为课程改进和优化提供有力支持。总之,数字化转型的新思路、新举措,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值得发展与优化。
2 数字化转型背景对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2.1 树立正确理想信念
互联网快速发展,各类信息层出不穷,针对这一情况,高校思政课程的数字化建设必须秉持掌舵方向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数字化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指导学生,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
2.2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新时代下,信息发展迅猛,高校应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国际环境,积极认识和看待不同意识形态的特点,对新时期、新政策、新举措广泛了解,践行“四个自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必须强化学生的政治立场,抵制不良思想的出现和渗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4]。
2.3 加强技术研发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思政工作需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应该引进新技术,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例如VR技术等,能够通过对虚拟情景的打造,让学生们感受历史,感受党的发展,使其致力于祖国的伟大复兴[5]。
2.4 重视感情需要和因材施教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与人的交流减少,网络沟通增加,要求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在课堂中认识每一个学生,深入学生之间,为学生们讲解难题,解答疑惑,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应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教育,充分挖掘课堂的潜力,将教学生活化,将品德培养放在首位,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6]。
3 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数字化建设工作的现状调研分析
3.1 研究对象
调查作者所在高校学生,其中学生共计500名,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有效回收问卷487份。访谈对象为8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不同职称的教师,以及担任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等职务的教师。
3.2 调研内容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高校思政课程数字化建设的了解程度、数字化平台使用情况、对数字化建设的需求和期望等方面的问题。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你认为目前高校在思政教学中数字化应用情况如何?选项分别为很高,较高,一般,较低。(2)思政教学课堂中运用的主要数字化设备有哪些?选项分别为使用PPT等基本数字化设备,教师分享网课资源,有先进的VR等教学设备,属于多选题目。(3)你对目前的思政课程内容感兴趣么?选项分别为感兴趣,一般,不感兴趣。(4)你认为数字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影响作用如何?选项分别为非常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和没有作用。(5)你认为目前的思政教学资源建设如何?选项分别为仅停留在教材内容上,学校有专业的思政数字平台,学校有思政活动课程等。
对于教师的访谈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对目前思政课程教研活动的认知,教师对数字化工具和平台的使用了解程度,教师对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教学提炼情况,以及教师对新时代思政课程数字化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3.3 调研结果分析
在调查问卷方面,487份有效问卷里面,关于思政教学数字化应用方面,仅36名学生认为应用程度很高,占比7.40%,有142名学生认为较高,占比29.16%,另外有277名学生认为数字化教学应用情况一般,占比56.88%,最后有32名学生认为数字化应用情况较低,占比6.57%,详见表1。
分析在思政教学课堂中应用的主要数字化设备,提出应用VR等教学设备的仅有13人,占比2.67%,有480份问卷中指出应用PPT教学,占比95.56%,有189份问卷中指出有网课资源分享,占比38.81%。在对思政课程感兴趣方面,320名学生表示一般或不感兴趣,占比65.71%。在对目前思政教学资源建设情况的调研中,有48名学生认为仅停留在教材内容上,占比9.80%,另外有317名学生认为学校有思政课程平台,能够获取思政教学资源,占比65.10%,有25.10%的学生认为学校有思政活动课程等,见表2。
在访谈研究中发现,教师普遍认为思政课程教学亟待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已有的教研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一些教师可能已经熟练运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进行教学,例如在线课堂、教学管理系统等,而一些教师可能对这些工具和平台尚不够了解或缺乏使用经验。教师对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教学提炼情况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教学设计、稿件分析等方式来评估,部分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提炼和组织,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普遍反映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创新欠佳,亟待改善提升。
4 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数字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1 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欠佳
部分思政课程教师在数字化教学理念和技能方面缺乏足够的培训和指导,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技术工具。一些教师在思政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拓展方面缺乏足够的研究和探索,导致教学内容相对陈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此外,思政课程教师队伍也存在着结构性不足,即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缺乏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深刻理解。另外,师生交流不足,交流平台建设欠缺等也有一定影响。
4.2 教学资源开发欠缺
首先,教学资源内容不够丰富多样,缺乏与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新颖内容,导致学生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兴趣不高。教学资源缺乏个性化定制,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特点,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课程中也缺乏活动教学的组织。部分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信任度。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和反馈系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和反馈意见,难以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4.3 思政教学模式创新不足
由于高校部分教师未能意识到数字化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潜在价值,因此缺乏全面的战略规划和长期发展目标,常常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其次,教师在数字化教学方面的培训和支持不足,导致教师在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思政教学时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再者,现有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和资源缺乏针对性和深度,无法满足思政教学的特殊需求,缺乏个性化、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无法及时了解数字化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对教学模式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
4.4 数字思政平台建设不足
根据调研分析可知,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建成基础的数字思政平台,但是平台功能设计不够贴合学生需求和学校特点,使用率不高。内容建设方面存在单一化和标准化倾向,缺乏新颖性和深度,无法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和互动。管理和运营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导致平台使用情况无法及时反馈和改进,影响了数字思政工作的持续发展和效果评估。
