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党外人才培养:特点、机理和规律(上)

2024-11-02 00:00:00祝远娟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的党外人才培养优势。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注重从认识理念、制度设计、政策安排以及工作实践等维度对党外人才进行系统培养,成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人才队伍。新时代加强党外人才的培养具有深刻的内涵机理、现实机理和运行机理,需要进一步加以全面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党外人才培养;特点;机理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4.02.007

[中图分类号]D613;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4)02-0049-09

人才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而党外人才则指其中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才。人才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习近平在各个重要场合中用得较多的是“党内党外人才”“国内国外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培养造就更多优秀党外人才是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刻的逻辑机理。

一、我国党外人才培养工作的特点

人才培养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没有把人才培养作为政党的私事,而是立足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推崇广纳贤才、人尽其才、知人善任的大人才观。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注重从多维度对党外人才进行系统培养,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认识理念上重视培养选拔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就政权中干部人事安排搞“五湖四海”以及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所占比例的精神要求,中央统战部提出:“目前迫切需要有计划地培养更多数量的、政治上比较成熟的、社会上有相当地位,在言论行动上都坚决拥护共同纲领的非党革命知识分子。”[1]1955年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也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机关,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清一色党员,都应当按组织和工作性质,配备适当数量的民主人士或劳动人民中的非党分子。”[2]党和国家明确了党外人才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性,并重申“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基本政策,培养了超过400万的党内党外人才。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高度,提出“人才不断涌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明确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为了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批专门人才,必须加强干部的教育和训练工作”,“必须特别重视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并针对他们的特点改善对他们的思想教育”[3]。邓小平还明确提出知识分子的教育培养问题,并要求不限于从党的系统而是放宽视野选人和培养人才,“要帮助各方面的人士和群众在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共同基础上不断增强团结,取得新的进步”[4]。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党外人才的工作,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党外知识分子的概念,明确各级党委统战部是开展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5]江泽民强调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并明确指出:“对于党外干部的考察、培养和推荐工作,要认真抓紧,制定规划。”[6]进入21世纪,江泽民进一步指出,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1999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的关键是人才问题,知识分子工作的核心也是人才问题。”[7]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重点是建设适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江泽民认为,必须重视和开展发现、考察培养各方面的党外代表人物,这些是大事,这些大事抓好了,就掌握了统战工作的全局[8]。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共中央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明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能力的战略任务,并强调要平等对待党内党外的干部、各类的人才。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重视培养选拔非中共党员干部,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2006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党外知识分子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9]。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把党外代表人士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指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是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对党外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作出了明确的定位。2012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培养作出了明确的部署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成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指出:“要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10]中共中央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党的十八大提出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实施 “人才强国战略”,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把党内外和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起来,参加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作为人才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明确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强调加强培养、提高素质是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关键,并通过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出台系统重要文件等措施,推动了党外人才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二)制度设计上彰显中国特色优势

邓小平曾说过:“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1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也是发现、培养、使用人才的主要制度设计和安排[12],彰显了中国特色和优势。

1.充分体现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1953年,为了在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后继续发挥民主人士的作用,第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了要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落实对党外民主人士的安排,中共中央批准了会议制定的《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时安排民主人士的意见》并要求全国执行。文件明确指出,争取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以及与他们有关系的党外人士,引导他们接受思想改造,“这是使我们国家稳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13]376。因此,中共中央明确要求县市以上的人民代表大会、政府部门、统战组织、人民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凡有民主人士的地方,都需要注意民主人士的安排,并明确了党外人士在其中所占的比例,省一级要在15%至25%,市一级可以在15%至30%[13]382-38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在1 226名全国人大代表中,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在79位常务委员中,党外人士39人①。此后,党外代表人士在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以及委员中都保持和适当的比例,这有利于党外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2.充分体现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对人类政治的重要贡献。“只有在这一中国特有的政党制度框架中,才会提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重要话题”,“只有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框架中,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才是必须的和必然的”[14]。中国共产党把党外人才的培养作为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基础工程,在确立这一制度之时就把党外人才的培养工作考虑在内,并在坚持和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党外人才培养的设计安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中共中央明确人民政协的主要任务包括组织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和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学习”[13]376。政协系统成为教育培训党外人才的重要场所。改革开放初期,中共中央明确“要把帮助民主党派培养、选拔新的代表人物逐步进入领导班子,作为坚持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一项战略措施”[15]。《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989)明确选配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国家和政府的领导职务,要求各相关部门做好考察和培养工作。此后,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5)等多个文件均对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以及政协委员能力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3.充分体现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对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16]。李维汉多次指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问题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17]。1952年《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建设计划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中的政治干部、知识分子、专业和技术干部的培养[18]。全国各地相继成立民族学院,设立各级民族学校,开设民族干部训练班,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人才。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把必须大量培养少数民族的各级干部、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上升为国家法律要求。1992年,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各级党委要以更大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中高级干部和各种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19]1993年,胡锦涛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内容,特别要求“加强对少数民族中党外代表人物的物色和培养”[20]。2002年中共中央印发《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要求建立起适应西部开发需要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才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求加强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具体要求,强调要重视并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委以重任。

