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o-pirtas翻转课堂模式在高等教育教学设计和应用较多,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尝试o-pirtas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案例较为鲜见。基于此,本文尝试将o-pirtas翻转课堂模式迁移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和高中生学情特点,构建o-pirtas翻转课堂模式变式——o-pirtase翻转课堂模式,增加了“e”课后练习拓展环节。并以人教版必修一《水循环》为例,基于o-pirtase模式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o-pirtase翻转课堂;高中地理;水循环;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4)09-0079-0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发布,明确提出了四大地理核心素养,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具备完善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主要关注点之一[1]。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地理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寻求适合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2]。随着新型教学模式的涌现(如翻转课堂),中学地理亟待探索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模式和路径,而翻转课堂等便是最好的实践应用载体。
方正章认为我国中学教育对翻转课堂的实施与应用已经有一定成熟的教学成果与经验,并且这种经验大都是理科教学领域的[3]。因此,地理学科作为文科中的“理科”,对其进行翻转课堂具有优势。杨春梅研究表明,翻转课堂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以及翻转课堂教学受到环境、过程和结果等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4]。2019年,郭建鹏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分类(传统版、操作版、翻转版、综合版),并分析整合提出更为新颖的通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o-pirtas模式),除了具有翻转课堂的优点,也使其更加具有普适性、灵活性、操作性以及理论性等特点[5]。
对近几年o-pirtas模式研究内容进行文献检索发现,当前o-pirtas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实践应用于高等教育,极少实践于中等教育。而o-pirtas翻转课堂模式虽能为教学设计提供通用性的指导框架,但要将其落实于中学地理实际教学中则需要根据中学地理课程特征、学生学情及课程标准等实际情况,将模式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改进,才能更好地与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实施相契合。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的o-pirtas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中生学情及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构建o-pirtas模式的变式——o-pirtase翻转课堂模式,并以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水循环”一节为例进行了o-pirtase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个可行的途径,从而更好地达到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1 基于o-pirtas翻转课堂模式构建变式o-pirtase教学模式
1.1 o-pirtas翻转课堂模式
o-pirtas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翻转课堂准备阶段。第二部分为实施阶段,o-pirtas每个字母分别代表其实施环节,每个环节具有不同的目的,如图1。
针对七个环节的理解,首先,低层次的教学目标通常针对个体学习,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高层次的目标则更关注团队和活动探究,不同学科或教学目标都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来优化教学设计。其次,o-pirtas模式中的每个字母都代表一个独特的教学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全面覆盖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课前课中课后。最后,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该模式的各个环节,定制最适合的o-pirtas翻转课堂模式变式进行学科教学。
1.2 高中生学情分析
任何教学模式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学生内化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因此在构建教学模式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情。高一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浓厚的兴趣,且思维活跃,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较为被动,习惯接受式的学习,因此通过实验视频、案例探究以及课后的练习拓展,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设计与实践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又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运用知识内化的机制指导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整合,促进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有效转化[6]。翻转课堂课前通过视频让学生将基础知识内化,课后再进行练习拓展将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整合,以促进高阶目标的达成。
1.3 o-pirtas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变式o-pirtase教学模式
本文在分析o-pirtas翻转课堂模式的内涵以及各个环节的功能的基础上,结合高中生学情,充分考虑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构建出一种o-pirtas变式——o-pirtase(目标objective—准备preparation—视频instructional video—回顾review—测试test—活动activity—总结summary—拓展expansion)的教学模式,见图2。这种模式属于课后阶段的变式。与通用翻转课堂模式相比,在结构上生成同心圆,将目标放在最中心,体现目标的重要性;中间一圈是实施环节,首尾相连形成闭环;最外圈体现出教学实施的三个阶段;在内容上o-pirtase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后拓展(e)环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o-pirtase模式相融合,采用“课前线上自学+课上合作探究并展示+课上反思总结+课后练习拓展”的模式进行设计。
在这八大环节中,o(目标)环节趋于主导地位,其他七个环节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设计与实施。p(准备)、i(教学视频)、r(回顾)、t(测试)四个环节主要指导学生对低阶目标的达成。a(活动)、s(总结)、e(练习和课后拓展)三个环节主要指导学生达成高阶目标。在翻转课堂中各步骤时间、具体任务、教学方式,如表1所示。