5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未来发展路径分析
5.1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是革新教学理念,强化教师思想建设,真正构建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以信息化构架为支撑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数字化培训,广泛开展数字化的宣传工作,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组建作风正、纪律严的教师队伍,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进行监测和分析,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应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学术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共同探讨思政课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高校应该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岗位培训和专业发展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激发其教学热情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程的质量和影响力。
5.2 凸显教材资源的指导价值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应立足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的核心元素,凸显教材资源的指导价值。以往,教材的媒介多是纸质课本,但是数字化时代下,教材更多的表现形式是网络资源。教材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思政学科的教材选择应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应能讲述中国故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积极发扬传统文化,强化历史教育等。高校的教材必须扎根于人民基础,凸显党和国家的意志,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数字化教材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全面,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成为教学的课程资源,多元化的教材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字化教材资源的交互性和个性化特点,精选课程教学内容,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学生与教材内容的互动和讨论。学生也能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定制学习,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教师应定期组织思政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们走出校园,感受社会。
5.3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数字化校园
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高校应当立足于思政课程的教书育人目标与性质,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形成实践教育、课堂教学、数字化网络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在线教育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为思政课程注入新的教学元素,使学生在数字环境中更加活跃地参与学习[7]。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可以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个性化地为学生提供思政学习方面的指导和资源推荐,将微课、翻转课堂等融入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网络教育平台,也能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搭建起一个开放、共享的学习社区。此外,可以引入跨学科的思政课程设计,将社会、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综合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与内容创新,高校思政课程应能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5.4 打造集约共享的数字思政平台
高校需要综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打造集约共享的数字思政平台,以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发展。首先,平台应该整合学校的各类思政资源,包括课程教材、优秀教师讲稿、学术论文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库[8],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不可移动的物质教学资源转变成可以传播和共享的数字化产品,并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个性化推送相关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进行精准匹配,提升学习体验和效果。在共享平台中建立互动交流的社区功能,让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讨论,分享心得,提出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互助机制,通过新技术打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此基础上,平台也应具备良好的安全保障机制,保护学生的隐私和个人信息,确保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运行。
在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整合过程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政教学资源,积极引进数字思政,建立校园红色资源数字化平台。也可以充分利用党史馆等资源,打造数字化党史馆,吸引更多的学生,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6 结语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创新教学手段和内容,更好地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数字化技术,高校可以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拓展思政教育的传播途径,提高教学效率和覆盖范围;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和交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未来,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应当继续深化数字化转型,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机制。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数字化技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意识;以课程内容为基础,注重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建颖,张红.数字化转型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边界与未来进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74(03):144-152.
〔2〕李荃.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探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53(03):37-39.
〔3〕刘澈,徐晓风.“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06):69-73.
〔4〕朱芳芳,朱珠.赋能高校思政: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新方向探讨[J].档案与建设,2023,40(11):63-65.
〔5〕卢珊,徐尧丹.红色档案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路探析[J].档案与建设,2023,40(11):66-68.
〔6〕叶静.高校课程思政特色数字化教材出版实策研究[J].中国出版,2023,46(21):56-60.
〔7〕黎博,戴成波,谭超.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 41(14):75-77.
〔8〕杜连东.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效性研究——评《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J].中国科技论文,2023,18(06):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