(三)政策安排上注重统筹合理协调

1.政策一以贯之,体系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培养使用党外代表人士,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党外人士的培养和使用。毛泽东曾说过,“我国的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21]225,由于“现在我们只有很少的知识分子” ,“我们要造就知识分子”[21]101;不但要培养造就党内知识分子,“每一个大城市和每一个中等城市,每一个战略性区域和每一个省,都应当培养一批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有威信的党外民主人士”[22]。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外人才培养工作就已经启动;改革开放以后,党外人才培养工作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一方面,出台管总的法规文件。1990 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的通知》,初步建立了我国的知识分子人才政策体系。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党外各类知识分子的培养使用纳入其中。《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是第一个关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专门文件。新时代以来相继颁布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等文件,均对党外人才的培养作出明确要求和部署。另一方面,中共中央结合统一战线人才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针对各领域的党外人才的培养出台专门的政策要求,形成了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

2.注重突出重点,分级分类相结合。党外人才群体数量庞大、分布范围广、差异性大,党对党外人才培养工作的特点是突出重点,分级分类。一方面,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中共中央确定培养工作对象的重点和不同对象的培养重点。如 2006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统战工作的新的着力点,随后中共中央印发的文件明确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各级组织负责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关社会团体领导班子中的党外人士,无党派和宗教界代表人士。《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党外代表人士的六类群体,并明确工作重点是党外的各级人大代表和各级政协委员,以及体制内任职的县处级及以上党外干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及地方组织的领导班子成员,工商联各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党外人士以及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中担任一定职务并能够发挥较大作用的党外人士。2013年,习近平在纪念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把留学人员工作为统战工作的着力点。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明确要做好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留学人员的工作等。同时,对于不同培养对象,培养的重点也各有侧重。另一方面,对于各领域各行业各层级的党外人才采取分级分类培养的方式。除利用国民教育体系和各行各业的业务培训体系外,针对统一战线成员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从中央到地方采用分级分类的方式进行培养。以党外干部的培养为例,根据党和国家的需要,从统一战线事业发展需要出发,强调把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成学者议政型、行政参政型和机关干部型干部。这三类干部的素质、能力、经历要求不同,培养和选拔的标准也有差异[23]。

(四)工作实践上日趋科学规范全面

从培养的组织体系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工作在党内由中央宣传部主管,同时统战部作为开展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部门,侧重于做好教育科学、医药卫生、文化艺术、工程技术、新闻出版等方面的知识分子中有代表性人物的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逐步确定由各级组织部门、人事部门和统战部门分别根据工作中掌握的资源,合理配置、分层次、分类别、分重点科学管理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针对党外人才的教育培训,成立各级社会主义学院作为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训的主阵地。1956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成立至今,全国社会主义学院已发展到700余所,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党外代表人士政治培训院校体系[24]。当前全国已逐步形成以各级社会主义学院为主,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校为辅,线下与线上教育培养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互配合的党外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从培养的导向和理念看,人才教育培养的导向和理念逐步明晰。20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培训的目标是对学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在教育培养党外人才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学院确立了以政治共识教育为核心和目标的办学理念,明确对党外人才的教育培养要以增进他们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核心目标,在教育培养中注重以文化认同增进政治认同,加强对党外人才的履职能力培养。

从培养的内容体系看,教育培养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有针对性,初步形成科学的内容体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成立时,开设的课程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革命史,以及学习一些重要时事政策、参观等[25]。经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地方社会主义学院的多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社会主义学院系统逐步形成确立了“一个主题五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和教学培训内容。2018年颁布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明确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等,对党外人才教育培养的教学内容体系作了进一步的规范。

从培养覆盖面看,党外人才教育培养覆盖面不断拓展。各级社会主义学院成立初期学员的范围主要是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改革开放以来,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培训的对象从主要面向各级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工商联副主席(副会长)和工商联执常委、无党派人士,逐步拓展到统一战线其他方面的代表人士。1997年以来,各级社会主义学院相继加挂“中华文化学院”牌子,积极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传播中华文化。从调查结果看,当前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人才教育培训范围趋向党外人士领域全覆盖[26]。

二、党外人才培养的逻辑机理分析

党外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项工作、制度机制等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党外人才工作蕴涵深刻的内涵机理、现实机理和运行机理,需要加以全面认识和把握,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做好党外人才工作,凝聚更广泛的人心和力量提供经验支持。

