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四维向度

2024-11-02 00:00邢亮李准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摘 要:坚持系统观念是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和战略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需要从大学理论教育、中学情感教育、小学启蒙教育一体化,政府推动教育、学校系统教育、社会立体教育一体化,意识基础教育、实践深化教育、理论指导教育一体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共同富裕、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一体化等四个领域开展。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4.02.011

[中图分类号]D633;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4)02-082-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进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教育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工程。新时代教育和引导全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系统观念,构建符合教育规律、多维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形成全维度教育合力,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智慧和力量。

一、大学理论教育、中学情感教育、小学启蒙教育一体化

习近平指出:“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大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是人们从小到大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人们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坚持从小抓起,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大中小学教育一体化建设,做到接续教育,不断深化,形成一体推进、持续开展、循序渐进的长效机制。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学习教育具有阶段性特点,即“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3]。要根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积极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做到教材编写体系、师资建设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和环境育人体系的一体化。

(一)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教材编写体系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和重要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体系,首先要把相关内容纳入教材编写体系。思政课是大中小学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铸魂课程。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在全国小学高年级、初中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部署要求[4],由国家层面组织专家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内容,做到统一编审、统一使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可编写使用彰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门教材,其“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也应围绕这一主题加编专题章节。普通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要根据教材内容体系,围绕“中华民族大团结”主题有机融入相关内容。根据普通大中专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要求和培养目标,编写使用体现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最新成果特别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专门教材并作为选择性必修课程。在此基础上,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根据不同课程内容体系编入“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章节或融入相关内容,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材体系。

(二)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师资建设体系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5]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铸牢大中小学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级思政课教师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配齐配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保证“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有充足的师资保障。普通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配备思政课教师,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老龄化、学科专业偏差的现状,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保证数量与质量提高并举,常态化巩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成果。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可借鉴普通高校的师资建设经验,规定基本的师生比配备要求,配足相关学科专业师资,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二是建立完善多维一体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国建立了国家、省级和学校三级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要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三级培训工作日程、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培训、系统培训和实践研修。三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一体化教学激励机制,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生动力并付诸行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经验交流主题、教学比赛内容和学术研讨议程,形成教育教学常态化交流机制和开放性研究氛围。要把这方面的科研项目纳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各类专项课题,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促进教育教学实践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强大中小学党政干部、管理人员特别是统战工作和民族工作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培训,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格局。

(三)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6]如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由教材内容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一是以教材为依据集体备课、系统讲授。建立国家和省级教育职能部门积极推动、普通高校主动牵头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共同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集体备课、教学技能观摩、教学问题攻关、教研项目申报等一体化、制度化和常态化教学交流活动,增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二是加强最新理论教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思政课教学的显著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相互交流、形成共识,不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探索经验的教育。“形势与政策”课是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政治性与政策性要求高、时效性强与覆盖面广等显著特点,要有针对性、常态化地对学校师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教育。

(四)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生态环境体系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是哪几个部门、哪部分人的事,而是人人有责、各负其责。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体系,就要积极营造一事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是课堂的大fNNzPiLsmoe0PouQCy3dtw==教育环境和优良教育生态。在大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政课教学是主渠道,还包括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教育等多方面渠道和阵地。大中小学要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校内文化教育活动、校外实践拓展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等,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形成合力,持续巩固和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果。根据职能部门职责任务分工,大中小学统战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联合宣传部、学生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等部门,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各族师生亲身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共同团结奋斗意识,增强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加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教学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平台和师资优势,做到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一体开展、经验相互借鉴。结合教育需要,围绕培养目标,组织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要结合校园绿化美化需要,适当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雕塑群、宣传栏、休憩园和景观点等可视化图景载体,大力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教育氛围。

二、政府推动教育、学校系统教育、社会立体教育一体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7]245。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全民愿望,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优势、学校教育的系统优势和社会教育的立体优势,构建政府推动、学校主体和社会协同纵向逐级推进、横向相互衔接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一)政府部门发挥职能优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本单位涉及民族工作的重大问题。”[8]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优势,坚持系统性思维、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首先,要加强党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健全开展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搞好顶层设计、规划计划和政策实施,研究解决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的重大问题。其次,全面落实党和政府职能职责和政策措施。地方党的统战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并担负起教育的主体责任,把相关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民族教育、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决定和意见,围绕教育主题和培养目标,坚持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原则,对大中小学和社会各单位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明确教育标准,提出教育要求。再次,建立由党和政府职能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推进工作机制。地方教育职能部门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地方党委政府要明确专门机构、专职人员和工作责任制,加强对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一体化教育的指导和管理,推动协作有效开展。

(二)各级学校发挥系统优势,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任务。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与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等特点;高等教育则具有高层次、专业性和系统化等特点。各级各类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教育方面具有从小到大接续教育、由浅入深渐进教育、从感性走向理性的深化教育、由知识碎片到理论体系的系统教育、从学校影响社会的辐射教育等独特和显著的优势。意识的形成过程是持续教育、不断深化与逐步成熟的过程,需要从小教育培养、大中小学一体、终身教育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小启蒙打基础;需要接续教育逐渐内化于心,大中小学一体推进;需要由情入理日趋成熟,启蒙教育、情感教育和理论教育不断深化;需要学校教育影响社会,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莘莘学子走向全国各地,影响辐射全社会。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这些优势,发挥学校教育在推进全社会教育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

(三)社会各单位和组织发挥实践优势,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

社会是教育的大学校、大课堂和大舞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着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形式、多彩的内容和生动的实践,呈现多方位、立体化与全效能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全国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更加广泛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平台不断丰富。

