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G348三峡公路是通往三峡工程的唯一国道,该公路打造出独具三峡特色的旅游廊道。近年来随着旅游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公路外出旅行,而为更好地服务游客,公路的配套设施绿道的建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建设绿道中需要考虑它的地理位置,建造施工中的建造难点,该文主要介绍G348三峡公路绿道建设中的黄山洞绿道和芭蕉溪2段游离绿道的设计思路,可为后续同类型绿道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三峡公路;绿道;建造;旅游廊道;游离绿道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4)31-0165-04
Abstract: The G348 Three Gorges Highway is the only national highway leading to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This highway has created a tourist corridor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Gorges. In recent years, as tourism has become a trend,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chosen roads to travel.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ourists,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ways for supporting road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way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construction difficulties during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sign ideas of Huangshandong Greenway and Bajiao River Section 2 free greenwa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348 Three Gorges Highway Greenway, which can provide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greenways.
Keywords: Three Gorges Highway; greenway; construction; tourist corridor; free greenway
G348宜昌城区至三峡坝区公路是长江北岸的一条玉带,连通举世闻名的三峡枢纽大坝,是通往5A级景区三峡人家的必经通道,同时串联了西陵峡风景区、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以及众多自然保护区,沿线层峦叠嶂,九曲幽回,是罕见的旅游观光走廊带。G348三峡公路绿道主要为黄山洞绿道、芭蕉溪绿道2段游离绿道,其余均为路基附着绿道,绿道总长度万余米。游离式绿道不同于常规的路基附着绿道具有与自然山体和郊野林地相结合的特点。游离式绿道在建设时需综合调研现场地质情况、施工环境[1]、水文条件,结合原始地形地貌生态环境[2],设计对应的生态环保方案和生态防护技术,保护生态特色的同时对沿线生态环境进行修复[3-4],从而创新设计出融合山水文化特色的人行绿道。在确保绿道功能的前提下[5],实现生态保护与人文景观的有效结合。
1 绿道修建区域位置及地质条件
1.1 修建区域地理位置
游离式绿道主要分布于宜昌市夷陵区长江北岸,路线总体呈东西走向,起于夷陵区港虹路附近,止于三峡坝区西陵长江大桥附近;绿道总体沿现有G348国道进行建设,局部截弯取直,交通较为便利。
1.2 修建区域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资料揭露,绿道分布主要地层有填土(Q4ml)、第四系(Q4)粉质黏土、砂、碎块石及震旦系下统南沱组第一段(Z1n1)砂、砾岩及新元古界黄陵庙序列内口组(Pt3n)侵入岩-花岗闪长岩体。成分主要为:白云岩、砾状白云岩、砂岩和花岗闪长岩等,厚度约1.5~14.0 m,这些岩石强度高对绿道施工有一定的影响。
1.3 修建区域地形及地貌
绿道主要区域位于鄂西山区,路线沿长江左岸展布,路线所经地区地势复杂,地形起伏变化大,沿线地势总体呈西北高向东南渐低的趋势。区域属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年降雨量827.9~1 363.0 mm,潮湿系数0.89;多年平均气温16.8 ℃;地形以溶蚀—剥蚀地形为主,地形特征为岭岭相间。部分绿道区域位于山嘴斜坡上,上覆厚堆积体,陡坎处见层状基岩,局部植被较发育。
施工中地形(游离式绿道地形地貌如图1所示)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绿道分布的山岭段和滨江段基本上都是半填半挖路基,开山破碎、作业面狭长,施工难度较大。