(一)内涵机理:契合新时代对党外人才的培养需求

1.契合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27]这决定了新时代党外人才培养具有紧迫性,即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通过全方位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目前,我国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口超2.2亿,其中党外人士占比超过75%[28]。这样一个数量庞大、影响广泛、作用突出的群体,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让更多的党外人才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与党一起团结奋斗,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加强培养,凝聚人心、共识、智慧和力量。

2.契合发挥政党制度效能对主体的需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29]。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党内党外人才。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就指出,帮助民主党派培养、选拔新的代表人物是多党合作的一项战略举措。2004年胡锦涛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指出,大力加强党外人才队伍建设是多党合作事业的有力组织保证[30。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提出了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要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对多党合作事业中的党外人士能力水平提出新的要求。2023年底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文件也明确要求加强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培养锻炼。通过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党外人才特别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能力和履职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效能作用。

3.契合发挥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的需求。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党外人才是统一战线各领域成员的源头。“我们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吸引、培养、发挥党外人才作用的历史。”[31]新时代中共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提升对统一战线地位作用的认识,统一战线从“重要法宝”上升为“强大法宝”。新时代统一战线要发挥强大法宝作用,必须落实到广大的统一战线成员的能力水平上面,必须以培养造就更多与党同心同德、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为重点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广泛地凝聚人心和力量。

(二)现实机理:破解新时代党外人才培养工作的困境

1.提升对党外人才培养工作重视程度的需要。长期以来,在党内和社会中对党外人才及其培养工作存在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如认为党内人才很多,党外人才可有可无;认为党外人士是“消极分子”“异己力量”;认为党组织培养的是党内人才,党外人才应该自然成长;认为党外人才培养工作是各级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的事情,与自己单位、自己工作无关等。我们要认识到,党内汇聚的各方面人才很集中、很庞大,但依然有大量的人才在党外,要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人才。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必须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明确各级党委(党组)承担着发现培养使用管理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职责。《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的通知》也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充分认识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履行统一战线工作的主体责任。“育人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工作,是造就和选用高素质人才的前提。”[32]672-673邓小平强调:“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33]因此,要提升对党外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形成党外人才培养工作的合力。

2.突出政治培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党和国家对党外人才的教育培养除业务知识能力的培养外,要突出政治培训,以巩固党内党外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人才的培训实质是政治培训,是政治思想和政治素质的培训。”[4]党外人才大多是各行各业的专业性人才,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专业造诣高,但政治能力总体不足。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指出,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培养人才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使命担当,强调人才培养的政治性。新时代以来,党外人才的政治诉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差异化,需要突出政治培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党外人才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把党外人才的人心和力量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

3.加大党外人才培养力度,更好发挥党外人才作用的需要。胡锦涛曾指出,培养和选拔党外干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如不抓紧,后继乏人的问题将会日益突出[34]。新时代以来,党外人才培养的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契合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党外人才特别是优秀后备人才集中学习提升的机会不够多,如2023年全国47所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社会主义学院共培训党外人才约25万人次,仅占全国党外人才总量的千分之一①。另据福建省一项统计,2015—2019年参加省级以上社会主义学院培训的福建省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仅 214 人,平均每所高校每年不足 3人,大量的党外人才未能纳入组织教育培训范围[35]。此外,一些地方党外干部选拔任用存在“拿着帽子找人”“从副到副”等现象。另一方面,在部分地区仍存在“储而不用,备而不问”的问题。培养是使用的前提,同时“使用也是培养,而且是更重要的培养”[36]。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强调,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重点是科学使用,发挥作用,关键是加强培养,提升素质。因此,必须加大党外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升党外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三)运行机理: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质量党外人才

1.以“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为党外人才的培养理念。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对党和国家的人才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和要求。党中央指出,要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开辟人人成长成才、施展才华的通道和天地[37]。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38]。中共中央要求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大公无私、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人才观和人才培养理念。

