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的“热工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4-11-03 00:00:00程迎松陈清华王岩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9期

摘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思政课程,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意义重大。不仅要持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而且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以及针对性特征。本文以“热工基础”课程为例,对新工科背景下大学专业课程如何实现知、情、意、行统一,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进行改革创新和有效融合,切实提升思政教学效果实效性,提出了具体实现路径与方法,可为新时代大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工科背景;热工基础;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4)09-0089-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陆续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建设[1]。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例如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构建[2],“理念+方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思政建设发展理论[3],基于知识和价值融合理念的“大思政”格局构建[4]等。

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果指出,专业课的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和成长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督促每位专业课教师认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这是一项必要且迫切的任务。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学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座谈会发表讲话,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思政课程,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意义重大,要求持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加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以及针对性。此次总书记的讲话为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指明了方向,而对于大学专业课程来说,如何做到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如何将“课程思政”创新性地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并充分展现在教学成果中,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以“热工基础”课程为例,探索实现路径与方法,为新时代背景下,具有高度有机融合特征的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一体化教学实施路径提供参考。

1 教师政治素养提升与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要素相结合,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专业课课程思政很容易进入误区,教师往往将简单的政治宣传生硬地加入课堂教学中,出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割裂现象[4],无法做到思想政治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同向同行,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协同效应没能充分体现。

(1)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专业课教师自身政治素养不足。与思政专业教师不同,专业课教师缺乏系统的政治教育背景,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重科研轻教学,重科学知识传授,轻德育培养的思想较为严重。凡事只有自己相信才能自信地向学生表达,坚定的政治信仰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政治保证。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提升,育人意识的强化十分重要。当今社会信息化水平飞速发展,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网络教育平台,立足自我政治意识和思想素养,深入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

(2)善于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要素也十分重要。应立足科学规律和社会规律,结合国家大政方针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挖掘思政育人切入点。例如“热工基础”课程中的热力学和传热学基本概念与定律以及计算模型,均来源于生活和工程实践,与国家节能减排、绿色可持续发展大政方针契合度较高,很容易实现思政融合,达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真正培养具有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时代大学生,使其拥有合理利用资源和节能减排的危机意识,具备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 找准教育目标和从思政视角看问题相结合,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当前,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恰恰是思政课程的核心任务之一[5,6]。要想做好这些,需要明确两个问题。

(1)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座谈时,曾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7]。思政课程的任务在立德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也是树人的根本,为思政课程的价值性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清醒的政治头脑,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能够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成为拥护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

(2)专业课教学如何从思政视角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在实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紧紧围绕“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这个主题非常重要。科学精神包括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其中“求实和创新”是最主要的方面。首先,求实意味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客观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摆脱主观臆断和虚假的观念。这要求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注重事实依据,真实反映问题的本质和实质。其次,创新体现了对传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积极开拓和创造新的思想和实践的能力。创新精神不仅是在科技领域中的技术创新,也包括在各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思维方式、方法和创造力的发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的态度来面对问题和挑战。“热工基础”课程教学中类似的实例比比皆是,例如“求实”精神方面,针对争论了几个世纪的“第一类永动机”是否能够研制成功的问题,焦耳于1840年至1848年做了大量实验,用锲而不舍的求实精神,系统研究了热与多种能量的相互转化时的严格的数量关系,有力反驳了永动机理论。“创新”精神方面,由于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人类在18世纪被如何获得超音速气流困惑了很多年,之前人们一直致力于通过收缩管道结合加大气流压力实现高速气流,结果发现无论如何努力都只能接近音速,而无法突破超音速瓶颈。直到1883年,瑞典工程师拉法尔基于组合创新原理设计了一种缩放喷管,成功突破了传统渐缩型管道的音速瓶颈,首次实现超音速并被后人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军事领域。显然,相比于空洞的说教,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价值观和知识性实现完美统一,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8]。

3 明确主体要素和把握教学立足点相结合,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从课程思政教学视角看“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就是“传输主流意识形态和敢于批判各种错误思潮观点相统一”。其中“建设性”是思政课程的根本任务,“批判性”则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和加强“建设性”,两者相辅相成,为思政课程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强大动力[9]。在此前提下,首先要理清建设性和批判性主体要素,然后把握好立足点,最后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课思政教学的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10]。

