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抓好新列装部队训练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

2024-11-01 00:00陈锐张孝乾
政工学刊 2024年11期

随着我军新列装部队不断增多,面对陌生的装备和新训法战法,如何搞好新列装部队的训练安全管理,保证我军整体战斗力的生成和提升,成为强军征程重要课题。从实际情况和相关资料看,官兵安全意识不强、指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严密高效、人员操作不熟练、训法战法风险管控经验不足、官兵心理因素不过硬、训练节奏过快以及武器装备性能遇到极限挑战等,成为新列装部队训练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需要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强人力智力支持和持续深入实践探索方面下功夫。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只有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和标准手段建设,建立健全科学体制机制,提高全周期、精细化训练管理水平,才能确保训练备战安全高效运行。

一是建立健全训练安全管理指挥体制机制。一方面,建立安全骨干队伍和健全各级安全组织,军政主官对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全面负责,班设安全员,连排设安全官,营以上设安全领导小组,在执行某些技术性较强的任务时成立专业的技术安全组织,形成纵横交织的安全网。明确各级机构和人员的职责职能,层层划定安全范围,把安全目标、安全责任、安全链路具体到每一个人,让每个人对自己所管的装备负责,让每个作战单元对战斗力的保持负责。另一方面,通过调研总结等方式,以《军队安全管理条例》为依据,组织专家编写安全纲要、专项安全管理法规条例、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等条例规章,明确机制运行的程序时效,使安全问题上报、论证、决策、整改变得简洁高效,避免隐患摸不准、报告不及时、决策不果断、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引发训练安全风险隐患。

二是完善极限挑战下特情处置总结反馈机制。要加强武器装备作战试验鉴定和在役性考核,敢于在复杂战场环境和高强度对抗条件下熟练操控和摔打新装备,摸清武器装备性能底数,确保武器装备实战适用性。各部队应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设险局、构危局,增变数、研招数,想敌情、练特情,敢于挑战生理心理极限,敢于挑战装备边界性能,扎实开展全背景、全天候、全时域训练。演训展开前,针对极限挑战、风险较高、跨维域环境的训练课目,扎实做好风险评估、制订特情处置预案、组织警示教育、明确操作流程、精心挑选安全员、加强训练场地管控等特情处置工作。演训过程中,加强极限挑战下特情处置一线指导,各级指挥员要紧盯演训备战中的极端场域、重点时段、重点人员、重要目标点位,一旦出现特情及时指导一线部队稳妥处置,并将相关情况和临场数据通报部队,吸取经验教训。演训结束后,将极限挑战下特情处置情况及相关场域数据逐级上报,各级要建立特情处置库,收集好特情处置信息,及时更新特情处置案例;指挥参谋机关积极参考案例情况深入研究面临特情并向一线指挥员反馈,形成极限挑战下特情处置的闭环机制,切实让官兵在充满极限挑战实战环境中把手中武器装备练到极致。

三是改进安全检查督导机制。各级机关要进一步严实作风,对安全检查组成人员严格把关,想要检查指导他人首先自己要懂行,让懂训练、懂装备、懂法规、懂科学的人员加入安全检查督导队伍中来,尤其加强具备实战实训经验的来自一线、来自基层营连的人员。同时,要提高安全检查督导的精准性,根据部队任务特点、季节变换、环境转换等动态,研判可能引发训练安全事故的隐患苗头,有针对性地展开安全检查督导。要在抓好指导帮带上下功夫,按照“管业务分管安全、管领域分管安全”的原则,检查出的安全隐患和潜在问题要及时向受检单位指出,帮助受检单位改进和完善训练安全管理机制方法;充分发扬民主,集智攻关,注重指导受检单位发动参训官兵总结提炼各专业安全经验,调动基层官兵参与训练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训练安全工作献计献策。要加强和改进训练监察,健全训练考核评估体系,发挥好督导落实和服务促进作用。

二、加强人力智力支持

新列装部队要搞好训练安全管理,必须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和训练资源,加强人力智力支持,打造一支能驾驭新装备、懂得新战法,实现人与武器装备最佳结合的高素质队伍,保证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

一是加强教育引导。要抓好训练安全管理就必须做到学习在前、教育在先。基层各项建设与军事训练都要抓、都得硬,上到机关各部,下到基层官兵,为尽快形成战斗力,在抓经常性基础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营区建设、新装备的学习培训及实装实弹的检验训练,官兵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又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身心易出现疲惫,思想状况值得重视,训练安全管理形势不容乐观。针对这些,要加强对安全管理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参训官兵预防训练安全事故的敏锐性和自觉性。各级管理者特别是主官要结合本单位人员的思想状况、工作实际及战斗力生成机理,经常开展训练安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教育与法规知识传授结合起来,既要讲清训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更要传授好预防训练安全事故的法规知识,充分调动全体官兵做好训练安全预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人人防事故、事事讲安全、群策又群防的良好局面,避免由于思想认识不高、安全意识不强、防范意识不够等引发问题,使官兵树牢“他人安全我有责,单位安全我尽责,我的安全我负责”的预防训练安全事故意识。另外,还要积极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加强现代科技特别是军事高技术知识学习,增强官兵科技认知力、创新力、运用力,借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聚焦“科技 ”“网络 ”“智能 ”,引导官兵不断提升运用新装备的科学素养。探索并打造部队安全文化,浓厚科学训练、安全训练氛围,切实筑牢思想防线、厚实文化根基。