2)绿道施工存在部分工作面狭窄、施工场地条件有限,大型施工机械难以展开,部分工点上下交叉作业等导致施工组织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3)绿道全线位于三峡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域内,且靠近长江,属沿江景观道路,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生态公益林等生态红线限制;现场条件复杂,地势陡峭,区域存在不稳定斜坡及上部崩塌体,作业环境恶劣,安全风险高。
2 绿道修建区域施工的前期准备
1)根据工程特点、自然条件及工期要求,在确保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的前提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作业方法,筹划人力安排,调配所需的机械设备,以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确保人力、物力充分发挥作用,使绩效最大化。
2)详细辨别各分项工程之间的施工顺序和相互制约关系,认真研究,统筹安排,理清控制因素与被控制因素,形成连贯合理的施工工艺流程。
3)健全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并分别配备相应的专业工程师;对施工的重点工序和难点工序进行科学分析、采用成熟的施工技术和经验,做到切实可行、合理经济。
3 G348三峡公路绿道设计研究
绿道建造工程主要是2个施工区段及其附近区域,黄山洞绿道及前5 km主线绿道为第一施工区段,芭蕉溪绿道及后7 km主线绿道为第二施工区段。
3.1 黄山洞绿道施工建造研究
黄山洞绿道是2个施工区段之一,为了将西陵峡服务区与黄山洞处各观景平台有效地连接在一起,新建黄山洞L、L1、L2、L3、L4 5条绿道。黄山洞绿道桥1#、2#、3#、4#绿道桥设计跨度分别为9、6、4.5、6 m,上部采用钢结构,下部结构采用扩大基础。以下是黄山洞绿道路基标准断面设计内容,黄山洞绿道平面图如图2所示。
1)改造原有山间土路或在山间地形复杂条件下新建绿道,黄山洞绿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如图3所示。
设计游离绿道宽度1.5 m,路拱横坡为2%单坡,靠陡坎侧设置人行栏杆。
2)栈道设计。路线在地面线较陡峭处设置悬挑栈道,栈道宽1.5 m,纵向间隔2.5 m设置一道悬挑梁,悬挑梁锚固在岩壁上。黄山洞绿道栈道合计长度为60 m。栈道标准横断面如图4所示。
3)绿道桥设计。上部采用钢结构,下部结构采用扩大基础。桥型布置如图5所示,栏杆布置如图6所示。
3.2 芭蕉溪绿道施工建造研究
芭蕉溪绿道在建设中考虑改造原有山间土路或在山间地形复杂条件下新建绿道,起点位于G348公路主线 K386+850处右侧,沿主线右侧一直向前延伸,绿道利用现有农村公路向前延伸,新建一段绿道后,再通过跨三峡公路人行天桥连接至莲沱服务区,终点桩号为LK1+879.723,全线长度为1.51 km。以下是芭蕉溪绿道路基标准断面设计内容。
1)改造原有山间土路或在山间地形复杂条件下新建绿道。
游离绿道宽度1.5 m,路拱横坡为2%单坡,靠陡坎侧设置人行栏杆。
2)利用通村公路段设计。
游离绿道宽度3.5~4.0 m,设计宽度根据现有通村公路宽度确定,路拱横坡为2%单坡,横断面如图7所示。
4 绿道建造具体施工
4.1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场地清理→钢管脚手架→挑梁梁洞→钻锚杆孔→灌浆及插锚杆→模板→钢筋289a636422e30252e3885918266e992be4d376e5394a56805264e71926d2e133加工及安装→砼浇筑→养护→模板拆除→脚手管拆除。
4.2 施工平台施工
由于悬挑栈道锚固在岩壁上,处于山体陡峭处,首选应搭设施工平台。施工平台主要采取搭设脚手管支架。
4.3 锚杆施工
工程锚杆为永久抗拔锚杆,岩石锚杆锚固体抗拔安全等级为Ⅱ级。单根锚杆的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130 kN,锚杆锚固体直径φ80 mm,锚杆锚筋为3C25。
4.4 钢筋、模板施工
钢筋在加工场集中制作,运至现场进行安装;模板采用定型钢模板,混凝土采用集中拌和,运至现场浇筑。
4.5 栏杆安装
按设计要求进行栏杆施工安装。
5 结论
旅游公路绿道作为公路的配套设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用途[6],而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公路的配套设施绿道的建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多方面考虑绿道的建设以及建造施工中的难点,通过介绍G348公路绿道建设中的黄山洞绿道和芭蕉溪绿道的设计理念,让读者了解施工设计的过程,可为后续同类型游离式绿道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智涛.未来科技城及周边片绿道工程实践研究[J].中华建设,2020(4):44-46.
[2] 刘静瑜.浅析“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与绿道规划的美学意义和意境规划[J].大众文艺,2013(15):261-262.
[3] 徐水洪,杨志雄.绿道建造中木道施工的技术要点[J].广东园林,2012,34(3):24-27.
[4] 朱晓青,应文豪,戴伟,等.碳中和导向的绿道综合带绩效评价与分析——多社区共享的临平山绿道实证[J].建筑与文化,2022(8):143-145.
[5] 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005(9):2406-2412.
[6] 王琼,于东飞,乔征.微型绿道及其网络形态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32(6):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