2.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为党外人才的培养目标。2006年,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目标是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党外代表人士及其后备队伍。在此基础上,2012年《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目标。 数量充足指各行业各领域各层级各梯队都要有相当数量的党外人才队伍;结构合理指各领域有影响的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比例稳步提高,数量适当,后备人才队伍年龄结构、界别结构和专业结构更加优化,形成党外代表人士层次合理、分布均衡、衔接有序的人才梯队;素质优良指党外代表人士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更加适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作用突出指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所在行业领域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在所联系成员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团结带领所联系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3.以“增进共识和提升能力”为党外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如前所述,党外人才教育培训的内容涵盖非常广泛,而其中政治共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是党外人士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习近平在给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明确要求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要以政治共识教育为核心。政治共识教育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鲜明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首要内容,最大限度地增进政治认同、凝聚广泛共识[39]。党外人才教育培训的过程,就是增进共识的过程,这是其鲜明的特点。较高的能力水平是发挥积极作用的基础。胡锦涛在2004年和2005年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明确了党外人士要提升“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中共中央随后对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了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2006年中央统战部指出:“能力培养是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要求,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40]新时代以来,习近平立足多党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提升“五种能力”的要求。《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着眼新时代党外人才教育培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把学员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增进政治共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了解和熟悉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增强五种能力为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训的目标。概而言之,增进共识,提升能力,是党外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4.坚持物色发现、教育培养、选拔使用、管理监督全过程、全链条、全覆盖的党外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一是抓好物色发现这个党外人才培养的源头,拓宽物色发现的视野,不拘一格发现党外代表人士,为培养工作涵养充足的水源。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不断调整统一战线工作的范围和对象。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明确了“十二个方面”的工作范围,纳入统战工作的党外人才范围极大拓展。二是抓住教育培养这个关键和使用这个重点,坚持用养并举。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方存在的“重使用轻培养”问题,江泽民提出要坚持用养并举[32]678,要求坚持在培养中选拔使用,坚持在选拔使用中加强培养。1995年,中央组织部和中央统战部联合下文,明确指出要重培养、打基础、促选拔,积极培养选拔能够担当跨世纪重任的各级党外领导人才;对于已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和党外后备干部,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组织领导能力[41]。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中央到各地的社会主义学院相继复办,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另一方面,不断完善选拔使用的程序和方式,扩大党外人才使用的范围。1979年中共中央在批转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文件时重申,对党外人士一定要量才使用,合理安排,克服“清一色”的思想。之后,除在人大和政协系统外,中共中央批准同意在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中安排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1991年,党外干部的任职范围又扩大到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党外人才成长的平台不断丰富拓展。新时代以来,通过政治安排、实职安排、社会安排、荣誉安排等方式,促进了更多的党外人才茁壮成长。三是把强化管理监督作为培养党外人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些党外人大代表、党外政协委员、党外干部涉嫌违纪违法行为。加强对党外人才的管理监督是保障党外人才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明确要强化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统战部门和党委有关部门、党外代表人士所在单位党组各负其责,做好日常管理和考核。

5.以“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为党外人才的培养质量效果衡量标准。习近平强调人才培养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立德树人。党外人才的培养,既要遵循党对人才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总要求,也要遵循党对党外人士的具体要求,即“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政治坚定,要求党外人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积极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业绩突出,要求党外人才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工作,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水平,在本行业领域作出突出的成绩和贡献;群众认同,就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所在党派、界别、行业领域以及所在区域的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力和认同度。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从政治性、专业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明确党外人才的培养质量标准,体现了党外人才培养工作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维汉选集》编写组.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5.

[2]龙威.我国党外干部培养和选拔的现状分析[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5.

[4]刘延东.在全国社会主义学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3.

[6]中共中央统战部,等.基层统战工作概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188.

[7]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问答[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6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36.

[9]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解答[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134.

[10]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2).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82.

[12]祝远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探析——以统一战线为视角[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2).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4]从中国文化精神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EB/OL].(2011-07-18)[2023-12-21].http://www.

mmzy.org.cn/llxc/1172/32490.aspx.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9.

[1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

[17]中央统战部《李维汉纪念集》 编写组.李维汉纪念集[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28-29.

[1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1949):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358.

[1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8.

[20]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9.

[2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7.

[23]王克群.加大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任用力度——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1).

[24]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是怎样产生的?[EB/OL].(2019-09-13)[2023-12-21].http://tyzx.people.cn/n1

/2019/0903/c396781-31334009.html.

[25]铸就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写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建院60周年之际[EB/OL].(2016-10-

14)[2023-12-21].http://bgimg.ce.cn/xwzx/gnsz/gdxw/

201610/14/t20161014_16788655.shtml.

[26]王焕平.新时代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现状及路径研究[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

[2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131.

[2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422.

[29]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 》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9:3.

[30]李仁质.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想[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6).

[31]朱晓明.在全国社会主义学院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

[32]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

[34]梁志忠,郭玉明.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下[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488.

[35]刘杰.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

[3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

[3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前线,2013(12).

[38]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

[39]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成果蓝皮书(2009—2010)[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69.

[40]蒲跃.新世纪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72.

[41]张全景同志在全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统一战线,1995(8).

责任编辑:张淑瑛

收稿日期:2024-01-15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课题(20XZZ010)。

作者简介:祝远娟,女,广西社会主义学院非公有制经济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统一战线理论、非公有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