2 基于o-pirtas模式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为例,运用o-pirtase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能更好地达成高、低阶教学目标,突出o-pirtase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2.1 教学背景设计
2.1.1 课标分析
本节课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让学生对水循环形成一些基本的认知。学生需要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了解水循环的类型,以及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
2.1.2 教材内容分析
通过对教材内容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主要分为两个大知识点,分别为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又分了三个小知识点,分别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水循环这一节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学生课前习得基础知识,因此可以利用o-pirtase教学模式的课前阶段进行预习,这也是其相较于传统地理教学的优势。
2.1.3 教学目标
o-pirtase教学模式对目标的确立主要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目标分为低阶和高阶目标。低阶教学目标对应布鲁姆分类中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两个目标。高阶教学目标对应布鲁姆分类中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四个认知目标以及动作技能和情感领域的目标[7]。通过前面对课标、学情以及教材内容结构的分析可以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见表2。
2.2 教学过程设计
2.2.1 课前线上自学,习得基础知识
2.2.1.1 准备(p)环节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为了适应不同学力的学生,老师在课前根据课标、学情以及教学目标制作学习任务单以及相关视频,见表3。学生根据视频内容灵活选择,可以多次观看视频来完成学习任务单,同时教师在准备阶段还要设计回顾、测试和活动等环节。
2.2.1.2 视频(i)环节
教师将学习任务单线下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视频以及课本知识来完成。这个环节主要由学生个体在课外自学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早期习得水循环知识,为后面课上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这个环节需要注意发放给学生的任务单与视频时间不能过长和过短,这需要教师通过经验和实践进行把握。在上课前将学习任务单收集上来,根据学生的表现大致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后面环节的调整及对学生的表现性进行评价。
2.2.2 课中线下引导,合作探究问题
课中共有四个环节回顾、测试、活动、总结,如表4所示。o-pirtase教学模式的本质在于回归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学生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活动是一切教育的真正逻辑起点,活动环节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点,因此活动环节设计的好坏决定实践是否成功。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探究服务于高阶目标。回顾和测试环节主要是唤醒学生之前习得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总结让学生巩固这节知识。
2.2.3 课后练习拓展(e)环节,线上、线下并行,巩固拓展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掌握知识需要给学生足够的内化知识时间,课后进行练习拓展不仅可以让知识内化还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延伸,适应不同学力的学生。这个环节起到一个兜底和铺垫的作用,学生可以进行查漏补缺,练习配套习题、观看拓展视频和浏览相关网站,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如表5所示。
3 教学评价
合理的教学评价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张金磊等人认为以纸质笔试的传统测试方式是无法测试出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全部的学习效果,因为翻转课堂还涉及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个人时间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8]。教师须改变评价方式,结合课标对地理教学评价的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对象的多元化,见表6。
4 总结与反思
本文通过分析新颖的o-pirtas翻转课堂模式,与高中地理学科特征和学情融合,构建出了变式——o-pirtase教学模式,并通过水循环这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为中学地理教师提供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可操作模式。同时o-pirtase教学模式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环节内变式、课前变式(课前视频学习时间的分配)、课中变式(测试和活动环节的分配)、课程内容的变式、课程进度的变式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式(线上或线下),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变化,将翻转课堂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高中地理思维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能适合所有的地理教学,因此需要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通过不断地实践找出问题并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岱峰.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本理念解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47(07):10-14.
〔2〕吴艳,韩雨薇.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效整合[J].才智,2012,12(01):123-124.
〔3〕方正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8(20):277-278.
〔4〕杨春梅.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6,35(01):59-63.
〔5〕郭建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式与统一[J].中国高教研究,2019,35(06):8-14.
〔6〕周天梅.知识内化的心理机制[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07):176-178.
〔7〕吴树芳,朱杰,王梓懿.浅析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8,5(46):22-23.
〔8〕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04):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