(1)专业课思政教学的建设性和批判性主体要素包含学科体系、内容要素、师资队伍、教材体系、平台手段、思路教法等[11],其中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尤为关键,也是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共同主体。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和自学等固然可以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但是要实现思政教学能力的根本提升,需要建立切实可行和可持续的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提升机制。从教学实施、风险防控和社会实践渠道多元化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通过微课、慕课和金课建设,循序渐进,培养一批政治强、本领高、人格正和敢创新的专业课教师,形成一批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的教材,将思政元素以更生动丰富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作为思政教学的直接受众,大学生也是批判性的重要主体要素,同时也是影响思政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思政教学的重要目标。例如,“热工基础”课程中绝大部分理论和观点都是西方科学家提出的,我们教导大学生认可西方国家对热工基础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要避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用批判思维看待中西差异,认识到我们国家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科技发展特点,树立民族自豪感。如远古时代的钻木取火;我国早在12至13世纪就有利用热能驱动旋转的走马灯的记录;利用火药喷射来增加箭的飞行速度,这与现代燃气轮机和火箭等喷射推进原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2)把握专业课思政教学立足点。网络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大学生高度置身于浩瀚的信息海洋的同时,信息获取渠道多种多样,各种不良舆论信息对大学生侵害的可行性和危险性也相应大大增加。学会辨明是非,拒绝不良言论和信息是一名合格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所以专业课思政教学的立足点应为“讲出明辨是非的真理”[12],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首先,作为传播真理的直接实施者,思政课程教师要确保自身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持不懈地支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年轻学生的思想,不断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这一理论,同时引导他们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其次,思政课程教师要洞悉错误思潮形成的根源与背景,教会大学生辨识各种错误理论和观点,形成潜移默化地明辨是非能力。再次,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要始终如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视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高校思政课程教师要以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担当,引导更多青年学生学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会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的不朽魅力,为其成长成才打下科学的思想基础。

4 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所有专业课的基本要求,但是只有做到用最生活化的语言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枯燥的理论,并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感悟,才是真正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这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和巧妙实施。

(1)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世XV5JtK+ny1FxGJ0fsH6Qjg==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导向,坚守理论性。专业课的理论性源于理论知识,又要高于理论知识。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可视为烹饪菜肴,只有做到“色、香、味、形”俱佳,才能让群众乐意“品尝”和接受[13]。这对专业课思政教学同样适用,如果专业理论知识是最基本的食材,思政元素好比食盐,有这两样做出的菜完全能够食用了,但是肯定不够美味。要想做得更好吃,让学生愿意吃乐意吃,就需要加一些调料,这个调料就是社会时政热点等。通过介绍国家当前的大政方针,让学生认识到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根本使命,树立其“心向党、跟党走”的基本信念;然后找准与专业课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热点动态,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与国家发展的密切相关,激起其学习兴趣。

(2)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立足社会大课堂为准则,重视实践性。“热工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传热学和工程热力学两大模块,涉及大量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几十个学时内熟练掌握难度很大。如果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和强行灌输,效果自然无法保证。针对此,应立足理论与工程实际的密切结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理论认知开始,再进行信息洞察,然后将知识融合,最后达到学以致用,并贯穿整个教学环节[14]。以学习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例,通过分析自然界常见热现象,归纳出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从而建立起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并理解它的两个经典表述。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认识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人类必须尊重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融“小我”于“大我”,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知行合一”是指导思政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知”始于“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依于“知”,知识是行为的向导。科学的认识对于实践具有积极的引导功能,“知”归于“行”,实践出真知,而又回归实践,最终形成“实践—认识—实践”的良性自循环过程[15]。在知行合一的理念中,融合“小我”于“大我”意味着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学生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还应该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小我”与“大我”的统一,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此外,“知行合一”也意味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应该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和应用所学知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实践活动、实习实训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推动高校思政教学发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以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架构为主体,注重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传授目标,凸显行为指导内涵。通过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党的核心理论、中国历史和国情形势等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爱国情怀,使其成为具有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感的奋斗者。在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审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挑战时,学生能够保持理性和稳定的心态,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增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坚定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认同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积极性和热情。最终使他们成长为具有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志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人才。

5 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建设是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多措并举,在提升教师政治素养、深挖专业课程思政要素的同时,要改革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坚持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引领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强国等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有效推动思政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3(01):43-46.

〔3〕赵洱岽,于彤彤,刘力纬,等,育心明德道术相济-建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程思政之路[J]. 中国大学教学,2018,55(9):52-55.

〔4〕胡术恒.论课程思政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基于罗素教育目的观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2):117-122.

〔5〕刘馨.工科专业基础课程中思政教育探索——以《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为例[J].广东化工,2020,47(13):232+231.

〔6〕王新生,张欣然.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收获真知——如何理解思政课改革创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J].中国大学教学,2019,56(Z1):20-25.

〔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8〕董朝霞.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35(06):63-67.

〔9〕余丰玉.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J].中国高等教育,2019,55(12):1.

〔10〕王韶兴,檀培培.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内在意蕴及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26(06):99-102.

〔11〕王治东.提高对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认识[N].党建网微平台,2019-10-23.

〔12〕武传鹏,韩海梅.有目标有路径有思路地办好高校思政课[N].人民网,2019-05-18.

〔13〕周家和.浅论思想政治工作的“色香味形”[J].理论与当代,2005,22(01):42-43.

〔14〕余海超.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J].当代广西,2020,17(19):21.

〔15〕冯刚,张欣.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5):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