二是提升用装水平。要注重理论学研,针对训练中暴露出的“重操作轻理论、重经验轻原理”等突出问题,对作战装备运行原理、整体结构、功能运用等基础理论展开系统学习;抓好技能强化,依托模拟训练器、教练装备等训练器材,将技能练熟练精,特别是针对实操人员,要成熟一个考核一个,为考核通过的操作手颁发证书,推行持证上岗,确保每名装备实操手都通过厂家和教练员的考核和认证;规范教学组训,常态落实教学分工、备课示教、教学责任等制度,按实战化标准从难从严设置训练内容,改变制式化组训模式,临时出任务、临时出情况,锤炼部队处置突发情况的能力。平时演训中,组训施训前,要按规定组织安全风险分析研判,明确安全隐患易发点;组训施训中,把科学训练与安全训练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督导官兵严格遵守训练流程和操作规范,防止麻痹大意;组训施训后,要对安全风险和安全规定落实情况进行讲评,引导大家筑牢安全防线。

三是强化安全技能培训。各级要根据本单位训练安全管理实际,充分运用军地先进安全管控设施设备,结合军事训练开展情况,采取特情处置训练、模拟仿真训练、适应性训练等组训方法,大力推动和强化安全技能训练,助力提高全体人员防范事故的能力和素质。广泛开展安全防护、安全操作、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方面安全技能培训,让安全技能训练深入末端,进入训练计划、进入周表常态化组织,定期组织自身防护、自救互救、紧急避险等安全技能训练考核,针对性开展进入极端场域和发生极端情况的应急处置演练,不断提升官兵识险、化险、避险能力。让官兵走出“舒适区”、突破“极限值”,练精技术基础、练活战术运用、练强打仗本领,以极限训练应对极限挑战。

四是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撑。要提前针对战场上未知应激源造成的应激反应开展心理教育,重点讲清实战环境下参战个体可能遭遇哪些应激源,科学分析环境性、生理性、认知性、情感性应激源的特点和作用机理,清楚阐述不同应激源可能造成哪些方面的心理影响等,帮助官兵理解战场上可能出现的心理正常反应,从而更好地适应实战环境。鼓励参训官兵积累和分享“沉浸式”实战经验,让未参训或少参训官兵尽可能分享到身临其境参与整个任务过程的体验,更好地感知即将作战的战场原貌、理解制胜机理、强化战斗意志,从而增强对新装备的操控感和对战斗的取胜欲。

三、持续深入实践探索

战斗力的形成、巩固和提高离不开军事训练和军事演习的战争预实践,必须通过大型军事演训的筹划设计、导演导调、裁决评估等实践探索,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战斗力的生成规律,同时掌握训练安全管理的特点和规律。

一是鼓励一线实践探索。要鼓励一线官兵勇于探索、集智摸索新装备的技术性能、战斗潜能、操作技能和战法训法,在实战化演训中验证性能、提升技能、总结创新,活学活用、真打实备,把经验提炼成教案细则、操作手册,避免由于一线专业人员和操作员转岗、转业或退伍,导致经验积累的流失与单位整体作战水平的波动断层。比如,操作手可由长期坚守在各类训练备战一线岗位、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军官和军士来编写,其内容更鲜活可读,更有利于新列装部队的专业学习与传帮带。

二是创新联动分享机制。从大视野、大境界、大利益观出发,通过“联”的手段、搭建“合”的平台,唱“训练”大戏,形成一线部队、训练基地与院校、科研机构联合组训、联合研究、联合攻关的新格局。让科研院所对新装备、新战法的论证试验通过课题方式融入部队训练,实现部队实战化训练与科研院所研究设想的有机融合。加强同类型武器装备列装部队训练备战经验的交流与共享,让一线官兵总结出的实战实训经验及风险要点得到学习和分享,避免同样原因翻版第二次事故。

三是弘扬创新文化。完善有利于释放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的制度机制,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把官兵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在我军历史上,著名的王克勤运动、郭兴福教学法等都是普通官兵创造的。近些年来,部队涌现出一大批技术能手、业务尖子、岗位标兵,他们活跃在各条战线,成为我军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各级要尊重官兵主体地位,特别是筛选并培养出一批有潜力、能创新、甘奉献的军士教员,并为他们提供条件、创造平台,让“三大互助”“兵教兵”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进一步发挥官兵首创精神,激励大家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