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是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共事与致富的重要平台,在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具有经济组织、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在这些单位组织里,各民族平等共事、和谐共处、交往交流交融。要把依法治理理念落实到单位组织的各项事务中去,把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促进单位组织事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去,打造具有行业特色、单位特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品牌。民品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族群众汇聚共事、交往交流交融的“洼地”,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民品企业以其企业性质定位、产品结构特点、市场销售取向等因素,成为吸纳少数民族劳动力人数较多、各民族职工共同劳动致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任务突出的民族用品生产定点企业。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民品企业的民族工作、民族教育和业务发展的指导与规范。大中小学特别是普通高校要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加强与民品企业的合作,帮助民品企业民族工作干部提升理论政策水平,指导民品企业开展有特色、有成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在与民品企业交流合作中总结凝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创新经验、挖掘理论研究素材。民品企业自身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党建引领企业发展和做好民族工作,大力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和硬件建设,积极创造各民族职工生活交往、工作交流和文化交融的机会;加强各民族劳动力来源基地建设和职工劳动技术、文化知识的培训提升,帮助各民族职工共同劳动致富;坚持依法治企、提升民族工作治理水平,在处理各民族职工的诉求、纠纷与困难等问题上,既显现对各民族的尊重又体现依法办事的规矩,既体现共同体、大家庭的温暖又凸显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则。农村和城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单元。随着全国社会劳动力统一大市场日益形成,推进了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成熟的条件基础。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和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大团结教育的指导,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和社区,引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三、意识基础教育、实践深化教育、理论指导教育一体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各族群众一心向未来,是集教育教学、实践体悟和理论指导诸方面一体开展的系统工程。其中,意识教育是基础,引导人们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理路;具体实践是关键,强化人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理解与真正践行;科学理论是指引,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正确方向和质量效果。

(一)教育在意识启蒙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从意识形成的过程、教育规律的把握和实践巩固的要求来看,要渐进性、全方位、立体化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是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强大的学术、学理与学科支撑。发挥高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中心的作用,坚持民族理论与具体实践、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实践性问题的理论研究,从历史演进与理论逻辑的结合原理上科学揭示、全面阐释中华民族从萌芽形成到巩固发展和展望美好未来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科学权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二是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生动形象地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具体实践。对于全国各族人民而言,讲好故事、以事寓理是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要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党的民族工作伟大成就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要坚持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8]。三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畅通常态化、系统化和渐进化教育的主渠道,做到大中小学各个阶段梯次推进,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协同开展,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二)实践在意识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和根本性的作用

教育的目的在于实践,实践的标准在于成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贯通于制度逻辑、文化基础、实施策略等各个方面。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在帮助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在处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上要坚持辩证法,坚持中华文化根深干壮与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的辩证统一。要把现代文明教育作为推进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引导各族人民在思想、文化、生活等方面全面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有科学的实施策略。习近平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7]246,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加强和完善党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7]246。这些为我们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全面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宣传教育与实践探索,引导全国各族人民高度认同、躬身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理论在意识铸牢过程中发挥着指导性和支撑性的作用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14“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17思想意识教育的政策性、实践性很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严峻挑战,需要全面正确地把握好理论体系与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并指导具体实践。只有加强理论指导,才能把握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的主动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才能卓有成效。要通过学校系统教育、社会主题教育、党员干部专题教育等多种方式,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科学指导思想和坚实理论基础。发挥普通高校学科专业、教育师资和研究团队整体优势,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研究,形成科学理论体系,探索有效实践方法。坚持校地合作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重点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问题、创新理论以及地方党委、政府委托的民族工作专题研究和咨询等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及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凝练改进,提升理论高度,指导具体实践。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进行转化,根据成果转化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理论研究的方向与重点,在理论成果产出——理论成果转化——转化效果反馈——促进深化研究——研究促进实践的过程中推进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共同富裕、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一体化

中华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与价值追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维护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正因如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着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推进各族人民共同迈向现代化,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坚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实文化基础

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把握意识形态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承的统一性,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优秀文化在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全面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牢固文化根基和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要加强面向全国各族人民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持续进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史的宣传教育,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普及与全面使用,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根深叶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以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持续创作、宣传与打造中华文化优秀作品、文艺精品,在全社会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坚持理论舆论联动、内外宣传融通、线上线下一体,主动抢占网络舆论宣传、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旋律。

(二)坚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到共同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得益彰

“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9]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团结奋斗的不懈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所在、价值旨归。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开关、总钥匙和源动力。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制度优势,全面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共同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坚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10]的理念,在共同迈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前行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地区都不能落下。坚持深化实施东西部协作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推动东部发达地区带动和帮扶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坚持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内驱动力,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重点放在切实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上,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新理念、新政策、新举措,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各族人民心情舒畅、安居乐业,促进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打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协调,铸牢共同体意识和实现共同富裕有机结合的示范样板和引领工程。坚持构建全国统一劳动力大市场,推进民族地区间、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间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团结,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进、相得益彰。

(三)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做到推进民族工作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共进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伟大而深刻的革命,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组成部分,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实践路径和法治保障。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才能够行稳致远。坚持在法治轨道内处理民族事务,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另一方面要坚持依法办事,坚持依法保障各族人民合法权益,使法律面前民族平等、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和法治精神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坚持把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推动民族工作、社会治理实现数字化、网格化和精细化,提升民族事务治理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24.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24).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5).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19.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1).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09.

[10]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38.

责任编辑:许立坤

收稿日期:2024-01-17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2023MZSGQSJD005)。

作者简介:邢亮,男,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烟台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教育、民族理论与政策;李准,男,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烟台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骨干成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